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书

论语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国学
  • 论语
  • 孔子
  • 古代典籍
  • 修身养性
  • 传统文化
  • 思想
  • 哲学
  • 道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8年,西方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于巴黎集会后发表公开宣言,声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向孔子汲取智慧。」

  《论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人际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乐、忠、孝、慈、智、信等均包含其中,阅读本书,能学习到:

  一、做人之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亦即「恕」道,孔子认为这是人们应当毕生追求的理想道德境界。

  二、交友之道:首先应当「里仁为美」,择善而居。

  三、处世之道:「诚信」是首要的基本条件。「爱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另一原则。「中庸」则是至德。

  四、为政之道:孔子主张实行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贤人政治。对教育、人才的重视,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五、治学之道: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方法在《论语》中随处可见。

本书特色

  古译今释

作者简介

原着∕孔子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西元前551~前479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曾周游列国推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却不得重用,后将全部心力投注于教育上,其有教无类、举一反三的教育主张,培育出许多优秀杰出的弟子。其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史纪.孔子世家》。

编者∕司马志

  喜好钻研中国「古典文学」,一位娴熟中国历史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性喜比较与综合中西文化的异同,并从其中归结出宜于当今所用的「现代精神」,常于报章杂志发文立论,是一位热爱中西文学、历史和科学,并不忘关怀、回馈社会的优质作家,编有《鬼谷子全书》、《庄子全书》、《道德经全书》。

《星海探秘:宇宙的起源与未来》 一部跨越时空的宏伟叙事,一次对存在本质的深刻追问。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古代哲思的追溯,而是聚焦于人类认知的前沿——宇宙学、粒子物理学与生命起源的交叉领域。我们将带领读者,从可观测宇宙的边缘启程,深入到普朗克尺度之下,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一切的根本法则与未解之谜。 第一部分:创世的黎明——从奇点到星系 第一章:时间的原点与暴胀的狂想 宇宙的诞生,一个比任何已知事物都更小、更热、更致密的奇点。我们详尽探讨大爆炸模型的证据链: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确定量、轻元素(氢、氦、锂)的丰度,以及哈勃膨胀定律所揭示的宇宙正在加速的故事。重点剖析暴胀理论(Inflationary Theory)如何优雅地解决了视界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并预测了原始引力波的印记。我们引入最新的LISA(激光干涉空间天线)项目目标,展望直接探测宇宙暴胀残留波纹的可能性。 第二章:物质的编年史——从夸克到恒星 宇宙冷却的初期,能量转化为物质。本章深入描述了夸克时代、轻子时代,以及质子和中子的形成。随后,我们进入“核合成时代”,解释了宇宙中前三分钟内主要元素的锻造过程,以及为何我们需要第二代恒星才能合成更重的元素。 第三章:黑暗的统治者与结构的形成 观测表明,我们熟悉的原子构成的物质仅占宇宙总质能的不到5%。本书用大量篇幅阐述暗物质的证据:星系旋转曲线异常、引力透镜效应的精确测量,以及大型结构(如宇宙网)的形成动力学。同时,介绍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轴子等主流候选者及其地面和地下探测实验的最新进展,如LZ实验和XENONnT的灵敏度提升。 第四章:宇宙的加速——暗能量的谜团 自1998年发现以来,宇宙的加速膨胀一直是现代物理学的最大挑战。本章系统梳理了Ia型超新星观测数据,详细解析了暗能量的性质——它是否是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Lambda$),还是动态的第五种场(Quintessence)?我们将对比DESI(暗能量光谱调查)和Euclid任务的数据预期,尝试界定暗能量方程的状态参数$w$的精确值。 第二部分:微观世界的深渊与量子引力 第五章: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丰功伟绩与局限 在讨论宏大结构之前,必须理解构成它们的基石。本章回顾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辉煌成就,从夸克到希格斯玻色子。然而,模型在解释中微子的质量、暗物质以及引力如何量子化等方面展现出的不足,为我们指明了新物理学的方向。 第六章:希格斯场的后续:质量的源头 希格斯玻色子于2012年的发现是里程碑,但其质量的微调问题(Hierarchy Problem)依然困扰着理论家。我们探讨了对希格斯偶极矩的精确测量,以及未来对希格斯自耦合常数的探测,这关系到宇宙真空的稳定性——我们的宇宙是否处于一个“假真空”状态,随时可能发生灾难性的真空衰变? 第七章:弦论与圈量子引力:通往量子引力的桥梁 物理学的终极目标是统一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本章对比了两种主要的量子引力候选理论:弦理论(及其M理论框架,引入额外维度)和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对时空进行离散化处理)。我们分析了它们各自在解决黑洞信息悖论和描述宇宙早期状态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第三部分:生命的化学与可能的未来 第八章:生命的起源:从无机到有机 宇宙的演化最终导向了复杂性。本章聚焦于生物起源学(Abiogenesis)。详细考察米勒-尤里实验的现代版本,分析深海热液喷口、冰层界面等环境在形成氨基酸和核苷酸前体中的作用。讨论RNA世界假说及其面临的化学稳定性挑战。 第九章:地外生命搜寻与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随着开普勒和TESS任务的成功,数千颗系外行星已被发现。本书运用新的行星气候模型,评估了“宜居带”的局限性,深入探讨了潮汐锁定、大气逃逸以及系外行星磁场对生命维持的重要性。我们审视了寻找生物信号(Biosignatures),如氧气、甲烷等,在遥远行星大气层中的可能性。 第十章:宇宙的终极命运 如果暗能量保持不变,宇宙将走向“大冻结”(Heat Death);如果其密度持续增加,则可能导致“大撕裂”(Big Rip)。我们结合当前的宇宙学参数,推演了宇宙在万亿年尺度上的可能结局,并探讨了生命乃至信息最终能否在熵增的洪流中找到抵抗和延续的终极形态。 总结: 《星海探秘》是一次对人类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它不仅梳理了当代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最新发现,更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本书旨在激发下一代科学家的好奇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拥抱我们所处这个既美丽又充满谜团的实在世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3
第二章 从心所欲 不踰矩 6
第三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9
第四章 博学而无所成名 11
第五章 君子后进于礼乐 14
第六章 从其善 改其不善 16
第七章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18
第八章 骄且吝 不足观 21
第九章 微生乞其邻 23
第十章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26
第十一章 君子三戒 28
第十二章 杀身成仁 31
第十三章 文质彬彬 谓之君子 34
第十四章 不迁怒 不贰过 36
第十五章 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 既往不咎 39
第十六章 与其奢 宁俭 41
第十七章 君子为学 43
第十八章 苗而不秀 秀而不实 46
第十九章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48
第二十章 未知生 焉知死 51
第二十一章 一箪食 一瓢饮 53
第二十二章 逝者如斯 56
第二十三章 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 58
第二十四章 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 60
第二十五章 今之孝者 大孝尊亲 63
第二十六章 父母唯其疾之忧 65
第二十七章 孝发于心 67
第二十八章 爱之 能勿劳乎 70
第二十九章 朋友死 于我殡 72
第三十章 后生可畏 74
第三十一章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76
第三十二章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78
第三十三章 不逆诈 不亿不信 81
第三十四章 里仁为美83
第三十五章 巧言令色 鲜矣仁 85
第三十六章 忠告而善道 87
第三十七章 不患人之不己知 89
第三十八章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2
第三十九章 再思而后行 94
第四十章 富而可求 虽执鞭亦为之 97
第四十一章 放于利而行 多怨 99
第四十二章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01
第四十三章 过则勿惮改 104
第四十四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 107
第四十五章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 109
第四十六章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112
第四十七章 不怨天 不尤人 115
第四十八章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118
第四十九章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120
第五十章 道千乘之国 124
第五十一章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126
第五十二章 其身正 不令而行 130
第五十三章 伤人乎 不问马 132
第五十四章 以言取人 失之宰予 135
第五十五章 枨也欲 焉得刚 137
第五十六章 日月逝也,岁不我与
第五十七章 愚不可及 144
第五十八章 非敢后也 马不进也 147
第五十九章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149
第六十章 中庸之为德 152
第六十一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54
第六十二章 过犹不及 156
第六十三章 非祭肉不拜 161
第六十四章 求为可知 167
第六十五章 是可忍 孰不可忍 169
第六十六章 慎终追远 以礼事之 172
第六十七章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174
第六十八章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77
第六十九章 知及之 仁不能守之 179
第七十章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187
第七十一章 朝闻道 夕死可矣 198
第七十二章 君子欲讷于言 202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原文】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3)也。

【注释】

(1)三军:军队的通称。

(2)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3)志:志节。

【名家评析】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朱熹评:「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

李贽评:三军夺帅,亦非易事。借此以极其形容耳。

孔安国评: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钱穆《论语新解》评:三军虽众,其帅可夺而取。志则在己,故虽匹夫,若坚守其志,人不能夺。自子在川上章起,至此十章,皆勉人为学,然学莫先于立志。有志则进,如逝川之不已。无志则止,如为山亏一篑。故凡学而卒为外物所夺,皆是无志。

【译文】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强迫改变。」

【延伸阅读】

在孔子道德思想中有着很强的人格意识,他认为人格高于一切。即使是在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人格也是不容侵犯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就展现了孔子的人格意识。两千五多百年来,这句话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世上,逐渐演化成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这句话展现了他对人格的重视和尊重,今天的我们可以把此视为中国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在西方还处于神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时,孔子已经把志节作为人格的重要内容,比唿唤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代到来早了接近两千年。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里面的「志」,是指人的志节,包括志向、气节,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轻易改变别人的意志。没有志节的人,会失去气节,在威胁利诱下变得奴颜婢膝,成为人们鄙视的对象。孔子认为人应该有志向,维护自己的尊严,能够抵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节」。

志节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孔子本人从年轻时就拥有志节的人。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由此看来,孔子早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苦读修身的远大志向,他也世人称为「万世师表」。同时,孔子还是十分有气节的人。

鲁昭公七年(西元前535年)。当时社会上的政治代表人物有注重养士,招士、礼贤下士的风气。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已经是鲁国学识深湛,深孚众望的青年了。孔子相信凭自己是陬邑大夫的儿子和博学多才,已经具备了士的资格。他认为自己一直缺少机会,使自己跻身仕途。

一天,权倾朝野的鲁国相国季孙氏做出决定:在仲冬时节,在相国府举办一次款待文人学士的盛大宴会,招贤纳士。孔子也希望透过宴会的机会和和季孙氏接触,让自己有机会施展自己政治理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论语全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压力裹挟,内心难以获得片刻的宁静。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我们放慢脚步,回归内心平静的港湾。它所传达的许多思想,都与追求内心的平和、修养品德、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有关。我喜欢书中那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它不会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体会。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仁”的论述,它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它提醒我们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涤,它帮助我清理了许多杂念,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澄澈和宁静。我常常在读完某些章节后,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感,这种感觉比物质上的享受更为持久和深刻。

评分

这本《论语全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惊艳”二字。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读物,没想到它更像是一部生动活泼的生活百科全书,里面充满了各种场景的描绘和人物的对话。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刻画,例如描述孔子在不同场合下的神态举止,以及他与弟子们在日常交流中的机智问答,都显得栩栩如生。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国纷纭的时代,亲眼目睹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用他的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书中很多观点,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但放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关于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论述,让我对许多日常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在与同事沟通时,尝试更加换位思考;在面对困难时,提醒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这种将古老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阅读,更在于实践。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故事化的叙述,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知识。

评分

初次接触《论语全书》,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那独特的叙事方式。不同于我以往阅读过的任何一本历史或哲学类书籍,这本书更侧重于通过“片段”和“对话”来构建其核心内容。它没有宏大的叙事线,也没有严谨的逻辑推演,而是将一个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场景展现出来。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探索的乐趣,仿佛在解谜一般,一点点拼凑出孔子及其思想的全貌。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问答所吸引,每一次对话都像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既有对人生困惑的解答,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这些对话的语言简洁朴实,却往往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引人深思。而且,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十分到位,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真性情,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抉择。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思想的,更是关于人的,关于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安身立命。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发现新的闪光点,这种“常读常新”的感受,是许多书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论语全书》真的给了我太多意想不到的启发。一开始,我担心自己对古代哲学理解不够,会读起来很吃力,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一一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学”的讨论,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他对学习重要性的强调,都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一种枯燥的任务,但读完书中关于学习的章节,我才意识到,学习可以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达到某个目的。书中也谈到了很多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这些论述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如何做到言行一致。我尝试将这些指导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发现自己与同事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循循善诱地教导我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评分

拿到这本《论语全书》纯属偶然,当时在书店闲逛,就被它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吸引了。拿到手里细细翻看,才发现里面的内容远比封面更为吸引人。这本书并非我一直以来期待的那种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集,娓娓道来一个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片段。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孔子弟子们与夫子之间对话的描写,仿佛能穿越时空,亲临现场,感受到那种真挚而又深刻的师生情谊。那些朴素的语言,却蕴含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身的言行举止。这本书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将那些深邃的道理融入其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略有涉猎但并非深入研究的读者,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它以一种非常亲切和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魅力。很多时候,我会放下书本,独自品味其中某个章节,回味片刻,然后带着一股莫名的感动继续阅读。这种体验,是很多 contemporary 的书籍所无法给予的。它让我明白,原来在那些看似遥远的年代,人们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道德的思考,是如此的真挚和纯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