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道家思想

汉代道家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道家
  • 汉代
  • 哲学
  • 历史
  • 宗教
  • 文化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
  • 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汉人所谓「道家」,指的是一种「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治身、治国一理通贯,融合各家而尚用的黄老之道。

《中古士人与山水诗的兴起》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士人群体的精神嬗变,及其与自然审美,特别是山水诗文学的兴起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并非关注那个时期盛行的玄学思辨或具体的政治风云,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个体生命在社会剧变下的安顿之道,以及这种安顿如何最终投射为一种全新的、以山水为核心的文学形态。 第一部分:士人的精神困境与生命转向 中古士人生活在一个价值体系遭受剧烈冲击的时代。汉代以来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理想在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们既无法完全回归田园,又无法在污浊的官场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本书考察了士人群体在这一“进退失据”的困境中,如何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生命转向”。 1. “清谈”与形神之辨的社会功能: 我们首先剖析了玄学清谈的表象与实质。清谈并非单纯的哲学辩论,它更是一种士人集体构建的精神避难所。通过对“有”与“无”、“名”与“教”的探讨,士人试图在语言的最高抽象层面,找到一个脱离现实泥淖的纯净空间。这种对“性与命”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个体生命本体的重新确认,是对外部政治环境的集体消极抵抗。 2. 隐逸观念的世俗化与个体化: 魏晋时期的“隐逸”不再是单纯的儒家传统中的“避世以待时”,而是转变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生活方式选择,甚至是一种审美姿态。本书细致区分了“避世”与“独善”的不同层次,探讨了竹林名士们如何通过服饰、饮酒、音乐(如七弦琴)来标记自己的“异于俗流”的身份。这种身份构建,是内在精神需求外化的重要一步。 3. “名教”与“自然”的内在张力: 士人并未彻底抛弃社会责任(名教),但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在“自然”中寻找衡量自身价值的准绳。这种张力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在理性约束下对感性自由的渴望。我们通过分析那个时期士人的书信和日记片段,展示了他们在遵循社会规范与追求内心解放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分:从“游心”到“观物”:审美范式的建立 生命转向的最终出口,是审美范式的革命。士人开始将他们的精神焦虑与对自由的向往,投射到对山水景物的观察之中。这种观察,不再是汉代诗歌中将自然作为政治教化或个人德行比兴的工具,而成为一种直接面对、个体感悟的对象。 1. 早期山水诗的萌芽与界碑: 本书选取了曹魏正始年间“三曹”及嵇康、阮籍等人的作品作为观察起点。他们的作品中,虽然山水意象尚未完全独立,但已经显现出对具体地理环境的细致描摹,以及对个体悲慨抒发的强调。特别是阮籍的《咏怀诗》,其深沉的孤独感,预示着未来山水诗将容纳更复杂的情感维度。 2. 郭璞与“山水品藻”的形成: 郭璞被视为山水诗的先驱者之一。我们重点分析了郭璞如何将早期的玄学思辨融入对具体山川的描绘中,使得山水开始具备了可供评鉴和把玩的“品格”。这种“品藻化”的倾向,为后来的永明体、永光体等声律的精致化,提供了审美基础。 3. 葛洪与道教自然观的世俗影响: 尽管本书不涉及道家思想本身,但我们考察了葛洪的炼丹与寻求长生不老的实践,在士人阶层中引发的对“自然生命力”的另类关注。这种关注并非追求神仙,而是渴望将生命的纯净状态延长,并将其投射到对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环境的亲近上。 第三部分:山水诗的成熟与士人精神的物化 到了东晋及南朝,山水诗彻底成为一种独立的、主流的文学体裁。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创作,标志着这一领域的发展高峰。 1. 谢灵运的“理”与“景”的融合: 谢灵运的山水诗被视为理性的结晶。他并非仅仅描绘美景,而是试图通过精确的地理坐标和高度凝练的词语,将自身的哲思和体验“嵌入”景物之中。本书细致梳理了谢灵运诗歌中的“物我界限”问题,探讨他如何通过景物的细节描摹,实现对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从而间接确立主体性。他的“缘情写入”策略,是对玄学清谈的一种诗歌化表达。 2. “典雅”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南朝文学评论对山水诗的界定,往往陷入“典雅”与“自然”的争论。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优秀山水诗,恰恰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动态的平衡。诗人既要遵循前人建立的典范(典雅),又要不断挖掘新的、未经描绘的自然角落(自然)。永明体对声律的追求,便是对这种“典雅”的制度化努力,它使山水意象的呈现更加清丽流畅,易于被贵族阶层接受和传播。 3. 城市中的山水情结: 考察了在都城生活(如建康)的士人,如何通过在园林中营造假山、布置奇石,来模拟他们向往的自然环境。这种“园林化”的山水,是士人将内心对旷野的渴望,进行精致化、微缩化处理的结果,反映了他们虽身处繁华,心神却已远游的矛盾状态。 结语:中古山水与后世文学的遗产 本书的结论在于,中古士人对山水的迷恋,并非简单的避世主义,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心理重建运动。在儒家入世理想受挫后,他们成功地将人类的审美关注从“人伦”和“教化”转向了“个体感知”与“自然存在”。山水诗的兴起,不仅定义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下一个千年走向,更为后世知识分子在面对困境时,提供了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资源与自我安放的景观。它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从“载道”向“抒情”转型的关键一步,是士人个体意识觉醒的独特物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丽桂


  台北市人,一九四九年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实习辅导处长、文学院院长等职,现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多年来从事于黄老之学、汉代学术思想,与近四十年出土简帛文献之研究,着有《王充自然思想研究》、《淮南鸿烈想研究》、《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中国历代思想家──王充》、《中国历代思想家──叶适》、《新编诸子──淮南子》等书,并发表相关于上述三领域之研究论文约百篇,又曾受国家图书馆汉学中心之委託,主编《两汉诸子研究论着目录1912~1996》、《两汉诸子研究论着目录1997~2001》、《两汉诸子研究论着目录2002~2009》等书。
 

图书目录


壹、汉代道家思维中的各家思想─〈论六家要旨〉论六家 1
一、六家思想要旨与得失 2
二、〈论六家要旨〉的思想倾向 11
三、融合五家以批判五家 19
四、结语 20

贰、黄老道家与齐学 21
一、齐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质 22
二、齐文化与齐学的鼎盛─稷下学宫及其学术 31
三、黄老之学的起源与内容 33
四、结论 66

参、汉代道家思想的演变与转化 69
一、先秦道家思想 70
二、汉代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与特质 77
三、「道」观念的转变与应用—由《老子》到黄老 85

肆、汉代的气化宇宙论及其影响 101
一、道与术、气 102
二、两汉的气化宇宙论 103
三、两汉气化宇宙论的影响 112
四、结语 124

伍、 道家养生观在汉代的演变与转化─以《淮南子》、《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为核心 125
一、先秦道家的养生观 127
二、汉代道家的养生观 129
三、结论 168

陆、《淮南子》解老 171
一、汉人解老—由道至术 172
二、承袭与创造兼具的《淮南子》解老 174
三、结论 190

柒、《老子指归》的圣人论 193
一、严遵与《老子指归》残卷 194
二、圣人─理想的典范 197
三、圣人的性情与风格 199
四、结论 226

捌、《老子河上公章句》所显现的黄老养生之理 229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230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背景 234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内容 235
四、结论 267

玖、从哲学、养生到宗教─《河上公章句》解老 269
一、《河上公章句》的解老模式 271
二、从哲学转化为养生 277
三、从养生到宗教 288
四、教忠教孝的儒说融入 291
五、望文生义与异本说解 291
六、结论 293

拾、《老子想尔注》转向道教的理论呈现 295
一、《老子想尔注》的成书及其相关问题 297
二、《老子想尔注》残卷的内容与思想 299
三、结论 335

拾壹、《想尔》解老 337
一、《老子想尔注》残卷与张陵、张鲁 338
二、《想尔》的解老模式 339
三、《想尔》的宗教解老 350
四、结论 362

附录
壹、黄老与老子 364
一、黄老学说的起源 364
二、黄老学对老子学说的转化 371
三、结论 389

贰、黄老与黄帝 390
一、黄老是学术思潮 390
二、黄帝的神话与历史化 392
三、田齐的正名与一统志业 398
四、一心四面的一统霸雄 400
五、黄、土居中,以统四方 403
六、结论 404
参考资料 40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是论述先秦诸子的重要文献,它和马王堆黄老帛书共同成为判定黄老思想内容课题的主要依据。根据司马迁的说法,这是其父「愍学者不达其意而师悖」所作。

如果所言属实,则撰作之初,本有纠导学者论学之微意,当然有其自我之学术立场。全文原不知多少篇幅,见载于《史记‧自序》者仅926字,不到一千,却层次分明地包括三个段落。

第一段是引论,只有42字,提出六家之名,并引《易‧系辞传》殊途同归之论,说明六家皆归治道。

第二段是「论」,共288字,提挈六家学术之大要及其得失。第三段是说(解),有596字,依次说明六家学术所以优劣之故。

全篇条理简单,层次分明,将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中有关治道,又较具格局,影响也较大的阴阳、儒、道、墨、名、法六家之说,作了极为精警的提挈与论述,并站在黄老道家的立场加以批判。

一、 六家思想要旨与得失

〈论六家要旨〉引《易‧大传(系辞)》说: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六家理论,理趣虽各不相同,其目的功能,司马谈认为,皆一致地朝向政治、社会问题的处理。换言之,都通向外王的目的,要求外王的功能。

接着它开始依阴阳、儒、墨、法、名、道的顺序,分由得、失双面,论述各家的思想要义。

(一)五家之得失

它先说阴阳家:

常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
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对汉代历史的宏大叙事。我一直对汉朝那个充满变革与扩张的时代深感兴趣,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思想的维度去理解那个时期。作者在开篇就着重阐述了汉代社会是如何在秦朝统一之后,重新梳理和吸收先秦时期的思想遗产的,这其中道家思想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如何被统治者所采纳,又是如何融入到民间生活的,这些问题都激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剖析诸如“黄老之学”等具体的历史现象,并揭示其背后的思想渊源和现实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初步看来是比较学术性的,但又不失可读性,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想象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汉代思想文化的版图,理解那个伟大的帝国在精神层面上是如何构建自身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踏上了一段探寻中国古代精神源头的奇妙旅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汉代道家思想的书,更是一扇通往理解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窗口。作者对道家思想的梳理,从其发源讲到汉代的传承与演变,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哲学符号,而是贯穿古今,影响着无数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探讨道家思想如何渗透到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而言,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升级,它让我看到了那个古老国度在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意外的书。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生僻的词汇。然而,当我翻开它,却惊喜地发现,作者用一种相当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汉代道家思想的精髓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于《道德经》和《庄子》的解读,不再是冰冷的文本分析,而是充满了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深刻体察,以及对这些经典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探讨。我尤其喜欢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来阐释道家的哲学观念,这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化,也更容易被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汉代,与古圣先贤们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还会给我带来哪些智慧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书页触感和纸张质量都很好,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我初步浏览了一下,发现书中对于汉代道家思想的梳理,似乎不仅仅局限于哲学理论的阐述,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这让它的论证显得格外有说服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汉代帝王如何运用道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的研究感到兴趣。想象一下,在那个强权与智慧并存的时代,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是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施政方针的?它又是如何影响了汉朝的盛衰?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好奇。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汉朝作为一个强大帝国,其内在的精神支撑究竟是什么。我准备好投入几个下午的时间,在这本书中好好遨游一番。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一直很喜欢,古朴典雅,色彩搭配也很有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历史气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目录,我就被其中涉及的诸多议题所吸引。从“老子其人”的考证,到“道”的本体论阐释,再到“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以及《庄子》中那些天马行空、充满智慧的寓言故事,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等待着我去开启。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汉代社会背景下,道家思想如何与儒家、法家等主流思想进行碰撞与融合的分析感到好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思想的火花却可以跨越时空,照亮我们的当下。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寻找到那些在乱世之中孕育出的深刻洞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文化走向。这本书的厚度也意味着它内容的丰富与扎实,我准备好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沉浸在这场汉代思想的探索之旅中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