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2
本书记述讨论先秦经学历史,始孔子前之经学,定经学创始于孔子;终嬴秦与项楚焚禁经籍及秦始皇坑儒。又大分为二:一为论先秦诸子儒墨道法杂家之经学;二为通论十三经。其论诸子之经学也,莫不详论诸子之各经之说,溯其源本,明其旨要,章其流变,着其要义于目次。其通论十三经之要义也,则就易、诗、书、三礼(大戴礼记附)、春秋三传(国语附)、论语、孟子、孝经、尔雅之传本,着其因革,抉别疑文,尤于各经着者之经说要义,多引原书原文以征实。
从第壹卷「孔子前之经学」迄第拾参卷「嬴秦焚禁经籍予后世经学之影响」,记其要目,有:「经学起于周代」、「孔子之六经学及作春秋与言粹论语」、「七十子及其后学者如游夏端木颛孙之经学与传经」、「曾思孟一脉相承之传道」及「荀卿之六经学与传经」、「儒家以外之先秦诸子墨老庄韩及杂家吕氏春秋之经学」,凡伍卷,约占全书之百分之六十二。第陆至拾贰卷为羣经通论,其要义计为释经名义、记历代经数、考经时代、明经板本、辨经本真赝、析各经重要指恉,末第拾参卷则详征秦斯焚经阬儒之经过,尤其予后世经籍残损致生补经与私造伪经之影响,多匡正旧误,发昔人之未及。 凡十三卷诸多章节目录,七十余万言,欲于先秦经学作通盘全面之论述,绠短汲深,博雅幸有以教我,虽一言一句之匡正,亦诚吾师也。
作者简介
程元敏
安徽省嘉山县人,1931年生,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毕业,文学博士。历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所教授、香港珠海大学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人。主授尚书、中国经学史。着有〈王柏之生平与学术〉(博士论文)、《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三国蜀经学》、《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疏证》、《书序通考》(此书获1999年中山学术奖)、《诗序新考》、《尚书学史》、《尚书周书四篇义证》,分别在台湾及大陆出版。别有单篇论文百余篇,刊载在台湾多种学术刊物。
目 录
自序
卷壹 孔子前之经学一
一、夏、商无经学一
二、经学起于周代二
经学之定义二
经学创始于孔子,非造端于周公五
六经皆史说及「古六经」说辨证一○
儒家六经学继作一六
卷贰 孔子之经学一六
一、孔子之师承一六
二、孔子之易学一六
孔子晚年深井易道考定一六
孔子说易远史巫轻占筮,尚辞重义理一六
孔子中道思想来源之一 易 卦 爻辞一六
易、文言、系辞及大 小戴、礼记、吕览、韩诗外传引孔子之易义理说一六
书本文献及帛书周易载存孔子之易学传人一六
颜回、子贡、曾参、商瞿、缪和、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平
三、孔子之尚书学一六
孔子之孝友及中道思想来源之一 尚书 周书一六
孔子编次尚书教本,以授生徒一六
四、孔子之诗学一六
孔子之经教一六
诗教最先最普及
以「思无邪」一语定三百十一篇义
郑声淫,放郑声
学诗之功庸 可以兴观 怨,博物多识
征孔子所据之诗本
五、孔子之礼、乐学
孔子之礼学
孔子家世传礼
孔子治礼,变传统之特重「礼数」为孚偁伦理之「礼义」
礼以立身修己,自是而齐治平
孔子论丧祭礼,首倡三年之丧
孔子之乐学
六、孔子脩作春秋,春秋经通论
「春秋」释名
孔子脩作春秋
孟子、庄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西汉诸家、纬书之说
七家说之总结
春秋之作也,为匡救时弊,拨乱反正,立法垂宪以为后世百王则法
春秋有「义」微言大义无「例」义例
孔子之春秋教
七、孔子之经学粹言 论语通论
释「论语」名义,征「论语」书名之确立
论语之辑撰人
论语早期传本
先秦传本:七十子后学有初定本、孟子引所据本、两戴礼记引所据本
两汉传本:汉初(上武帝太初)论语本、今文鲁论 齐论语 燕论语本、古论语本、张侯论语本、熹平石经论语本、郑注论语本
论语中可疑资料
卷参 孔子以前之国家教育
西周至春秋时代之贵族教育
西周至春秋时代之大学
春秋时代之地方教育
春秋时代之私学
壶丘子林、邓析、少正卯、王骀设计授徒,略早或与孔子同时
孔子之前之经学教育
卷肆 七十子暨其后学者之经学
一、孔子弟子总考
二、七十子暨其后学者之经学(上)
洙 泗弟子游 夏等九家之经学
商瞿 子木传易
颜回 子渊之经学
庄学末徒造说讥诋颜回(併参庄子卷)
仲由 子路之礼、尚书、诗学
端木赐 子贡之尚书、诗、礼、乐、春秋、易学
漆雕启 子开之经学,简记宓不齐 子贱、公孙龙 子石、世硕世子之论性附
卜商 子夏之经学与传经
子夏与子游、子张之为学与处事作风异趣
子夏之易学与传易
子夏之尚书学与传尚书
子夏之诗学与传诗
子夏之礼、乐与传礼、乐
子夏之春秋学与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子夏传孝经予魏文侯,魏文侯着孝经传
子夏传尔雅,尔雅通论
子夏之弟子总录
言偃 子游之经学
子游 礼学之养成 问礼于师及自立尊尚义理之礼论
礼记 礼运篇 大同章 小康章之精义,子游受之于孔子,初撰此篇,本派后学继成
子游又传礼记 檀弓篇、共纂论语、受孔子 春秋经
颛孙师 子张之经学
子张之为人 务外、过高、盛威仪,忠信笃敬慊然
子张之礼学 子张说丧祭礼。有心制作礼度。 子张长于礼容,汉容礼派共宗之
子张之诗、尚书学,读周书 无逸而质疑三年之丧
子张经学之下传
公孙龙 子石即公孙尼子之经学
公孙龙 子石论性无善恶,心可以为善。论调合八物以定乐之和声
公孙龙 子石着缁衣篇 援诗、书、易以说义
三、七十子暨其后学者之经学(下)
曾参 子舆、孔伋 子思、孟子一脉相承之经学
曾参 子舆之经学
曾参之履历、着作
曾参之孝思与孝行
曾参之礼学
曾参传孝经及孝经通论
唐 虞 夏 商 周四代之孝道述要
释「孝经」名义
孝经作者
孝经之定着
孝经传本举隅
孝经之义要及评价
曾参之易、尚书、诗、春秋学
曾参经学下传
孔伋 子思之经学
曾参传道予孔伋 子思,后下传孟子
曾子、子思、孟子与大学
子思之易、诗、春秋、礼学
孟子之经学
孟子之事迹之师承
孟子传曾子之学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为子思之再传弟子
思 孟「五行说」考正
孟子通论
孟子之撰着者及孟子早期五板本
孟子外书 汉 宋 明三种
孟学自微而显述略
孟子之易、尚书学
孟子之民本思想,自尚书来。孟子赞成尚书 典谟所记之尧 舜 禹禅让。孟子申修齐治平义,原据尧典。书序述尚书篇旨,行文形式仰承孟子
孟子之诗与春秋学
孟子征诗以立孝道、性善、昏义、税制理论
孟子以「意」说诗
孟子考诗篇之着成
孟子作春秋,代诗之美刺司褒贬之事 孟子 春秋说要旨之一
孟子深明春秋微义奥旨 孟子 春秋说要旨之二
孟子 春秋说多与左 公 谷三传合 孟子 春秋说要旨之三
孟子之礼学
孟子记事君、丧祭、士相见、冠昏礼,又记爵禄、巡守、述职、井田、学校等古礼制之概略
孟子之小学
孟子经学下传
公孙丑、万章、乐正克、公都子、陈臻、充虞、咸丘蒙、陈代、彭更、屋庐连、桃应、徐辟、孟仲子、季孙、子叔疑、高子、盆成括、告子、滕更、夷之
四、荀况 卿字之经学
荀卿之生平事要与着作
荀卿之易学与传易
荀子尚易辞宣易理
荀卿之尚书学与传尚书
仁者无敌、养民以富国、定礼义别差等,荀子引尚书以明之
讨荀子治法思想,原自尚书 周书
荀卿之诗学与传诗
苟子 诗学之下传,汉 鲁 毛韩 齐诗源出于荀卿
荀子 诗论 诗文诗乐止于中和,诗志于道,风 雅 颂义,以「意」说诗
荀子引诗作为问学、修己、命官、应变、治乱由人、隆礼、排辟异端之准据
荀卿之礼学与传礼
荀子 礼学下传汉 孟卿、后苍、二戴(德 圣)、庆普,大 小戴礼记取材有袭自荀子者
荀子资仪礼、周礼、左传、论语说礼
荀子之礼学要义:礼以矫性,礼以辨分,礼丧祭须情文兼顾、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
荀卿之春秋学与传春秋
荀子 春秋学渊源有自,受授分明;荀子说春秋,择善而从,不专主一师
荀卿之弟子及再、三传弟子约记
韩非、李斯、陈嚣、浮邱伯、毛亨(?)、张苍、孟卿(以上一传)、鲁申培公(再传)、瑕丘江公(三传)
卷伍 儒家以外之先秦诸子之经学
一、古代学术在王官,无私家之学术
二、墨翟之经学
墨翟之生平、着书及墨学之渊源
墨子之易学
墨子立八大学说要指,及于所染、七患、公孟三篇,自引诗、书以证成之
墨子立尚贤、尚同、兼爱、非攻、天志、明鬼、非乐、非命、染贤绝佞、节用备积思想,其理论\自诗、书
墨子之礼学平议
墨子薄葬短丧说平议
墨子尊天事鬼礼祭说平议
「变墨」与「异儒」平议
墨子之春秋学
墨学下传与墨儒学争
三、李耳(老 、老子)、庄周之经学
老子之事略、着书及道家学宗之兴起
老子之六经学概论及尚书学
老子之易学
老子汲取易 经之菁华
易 大象、小象、杂卦传无涉老义
老子之天道观,为易传所承取
老子之宇宙万物生成论,易传资之
老子之自然循环论,易传受而表之
老子「清静无为」理论与易 系辞上「易 思 为」关系之讨论
刚、柔对立等哲学,由易经启萌,老子、易传恢皇廓充之
庄周之事略、着书及其学说渊源
庄子初习儒经,通晓六艺,为卜子夏之绪余
庄子之六经学概论
庄子之易学
易传与庄子之阴阳交感化生万物论之关系
易传之变化观,庄子参取之
庄子之尚书、诗学
庄子说尚书要义 书以道事,暗用尧典文,以洪范九畴文为「九洛」
庄子说诗要义 诗以道志,明引诗篇目、诗本文
庄子之春秋学
庄子习通春秋经,洞烛春秋要旨 春秋者经国治人之书,春秋以道名分
以「子」证「经」,记庄子与左传之关系
阴尊儒宗,阴隆道术 以庄徒所造之孔 颜言论载见于庄子者为证
四、韩非之经学
韩非子之事略、着书及其学说渊源
韩非子亲炙于荀卿,远源于孔 卜 曾 孟
韩非子之学归宗于老子
韩非子之易、尚书、诗学
韩非子阴取易文或易义以论学或议政
韩非子用尚书所记史迹或尚书义,以非儒墨、戒彝酒、崇刑名、主执二柄及君王南面之术
韩非子资借诗义,以明君至高无尚,责舜不仁义,警人主必善行赏罚、大权不容旁落
韩非子之春秋学
韩非子治春秋,源自孔子,私淑子夏,师法荀卿
韩非子与左传
论学议事依据左传
改易左传文以就其「明威重兵」之理论
准儒家「礼义」裁量左传人物
韩非子 说难补左传、辅「春秋事语」
五、吕氏春秋之经学
吕不韦之事略、海纳百川之吕氏春秋一书之着成
吕氏春秋博采众家,实以儒家为主。
吕氏春秋引据儒经用评骘战国诸子之学
评阴阳、儒、墨、道、法、名、兵、纵横、杂家
吕氏春秋之春秋学
吕氏春秋与左传
正左传讹文,补左传阙人事,壮左传理据,增左传文采,申扬阴阳家儒家处灾变理论,及废谷梁传说
卷陆至卷拾贰 十三经通论
卷陆 经名经字义经书之立名总说
一、经名之初起,「经」字字义释
二、视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为经之始
三、先秦至宋经书称名及经数述要
六经、五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附十四经及易经、书经、诗书、周官经、春秋经、孝经、鲁经 论语 之称溯源
卷柒 周易通论
一、释易书名
二、易卦、卦辞、爻辞着成时代
三、卜筮之易 卦、卦辞、爻辞及其义理性
四、易传着成时代
五、周易古、今本
六、义理之易 易传
卷捌 尚书通论
一、尚书各散篇之撰着
尚书之起源
尚书以记言体为主
二、释尚书名义
先秦但称「书」或「书」上加世代名
尚书名起
尚书义释
「尚书」亦称「书经」之名起
三、孔子编「书」与所谓孔子删「书」说
尚书先秦时已残缺
孔子编书
孔子删书说检正
四、尚书总目篇
书序
今本尚书二十九篇之着成时代简说
卷玖 诗通论
一、释「诗」书名
二、诗之来源 采诗戏诗
三、删诗说
四、诗六义、四始说
五、诗篇之着成时代及其作者说略
六、诗序考
卷拾 三礼通论
一、周礼通论
周官原典之发见(为便讨论,将考工记包入)
周礼(含考工记)之着者与着成时代
周礼(含考工记)之流行
先秦典籍(荀子在外)不见称引周礼
王莽 刘歆前之西汉人知见周礼(含考工记)
周礼作者之儒经学
周礼学者以儒经为本体,以法家法治致用
周礼作者之 经学
周礼明称「周易」,根易传说阴阳义
周礼所作官名,袭尚书、左传;五刑目,袭尚书 吕刑
周礼本诗之篇章定大射礼乐,度豳风 七月体兼风 雅 颂,又以「六诗」教人
周礼之「六艺」教育
周礼官名,袭左传
周礼刑不孝者,义袭孝经
周礼予后世之影响 以新莽 刘歆、西魏 宇文泰、宋 王安石暨太平天国之变法改制为要点
二、仪礼 通论
正仪礼书名、记仪礼 今 古文篇卷及其传授
仪礼板本要略
仪礼之作者与着成时代
併论仪礼礼度、仪礼用诗、孺悲学士丧礼、十七篇多言丧祭及荀子与礼记之引仪礼经 传
散佚阙略之今文仪礼十七篇篇旨暨礼古文经传之辑补
三、礼记 亦名小戴礼记通论大戴礼记附见
礼记取材讨原
礼记书名及三礼名称之形成
礼记四十六题四十九篇之着作要旨及其着者与着成时代
礼记之价值
礼记广引五经传记以释论礼「义」
礼记命篇多为「记、义、传、问」,专为释说仪礼正经而作
古今人礼记评集证
礼记诠籀补益辨证弘扬先圣贤之礼说
三年之丧义
性善说
阴阳五行与礼乐之关系
卷拾壹 春秋经暨春秋五传通论
一、春秋经通论(文连在贰孔子之经学六、孔子作春秋卷)
二、春秋左氏传通论
左传之来历
左传作者及其书着成时代
左传义例辨
春秋内、外传 左传、国语作者之易、书、诗学
春秋内、外传 左传、国语作者之易学
春秋内、外传 左传、国语作者之尚书学
左传作者之尚书学
国语作者之尚书学
春秋内、外传 左传、国语作者之诗学:用诗
左传载人物之赋诗言志表义
左传、国语载伤引诗阐发儒家学思、训释儒经字义
左传载孔子引诗表义、记孔子言论,咸孚孔子思想
先秦人传左传
三、春秋公羊传 简称公羊传通论
公羊传之来历、传人及始着于竹帛
公羊传定春秋经之「义例」
四、春秋谷梁传 简称谷梁传通论
谷梁传来历、传人及始着于竹帛
公羊、谷梁二传之先后问题
谷梁传定春秋经之「义例」
公羊传 谷梁传所定春秋经之「义例」总评
公羊传 谷梁传作者之经学
公羊传 谷梁传先师、后师之春秋说
孔子、闵子骞、子贡、曾子、沈子、公羊子、司马子、女汝子、北宫子、鲁曾子、高子、公扈子、谷梁子、尸子
五、春秋邹氏传 邹亦作驺兴于先秦,微绝于汉
六、春秋夹氏传兴于先秦,微绝于汉
*春秋经通论(文连在贰 孔子之经学六、孔子作春秋卷)
*论语通论(文连在贰 孔子之经学七、孔子之经学粹言卷)
*孝经通论(文连在肆 三、 曾子传孝经卷)
*孟子通论(文连在肆 三、 孟子通论卷)
*尔雅通论(文连在肆 二、 子夏传尔雅卷)
卷拾贰 先秦已有经解
卷拾参 嬴秦与项楚焚禁经籍及秦始皇坑儒与秦二世诛儒
一、嬴秦楚焚经籍以前,中国典籍之残阙及已遭秦人焚灭要略
二、秦始皇 嬴政用丞相李斯议,令行焚禁书籍
三、萧何收秦府图书与项羽烧咸阳 秦宫室典籍
四、记劫后孑遗之经书及后世借端伪造及拟补之经书
五、焚禁图书制令之厉行 秦始皇坑儒、秦二世诛儒
六、亡秦挟书律解除后之汉代聚书、积书与校书
先秦经学史 (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先秦经学史 (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