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1903-1981)为当代着名思想家、史学家,毕业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复以榜首进入湖北省立武昌国学馆。二十七岁负笈日本留学。中年曾受教于新儒大师熊十力先生门下。五十岁远离军界、政界,潜心讲学着述。《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国艺术精神》、《两汉思想史》、《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思想史论集》等皆为传世之作,深为学界所推崇。徐氏从事学术领域着述之前,曾为学子迻译两本日人着作:一为荻原朔太郎所着《诗的原理》,一为中村元着《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中村元为当代日本着名,学者,治思想、佛学、哲学,广受日本学界推崇。原着卷帙浩繁,徐氏精选其中有关中国人之思维方法,撷精取华,精心迻译。译笔典雅明洁,允称学子了解中国人思维方法之最佳入门典籍。二本译品皆由学生书局重新排印刊行,仅此郑重推介。
说实话,读《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修订版)》之前,我一直觉得“思维方式”这个概念离我有点远,更像是学术研究的课题。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抽象的思维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联系了起来。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整体性”和“模糊性”的论述。我之前可能更倾向于用西方的“分析性”思维去理解事物,习惯于将问题拆解成独立的单元,逐一攻破。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更倾向于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变化,并且能够容忍和处理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时,反而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韧性。书中对“中庸之道”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包含了对事物两面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复杂情境下寻找最佳平衡点的智慧。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又不乏文学性的表达,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中国人的思维”,更是在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新视角。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固有的认知模式,并且尝试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事物。
评分《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修订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冲击就是它对“关系”的强调,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渗透到思维的方方面面。在此之前,我可能只是模糊地感知到中国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但这本书则清晰地描绘了这种重视是如何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框架的。作者通过对“圈子”、“等级”和“信任”等概念的深入挖掘,揭示了中国人如何在一个充满动态关系的网络中进行思考和决策。我之前常常困惑于一些决策背后的“人情”考量,有时觉得它会阻碍效率,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人情”实际上是构建和维护社会信任的基础,是保证事情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润滑剂。书中对“面子”的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虚荣的象征,更是一种社会资本,与个人的声誉、社会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人如何在微妙的人际互动中,通过观察、解读和回应,来把握和影响局面。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案例分析,它们都非常生动具体,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读这本书,仿佛是在照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行为模式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也让我对如何理解和融入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修订版)》这本书,真的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中国人思考问题的独特路径。在此之前,我可能只是凭感觉去理解一些现象,比如为什么在中国,合作往往需要建立在深厚的关系基础之上,或者为什么面对问题时,人们常常倾向于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例证,让我明白了这些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逻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直觉”和“经验”在决策中的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它并非否定逻辑推理,而是强调在许多情境下,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对事物微妙变化的直观感受,往往能够比纯粹的理性分析更有效地指导行动。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思维方式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分析了它们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土壤中的形成原因,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优势与劣势。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讨论这些概念时,总是能够巧妙地将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因素整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长期以来所信奉的“理性”和“客观”,并且尝试去理解那些看似“非理性”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智慧。
评分读完《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修订版)》,我感觉自己好像踏入了另一个认识世界的维度。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反应,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文化基因。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通过对一些具体概念的深入剖析,比如“模糊性”、“整体性”以及“辩证思维”等,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处理问题时特有的方式。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已经足够客观,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是在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书中对“变通”的解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再被看作是“灵活”或“妥协”,而是上升到了策略和智慧的层面,是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寻找最优解的艺术。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思维方式可能带来的局限性,比如在面对需要精确、线性推理的领域时可能存在的挑战,但他同时也强调了这些思维方式在应对不确定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构建社会共识方面的独特优势。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的论述严谨而不失生动,既有扎实的学术根基,又有贴近生活的观察,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观点,并且能够与自身的经验产生共鸣。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的旅程,它让我开始审视那些我从未留意过的思维惯性,也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和协作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刚翻完《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修订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绝对是颠覆性的。在此之前,我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我对“思维”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总觉得它是一种抽象而模糊的存在。然而,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层层剥开了那些隐藏在日常交流、决策过程甚至集体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历史、社会结构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集体主义”和“人情”的分析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视为简单的标签,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理论分析,展现了它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以及其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比如,书中对“面子”的解读,我之前以为只是虚荣的表现,读完之后才意识到,它承载了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甚至道德评判的多重含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机制。而且,作者在阐述这些观点时,引用了大量中西方思想家的论断,既有对本土文化的深刻洞察,又不乏跨文化的比较视野,这让我的思考更加立体和深入。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思考习惯,去理解那些在别人看来理所当然的行为背后的逻辑。这不仅是一本关于“中国人的思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它拓展了我认知世界的维度,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