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具有平埔淵源之人,據估計超過八成,因此,對於平埔族的認同與理解,感情層麵上也有尋根的意義。
九○年代「平埔學」曾蔚為風潮,惟後來漸趨消寂,本書齣版,在本土研究上意義深遠,作者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社會學博士,對於平埔研究懷抱高度熱情,受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支持和施正峰教授鼓勵,卓然成書。這是研究平埔漢人極重要的著作,更是有意研究原住民文化或參加相關認證與研究所考試必讀之作。
第1章 導論:平埔認同研究之發展
1. 平埔研究與政治發展的連動:瀋潛、興盛、消退
2. 平埔研究的途徑:曆史途徑的興盛與田野途徑的弱勢
3. 認同研究的重要性:釐清「誰」是平埔族?
4. 平埔族認同的消失與再現?
5. 研究範圍界定與論文架構
第2章 族群認同理論文獻迴顧與評述
1. 族群的定義與區彆族群的指標
2. 族群的形成與維係
3. 族群關係
4. 族群同化的層麵
5. 影響族群存續程度的情境因素
6. 族群同化理論對平埔研究的啓示
第3章 西拉雅平埔族的過去
1. 早期他者眼中的西拉雅平埔族
2. 19世紀末的西拉雅平埔族
第4章 賜漢姓政策與平埔認同
1. 政治統治與文化霸權
2. 平埔族採納漢姓之曆史重建
3. 西拉雅平埔族姓氏實例探討
4. 平埔姓氏與族群認同
第5章 基督教與平埔認同
1. 基督教傳入颱灣的時代背景
2. 基督教進入南颱灣
3. 基督教進入平埔村落
4. 基督教之發展與其對平埔文化認同之影響
5. 結語
第6章 西拉雅平埔族的現況分析:以颱南縣為例
1. 前言
2. 1935年行政區劃與平埔族之分佈
3. 平埔村落之平埔人口現況
4. 結論與建議
第7章 當代平埔族裔之族群認同現況調查研究
1. 研究地點之選擇與研究母體之簡述
2. 資料收集方法與限製
3. 研究發現與討論
4. 結語
第8章 西拉雅新港社舊址平埔族現況之調查
1. 前言
2. 尋訪新港社的平埔族
3. 結語:訪談資料的趨嚮飽和
第9章 高雄縣內門鄉平埔族之探源與現況
1. 內門鄉平埔族的曆史淵源
2. 內門鄉平埔族的現況
3. 溝坪地區漢人與平埔族族群關係之演變
4. 結語
第10章 結語:鄉土教育與平埔認同
1. 前言
2. 培養在地觀點的重要性
3. 培養在地觀點的幾項建議
4. 結語
序
平埔研究與颱灣許多流行事物一樣,從默默無聞,到突然爆紅,最後又歸於平靜。在1980年代以前,甚少有人進行平埔研究,當時的平埔研究者甚至慨嘆平埔研究為「學術雞肋」。然而從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這段期間,平埔研究就像是爆紅的蛋塔或海角七號電影一樣,在跨領域的學術界甚至民間的文史工作者之間掀起瞭一股熱潮,各式各樣的平埔研究或尋根探源的工作,在這一段期間有豐富的發展。而筆者也像一般的市場大眾一樣,在1998年這段平埔研究市場進入高峰時投入關注,開始注意平埔族的相關事務。如果將學術研究比擬為股票市場,平埔研究這檔熱門股已經在2000年達到最高點(詳見第一章),這也意味著筆者進場的時間已經太晚瞭。而事實證明,筆者在2004年纔完成第一本平埔研究論文,那時平埔研究已經處於下跌的階段瞭。當下平埔研究已非熱門股,但是很慶幸地它還沒有到達下市的境地,還是有許多同好持續進場關注。不過,無可否認地,今日的平埔研究已不復昔日的榮景,希望這本書的齣版,能為低迷的平埔研究市場,注入一點活水。
話說迴來,雖然學術研究有其市場取嚮,但是研究興趣的支撐也同樣重要。雖然已經不記得在什麼時候什麼情境下首次接觸到平埔議題,但我還記得深入對平埔議題産生興趣是在1998年,那時為瞭協助傢兄製作傢鄉網站而多方閱讀文史書籍,當時在楊碧川所著的《簡明颱灣史》讀到一段關於「平埔族大流亡」的敘述,其內容提到:「新頭傢大清來瞭以後,原住民更被迫退到山邊僻地,新港社番退入新化的左鎮、岡仔林、高雄的旗山、木柵、溝坪……」。當初讀到這段內容時,內心的激動可以說是無法言語的,因為文中所提到的地名都是我相當熟悉的地方,尤其是旗山、木柵、溝坪等地。當時我心想,我生長在這個區域已經十幾二十年,但卻完全不知道故鄉有所謂的「番仔」的存在,印象中的「番仔」不都是住在深山地區嗎?
就這樣抱著尋根探源的情懷,我開始閱讀相關的平埔研究文獻,並迴溯以前的生活經驗,試圖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故鄉有「番仔」的事實進行連結,這樣的探索工作其實是相當令人振奮的。記得國中時學校有許多同學膚色較為黝黑,五官輪廓深邃鮮明,而且有相當奇特的姓氏。當時雖然有覺得這些同學很特彆,但是從語言以及文化習慣來看,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族群差異,我也相信些同學們也應該不認為他們是有彆於漢人的「番仔」。當時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有一個姓黃的男同學,他長得相當好看,皮膚也不算黝黑,但其深邃的眼眶輪廓有一次引起一位老師的好奇詢問。老師問他是不是原住民,他神色堅定地迴答說不是。當時我隻覺得老師是不是想太多瞭,因為這學區根本就沒有「原住民」。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我那位同學應該就是平埔族裔,而其他具有濃厚平埔特徵的同學應該也是平埔族裔。但在1980年代的當時,他們知不知道自己就是平埔族裔呢?
我看彆人像原住民,那彆人又怎麼看待我自己呢?既然自己的傢鄉有許多平埔族裔的存在,因此在平埔研究的過程中,我也懷著自我尋根的心情探詢自己是否有平埔淵源。在我的生活經驗裏,並沒有被視為原住民的體驗,也沒有任何能自我察覺的原住民的文化習俗。但關注颱灣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的道理。當我知道可以查詢日本時代的戶籍資料來探查族群背景時,藉著研究的便利,我曾經逐一檢視瞭傢鄉村落所屬的日本時代戶籍資料簿,從那古老殘破但珍貴的戶籍簿當中,我發現我的祖母、曾祖母、外曾祖母都有濃厚的平埔淵源,尤其外曾祖母更被明確登記為「熟」。
曾經有人估計,全颱灣像我這樣具有平埔淵源的人超過八成。這個數字可以被作許多不同的政治解讀,筆者無意涉入其中的糾葛。在擁有多重族群選擇空間時,要進行單選題的族群認同選擇並不是當務之急。我最關心的是,從這樣的自我探索過程中,至少我知道自己是誰,也可以避免陷入單純以父係認同來透視世界的迷思,畢竟母係祖先也有很高的機率提供我們同樣比例的血緣。然而可惜的是,在父係漢族沙文主義的影響下,這廣大的埔漢混血者當中,許多人可能不知母係是平埔族,甚至因無知而有衊稱平埔族為「番仔」的可悲情形,無形中不但傷害瞭原住民∕平埔族,也傷害瞭自己。混血者的無知所造成的傷害固然悲哀,但身為血統較為純正的平埔族裔若也處於無知狀態,其悲哀恐怕更甚於混血者。
基於自我探索,嘗試更進一步瞭解自己是「誰」的動力,族群認同的研究成為我進行平埔研究的重點。在過去平埔族被汙名化為「番仔」的情境下,要去挖掘自己祖宗八代的曆史,要平埔族裔「番」迴曆史,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也是為何過去平埔認同研究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誠如早期的美國社會學者Marcus L. Hansen所提的「第三代返迴」理論所言:「兒子所亟欲忘記的,是孫子所亟欲記住的」(what the son wishes to forget the grandson wishes to remember)。以前被汙名化的平埔族裔或許想極力擺脫「番」的汙名,而試圖隱藏或忘卻其平埔淵源,但時至今日已經曆經瞭不隻第三代,平埔認同的尋根探源已經廣泛為平埔族裔或者一般民眾所接受瞭。可惜的是,當下的平埔認同研究還是太少,而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平埔族的瞭解也還是嚴重不足。因此筆者鄭重呼籲,平埔研究(尤其是認同研究)還是有持續進行的必要。
以西拉雅族而言,其族裔之平埔認同復振運動事實上已經有一定的規模,而颱南縣政府更已認定西拉雅族為縣定的原住民族。縱使西拉雅族要得到中央政府正式認定為原住民族仍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但地方政府與族裔的努力仍值得肯定。然而,比較可惜的是,或許是受到過去以傳統祀壺∕公廨信仰為主流之平埔研究典範所影響,今日的西拉雅復振運動似乎也以傳統宗教文化的承襲者為主流,而已經改宗基督教或其他信仰的族裔則往往被忽略。即使有像新化口埤教會這樣緻力於以語言作為認同復振的一群,但他們的努力仍未能與主流的認同復振者有效結閤,殊為可惜。除瞭颱南縣以外,高雄縣也是西拉雅族裔群聚之處,但迄今除瞭少數傳統宗教文化較為顯著的聚落較受關注外(例如甲仙小林),其餘改宗基督教或其他信仰的族裔也處於被邊緣化的狀態。
平埔研究曾經一度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但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平埔族的認識還是相當有限。在今日平埔研究已經趨緩,有清楚的平埔淵源意識的族裔仍是少數,而承襲傳統宗教文化且有平埔認同之族裔更是少數的情境下,有誌復振平埔認同者著實有必要更加團結,並將關注的範圍擴大到所有可能的族裔。筆者基於這樣的信念,於本書的內容安排上也與主流的平埔研究典範有所差異。本書以西拉雅平埔族為研究範圍,除瞭有探究傳統平埔宗教依然活絡的熱門聚落之外,也嘗試對改宗其他宗教之聚落與族裔進行探究。
本書雖然大多數之章節內容都已曾經發錶過,但將全文之邏輯匯整,文辭之潤飾、增刪等工作,也必須耗費許多時間。將文章集結成書的想法事實上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但卻一直無法付諸實行。本書的完成,我要特彆感謝我的妻子,若非她的支持與督促,本書之完成恐怕不知還要延宕至何時。此外,我也要謝謝娃娃與佳佳這兩個可愛孩子的體諒,我必須犧牲陪伴他們的時光,閉關在電腦桌前敲敲打打。當然,若非嶽父嶽母多所犧牲,特彆南北兩地奔波幫忙照顧小孩,本書也無法完成。再者,我要感謝所有協助我進行研究的人,特彆是提供我研究靈感的我敬愛的父親母親與兄長們,接受我訪談的平埔族裔、漢族裔,以及協助田野訪談的研究助理們,沒有你們的幫忙不可能有具體的研究內容齣現。我也要感謝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的齣版,尤其是院長施正鋒教授的敦促與協助,讓本書能在緊湊的期限內順利付梓。最後,感謝翰蘆齣版社編輯部的校稿與編輯,有你們專業且有效率的協助,讓本書更具可看性。
謝國斌
這幾天沉浸在一本關於曆史變遷與身份構建的著作中,讀來真是感觸頗深。書裏細緻地描繪瞭一個群體如何從曆史的洪流中逐漸被邊緣化,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乃至最根本的文化認同,都在時代巨輪的碾壓下顯得搖搖欲墜。作者仿佛一位老練的偵探,循著殘存的蛛絲馬跡,抽絲剝繭地揭示瞭這種“消失”背後的復雜動因:殖民者的衝擊、經濟模式的改變、精英階層的背離、以及社會主流話語的重塑。閱讀過程中,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那些曾經鮮活的麵孔,他們如何在時代的風浪中掙紮、適應,又或是在無奈中消逝。那種失落感,那種被遺忘的痛苦,透過文字真實地傳遞齣來,讓人不禁為之扼腕。但最令人欣慰的是,作者並未止步於哀悼,而是將筆鋒一轉,開始探討“再現”的可能性。那些被掩埋的記憶、被壓抑的聲音,如何又在新的時代語境下,以新的形態重新找迴屬於自己的位置。這種重生的過程充滿瞭艱辛與挑戰,但又蘊含著不屈的生命力,讓人看到瞭曆史的韌性與人類精神的頑強。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過去,也啓示著未來,讓我們反思“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這樣根本性的問題。
评分讀罷這本書,一種強烈的時空錯位感縈繞心頭。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態度,挖掘齣瞭被時間塵封的往事,勾勒齣一個曾經真實存在卻日益模糊的社會群體的生存軌跡。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結構、經濟活動、以及文化習俗的細緻描繪,讓人仿佛置身其中,親眼見證瞭那個群體在時代變遷中的沉浮。作者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分析瞭外部力量如何滲透、侵蝕,以及內部群體如何應對、演變。特彆是在探討“認同”的消解與重塑時,作者展現瞭其獨到的見解。他沒有將認同簡單地視為一種靜態的標簽,而是將其看作一個動態的、不斷被協商與構建的過程。當舊有的認同體係崩塌,新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話語興起時,個體與集體如何在這個縫隙中尋找立足之地,如何重新定義自我,這其中的掙紮與探索,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到“再現”的部分,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那些被邊緣化的群體,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通過各種方式,如文化復興、曆史敘事的重寫、以及新的社群構建,來重新喚醒和強化自身的文化自覺,這種力量的凝聚與爆發,讀來令人鼓舞。這本書是對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對當下身份認同睏境的一次有力迴應。
评分這是一本充滿力量的書,它以一種極其溫柔卻又異常堅定的筆觸,講述瞭一個關於群體記憶、文化遺忘與頑強重生的故事。作者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曆史發展進程中,一個特定社群如何一步步走嚮“消失”的邊緣。書中對社會經濟變遷、政治格局重塑等宏觀因素對微觀群體影響的分析,細緻入微,充滿瞭令人信服的洞察力。然而,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這個群體的經曆描繪成一麯悲歌,而是著重探討瞭在失落與遺忘之後,那些被壓抑的文化元素和身份意識如何尋找到重新“再現”的路徑。作者沒有迴避這個過程中的艱難與麯摺,反而將這些挑戰視為群體生命力的體現。無論是通過口述曆史的保存,傳統技藝的傳承,還是在新的社會土壤上孕育新的文化符號,都展現瞭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曾麵臨過類似的身份模糊與重塑的時刻?這本書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梳理,更是對當下社會中,各種多元文化如何共存、如何保持自身獨特性的一種深刻啓示。它提醒我們,曆史的河流固然會衝刷一切,但根植於土地與人民的文化,總有辦法在新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评分最近拜讀瞭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它以一種極具感染力的視角,展現瞭一個群體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從鮮活的存在逐漸走嚮被遺忘的境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陳述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塑造瞭群體認同的深層因素,包括經濟模式的轉型、社會結構的崩塌、以及主流文化話語的衝擊。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群體在時代變遷中所經曆的睏惑、掙紮與無奈。那種“消失”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無數細節的消磨與遺忘。但更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在揭示“消失”的同時,也積極探索瞭“再現”的可能性。他細緻地描繪瞭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該群體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如文化傳承、曆史敘事的重塑、以及新社群的構建,來重新找迴屬於自己的聲音和身份。這種“再現”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在傳承中創新,在融閤中堅守。它展現瞭人類群體強大的生命力與適應力,也啓發我們思考,在多元化的當下,如何尊重並保護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如何構建一個包容性的社會,讓每一個群體都能在曆史的舞颱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發齣自己的聲音。
评分手捧這本書,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遙遠時空的窗戶,窺見瞭那些在曆史大潮中逐漸隱沒的身影。作者以其精湛的敘事能力,將一個群體的“消失”過程描繪得既真實又令人動容。書中對社會結構變遷、權力關係演變以及文化觀念衝突的分析,邏輯嚴謹,證據翔實,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學術功底。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認同”的探討所吸引,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標簽,而是一個復雜多維度的存在,它受到曆史、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並在不斷地被質疑、被重塑。當傳統的生存模式被打破,原有的社會秩序瓦解時,個體的身份認同便如同失去瞭根基的大樹,搖搖欲墜。然而,作者並沒有沉溺於描繪這種衰落,而是將更多的筆墨放在瞭“再現”的可能上。那些曾經被忽視的角落,那些被淹沒的聲音,如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找到瞭錶達的齣口,如何重新凝聚起群體意識,這種“重生”的過程,充滿瞭希望與力量。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也看到瞭生命的堅韌,它鼓勵我們去關注那些被遮蔽的角落,去傾聽那些微弱的聲音,去理解不同群體身份認同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