融合西洋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与语言转向,并展现出探究世界尽头所给予生命的意义。
◎作者受康德与维根斯坦思想启迪,切中现实并勇于自我主张,是为哲学原创论述。
◎本书以逻辑分析方法兼融欧陆哲思,辅以图表传达语言、心灵与世界间的关系,让读者更能明了其哲学意涵。
名人推荐
作者自言,哲学是切身的,不是一种学问,所以他的关怀是「世界有无尽头?如有,止于何处?」,而他的了悟――「知所不知,不知所知」――就是本书希望表达出来的观念。――郑学兴
本书所探寻的世界尽头是作者心中的「世界的祕密」。作者循着康德与维根斯坦所开辟的道路向前迈进,融合了西洋哲学史上的两大转折,是一个新的里程碑。――王冠力
序
世界的尽头
第一章 先验人类学原理
第一节 哲学关怀的对象
第二节 认识论
第一目 论逻辑
第二目 论语言
第三目 论意义
第三节 图示认识论
第四节 真理论
第五节 认识论与真理论的融合
第六节 图示认识论与真理论的融合
第七节 超越意识自我的自然倾向
第二章 哲学评论与实践转向
作者序
一个成熟的思想总是揉杂着个人偏好与社会文化而形成的整体性呈现,几无可能以类似成本归属的手法一一追溯思想的确切泉源,因此,要求给出确切的思想来源,是不切实际的伪学术手法。再者,思想真确性最终的检证标准是人类的直观,而非能否在文本体系中获得支撑。以引证其它论述充为论题自身的真确性依据,将会陷入论题依靠论题的无穷递回。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论述,但它的目的并非是要教导哲学。由于哲学的学习无法仅仅透过阅读哲学典籍并模仿哲学语词即可完成,故,即算理解本书的内容,也无法清楚地回答是否已经理解了哲学。虽然能否真正理解哲学始终是一个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但能否理解某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却是可能给出判别的,也就是:要能真正理解哲学家的思想,必须曾经有过与他相同的哲学困惑。如果未曾与他有过那样的困惑,则其所关注的哲学问题对你而言自始就不曾存在,既然困惑不曾存在,就难以理解何以需要有那样的解答。
本书围绕着我自身的关怀──【世界有无尽头?如有,止于何处?】──而展开。在此,必须明确地提及两位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与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对我的思想启迪的重要性。当理解我之后,会发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行的。
探讨世界的边界即是展现哲学的重要功能──「揭示人类直观可能的先天形式及其所能伸展的范围」。当它被揭示后,会发现哲学所能提供给人们的是多么地少。然而,由于直观条件的存在,使得认识与实在间是否一致?困扰着人们,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的哲人及宗师不断地试图超克它们以达天人合一的涅槃境地。不幸的是,无数豪情万丈的才子英雄在面对这堵顽墙后,最终总是叹息而归!至今仍是人类无可完成的大业。
「我的认知得以伸展的界限即是我的世界的界限」,这就是哲学上的「我」。即便知道有着那一堵高墙难以爬越,但人们却总有着想冲破认识界限的自然倾向的冲动,欲求到达彼岸的真实世界。正是这种倾向标志着人性中的道德光辉,因此,凡涉及经由认识通往本体的着述,与其说是一部哲学,不如说是一部伦理学,如能理解这点,即不难看出本书是一本伦理学的着作,固然在终局上你不会感觉到它有谈论到任何传统伦理的问题。
认识的界限一旦被寻得,则世界的尽头就被找到了;世界的尽头一旦被找到,那么,学海无涯的深层含义──学无止尽的印象来自无法掌握大千变幻的现象所致──即被彰显。
对世界尽头的探究给予生命的意义在于:知所不知,不知所知。
林绿常
2013年6月1日
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表面认知、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人类学式的分析方法与哲学批判相结合,意在揭示隐藏在我们最基本思想结构中的“边界”。这种“边界”并非外在的限制,而是我们思维方式本身所固有的框架。他让我们看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并非是直接的、纯粹的映射,而是经过了无数预设的过滤器。这些过滤器,包括了我们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语言的逻辑结构,甚至是我们生物性的感知模式。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审视这些“过滤器”是如何工作的,它们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认知,以及如果我们尝试去超越它们,将会看到怎样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可能性”的探讨,他暗示着,当我们打破了固有的思想前提,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和生存模式。这是一种关于思想解放的启示,它鼓励我们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真理”,去探索那些尚未被我们意识到的“边界”。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接受一次思维的“洗礼”,它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
评分从标题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具有挑战性的著作,读起来也确实如此。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仿佛是在一层层地剥开我们认知世界的“洋葱”。他对于“先验”的解读,不是那种纯粹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而是与人类的实际认知活动紧密相连。他深入探讨了人类思维中那些不言自明的预设,比如因果律、时间流逝的线性感知,以及对“主体”与“客体”的二分法理解。这些在我们看来天经地义的认知框架,在作者的笔下,却显露出了其相对性和被建构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将这些思想前提的“边界”与我们对“真实”的感知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感知到“真实”,恰恰是因为我们被这些思想前提所限制。一旦这些前提被动摇,我们所理解的“真实”也就随之改变。这种观点极具颠覆性,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追求的“真理”,是否可能本身就是一种受限的产物?这本书不适合快节奏的阅读,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思路,一点点地去消化和理解。每一次的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就像是在解锁自己思维的更深层空间。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知识探索,往往伴随着一种对自身无知的觉醒,而这本书恰恰如此。它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提问,去质疑,去反思。那种“走近世界的边界”的感觉,不是一种物理上的探索,而是一种认知上的拓展。作者似乎在说,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其实已经被我们自身的思维模式框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那些“边界”,是因为我们从未真正审视过我们用来“看”的工具——我们的思想前提。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这些思想前提是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思考、判断乃至行动中的。举个例子,我们对“进步”的普遍理解,是否就隐含着一种线性的、发展的先验观念?而这种观念,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叙述和对未来的规划?作者的批判,就像是在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自己思维的盲点,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认知的无形力量。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发现之旅,每一次的顿悟,都伴随着对过往认知的某种“瓦解”和重建。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先验人类学:走近世界的边界──对思想前提的批判》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承诺了一次深入的哲学探索,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最根本的基石。我一直对那些挑战我们固有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观念的著作深感着迷,而这本书的标题正是如此。它预示着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分析,一种对构成我们思考方式的那些“先验”条件的审视,这种审视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和启发性。想到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去“走近世界的边界”,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我们思想深处的“前提”,实在是令人期待。我们通常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客观的,但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早已被一系列预设的框架所塑造,而这些框架并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被批判和反思的。这种对思想前提的批判,就好比是在解剖我们自己的思维过程,看看那些支撑我们认知的“骨架”究竟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展开这场深刻的自我审视,以及他所揭示的“边界”究竟指向何方,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够突破现有的认知局限,从而触及一个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在于它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现实。
评分读完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批判”这个词的力量。它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精细的剥离,一层层地揭示那些我们从未察觉的认知陷阱。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严谨,剖析了人类在认识世界时不可避免地会携带的那些“思想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我们眼睛上的有色眼镜,在我们看到世界之前就已经过滤了信息,塑造了我们感知和理解的形态。例如,我们习惯性地将事物划分为二元对立,认为存在“这里”与“那里”、“我们”与“他们”的清晰界限,但这真的是世界的本来面貌吗?或者,这仅仅是人类为了简化复杂现实而产生的思维模式?作者通过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追问,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实在”的理解。我尤其被作者在讨论语言和概念形成的部分所吸引。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概念,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烙印,它们并非是纯粹的、中立的工具,而是早已预设了某种价值判断和认识倾向。当我们将这些被预设的概念投射到世界之上时,我们看到的自然也就打上了这些印记。这种认识的颠覆性在于,它迫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谓的“客观”认识,其实可能是一种被建构的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