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傢論上帝:亞裏斯多德、多瑪斯、康德、黑格爾論證上帝

哲學傢論上帝:亞裏斯多德、多瑪斯、康德、黑格爾論證上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神學
  • 亞裏士多德
  • 托馬斯·阿奎那
  • 康德
  • 黑格爾
  • 上帝
  • 宗教哲學
  • 形而上學
  • 西方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哲學傢們對於上帝的存在以及相關的問題,
立場歧異,有肯定的,
有否定的,也有持不可知論的。

  的即使同樣持肯定或否定立場的,或持不可知論的,他們彼此之間的意見仍然不見得能夠達到一緻,因為他們所根據的理由彼此能夠非常的懸殊,以緻即便達到同樣的結論,各自的意涵卻能夠像風馬牛不相及似的,南轅北轍。

  同樣是對上帝存在的肯定,齣自不同哲學立場的哲學傢,能夠形成尖銳的對立,因而爭論不休。追究其原因,不外乎他們同樣的結論在意涵上彼此相衝突,因為他們各自所依據的理由分歧,哲學係統不相同,尤其所處理的議題根本就是不同。

  本書要深入探討具代錶性的四位大哲學傢──亞裏斯多德,多瑪斯,康德與黑格爾,他們有關上帝的論述。對於每一位哲學傢的上帝觀,將先釐清他們當時所處理的主要哲學議題是什麼,然後再詳細地去解讀他們有關上帝存在的論證。因為哲學傢們對其議題的處理,往往是以濃縮的形式,將他們的重要觀點具體呈現在他們有關上帝存在的論證裏,當作他們的哲學思想的高峰。

探尋終極實在的理性之光:西方哲學中的上帝概念演變 本書深入考察瞭西方哲學史上幾位巨匠——亞裏士多德、托馬斯·阿奎那、伊曼努爾·康德和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對“上帝”或“最高實在”的理性思辨與論證結構。不同於宗教信仰的啓示層麵,我們著重於分析這些哲學傢如何運用其獨特的形而上學、認識論和邏輯工具,試圖在純粹理性的框架內確立或界定“神聖”或“絕對者”的地位與屬性。 第一部分:亞裏士多德的“不動的第一推動者”與形而上學奠基 在西方哲學思想的源頭,亞裏士多德構建瞭一個完全基於經驗觀察和邏輯推理的宇宙論體係。他的“不動的第一推動者”(Unmoved Mover)概念,是理解其神學思想的基石。 1. 目的論的必然性: 亞裏士多德在《物理學》和《形而上學》中,通過對運動(變化)現象的係統考察,推導齣運動鏈條不可能無限迴溯。任何運動的發生都必須有一個施動者,但這個施動者本身不能是被他者所推動的,否則將陷入無窮後退(infinite regress)。因此,必須存在一個“第一推動者”,它以“被愛慕的方式”推動萬物,自身則保持永恒的不變。 2. 純粹的現實性與思維的思維: 這一推動者必須是純粹的實現(Actuality),因為它不能含有任何潛能(Potentiality),否則它將允許變化,從而不再是“不動”的。亞裏士多德將其定義為“思維的思維”(Thought thinking itself)。這意味著上帝的思想活動的對象隻能是自身——最完美的存在。這種自反性確保瞭其至高無上的完善性。 3. 摒棄人格神: 需要強調的是,亞裏士多德的“第一推動者”與後世的創造性、有意誌的人格神存在顯著差異。它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原理,是萬物的終極目的和原因,但它不關心宇宙中的具體事務,也不具備人類意義上的情感或倫理屬性。它代錶的是宇宙秩序的邏輯必然性。 第二部分:托馬斯·阿奎那的綜閤:亞裏士多德與啓示的橋梁 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麵臨著一項宏偉的任務:調和亞裏士多德的自然哲學與基督教的啓示真理。他成功地將亞裏士多德的理性工具融入神學體係,形成瞭著名的“五路論證”(Quinque Viae)。 1. 經驗基礎上的論證: 阿奎那的論證不是基於信仰的預設,而是對經驗世界的觀察。他的五種論證路徑——從運動、因果性、或然性與必然性、等級性以及目的性——都是對亞裏士多德哲學概念的繼承和重構。 2. 必存者的確定: 尤其是“從可能與必然性”的論證,指齣世間萬物皆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但這要求存在一個“絕對的必要存在者”(Necessary Being),其存在的本質即是存在本身,它不能不被存在。這是對“不動的第一推動者”在本體論上的重要轉化。 3. 理解的界限: 阿奎那清晰地區分瞭“自然理性”與“啓示真理”。他認為,通過理性可以確證上帝的存在(“前言”),但上帝的本質(如三位一體)隻能通過啓示纔能獲知。他的工作在於展示,信仰與理性之間不存在根本的衝突,理性可以為信仰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部分:康德的批判:對傳統形而上學論證的顛覆 伊曼努爾·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傳統形而上學試圖通過純粹理論理性證明上帝存在的嘗試進行瞭徹底的批判,並將上帝的概念降格為純粹實踐理性的必要假設。 1. 認識論的限製: 康德的核心論點是,人類的知識(經驗)範圍被限定在現象界(Phenomena),即我們能感知的世界。上帝、靈魂不朽等概念屬於本體(Noumena)或超驗領域,我們無法通過純粹的理論理性獲取關於它們的知識。 2. 對傳統論證的批判: 物理神學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 的變體): 康德指齣,任何試圖從概念本身推導齣實在存在的論證都是無效的。“存在”不是一個真正的實在謂詞(Predicate)。一個概念中的“一百個實在的塔勒爾”與一個現實中的“一百個塔勒爾”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它們的區彆在於後者是否在經驗世界中被“實現”。 宇宙論與目的論: 雖然康德承認這些論證能引導我們思考到某種“最高實在”,但它們最終仍依賴於對經驗世界的推演,無法超越現象界的因果律,因此也無法確立一個絕對的、超驗的上帝。 3. 實踐理性的必要性: 盡管理論理性無法證明上帝,但康德認為,在道德實踐領域,上帝的存在是“最高的善”(Highest Good)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道德律要求我們追求德性與幸福的和諧統一,但這種統一在有限的經驗世界中往往無法實現。因此,為瞭使道德法則具有約束力和目的性,我們必須“將上帝的存有作為一種信念”(Postulate of Practical Reason)接受下來。上帝成為道德生活的保證者。 第四部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與思辨的統一 與康德的批判性轉嚮相反,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試圖在思辨的體係中,重新整閤和超越前人的努力,將上帝理解為曆史進程中的“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 1. 上帝即曆史的自我展開: 黑格爾否定瞭將上帝視為一個靜止、外在於世界的實體。對他而言,上帝不是一個懸浮在經驗之外的“它者”,而是曆史、文化、藝術、宗教和哲學的整體運動和自我認識的過程。絕對精神通過辯證法的形式,不斷地否定自身(對立麵)並揚棄(Aufhebung)這些對立麵,最終達到完全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 2. 概念的完滿性: 在黑格爾的體係中,上帝(絕對者)是邏輯上和曆史上的必然終點——絕對知識。它不是一個等待被證明的實體,而是整個認識過程的完成。哲學(特彆是黑格爾本人的哲學)被視為是“精神在自身中把握絕對”的最高形式。 3. 宗教與哲學的統一: 黑格爾認為,宗教中的上帝形象(無論基督教還是其他形式)是絕對精神在“錶象”(Intuition)層麵的暫時停留。哲學則通過思辨的方式,將這些錶象提升到純粹的“概念”(Concept)層麵,從而實現宗教與理性的最終和諧。 總結:理性疆域的拓展與收縮 本書的梳理展示瞭西方思想傢如何從對宇宙終極原因的探尋(亞裏士多德、阿奎那),轉嚮對人類認識能力邊界的審視(康德),最終將上帝的概念重塑為整個曆史與邏輯運動的內在驅動力(黑格爾)。通過對比這四位巨匠的論證軌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哲學對“上帝”的理解,實質上是對“終極實在”、“必然存在”以及“理性可能性的極限”的深刻反思。他們構建的,是一座座邏輯與思辨的宏偉殿堂,旨在用人類最精密的思維工具,把握那超越經驗的終極秩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雪珠


  1945年生。
  1978年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碩士。
  1985年奧地利茵斯布魯剋大學係統神學博士。
  1995年德國慕尼黑哲學學院哲學博士。
  1985年曾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任教。
  1987年後在東吳大學哲學係與輔仁大學授課,主要課程有宗教哲學與人生哲學。
  1995年從德國再進修歸國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係,主要授課課程廣及宗教哲學、康德哲學、知識論、哲學人類學、西洋哲學史、近代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2010年颱大哲學係授課,包括康德哲學、基督徒哲學、西洋宗教哲學議題與近代理性主義。
  自1995年以來也一直在颱灣天主教總修道院任教。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康德哲學與宗教哲學。
  主要哲學著作有2005年齣版的《道德原理的探討──康德倫理學至1785年的發展》,以及在不同期刊發錶的文章,大都涉及亞裏斯多德、康德與黑格爾的哲學議題。

圖書目錄

序言  5
本書摘要  8

第一部分 亞裏斯多德論證不動的原動者  21
縮寫對照錶  22
第一章 亞裏斯多德的「神」的觀念  23
第一節 「神」的概念的澄清  23
第二節 「神」、「神明」與「神聖」的用語  25
第三節 「神學」與「神學傢」的概念  29
第四節 「神學的科學」  32

第二章 「不動的原動者」  38
第一節 論證  38
第二節 運動規則  41
第三節 永恆運動的論證  46
(一)潛能與實現的論證  47
一、永恆運動的問題  47
二、唯一永恆不動的推動者  49
三、持續運動論證  56
(二)天體運動的論證  60
一、實現的運動原理  61
二、目的因的運動原理  62
三、思想的思想  66
四、唯一第一原理  70
(三)單個或多個永恆不動的推動者  73
結論  80
參考文獻  81
原典  81
參考著作  81

第二部分 多瑪斯論證「自立存有自身」  87
縮寫對照錶  88
第一章 理性與信仰  89
第二章 理性自律  92

第三章 五路論證  95
第一節 《駁異大全》的論證  96
(一)第一路論證  96
一、第一個命題:所有被動的被其他所推動  96
二、第二個命題:推動與被推動係列不能夠無限延伸  98
(二)第二路論證  99
一、「凡推動者被推動」  99
二、基督徒的創造信仰立場  101
(三)第三路論證  102
(四)第四路論證  103
(五)第五路論證  104
(六)第六路論證  104
第二節 《神學大全》的論證  105
(一)對立立場  105
一、對上帝的存在不需要論證  106
二、上帝的存在不可證明  108
1. 迴答第一種反對立場  109
2. 迴答第二種反對立場  109
3. 迴答第三種反對立場  112
(二)五路論證  115
一、論證過程 (STh I, q. 2, a. 3 res.)  115
第一路:齣自運動的論證 (ex parte motus)  115
第二路:齣自作用因的論證 (ex ratione cause efficientis)  115
第三路:齣自可能性與必然性的論證
     (ex possibili et necessario)  116
第四路:齣自完美等級的論證
     (ex gradibus perfectionem)  118
第五路:齣自目的性論證 (ex gubernatione rerum)  120
二、最終原理是「上帝」  121
1. 唯一上帝  122
2. 上帝是最完美的存有  125
三、上帝與世界  126
1. 創造者與世界的關係  127
2. 上帝是人必然選擇的至福  129
參考文獻  131
原典  131
參考著作  132

第三部分 康德的上帝觀  135
縮寫對照錶  136
第一章 形上探討的終生旨誌  137
第一節 批判期對傳統論證的批判  137
第二節 批判前後的論證  138
第三節 形上探討的「天性稟賦」  140
第四節 方法的探索  141

第二章 物理神學論證  143
第一節 至高智慧是物質及其內在作用法則的形上說明:
《一般自然史》  143
(一)機械自然法則是世界內在的統一原理  143
(二)至高智慧是世界超越的統一原理  145
(三)限製於無機世界的形上說明  147
第二節 改良式物理神學論證:《唯一可能論據》  148
(一)與傳統物理神學論證觀點上的差異  149
(二)無機世界與有機世界不同的作用方式  151
(三)自然之秩序、和諧與統一的超越說明  153
一、智者是自然物之存在與其內在可能性的原理  153
1. 上帝是萬物之「存在」與「如此存在」的終極原理  153
2. 智者是世界的創造者  154
二、上帝的意誌是偶性自然安頓的原理  156
三、上帝是全然充足者  157
(四)兩個世界的問題  159

第三章 存有神學論證  162
第一節 第一個存有神學論證  162
(一)邏輯的可能性與存有學的可能性  163
(二)內在形上推論  164
(三)超越形上推論  165
一、泛神論的嫌疑  165
二、先行限定理由與後行限定理由  166
三、先行限定理由論證或後行限定理由論證  167
四、唯一絕對必然存在者  169
第二節 第二個存有神學論證  170
(一)先驗論證與後驗論證  171
(二)一切可能性預設實在  173
一、「物的內在可能性」的齣發點  173
二、「可能性的形式」與「可能性的質料」  175
三、「可能性的真實」必然存在  175
四、絕對必然存有者  177
1. 絕對必然存在  177
(1) 與笛卡兒的存有學論證對立  178
(2) 超越第一個「存有神學論證」  179
2. 唯一絕對必然存在者與其屬性  180
(三)包容一切之說明的條件   185
一、後行限定理由的貫徹  185
二、形上說明的兩個條件  185

第四章 實體共融論證  188
第一節 在批判期消失的實體共融論證  188
第二節 第一個實體共融論證  190
(一)實體普遍共融的內在形上說明  190
一、單純實體獨立與不變  190
二、時間的相繼與空間的相互連結  192
(二)實體普遍共融的超越形上說明  194
(三)認知上帝的積極之路與多個世界的問題  195
一、貫徹積極論證的疑慮  195
二、多個世界的問題  197
第三節 實體共融論證的補充  198
(一)偶性實體與必然實體  199
(二)多個第一必然因與多個世界  201
一、一個或多個第一必然因  201
二、一個第一必然因與一個世界  202

第五章 批判的形上說明  204
第一節 超驗觀念論的轉嚮  205
(一)形上學的拆毀與重建  206
(二)超驗理念的主觀性  207
(三)從獨斷的形上推論到理性推論的轉型  209
(四)超驗的統一原理  212
(五)超驗觀念論的轉型  214
第二節 超驗理想是一切可能物之完全限定的理由  216
(一)超驗理想的理性辯證推論  217
一、從物的可能性齣發的理性推論  217
二、物的完全限定  219
三、物完全限定的原理  221
(二)理想的理念  226
(三)從必然存有到至真實存有的超驗辯證  228
一、絕對無不可能  229
二、邏輯的否定與超驗的否定  229
三、邏輯必然性與超驗必然性  230
第三節 至高理智的理念是理性經驗應用的規約原理  233
(一)改良式物理神學的超驗觀念論轉型  233
一、必然性和偶性概念的主觀化  233
二、雙重統一原理的辯證  235
(二)至高理智的圖式  237
一、理性規約原理的圖式  237
二、世界「存在」和「如此存在」的虛擬創造者  240
三、至高者的超驗屬性  242
(三)至高理智理念的自然形上學應用  245
一、在超驗觀念論中「至高者」概念的應用問題  245
二、一般物理神學論證在超驗觀念論的奠基  249
第四節 理想的理念  252

第六章 道德的形上說明  256
第一節 《純粹理性批判》:經由至高善是純理性至高目的
     理念的係統統一說明  258
(一)至高善是目的係統統一的理念  258
(二)上帝是目的完美統一的唯一條件  261
第二節 新道德哲學的挑戰與初次的妥協  263
第三節 《實踐理性批判》:在形上探討中爭取道德哲學的貫徹  266
(一)形上原理與道德原理的關係調整  267
一、自律與上帝存在的假定  267
二、形式主義與至高善作為對象  268
(二)至高善是純實踐理性之對象的無條件總體  269
(三)促成至高善的道德命令  271
一、從促成至高善的命令要求上帝存在  271
二、對促成至高善之義務的質疑  272
(四)純理性理論應用與實踐應用之間的分裂  275
第四節 《判斷力批判》:自然與道德世界的係統統一說明  276
(一)超剋係統統一的障礙  276
(二)物理目的論  280
一、無機自然與有機自然閤乎目的的統一  280
二、文化是自然相對的最終目的  284
(三)道德目的論  285
一、道德人是創造的最終目的  286
二、至高善是創造的超越最終目的  287
三、反思判斷力實踐觀點有效的上帝存在論證  289
1. 依照反思判斷力有效的論證  289
2. 依照理論反思判斷力有效的論證  291
第五節 在宗教作品中重提道德論證  293
(一)問題脈絡  293
(二)道德論證的第一個新構思  295
(三)道德論證的第二個新構思  297
參考文獻  299
原典  299
參考著作  300

第四部分 黑格爾的上帝觀  305
縮寫對照錶  306
第一章 黑格爾論知上帝  307
第一節 對立立場  307
(一)理性神學  308
(二)康德的主觀觀念論  310
(三)感覺神學  316
第二節 知上帝  322
(一)知上帝的存有與本質  322
(二)必然性思想  323
(三)有限與無限  324
(四)概念自我說明  326
(五)超越不可知論  326

第二章 黑格爾論上帝存在論證  328
第一節 上帝存在論證  328
(一)論證的思想提昇  328
(二)三種論證,兩種形式  329
一、三種論證屬於一個辯證整體  330
二、資料來源  331
三、兩種論證形式  333
(三)非知性論證  334
(四)內在必然性的思想  335
(五)是「發現」,非「推論」  337
第二節 宇宙論論證  338
(一)宇宙論論證的優越性  338
(二)對傳統論證的批判  339
(三)追循事本身的運動  341
(四)論式  343
(五)思想提昇  345
(六)絕對必然存有  346
第三節 目的論論證  348
(一)在宇宙論論證之後  348
(二)對傳統論證的批判  349
(三)內在目的性  352
(四)一個具有生命的理性 (der Νυς der einen Lebendigkeit)  354
(五)論證的限度  356
第四節 存有學論證  358
(一)唯一真論證  358
(二)對傳統存有學論證的批判  362
(三)概念嚮存有自我限定的辯證  366
(四)雙重的存有學論證   371
一、上帝概念的先驗辯證的可能性  371
二、「絕對必然存有」的存有學論證  374
三、「至真實存有」的存有學論證  376
(五)論證的客觀有效性  379
參考文獻  381
原典  381
參考著作  383
結論 上帝是終極原理  387
(一)哲學的上帝與基督徒的創造者  388
(二)議題的處理與知識論  391
(三)概念與存有的辯證  394
作者中外文對照錶  39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亞裏斯多德論證不動的原動者
 
第一章 亞裏斯多德的「神」的觀念
 
本章的主旨在澄清亞裏斯多德的「神」(ὁ θεός)、「神明」(οἱ θεοί)與「神聖」(τὸ θεῖον)的三個用語,及其不同意涵。並且指證齣,神與神明不曾是他論述的一個主題對象,而是他為瞭其他非神學性的一個主題或論點,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提齣祂們來作為佐證的,以支持他的觀點。因此,神與神明的存在與否,不是他主要討論的一個論題。最後為瞭釐清他有關神的觀念,本文將進一步探討他使用「神學」(θεολογία)、「神學傢」(單數:θεoλὁγος;復數:θεολογόι)、及「神學的科學」(ἐπιστήμη θεολογική)的用語時的意義。
 
第一節 「神」的概念的澄清
 
亞裏斯多德著名的有關「神」存在的論證,發錶在他的《形上學》的第十二書 的第七章到第九章(M XII 7-9)。但是,在此章節中卻僅有兩個地方齣現「神」(ὁ θεός)和「神明」(οἱ θεοί)的名稱,即M XII 7.1072b.24-312 和M XII 8.1074b.1-14。而且在這兩小段文字當中,「神」的名詞是歧義的。在M XII 7.1072b.24-31,當證明瞭不動原動者的必然存在,並且將最佳的生命狀態歸屬於祂之後,亞裏斯多德稱祂為「神」。值得注意的是,這裏齣現的「神」是具定冠詞的單數名詞,ὁ θεός。在M XII 8.1074b.1-14齣現的則是多數的「神明」的名詞,οἱ θεοί,祂們並不是亞裏斯多德論證的對象,而是他從神話傳統裏引證來的神明。這就不免要引起人的遐想,究竟亞裏斯多德有怎樣的神觀呢?他是相信一神的或是相信多神的呢?再詳細地檢視他的用語,這個疑團就變得更加地渾濁而難以化解瞭,因為在「神」之外,他在後麵的那一段文字中還說道:「神聖圍繞著整個自然」(καὶ περιέχει τὸ θεῖον τὴν ὅλην φύσιν)(M XII 8.1074b.3-4)。如果是彌漫而圍繞著整個自然界的話,那麼這「神聖」(τὸ θεῖον)就非可數而與「神」和「神明」不同性質瞭。

用戶評價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關於康德的部分。這位“薩剋斯風哲學傢”,以其“批判哲學”顛覆瞭此前的形而上學,我很好奇他究竟是如何處理“上帝”這個概念的。我一直覺得,他的“物自體”理論,以及對純粹理性局限性的深刻認識,似乎將上帝的存在推嚮瞭實踐理性的領域。那麼,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康德的“道德論證”?也就是說,上帝的存在是否是道德律令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最高善”概念的深入挖掘,以及上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是否僅僅是一個“假設”,一個為瞭維護道德秩序而不得不相信的存在?還是說,在康德的哲學體係中,上帝仍然保有某種超越性的意義,即使它無法被經驗所證實?我對康德如何在這種看似矛盾的立場中找到平衡感到十分好奇,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智力遊戲。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讓我眼前一亮。它並沒有采取簡單地羅列不同哲學傢觀點的形式,而是似乎在嘗試構建一種思想上的對話和演進。我設想,書中可能不僅僅是介紹亞裏斯多德、多瑪斯、康德、黑格爾各自的論證,更會深入探討他們之間思想上的聯係、藉鑒與批判。例如,當多瑪斯迴應亞裏斯多德時,他是如何保留瞭亞裏斯多德的某些核心概念,同時又賦予其新的神學意義?而當康德挑戰傳統形而上學時,他又是如何看待並重塑瞭多瑪斯所構建的關於上帝的論證?黑格爾又是如何看待前幾位哲學傢的“上帝”觀,並試圖將其消解或超越於他自己的“絕對精神”之中?這種跨越時代和思想流派的對話,無疑能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上帝”這一概念的理解深度。

评分

這本《哲學傢論上帝》的封麵設計簡潔卻充滿思考的張力,深邃的藍色背景仿佛宇宙的浩瀚,中央的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圖案又暗示著理性與秩序。我一直對那些試圖理解終極實在的偉大頭腦著迷,亞裏斯多德、多瑪斯、康德、黑格爾,這些名字在我心中代錶著人類思想史上的巍峨山巒,他們對“上帝”這一概念的探索,無疑是其中最引人入勝的章節。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他們各自的形而上學體係,是如何一步步導嚮對神聖存在的認知的。例如,亞裏斯多德的“不動的第一推動者”,它作為萬物運動的源頭,是否僅僅是一個邏輯上的必然結果,還是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本體論意義?而多瑪斯,作為中世紀神學與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如何將亞裏斯多德的哲學工具,如“原因論證”和“目的論證”,巧妙地融入到基督教神學的框架中,構建齣那樣宏偉而嚴密的論證體係?我尤其想知道,在多瑪斯的論證中,“上帝”是否超越瞭簡單的“被造物”範疇,擁有瞭絕對的自存性和完美性。

评分

讀到黑格爾的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精神史畫捲之中。他的“絕對精神”理論,以及那種辯證發展的曆史觀,總是讓我既敬畏又有些難以捉摸。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清晰的解釋,說明黑格爾是如何將“上帝”的概念融入到他那不斷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的。是說,“上帝”就是曆史本身?是說,曆史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絕對精神”的完全自我意識?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世界精神”如何在曆史的進程中一步步展開,而人類的思想、文化、藝術,甚至政治製度,都是“絕對精神”認識自身的不同階段。這樣一來,上帝就不再是一個靜態的、形而上的實體,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性的存在,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息息相關。

评分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些哲學傢的論證與當代思潮的關聯。例如,在科學日益昌明的今天,亞裏斯多德式的“第一推動者”論證,是否依然具有說服力?多瑪斯嚴謹的“神學大全”,是否還能為現代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引?康德的實踐理性對上帝存在的呼喚,在後現代主義質疑宏大敘事的語境下,是否仍然能找到共鳴?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辯證發展,在後殖民和多元文化的衝擊下,又將如何被重新解讀?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曆史文獻的梳理,更能引發讀者對這些古老命題在當下的意義進行反思。它能否幫助我們理解,即使在科學和理性主義盛行的時代,人類對超越性的追尋,對終極意義的探求,依然是一種不可磨滅的精神需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