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典,逐句解经,明析观天法象之理,引领习易之简易正道
◎透过字源字义解析《易经》哲理,深入浅出阐明其经文环环相扣的特质,入门者与进阶者皆适于研读。
◎解义时援引其他经典互相印证阐发,读一经而通诸经,可收贯通之效。
◎易经名家刘君祖老师专文推荐,称赞作者勤奋精思,秀异特出。
依经解经,通经致用
《系辞传》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之理至简易,不过是讲明日月往来变化之道,如此而已。
然而,《易》道至广大,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之理,尽在其中。
因此,若能通其理、知其用,则开物成务之功,可得矣!
本书将透过「依经解经」的治学方法,带领您明白什么是《易经》「易知简能」之义?以及如何「 通经致用 」,并以成「 经世济民 」之功。
「书中主张依经解经,通经致用,都是习易正路。尤见特色的,是从文字象入手,精析卦爻辞的丰富意涵,期于经义有贯通的理解。不少解义处亦引其他经典文句为证,相互发明,又合了易通五经的历史事实。」-易经名师 刘君祖
作者简介
李忠胤
台湾台南人
资讯工程研究所毕业
推荐序:修辞立诚,贞固干事 刘君祖
自序:能否为乱世找出一条可行的正道? 李忠胤
【上经】
第一卦干
第二卦坤
第三卦屯
第四卦蒙
第五卦需
第六卦讼
第七卦师
第八卦比
第九卦小畜
第十卦履
第十一卦泰
第十二卦否
第十三卦同人
第十四卦大有
第十五卦谦
第十六卦豫
第十七卦随
第十八卦蛊
第十九卦临
第二十卦观
第二十一卦噬嗑
第二十二卦贲
第二十三卦剥
第二十四卦复
第二十五卦无妄
第二十六卦大畜
第二十七卦颐
第二十八卦大过
第二十九卦坎
第三十卦离
【下经】
第三十一卦咸
第三十二卦恆
第三十三卦遯
第三十四卦大壮
第三十五卦晋
第三十六卦明夷
第三十七卦家人
第三十八卦睽
第三十九卦蹇
第四十卦解
第四十一卦损
第四十二卦益
第四十三卦夬
第四十四卦姤
第四十五卦萃
第四十六卦升
第四十七卦困
第四十八卦井
第四十九卦革
第五十卦鼎
第五十一卦震
第五十二卦艮
第五十三卦渐
第五十四卦归妹
第五十五卦丰
第五十六卦旅
第五十七卦巽
第五十八卦兑
第五十九卦涣
第六十卦节
第六十一卦中孚
第六十二卦小过
第六十三卦既济
第六十四卦未济
推荐序
修辞立诚,贞固干事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为中华文化中最深邃精密的思想体系,自古即备受尊崇。孔子晚年习易甚勤,行住坐卧都携简随身,不断翻阅以致缀简的皮绳都断裂多次。这是因为易经的卦爻有其息息相关的整体性,非得前后参考印证才能知其所以,进而融会贯通。古圣为何创作易经?习易的正确态度为何?《系辞传》中说明的很清楚: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易包罗万象,道尽了宇宙人生之理,研习易经的功效,可广结志同道合之士,共同奋斗成就大业,解决各式各样的艰困疑难。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机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机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习易要真正经世致用,必须下最深的功夫,以研究万事万物随时变化的机微,从而超时因应而获致最佳的成果。易经的理气象数博大精深,善学善用皆为实学,误学误用尽成空谈。
今日海崃两岸的易学研究似乎很蓬勃,离经世致用之道却相当遥远。民间走江湖的习气太重,各式术数都冠以易经之名炫众流行,学界则多作繁琐考证,与国计民生、社会实况关系不大。易通五经,而今日研易学者多无此识见与本事,道术为天下裂,难期一贯与会同。人文化成、振兴华夏的大业,前路仍相当漫长。
忠胤学理工出身,从我习易近廿年,很早即能勤奋精思、发论为文,在台湾的学生中堪称秀异特出。这回出版《易经解经》一书,洋洋廿万言,令人欣喜。书中主张依经解经,通经致用,都是习易正路。尤见特色的,是从文字象入手,精析卦爻辞的丰富意涵,期于经义有贯通的理解。不少解义处亦引其他经典文句为证,相互发明,又合了易通五经的历史事实。
《文言传》解干卦九三有云:「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释卦辞则称:「贞者,事之干也…贞固足以干事。」从修辞始,思路通达后以干事终,易道如此,人生亦如是。读者善会斯义,于忠胤书当起共鸣,对玄妙易理亦可平易待之。
刘君祖 序于夏历癸巳年八月初十
作者序
能否为乱世找出一条可行的正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日月生生变化之理即是道,其事甚明至易!
我是自一九九五年开始,从刘君祖老师学习《易经》,大概以每两週一次、每次二个半小时的方式,直至近年才因忙于工作而暂停课程。在此期间,除了完成整个《易经》经传之课程外,同时还包括《四书》、《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其他众经典的学习。而这样的机缘,对我这个来自职场且非文科出身的学生来说,着实帮助我对于《易经》,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全貌,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与学习启发。
过去对于《易经》这本经典虽学之者众,但咸感其辞义之深奥难读,一般若无老师的教授讲解,仅凭自修并不易窥其堂奥。个人是在认识刘老师之后才开始接触《易经》,刚开始也是深深困惑于卦爻辞义之难以理解,之后在经过一段时日的学习,才慢慢有些领悟和心得,甚至现在可以将所了解汇集成册。而对于本书之能顺利完成,主要当然归功于刘老师的教导,但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客观因素的辅助配合,方能竟其事。
将传统经典融入人生实务
刘老师上课的方式属民间私人讲学,而在讲授《易经》或其他传统经典时,内容则尽力强调如何化经典义理以成人生实务之利用。学习经典义理最后目的就是要求能「通经致用」,虽然这并非什么新立论,但是从昔至今註易者虽众,纵观其内容说解而真能落实致用者,可说是少之又少。而当一部经典流传这么多年,其义理仍几乎见不到其可「利用厚生」之处,则不禁令人感到怀疑,这经典真正价值到底所在为何?
《易经》之象义难以找到实务之可利用处,是其义理太深奥呢?还是因治学方法一直错走了道路?经典义理用于进德修业之论述,须找得到其切实可履践处,否则若只能谈虚说玄、空讲仁义道德,学之何用?或许就是因为循着学习经典义理必须「求其应用所在」这样的理路,让我在理解《易经》卦爻象义时,每每先思索的是─此一爻、此一象实务应用之可能所指,而非侷促在一些旧有註解的框架上打转。事实上,这种先把一卦卦名当作是论述之主题,再循此主旨去找寻卦爻辞象之可能实务应用连结,从初始模煳,渐渐拼凑成约略轮廓,最后则实在的引领我,顺利探索许多看似艰深难懂的卦爻辞象之幽径。
「依经解经」,以《易经》做为思想总纲领
除了强调研读《易经》卦爻象义,必须随时不忘如何「用」之外,刘老师在讲解其他如《四书》、《老子》或兵法等经典时,则不离以《易经》做为思想总纲领,然后以一种宏观,也像是日光的辐射般,利用「依经解经」的治学方式,串联起众经典之义理。而诸经典义理彼此间之所以能援引相参、互发其微,实是因为众华夏经典其学说立论,多源自于法天道自然,故处处皆可见其脉络相贯通处。举儒、道二家学说为例,虽称「二家」,实乃「不贰」,一皆和顺天地之道也!
此外,对于一部经典其内容精义的理解,不仅可与其他经典互参以发其要旨,更多时候几可不假外求,只需从此部经典自身中寻去即能有得。就《易经》而言,虽然仅取一处卦爻辞象而观,的确很难了解什么是「位不当」或「位正当」?但若愿意不厌其烦的理出每一辞象于经中之各相关连处,并加以用心比对与综观各处所被赋予之象征,只要能先领悟其中之一象义,则其他处之意即可如巧解连环般一一顺利解得。事实上,整部《易经》各辞象之内容,几皆可借由这种「依经解经」的方法而完全得其所蕴含之意。又,本书之所以取名为《易经解经》,主要亦寓意于此!
透过文字象的辅助,掌握卦爻辞意涵
在学《易》的这段期间,个人则有一深刻体会─那就是想要清楚掌握卦爻辞的象征意涵,透过文字象的辅助实为重要。由于汉文字意象的丰富多藏,能仅以简单符号象征,就适切表达出人们的思考逻辑与认知概念,所以许多卦爻辞之精妙象征含意,即是借由汉字这种特性而得呈现出来。也因此,在研读《易经》时,对于卦爻辞中的每一字象皆应好好细思推敲,不但要溯其源头,以了解字象初始创造时所被赋予的意思,同时也应多注意同一字象,于经文中所出现的位置不同,其代表的意思是否也随之改变,如此才能让易理象义的学习,获致事半功倍之效。
举例来说,若能先明白「事」字成象之因,并知道其象含有「事情」与「律则」这两种含意,接着也就不难区分出卦爻辞中的「小事」、「大事」、「有事」或「王事」等诸象之差别,以及明白「事」字象于经文中各不同处意思之所指。另外,个人在学《易》的过程则感谢有陈树藩先生所编着《正中形音义大字典》的辅助参考,此书帮助我快速掌握许多难解卦爻辞中的文字意象,并因此得以免去许多迂回摸索。
台湾俨然成为习《易》的最佳道场
就个人学《易》经验还有另一个感触,或许是因为台湾这种自由开放、「教思无穷」的社会,让易理象义的学习有了丰富的实务事例可供援引相参,再加上台湾在文化传承上的特殊机缘,因而累积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台湾俨然成为习《易》之至佳道场。解释或理解易理象义时,不可流于凭空想像,须多寻求实务应用之事例的互证,才能对整个卦爻象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尤其这对于如何解得一卦六爻时位之变化应用更有助益。由于六爻之义是在讲述一卦之本末常变、近内远外等事理变化,所以当在探索六位爻辞时,一开始虽尚无法完全掌握其义,但是在先循着一卦卦名所欲探讨之主旨,并再找到实务事例之连结,这时只要套进六爻不同时位之对应发展,则各位爻辞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涵,可说是几已跃然于前。
举《睽》卦为例,《睽》卦象之旨是在讲合睽之义,而其取象之事类,小可指相睽疑二人心中起伏变化之情状,大则亦能以通党派,或族群间缺乏信任时的竞争互动。而观六位爻辞之取象,乍见之,虽犹如「光怪陆离」,但待大致掌握《睽》卦爻象所欲表达之旨后,只要再援引周遭实务事例与之互证,这时对于爻辞之象是在说些什么,不但能立刻心领神会,且也会赞叹于爻辞取象之精妙,能完全洞悉人性之机微。
看似令人难解,其实道理却很简单
回想当初开始学《易》的时候,总是绕着那些承乘应与、当不当位或错综其卦等理路上打转,认为惟有借由诸此方法,才能窥得隐藏于《易经》之内的大祕密。而在此同时,心底则又一直深信着整部《易经》一定蕴藏极为「高深的智慧」,所以就一般人智根本难以窥其奥妙。然而,真的是如此吗?《易经》卦彖辞虽看似令人难解其象,但其实内容所讲述之道理却很简单,不外是干健坤顺、日月阴阳往来更迭、刚健中正二德和合互济,如此而已。而且只要先能弄清楚何谓「干天刚健中正」之义,则对于了解各卦卦辞是在讲些什么,可说就已掌握入门之钥。至于,何谓干天之义?合元、亨、利、贞诸德之义即是。又,如何经由「元亨利贞」诸象而以窥干天之德?其实只要观各卦卦辞中凡出现与「元亨利贞」主要相关连者,再综合诸卦称名之义,则何谓干天之道,庶几乎思过半矣!
例如,《大有》卦辞称「元亨」,《大壮》卦辞曰「利贞」,而若观此二卦卦辞与称名,就犹如是在讲干天元亨之德是「大有」一切处,以及干天之动进,刚健结合中正,故其势「大而壮盛」。此外,卦辞之中同时出现「元亨利贞」之象,除了干坤之外,计有屯、随、临、无妄、革这五卦,而事实上,合这五卦称名之义,即是干天之德的呈现。
《易经》之所以称为「易」经,除了指其内容乃日月生生变化之理外,难道不也同时隐喻其理乃甚明至易?然而,长久以来,治学《易经》者如此多众,却多难以明其道理,是因误于舍本逐末、舍近而求远呢?还是其中另有不可窥知的原因在里面?或许这才是令人更感到费解之处。
万事万物变化之理尽在其中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卦虽仅六十有四,但若将诸卦象之义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之理则尽在其中矣!而观《易经》义理所示之智慧,让我们深信于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其易知简能之德,除了近可做为个人安身立命引领之方,远则更能帮助解决今日时代的困境。昔来,《易》道不能兴,非其书不能用,实是多囿于其理之尚不能明,而一旦易理之义得解,个人深信孔门学说光大发扬之日将不远矣!
为文至此,则不禁让我想到《系辞传》里的一段话:「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经》之创作就只能适用于古时而已吗?还是事实上其德能偕时俱进,可以为当今这个忧患纷扰的世界,指引出一条正而可行的大道?
李忠胤 序于台北大直‧二○一三年七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