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心思力气之用恆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人生问题,另一个可说是中国问题。不待言,《人心与人生》就是属于人生问题一面的。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后的第二年,我很快觉察到其中有关儒家思想一部分粗浅不正确。于是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新开「儒家思想」一课,作了一种改正的讲法。写作了两本书:一书取名《孔学绎旨》;而另一部分关涉到人类心理的认识者,另成《人心与人生》一书。这就是我最初要写《人心与人生》的由来。
为什么有《人心与人生》这本东西出来?——我为什么要谈心理学?我们应当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如果我们不能寻得出孔子的这套心理学来,则我们去讲孔子即是讲空话。盖古人往矣!无从起死者而与之语。我们所及见者,惟流传到今的简册上一些字句而已。这些字句,在当时原一一有其所指;但到我们手里,不过是些符号。此时苟不能返求其所指,而模模煳煳去说去讲,则只是掉弄名词,演绎符号而已;理趣大端,终不可见。——假如今日心理学界有共魂趋势,或其时代风气可言,那么就是和孔子的心理学见解适不相容的一种趋势、风气。所以倘你不能推翻今日的心理学,而建树孔子的心理学,亦即不必来相较量、勘对!《人心与人生》之所为作,凡以此而已!─《人心与人生》自序
本书特色
「有思想,又且本着自己思想而行动的人」
纪念一代国学大师、着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
梁潄溟毕生三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
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一八九三年重阳生于北京,自幼即受半西化的教育。一九○六年,入北京顺天中学。一九一二年,任《民国报》编辑、记者,参加同盟会。一九一七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一九二四年,辞去教职,聚徒讲学于山东。一九二八年,提出改造社会的「乡治」主张,翌年开办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长,后又主编北平《村治》月刊。一九三一年,创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以邹平、荷泽为实验县,主讲乡村建设的理论与方案;两年后,接任该院院长。抗日战争期间,为团结抗日而奔走,曾参加发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随后赴香港创办《光明报》;还先后在重庆、成都、桂林等地讲学,而在重庆北碚主办勉仁书院。一九五○年,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九八四年,中国文化书院成立于北京,出任院务委员会主席。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三日逝世。代表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自序一
自序二
日文译本序言
第一章 绪论(上)
第二章 绪论(下)
第三章 略说人心
第四章 主动性
第五章 灵活性
第六章 计划性
第七章 我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前后转变不同
第八章 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人资于其社会生活而得发展成人如今日者
第十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上)
第十一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中)
第十二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下)
第十三章 东西学术分途
第十四章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上)
第十五章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下)
第十六章 宗教与人生
第十七章 道德——人生的实践(上)
第十八章 道德——人生的实践(下)
第十九章 略谈文学艺术之属
第二十章 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
第二十一章 谈人类心理发展史
书成自记
自序一
在民国十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自序中,我曾自白,我起初实在没有想谈学问,没有想着书立说;而且到现在还是不想。并且也不能,谈学问和着书立说。我只是爱有我自己的思想,爱有我自己的见解——为我自己生活作主的思想和见解。这样子,自然免不了要讨论到许多问题,牵涉到许多学问。而其结果,倘若自己似乎有见到的地方,总愿意说给大家。如此,便是不谈学问而卒不免于谈学问,不着书而卒不免于着书之由。现在要为这本《人心与人生》作序,依旧是这个意思。
这个意思要细说起来,是须得把我三十年来的历史叙出,才可以明白当真是如此。所以我曾经说过要作一篇《三十自述》,却是四五年来始终不曾做出,并且不知几时才得做他。目前只能单就这本书去说:为什么有《人心与人生》这本东西出来?——我为什么要谈心理学?
我们应当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儒家是一个大的伦理学派;孔子所说的许多话都是些伦理学上的话;这是很明显的。那么,孔子必有他的人类心理观,而所有他说的许多话都是或隐或显地指着那个而说,或远或近地根据着那个而说;这是一定的。如果我们不能寻得出孔子的这套心理学来,则我们去讲孔子即是讲空话。盖古人往矣!无从起死者而与之语。我们所及见者,惟流传到今的简册上一些字句而已。这些字句,在当时原一一有其所指;但到我们手里,不过是些符号。此时苟不能返求其所指,而模模煳煳去说去讲,则只是掉弄名词,演绎符号而已;理趣大端,终不可见。如何不是讲空话?前人盖鲜不蹈此失矣!然欲返求其所指,恐怕没有一句不说到心理。以当时所说,原无外乎说人的行为——包含语默思感——如何如何;这个便是所谓心理。心理是事实,而伦理是价值判断;自然返求的第一步在其所说事实,第二步乃在其所下判断。所以倘你不能寻出孔子的心理学来,即不必讲什么孔子的伦理学。进而言之,要问孔子主张的道理站得住站不住,就须先看他心理学的见解站得住站不住。所以倘你不能先拿孔子的心理学来和现在的心理学相较量、相勘对,亦即不必说到发挥孔子道理。但这两方的心理学见解明明是不相容的;稍有头脑的人都可以觉得。现在流行的几个心理学派,在他们彼此间虽然分歧抵牾,各不相下,却没有一个不是和孔子的心理学见解相反对者。——假如今日心理学界有共同趋势,或其时代风气可言,那么就是和孔子的心理学见解适不相容的一种趋势、风气。所以倘你不能推翻今日的心理学,而建树孔子的心理学,亦即不必来相较量、勘对!
明白这一层,则知我虽然初不曾有意要讲心理学,而到现在没有法子避心理学而不谈。虽然西文程度太差,科学知识太差,因而于现代学术几无所知,原无在现代学术界来说话的能力;而心难自昧,理不容屈,逼处此际,固不甘从默谢短也。《人心与人生》之所为作,凡以此而已!
更有一层是这本书所以要作的原故,即对自己以前讲错的话,赶须加以纠正修改。从前那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原是讨论人生问题,而归结到孔子之人生态度的。自然关于孔子思想的解说为其间一大重要部分,而自今看去,其间错误乃最多。根本错误约有两点。其一,便是没把孔子的心理学认清,而滥以时下盛谈本能一派的心理学为依据,去解释孔学上的观念和道理;因此就通盘皆错。其二,便是讲孔学的方法不善,未曾根本改掉前人以射覆态度来讲古书的毛病。除于十一年原书付三版时,有一短序对第二点稍致声明外,忽忽五年,迄未得举悔悟后的见解,改正后的讲法,整盘地或系统地用文字发表过。直到今日才得勉成此书以自赎;——然亦只就第一点有所改正,其关于第二点则将另成《孔学绎旨》一书。故尔,此书之作,不独取祛俗蔽,抑以自救前失,皆不容己也。
此书初稿本是《孔学绎旨》的一部分。——原初只是《孔学绎旨》一部书而已。《孔学绎旨》在民国十二年秋讫十三年夏的一学年(一九二三—一九二四),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过一遍。凡此大意,尔时约略已具。但当时只系临讲口授,虽粗备条目,未曾属文。是秋赴曹州办学,遂从搁置。(外间有以笔记流传者,概未得我许可,抑且未经我寓目,全不足据。)及今动笔,睹时人言心理者率从俗学,一世耳目皆为所蔽,念非片言可解;而旧讲于此,亦复发挥未尽。因划取其间涉论心理之部分,扩充附益,自成一书,别取今名。所余部分还如旧制,亦将继此写定出版。是虽裂为二制,而譬则本末一气,前后所言相为发明;读者双取,可资互证。
一九二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漱溟记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冲突,却有着一种能够穿透心灵的力量。作者用一种极其平缓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自己的情绪,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平静,焦虑和不安感也逐渐消退。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外界的肯定,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定和宁静。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的人生智慧,轻声地告诉我,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活出精彩的人生。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自我探索。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某个章节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脑海里会涌现出很多关于自己过往经历的片段。有时候是曾经的遗憾,有时候是曾经的欢欣,更多的是那些被我忽略了的,关于我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触碰到那些我们自己都不愿轻易触碰的角落。他没有批判,没有说教,只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而又充满智慧地剖析着人性的复杂。我尤其欣赏他在描绘人性中的矛盾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身上既有善良又有自私,既有勇敢又有怯懦时,书中的文字会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似对立的特质,恰恰构成了完整的个体。这种理解,让我对自己,也对身边的人,有了更深的宽容和接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关系”的细腻描绘。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构成人生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者则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了各种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之处。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甚至是那些萍水相逢的短暂交集,书中的文字都能够捕捉到其中最动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羁绊。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关于家庭的小故事时,会想起自己的家人,甚至眼眶会湿润。当我读到关于朋友之间的理解与支持时,会感激生命中那些珍贵的朋友。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某种情感,而是通过真实而富有力量的叙述,让你去感受,去体会,去认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的关系,其实承载着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常见的大部头或者华丽的插画,而是用了很朴素的色彩和字体,给人一种沉静的感觉。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眼就被它吸引了,感觉像是要捧着一个老朋友的手,随时准备听他娓娓道来。翻开书页,里面的排版也很有讲究,字里行间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不会感到压迫,仿佛是在一个安静的书房里,与作者进行一场心与心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一些复杂概念时,不是直接抛出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来引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这书不是在讲述道理,而是在勾勒一幅幅生活画卷,而我们,就是画卷中的人物,经历着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这种叙述方式,让我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仿佛作者就是我身边的某个人,能够深刻地理解我的迷茫和困惑,并用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方式,为我指引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选择”的深刻洞察。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无数个选择堆砌而成。而作者,则将这些选择背后的动机、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选择是“正确”的,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我曾经有过很多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我一个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审视问题的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恐惧,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真实意愿的决定。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能够看穿迷雾的眼镜,能够更坦然地面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