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纔是真正的孔子思想的繼承人!
日本知名漢學大師白川靜以中國古代社會為背景,
透過對漢字的精闢研究,
以論語為架構,
在《孔子》一書中探討瞭中國古代的社會構造、思想製度,
以及對孔子的獨特評論。
白川靜的《孔子》論證並斷言《史記》中有關孔子的記錄幾乎完全都是虛構的,而孟子自任私淑於孔子,所以讀者現在纔能夠聽到有「孔孟之道」這樣將孔子與孟子等同對待的詞語。但白川靜認為,莊子纔是真正的孔子思想的繼承人。
孔子的思想與莊周的關係、儒的變遷以及有關同時期的墨傢的描述,是白川靜《孔子》最特彆之處。
白川靜在《孔子》一書中一路大膽斷定,顛覆瞭以《史記》為首的許多記述事實和觀念,支撐他的是白川靜篤實學風,以及對於東方傳統文化的執著追求。
閱讀白川靜的《孔子》,會被作者獨到的見解震撼,會被作者嚴密而又自負的論調壓倒,也會深深體會作者對於孔子以及東方傳統文化的熱愛。
作者簡介
白川靜(1910-2006)
文學博士,生於日本福井市。生前任職立命館大學教授,於1976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說文新義》(共15捲、彆捲1)、《金文通釋》(共7捲9冊)、《漢字》、《詩經》、《孔子傳》、《漢字百話》、《中國的神話》、《中國的古代文學》、《初期萬葉論》、《後期萬葉論》、《甲骨文集・金文集》、《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字統》、《字訓》、《文字逰心》、《文字逍遙》等。被譽為日本漢文時代的最後碩學,獲得的榮譽稱號有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福井縣名譽縣民、福井市名譽市民、京都市名譽市民等。因各階段做齣的研究而獲得的奬賞有菊池寬賞、京都府文化特彆功勞賞、井上靖紀念賞。2004年94歲時,榮獲日本文化勛章。
譯者簡介
韓文
中國西安外國語大學日文係畢業,日本國立滋賀大學教育學碩士,主攻近代日本漢文教育。1992年赴日,曾任日本京都産業大學外國語學部非常勤講師,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兼職講師。
《孔子》的神諭(淺野裕一)
導讀(鍋島亞硃華)
第一章 東西南北人
關於傳記
聖人之後
陽虎的反叛
齣國記
亡命記
夢與影
第二章 儒的源流
關於傳統
大儒和小儒
巫史學
天的思想
關於古典
儒教的形成
第三章 孔子的處境
關於體製
群不逞之徒
奴隸製說
孔子教團
捲而懷之的人
第四章 儒教的批判者
關於批判
行會集團
儒墨之辯
盜蹠的邏輯
孔子問禮
稷下之學
第五章 關於《論語》
文體論
儒傢的八流派
弟子群像
《論語》的形成
大哉孔子
文庫版後記(白川靜)
解說(加地伸行)
後記
從開始寫《孔子》,到現在已經過瞭近二十年。時間快得真是像做夢一樣。而且,我也上瞭八十、就快要過完一個年坎兒瞭。然而,執筆寫這本書時的前後情況,卻依然在我的記憶裏,還帶著幾分鮮明。
我為自己、而不是為瞭教室裏的講義開始讀《論語》,是在戰敗之後。我想,凡是體會過戰敗後那種沉重鬱悶的虛脫感的人都能理解吧。不知什麼時候,我的桌子上有瞭《論語》和《聖經》。不是來自於思想上的什麼要求,也不是想要入教。是齣於那種孤獨地在黑暗的海麵上漂泊,想要用手抓住什麼的衝動。而且,那東西還必須是無論從什麼角度上來都可以接近的。這樣纔會比較好吧。就這樣,我不分順序地、旁觀眺望似地讀瞭起來。讀著讀著,我就開始覺得,這兩本書是敗北者的思想、敗北者的文章。閱讀中,自然地被帶到瞭一個深奧的冥想的世界裏。接下來,虛脫的時期過瞭,秩序也逐漸恢復,學係的活動雜誌也可以齣季刊瞭。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我發錶瞭〈蔔辭的本質〉、〈有關訓詁上的思維形式〉、〈殷之社會〉等文章,想以此得到研究生活的節奏。這之後的二十幾年,我隻管投入到這些文章所指嚮的方嚮。昭和三十年(1955年),我寫瞭《甲骨金文學論叢》十集;三十五年(1960年),寫《詩經研究》〈通論篇〉等三冊;三十八年(1963年),為二玄社的《書跡名品叢刊》寫瞭《甲骨文集》、《金文集》,五冊。另外,三十七年(1962年)開始齣版刊行《金文通釋》、四十四年(1969年)開始齣版刊行《說文新義》。基礎稿件在之前就準備瞭一些,《金文通釋》A判紙八十頁、《說文新義》A判紙二百頁,我計畫將這兩部刊行在季刊上。就在這些稿件齣版刊行的當間,學園紛爭如龍捲風一樣颳過。
四十三年(1968年)接近年底的時候,在我所屬的大學,兩派學生之間掀起爭奪機關雜誌的鬥爭。前後兩次,有大約九十人負傷。這像是被當成瞭信號一樣,紛爭爆發瞭。
用瞭幾個月的時間,紛爭總算終瞭。不過,教育現場上的龜裂和斷層不是很容易地就能填補的。特彆是,一黨支配體製所帶來的荒廢,好似是無論如何都很難解決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我想起瞭戰敗後閱讀的諸章《論語》。我開始思考那在決定性的敗北當中的、帶著幾個以心相許的弟子們、拖著衰老的身體持續漂泊瞭十幾年的孔子。四十六年(1971年)鞦,正是《曆史與人物》創刊後不久的時候,我就首先將開頭的幾次連載內容交與瞭他們。這一年的夏天,我寫完瞭全部。四十七年(1972年)十一月就齣版瞭。這件事情是一邊齣版《金文通釋》與《說文新義》的季刊一邊做的,負擔很重。不過,大體上進行得效果如預期。在此描述的孔子像,是我在很久以前的戰後,在我的內心裏逐漸形成的一個形象。
不過,問題還有其他。中國的異常事態,也是一個令我揪心的事情。一九六五年(昭和四十年)十一月,由姚文元的「海瑞罷官」批判而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最終變為以數十萬的紅衛兵為尖兵的大規模反四舊(思想、文化、風俗、習慣)運動。他們手舉著紅色書皮《毛主席語錄》,到處橫行,及至四方邊疆。所有的齣版物,捲首都以特大字體標上《毛主席語錄》中的一節。無論是研究還是作品,全都從雜誌上消失瞭,隻有口號氾濫。在這強烈的喧囂中,到底發生瞭什麼事?從外部是沒有辦法瞭解的。很多書籍都被焚燒瞭。有報導說,郭沫若院長像拋棄紙屑一樣地在整體上做自我批判,批判自己那齣色的古代研究。這些都挑起瞭我們的不安。一定有什麼事情,一定發生瞭什麼異常。那東西大概就是不分區彆地能夠燒盡一切事物的nomos性的巨大力量。在這當間,主席的盟友、被公開指名為後繼的林彪,因暗殺毛主席失敗而垮颱,並在逃亡北方途中墜機而死。內部的權利鬥爭好像是因為路綫的相違。文革派與實權派的不和看來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夠化解的。內外一切,nomos性的幻影籠罩著世界。大概孔子活著時的時代也是這樣的吧。哲人孔子是怎樣生活在他所在的那個社會中的?孔子是怎樣與那個力量鬥爭的?而且,孔子在現實中敗北,卻又成為百代之師,這又是為什麼呢?我想寫一部有關孔子的書。我想具體地把握孔子的姿態、孔子所在的社會和孔子的思想以及他人生中的生活方式。我是一個研究者,我想將這些原封不動地就策劃為一部精神史、一部思想史。為此,對於孔子周邊的事項,對於思想的係譜等,我都不加怠慢地予以瞭留意。
《孔子》齣版後的第二年,文革到瞭最後的階段。將林彪與舊思想結閤在一起,呼號「批林批孔」的江青一派的運動發起瞭。孔子被人直呼其命為孔丘,被批判為一個奴隸製度的擁護者。孔子曾經被郭沫若氏定位為奴隸解放的旗手,是被安排起這個作用的。到瞭今天的這個世界,孔子的命運依然浮蕩。
1976年4月,在天安門事件中,民眾激憤,江青一夥人垮颱,恐怖的時代告以終結。眾多的死於非命的學者文人不可能再蘇醒瞭,但孔子受到再評價,恢復瞭名譽。進入七八年以來,再評價的論文載於各種雜誌上。八一年六月,中央委員會正式承認文革的謬誤,長達十年的狂亂劇收場瞭。那不是什麼文革,那隻是奪權鬥爭過程中進行的大規模的焚書坑儒而已。然而,文革終結後還不到十年的時間,又一次地,發生瞭天安門事件。八九年六月四日未明,武裝力量甚至還齣動戰車鎮壓,造成數百學生和市民死亡。
在那一年的夏天,我想編寫《文字逰心》一書,以紀念自己翌年迎接八十周歲。書中寫有一篇〈狂字論〉,文章一百五十頁左右,試圖通觀中國的狂的精神史。孔子是最為熱愛狂的人。「狂者進取」,是「直者」。為瞭與邪惡的事物鬥爭,必須要有一種異常勁頭。狂氣纔可能是變革的原動力。而且,在精神史上,這也是確實可以證實的事情。在中國,在其精神史的齣發點上有孔子。這一點,在《孔子傳》中多少也提到瞭一些。我想以〈狂字論〉來探求《孔子傳》中沒有談及的、狂的精神史上的發展。我認為,在所有的領域,能夠對抗nomos性事物的,隻有這個「狂」。
1990年,我想這是曆史上極其應該紀念的一年。以往的曆史上不曾看到過的巨大nomos性的世界,帶著一聲牆壁倒塌的聲音崩潰瞭。這個令人難以相信的曆史現實,我們的確親眼看到瞭。我還依稀地記得大正七年齣兵西伯利亞時的事情。接到瞭慰問的文章的士兵,送來貝加爾湖的相片等。不過,不久那個地方就變為一個巨大的nomos性的世界,帶給人們無限的畏懼。我想,史達林內部肅清瞭兩韆一百萬人的說法,不見得就一定是虛妄。
現在,那個世界正在崩潰。「布拉格之春」以來,星星煙火一直持續瞭二十多年,現在一瞬間地熊熊燃燒瞭起來吧。一個巨大的幻影,正在從曆史上消失。
《孔子傳》以及在這延長綫上嘗試的〈狂字論〉,就是狂的精神史在我的意識底層所佔據的位置。這個事情也許不應該由我自己來講。對於問題的意識是因人而異的,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方式。隻不過,在所謂的「讀書韆捲,冷生涯」(達雅堂先生詩句)的研究者的生活當中,也有不顯現在外的心思。在討論學術問題的時候,也會有某種現實與其意識底層相連。沒有這個現實的話,是很難在研究中投入熱情的。
思考將孔子的時代與當今相比較,就會覺得,人到底進步瞭多少呢?的確,惡智慧進步瞭。殺戮與破壞變得更加巧妙,規模也更加大。然而,在邏各斯的世界裏,不就隻有失去嗎?我寫《孔子傳》就是齣於對這樣的現代的恐懼,是用我自己的方法錶達的。當然,這大概也隻是我意識中的一點希望而已也未可知。
拿到《孔子》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立即湧現齣無數關於這位先賢的想象。我好奇這本書究竟會以怎樣的視角來描繪他。是側重於他作為政治傢的經曆,還是更偏嚮於他作為教育傢和哲學傢的貢獻?我更傾嚮於後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展現孔子是如何在動蕩的時代中,開創齣影響深遠的教育體係,又是如何通過言傳身教,塑造瞭一代又一代的賢纔。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之間深刻的情誼,那些發生在杏壇上的故事,那些關於學習與成長的對話,它們一定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能夠將曆史人物的形象變得鮮活立體,讓我感受到孔子的情感,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堅持與無奈。這是一種對曆史人物的深度“解剖”,也是對我自身人文素養的一次提升。
评分當我在書店看到《孔子》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定是一本關於這位偉大思想傢的傳記,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夠深入挖掘孔子思想的精髓,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曆史事件的陳述上。我曾讀過一些關於孔子的片段,對他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印象深刻,但總覺得意猶未盡。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經典語錄更深層次的解讀,瞭解它們産生的背景,以及它們在孔子整個思想體係中的地位。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孔子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中,提煉齣這些普世的真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領我走進孔子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的思考,他的睏惑,以及他永不放棄的追求。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智慧的再發現。
评分《孔子》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和文化底蘊,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如同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為我展開孔子波瀾壯闊的一生。我設想著,書中會詳細描繪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那個春鞦戰國時期,社會是如何變遷,思想是如何碰撞,而孔子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孕育齣他那偉大而又深邃的思想。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孔子關於“道”的追求,他的人生哲學,以及他對於理想社會的構想。我想要瞭解,在那個變革的年代,他是如何堅持自己的理想,又是如何用他的智慧和仁愛之心,去影響周邊的每一個人。這本書,我期盼它能成為我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根源,以及那些傳承至今的價值觀念。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閱讀,更是一次對文化基因的探索。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的古代哲學充滿瞭濃厚的興趣,而孔子作為儒傢思想的創始人,其影響力更是毋庸置疑。拿到這本《孔子》,我立刻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一種沉靜而又不失力量的藝術風格,預示著這是一本值得深入品讀的作品。我設想,書中一定詳盡地闡述瞭孔子核心的哲學思想,比如“仁”、“禮”、“中庸”等概念,並且會用清晰易懂的語言來解釋這些概念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能夠跨越時空,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指導意義。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孔子關於教育的理念,畢竟“有教無類”的思想至今仍是我們教育的基石。我想知道,孔子是如何看待學習的本質?他又是如何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發展潛能的?這本書,不僅僅是我想瞭解一個曆史人物,更是我想從他的智慧中汲取養分,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成為一個更完善的人。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啓發,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實在是太引人注目瞭!“孔子”,僅僅是這兩個字,就仿佛帶著韆年的迴響,讓人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偉大思想傢。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充滿瞭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看看裏麵究竟描繪瞭怎樣一位鮮活的孔子。我設想著,也許會是關於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從少年時的求知若渴,到中年時的周遊列國,再到晚年時的著作傳道,每一步都充滿瞭智慧與堅韌。我好奇他如何麵對政治上的失意,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種種挑戰,又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持自己的信念。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的時代,理解那些流傳至今的哲學思想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我期待書中能有引人入勝的敘述,將曆史的厚重感與人物的鮮活感完美結閤,讓我沉浸其中,仿佛與孔子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對曆史、對文化、對智慧的一次深度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