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音乐人的身份,访问十一位身边的友好及合作伙伴,当中有谈及各自的音乐成长路,亦有各人的音乐分享。如伦永亮谈八十年代的改编歌曲;黄耀明谈成立人山人海的经过;伍乐城谈他的音乐学校……。从各人的访谈中,可看到香港乐坛的变迁,以及各人在各自的岗位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作者简介
于逸尧
六十后,香港出生,原籍河北保定。曾入读九龙塘学校、德贞幼稚园、圣方济各英文小学、拔萃男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地理系,获社会科学学士学位。曾任职亚洲电视配乐组及商业电台第一台,为独立音乐品牌「人山人海」创办人之一。现为自由创作员,统筹各种音乐事务。2007年开始兼职写作,饮食专栏文章见于《Milk X Magazine》及《壹週刊》。2011年出版《文以载食》及《食以载道》。
我必须说,《香港好声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颠覆了我以往对音乐书籍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充满了理论分析和历史梳理,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情感的散文集,一位作者用他饱含深情和热爱的笔触,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关于香港声音的动人画卷。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某些音乐流派,也没有评判谁的音乐更“高级”,而是以一种平等而尊重的姿态,去发现和记录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声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旧时的时光碎片”的描写,那些在老唱片店里偶遇的旧磁带,那些在老歌厅里传来的低沉吟唱,都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物质不那么丰富,但精神世界却异常饱满的年代。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有时又带着一股子“接地气”的幽默感,让你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深刻的共鸣,又能体会到生活本身的趣味。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好声音”,并不仅仅是华丽的技巧和高亢的嗓音,更是那些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情感,连接我们与过去、与城市、与彼此的声音。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起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硬核”的关于香港音乐发展史的书籍,可能会充斥着各种年代、唱片销量、排行榜数据之类的东西。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作者的叙事方式简直太有感染力了!他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机械地梳理,而是像一个音乐的寻根者,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构成香港声音独特基因的源头。我特别喜欢他描写那些早期在街头巷尾表演的音乐人,他们或许没有光鲜亮丽的包装,没有专业的舞台,但他们用最原始的热情和才华,点燃了那个时代的音乐火种。书里对一些被时代洪流淹没的音乐风格的挖掘,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粤语小调,那些带有本土特色的民谣,都让我感受到香港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有时像一股强劲的海浪,将你卷入那个波澜壮阔的音乐世界;有时又像一阵温柔的海风,拂过你的心田,留下淡淡的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好声音”,是能够跨越时代,触动灵魂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香港这座城市的灵魂。我之前对香港的印象,更多的是高楼林立、繁华都市,是电影里的快节奏和商业气息。但《香港好声音》却让我看到了另一面——一个充满音乐、充满温情、充满故事的香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捕捉到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在老街区里,某家茶餐厅传出的收音机里的老歌,伴随着食客的低语和茶杯碰撞的声音,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讲述了许多普通人的音乐故事,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对生活的热爱。我最感动的是关于那些在音乐道路上跌跌撞撞、却从未放弃的追梦人的故事,他们的坚持和执着,让我看到了音乐的力量,以及它如何支撑一个人度过艰难的岁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香港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属于自己的“好声音”,无论是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明星,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都构成了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旋律。
评分这本《香港好声音》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它没有故作高深地探讨音乐理论,也没有空洞地赞美某位巨星,而是以一种极其朴实而真挚的笔触,捕捉了香港这座城市里最动人的声音瞬间。作者仿佛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将那些隐藏在生活缝隙中的音乐火花一一拾起,用文字赋予它们生命。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书中关于“夜市的歌声”那一章节。他没有直接描述音乐本身,而是描绘了在熙熙攘攘的夜市里,小摊贩的叫卖声、食客的谈笑声、远方传来模糊的粤语老歌,以及偶尔穿梭在人群中的手风琴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属于香港夜晚的、充满烟火气的旋律。这种描写方式非常独特,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它让我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它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城市脉搏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好声音”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悦耳的歌喉,更是指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反映时代、承载记忆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香港音乐产业发展的枯燥论述,结果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那种充满激情和个人色彩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图书,而是在听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他与香港声音结下的不解之缘。他没有直接罗列那些家喻户晓的歌星名字,而是通过那些被遗忘的街头艺人,那些在录音棚里默默奉献的技术人员,那些在音乐节上挥洒汗水的年轻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香港音乐图景。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老式唱片行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的黑胶唱片特有的味道,那些泛黄的封面背后隐藏的故事,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复古的时代。书中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有时诙谐幽默,有时又饱含深情,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潸然泪下。我之前对香港音乐的了解仅限于几首耳熟能详的流行金曲,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音乐世界的大门。我发现原来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还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付出和坚持,那么多关于梦想、关于热爱、关于城市变迁的动人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