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统治术、封建护身符、思想的麻药、伦理紧箍咒、「儒」之为祸,大矣!
福泽谕吉(1834-1901, 日本明治维新思想家):
一个国家社会,若儒术越发达,儒学愈兴盛,只会造成更大的恶,人们的智慧德行每况愈下,恶人与愚者大增,祸患无穷。
为什么中国统治者明明以武力取天下,以高压统治百姓,却总爱摆出一副以德服人的圣王姿态?为什么中国文人号称温良恭俭让,历来却好战喜伐,屠杀起外族更是振振有词,毫不手软?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整天四维八德不离嘴,但长期在中国宣教的外国传教士却认为,「没有良心」是这个民族的根本性格?简言之,为什么中国人满口仁义道德,做起事来却完全不是那回事?
本书指出,要了解中国人在表面与实质之间的巨大落差,就必须从儒教切入。因为儒教美化加工「尧舜禹文武周公」的圣王传统,将之视为最高典范,所以后来那些不择手段登基的坏蛋与庸才,为了强调正统与道统,总爱无耻地伪装成「圣王」的继承者。因为儒教强调华夷之别,认为中国人才是人,周边外族只是禽兽,所以禽兽若不服王化,对之使诈杀伐乃天经地义。因为儒教强加在百姓身上的,如君君臣臣、夫妇有别,全是合理化社会不平等的奴才道德,大部分百姓虽无力反抗,也不可能真心接受,因此只要统治者管不到,就不会乖乖遵守,所以看在外国传教士眼里,自然是一群被动、缺少反省与良心的「良民」。至于少部分内化儒教道德、自愿当奴才的臣民,为了显示尽忠尽孝,便以忠孝节义之名,上演一出出父食子、夫杀妻、割股献君、切肉餵父、易子而食的荒谬场景,终将中国社会带领至无以复加的变态、病态、畸形状态。
不只中国社会如此,历史上只要与中国有过纠葛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也都同受波及连累。即便是古荒服地的「东番」台湾,当前也拜中国文化渡海「调教」之赐,选出个喜讲温良恭俭让、选举时才肯把原住民当人看的「圣王」继承人。因此,称之为「儒祸」,一点也不为过。
作者简介
黄文雄
思想家、文化史家、评论家。
1938生于高雄冈山,1964赴日留学,早稻田大学商学部学士,明治大学西洋经济史学硕士,曾任拓殖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以《中国的没落》一书声名大噪,从此展开长期旺盛的写作生涯,获得巫永福评论奖、台湾笔会奖,作品涵盖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曾任世界台湾同乡会副会长、日本台湾同乡会长、台独联盟日本本部委员长等。日文着作逾100种,汉文着作逾60种,为活跃于日本、深具影响力的台籍畅销作家,曾选入日本言论界500名人录。
译者简介
萧志强
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法律系、东吴大学日研所、法光佛研所。
曾任报社记者、主编、电台节目主持人,现任台南大学社区讲师。
日文译着有《台湾论》、《胡锦涛‧中国的新霸权战略》、《日本如何缔造中华民国?》、《武士道解题》等一百五十余册。
序章 你对儒教了解多少?
◎儒教精神基本上就是否定创造性的价值
第一章 儒教的形成及其发展史
1《论语》是谁写的?
2西洋人对东洋圣人孔子的评论
3被用幻象神格化的孔子
4王莽的儒教国家为何败亡?
5佛教的流入与儒教衰退
第二章 早期各种对儒教思想的批判
1战国时代的儒教思想
2太平天国时代的批孔
3清末革命派对儒教的批判
4无政府主义者的儒教革命论
第三章 儒教伦理学的偏颇与灾祸
1「仁」是空想的人间爱
2提供独裁者独裁统治理论依据的「义」
3有关仁义的诠释与论争
4义只是次要性的道德要求
5经常得被迫二择一的「义」
6日本人如何看待仁义道德
7「武士文化」所建立「公」的思想论理
8彼此对立的佛教伦理学与儒教伦理学
9孝为何是中国伦理学的根本
10「忠与孝」能通过现代思想剧烈变动的考验吗?
11只知虚伪掩饰的儒教文人
12「大同思想」无非儒教企图回归原始社会的不切实际乌托邦
第四章 儒教道德的失控与历史悲剧
1周文王狠食长子伯邑考是纣王给的考验吗?
2狠食亲生子的乐羊将军与周文王历史评价为何天差地别?
3介之推割股肉献给晋文公而成为「食人忠孝」之祖
4死守睢阳城的张巡何以成为中国「忠义食人」典范
5历代王朝「食人忠臣义士」如何吃人肉、饮其血?
6割股肉献给刎颈之交有何意义?
7刘安杀妻招待刘备竟成中国好客典型!?
8中国历代都有许多「食人而尽孝尽义」故事
9元曲《赵礼让肥》剧本是否取材自《后汉书》?
10中国忠臣义士的「食人道德观」与中国史家「食人史观」真正含义
11以人作药的效用及律令变迁
第五章 朱子学与阳明学──其传统与异端
1日本向无所谓「万劫不赦之罪」
2中国统治者最重视的是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3试图挑战佛教与道教的宋儒理气之学与朱子学
4朝鲜墨守朱子学成规而酿成的悲剧
5日本与支那的阳明学
6阳明学乃虐杀之学
7日本的阳明学神话
8激烈攻击江户儒学的江户国学
第六章 江户儒学与支那儒学差异
1日本的「实学」乃中、韩所无的儒学
2日本真有仁义道德,中国则无
3受近代日本儒教批判而消失的江户儒学
4儒教伦理观为何无用?
第七章 西洋人眼中的儒教
1西洋哲学思考与儒教大不相同
2利玛窦的儒教观
3莱布尼兹的儒教观
4马克思韦伯的儒教观
5西洋人认为儒教无非是「食古不化」
第八章 儒教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因果关连
1欠缺自由意志的儒家道德
2持续塑造政治神话的德治主义
3绝不可能成为有德者的中国皇帝
4儒教「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主张其实是痴人说梦
5日本战后实施道德教育的盲点
6只会制造伪善的儒教伦理学
7儒教德治论总是虚构政教合一的合理性
8害中国人丧失良心的儒教
第九章 儒教思想的性格
1儒家思想就是尊皇攘夷思想
2儒教文化圈的幻想
3极端尚古主义的弊害
第十章 儒教伦理学的失控发展
1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
2袭卷东西方的善恶论争
3「非善亦非恶」之「无记」思想
4肯定善恶一如的「业」善恶观
5日本与西洋人多半抱持善恶一元论思想
6超越善恶的「空」思想
7把「空」理解成「无」的《般若心经》
8阐述印度人「空之哲学」的《般若心经》
9本居宣长宣扬的日本美好道德
10日本社会所定义「恶的范围」
第十一章 重新思考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极限与反效果
2道德教育为何反而剥夺人们的道德心?
3我对重建日本道德教育的看法
4用尼采道德观解释战后日本道德崩解现象
5寻找超越道德的日本文化
6那个大家都很重视「真善美」的时代
7美学与道德有何关连?
8美学可超越道德吗?
9佛教明快的善恶判断基准
10深入了解古代日本人的〝真心〞
11日本人以「美」为最高价值,中国人最重视善
第十二章 儒教与佛教所形成「心」的文化
1在「心」基础上成立的佛教国家
2佛教阐述的「心」十界说
3十界佛心的「佛行」
4受儒佛思想影响的古代日本人清明之心
5从讲「理与敬」的儒学到重视「诚」的儒学
6朱子学与阳明学在日本变成市井民众精神涵养
7灭私奉公才是真正的清明之心
8「诚」与「诈」只在转念之间
9「汉意唐心」与「和魂和心」
10为了对抗「唐心」而出现的「和魂」
11「和魂洋才」与「脱亚入欧」
12打造「和魂洋才」国度的大日本帝国
13日本成功融合「洋魂」与「和才」并加以修正
14日本精神与武士道精神
15武士道必须有儒教伦理学吗?
16文武两道的走偏锋
17武士与武士道
18文化与文明所诞生的「心」
19魅力的文明与暴力文明
20宗教与世俗呈现的「心」
.梅岩有关「心」的解释
.石田梅岩的商人伦理观
.日本人的求道心
.儒教的「道」──对「仁」的追求与其侷限
.难以理解的儒家道德仁义主张
第十三章 儒教优势地位的动摇
1受质疑的孔子有关礼的学说
2所谓「有德者受天命」根本是痴人说梦
3孔孟所凭空想像、建构而成的「空间」
4尊孔运动自古阴魂不散
5集中国谎言大成的儒学
6中国历代出现的不同儒教面貌与各种批判
7民族主义与华夷主义
8中华民族主义与大汉族主义论争
9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论争始末
10科举制度的扭曲演变
11科举制度的祸害
终章 是非了解儒教灾祸不可的时候了
墨守尚古主义的儒教与往前看的社会科学差异
补述
自序
人的价值判断,并非万人皆同、万国皆准、万世不易。自古人类追求真善美,难以兼得。西洋以真,中国人以善,日本人以美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中国人自古重仁义,不但经常满口仁义道德,以仁、义取名的亦不少。但也有人疑问说:「为何仁义都写在书上,社会却找不到?」何以在中国,现实社会里找不到仁义道德?其理由不少。
何谓「仁义道德」,孔孟都没有定义,争论了两千多年,也得不到结论,顶多是「见仁见智」而已。英国的思想家穆尔指出:「善是无法定义的,如果强行定义,那是最大的错误。」仁义是什么?孔、孟答不出来。仁义在同时代也遭受许多的反击和反讥,老子甚至主张「绝仁弃义」,庄子则反讥「盗亦有道」。到了近代,梁启超明白指出中国只有「家族道德」,没有「社会道德」。
道与德本来不同范畴。道是公的,德是私的。伦理与道德也不相同。按照一般西洋人的伦理道德观来说,道德是属于宗教的内涵。没有宗教教育,何来道德教育。现今的中国人「欲望最高,道德最低」的说法,不但民间学者如此主张,连国家领导人也如此慨叹。理由是来自近代太平天国的「禁孔」、捻军的「倒孔」、五四的「打孔」、文革的「批林批孔」的结果吗?
百余年前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中国传教三十多年,说在中国人身上找不到「良心」。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良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宗教是从内心的信仰出发的。但儒家的道德教育却是外在的强制,所以教化训育的结果,仅能得到或塑造伪善者或独善者。
儒家思想本来就是充满矛盾又脱离现实,欠乏思想的魅力与竞争力。所以在「百家争鸣」前夕,孟子就慨叹「天下非杨即墨」。古代中国有黄河文明所塑成的、以「人为」为主轴的儒家思想,和长江文明所育成的、以「自然」为主体的老庄道家思想。为何自汉武帝独尊儒家以来二千多年,历朝皇权一直死抱儒家,改革开放后又不得不祭出孔子学院?最基本的社会背景是,中国的大地「自然」已被吃光,不得不死抱「人为」的儒家。
中国自独尊儒家以来,六朝时代虽然儒家一度消失,被佛教所取代,可是到了宋代,理气之学兴起,儒家阴魂不散,以朱子学、阳明学阴魂附身,死灰复燃。中国人在儒家教化下,理性和悟性被剥夺,失去良心和良知,成为稻草人。
上述情景,笔者称之为「儒祸」。被儒家思想荼毒二千多年的中国人,如何取回已丧失的良心呢?恳请一读本书。
二○一三年七月十九日 黄文雄 识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作者的叙事节奏并非是快节奏的,而是循序渐进,如同慢火熬煮,将故事的精髓一点点地释放出来。我享受这种阅读的过程,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动机,更透彻地洞察故事的深层含义。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影射,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是对当下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内心深处共鸣的作品,它不仅仅满足了我的阅读需求,更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进一步探索这本书所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古老而又带着些许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封面上那龙飞凤舞的“儒祸”二字,仿佛是用鲜血染红的,又像是用炭火灼烧的,充满了视觉冲击力。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所吸引。故事似乎是以一个非常宏大且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背景展开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人物的塑造也极具匠心,即使是配角,也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他们的言谈举止、内心挣扎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处理,无论是场景的描绘,还是人物情绪的传递,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悲欢离合。尽管尚未深入剧情,但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对它背后故事的无限遐想,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震撼。作者在构建情节上,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一个伏笔都埋得恰到好处,每一次反转都来得猝不及防,却又在情理之中。我常常在读到关键时刻,忍不住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书中人物的命运纠葛,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都随着情节的推进而不断升级,将我牢牢地吸引在故事之中。我尤其被书中一些充满张力的场景所打动,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让我心跳加速。这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故事的作品,更是一场关于命运、选择与抗争的史诗。作者用他精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的视角,揭示了某种隐藏在表面平静下的巨大危机。书中描绘的权力斗争、人性考验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都让我感触良多。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直白的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内心的独白以及环境的烘托,一点点地将真相剥开,让读者在推理和揣摩中逐渐接近故事的核心。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更具感染力,让我更加投入。书中关于“祸”的探讨,更是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指向外在的灾难,更指向内心的扭曲和人性的弱点。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引发思考,挑战读者的固有观念。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既有古风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尤其是对一些复杂情感的描绘,更是细腻入微,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图景。我喜欢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它们就像点缀在黑暗中的星光,为故事增添了智慧的光芒。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汲取着新的养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上的宏大与严谨,每一个设定都显得合情合理,仿佛真实存在过一样。虽然故事的主线我还没有完全领会,但那种意境的营造,那种氛围的渲染,已经深深地抓住了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