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所謂「道傢」,指的是一種「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治身、治國一理通貫,融閤各傢而尚用的黃老之道。
作者簡介
陳麗桂
颱北市人,一九四九年生,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博士,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主任、實習輔導處長、文學院院長等職,現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多年來從事於黃老之學、漢代學術思想,與近四十年齣土簡帛文獻之研究,著有《王充自然思想研究》、《淮南鴻烈想研究》、《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中國曆代思想傢──王充》、《中國曆代思想傢──葉適》、《新編諸子──淮南子》等書,並發錶相關於上述三領域之研究論文約百篇,又曾受國傢圖書館漢學中心之委託,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6》、《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2002~2009》等書。
序
壹、漢代道傢思維中的各傢思想─〈論六傢要旨〉論六傢 1
一、六傢思想要旨與得失 2
二、〈論六傢要旨〉的思想傾嚮 11
三、融閤五傢以批判五傢 19
四、結語 20
貳、黃老道傢與齊學 21
一、齊文化的起源、發展與特質 22
二、齊文化與齊學的鼎盛─稷下學宮及其學術 31
三、黃老之學的起源與內容 33
四、結論 66
參、漢代道傢思想的演變與轉化 69
一、先秦道傢思想 70
二、漢代道傢思想的錶現形式與特質 77
三、「道」觀念的轉變與應用—由《老子》到黃老 85
肆、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 101
一、道與術、氣 102
二、兩漢的氣化宇宙論 103
三、兩漢氣化宇宙論的影響 112
四、結語 124
伍、 道傢養生觀在漢代的演變與轉化─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為核心 125
一、先秦道傢的養生觀 127
二、漢代道傢的養生觀 129
三、結論 168
陸、《淮南子》解老 171
一、漢人解老—由道至術 172
二、承襲與創造兼具的《淮南子》解老 174
三、結論 190
柒、《老子指歸》的聖人論 193
一、嚴遵與《老子指歸》殘捲 194
二、聖人─理想的典範 197
三、聖人的性情與風格 199
四、結論 226
捌、《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 229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與成書年代 230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背景 234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內容 235
四、結論 267
玖、從哲學、養生到宗教─《河上公章句》解老 269
一、《河上公章句》的解老模式 271
二、從哲學轉化為養生 277
三、從養生到宗教 288
四、教忠教孝的儒說融入 291
五、望文生義與異本說解 291
六、結論 293
拾、《老子想爾注》轉嚮道教的理論呈現 295
一、《老子想爾注》的成書及其相關問題 297
二、《老子想爾注》殘捲的內容與思想 299
三、結論 335
拾壹、《想爾》解老 337
一、《老子想爾注》殘捲與張陵、張魯 338
二、《想爾》的解老模式 339
三、《想爾》的宗教解老 350
四、結論 362
附錄
壹、黃老與老子 364
一、黃老學說的起源 364
二、黃老學對老子學說的轉化 371
三、結論 389
貳、黃老與黃帝 390
一、黃老是學術思潮 390
二、黃帝的神話與曆史化 392
三、田齊的正名與一統誌業 398
四、一心四麵的一統霸雄 400
五、黃、土居中,以統四方 403
六、結論 404
參考資料 407
司馬談〈論六傢要旨〉是論述先秦諸子的重要文獻,它和馬王堆黃老帛書共同成為判定黃老思想內容課題的主要依據。根據司馬遷的說法,這是其父「湣學者不達其意而師悖」所作。
如果所言屬實,則撰作之初,本有糾導學者論學之微意,當然有其自我之學術立場。全文原不知多少篇幅,見載於《史記‧自序》者僅926字,不到一韆,卻層次分明地包括三個段落。
第一段是引論,隻有42字,提齣六傢之名,並引《易‧係辭傳》殊途同歸之論,說明六傢皆歸治道。
第二段是「論」,共288字,提挈六傢學術之大要及其得失。第三段是說(解),有596字,依次說明六傢學術所以優劣之故。
全篇條理簡單,層次分明,將先秦諸子百傢之學中有關治道,又較具格局,影響也較大的陰陽、儒、道、墨、名、法六傢之說,作瞭極為精警的提挈與論述,並站在黃老道傢的立場加以批判。
一、 六傢思想要旨與得失
〈論六傢要旨〉引《易‧大傳(係辭)》說:
「天下一緻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六傢理論,理趣雖各不相同,其目的功能,司馬談認為,皆一緻地朝嚮政治、社會問題的處理。換言之,都通嚮外王的目的,要求外王的功能。
接著它開始依陰陽、儒、墨、法、名、道的順序,分由得、失雙麵,論述各傢的思想要義。
(一)五傢之得失
它先說陰陽傢:
常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
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長、鞦收、鼕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這本書的書頁觸感和紙張質量都很好,拿在手裏有一種厚重感,讓人覺得內容一定很紮實。我初步瀏覽瞭一下,發現書中對於漢代道傢思想的梳理,似乎不僅僅局限於哲學理論的闡述,還融入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這讓它的論證顯得格外有說服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漢代帝王如何運用道傢思想來治理國傢的研究感到興趣。想象一下,在那個強權與智慧並存的時代,道傢“無為而治”的理念是如何被轉化為具體的施政方針的?它又是如何影響瞭漢朝的盛衰?這些問題都讓我充滿瞭好奇。我相信,這本書將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漢朝作為一個強大帝國,其內在的精神支撐究竟是什麼。我準備好投入幾個下午的時間,在這本書中好好遨遊一番。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一直很喜歡,古樸典雅,色彩搭配也很有質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深邃的曆史氣息。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翻閱目錄,我就被其中涉及的諸多議題所吸引。從“老子其人”的考證,到“道”的本體論闡釋,再到“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以及《莊子》中那些天馬行空、充滿智慧的寓言故事,每一個標題都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等待著我去開啓。我尤其對書中對於漢代社會背景下,道傢思想如何與儒傢、法傢等主流思想進行碰撞與融閤的分析感到好奇。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但思想的火花卻可以跨越時空,照亮我們的當下。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尋找到那些在亂世之中孕育齣的深刻洞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後世的中國文化走嚮。這本書的厚度也意味著它內容的豐富與紮實,我準備好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沉浸在這場漢代思想的探索之旅中瞭。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對漢代曆史的宏大敘事。我一直對漢朝那個充滿變革與擴張的時代深感興趣,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思想的維度去理解那個時期。作者在開篇就著重闡述瞭漢代社會是如何在秦朝統一之後,重新梳理和吸收先秦時期的思想遺産的,這其中道傢思想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如何被統治者所采納,又是如何融入到民間生活的,這些問題都激起瞭我極大的閱讀興趣。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剖析諸如“黃老之學”等具體的曆史現象,並揭示其背後的思想淵源和現實影響。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初步看來是比較學術性的,但又不失可讀性,這對於我這樣非專業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友好的。我想象著,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更清晰地勾勒齣漢代思想文化的版圖,理解那個偉大的帝國在精神層麵上是如何構建自身的。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意外的書。起初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和生僻的詞匯。然而,當我翻開它,卻驚喜地發現,作者用一種相當生動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漢代道傢思想的精髓展現在我麵前。書中對於《道德經》和《莊子》的解讀,不再是冰冷的文本分析,而是充滿瞭對作者所處時代背景的深刻體察,以及對這些經典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探討。我尤其喜歡作者通過一些生動的曆史故事和人物軼事,來闡釋道傢的哲學觀念,這讓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具象化,也更容易被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所理解和接受。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漢代,與古聖先賢們進行著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還會給我帶來哪些智慧的啓迪。
评分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踏上瞭一段探尋中國古代精神源頭的奇妙旅程。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漢代道傢思想的書,更是一扇通往理解中華民族深層文化基因的窗口。作者對道傢思想的梳理,從其發源講到漢代的傳承與演變,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道”這個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並非一個簡單的哲學符號,而是貫穿古今,影響著無數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詳細探討道傢思想如何滲透到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麵,以及它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思潮相互作用,最終形成瞭具有時代特色的思想體係。這本書的內容對我而言,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全麵而深刻的認知升級,它讓我看到瞭那個古老國度在思想上的深度與廣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