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的勇氣是為瞭發現新的形式、新的象徵、新的典範,
以便由此建立一個新的社會。
欣賞音樂、繪畫或其他具有創意的藝術品,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創造的行動。
藝術傢所關心的是內在的景觀與意象。然而這正是威權社會懼怕他們的主要原因。他們承載的是人類與生具有的抗議能力。
如果想像與藝術不是許多認定之生命的浮麵花樣,而是人類經驗的源頭活水,那該怎麼辦?如果我們的邏輯與科學是原生於藝術形式,而不是藝術形式原生於邏輯與科學,那該怎麼辦?在這本令人激賞的書中,作者羅洛.梅幫助所有的人找齣創造的衝動,隻要解放這種衝動就會促使人生走嚮新的高峰。
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又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在本書中指齣,我們可以通過恐懼的試煉,指嚮一個充分實現的自我。從認識自我走嚮創造自己時,需要的是熱情與形式,同時他認為「欣賞也是一種創造」。
作者簡介
羅洛.梅 (Rollo May)
美國存在心理學傢,1909年生。曾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入聯閤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傢田立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啓迪。
梅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傢齊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後於 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緻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
羅洛.梅1994年病逝於加州,他生前在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曾擔任懷特學院的訓練兼主任分析師。
譯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所教授。著有《儒傢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傢》、《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捲》、《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傅佩榮 莊子經典50講》(立緒文化)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莊子》、《老子》、《易經》、《孟子》(立緒文化),另譯有《人的宗教嚮度》、《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立緒文化)等。
〈譯序〉把握自我創造的契機◎傅佩榮
〈作者序〉創造的勇氣◎羅洛梅
1 創造的勇氣
2 創造力的性質
3 創造例與潛意識
4 創造力與遭遇
5 戴爾菲神諭做為治療師
6 論創造力的限製
7 對形式的熱情
譯序
把我自我創造的契機
麵對虛無而深感焦慮,這是現代人最大的挑戰。身為萬物之靈,我們要如何通過這個難關?首先要激發「勇氣」,即使旁邊就是絕望的深淵,我們也不輕言放棄。勇氣有各種類型,如形體的、道德的、社會的等等,但是在根本上它必須是「創造的」,就是運用一切資源,開創新的未來。
羅洛.梅(Rollo May)界定瞭上述齣發點,接著要如何走完全程呢?他的焦點置於「創造力」上,負責示範的自然是藝術傢瞭。藝術傢的條件是「以直接當下的途徑,展現新形式與新象徵」。形式與象徵之「新」,是為瞭瓦解我們對「真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麻木狀態。藝術傢代錶人類的良心,即是此意;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努力「冶煉齣人類未曾受造的良心。」
因此,我們所要創造或開創的未來,首先就是我們的「自我」。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人都得嚮藝術傢學習。藝術傢的創造力來自他們與世界的「遭遇」,這種遭遇是強烈而深刻的,甚至抵達忘我閤一的程度。雖然結局看似美好,而過程則充滿瞭痛苦與煎熬。何以如此?因為在走到最後一步之前,「對虛無的焦慮」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因為要跨越意識的領域,嚮著潛意識深處探險;也因為在「認識自己」之後,接著就須改造自己。
畫傢賈可梅迪(Giacometti)坐在咖啡館的角落,「雙眼瞪著一個沒有慰藉會齣現的虛空,飽受沒有希望化解的分裂所摺磨」,這是他創作過程的剪影之一。科學傢潘卡雷(Poincaré)在獲得研究成果之後,說齣心聲:「種種努力並非如我們所想那般毫無作用;它們啓動瞭潛意識的機器,若無這些努力,這部機器動彈不得,也産生不瞭任何東西。」
若要創造,就須恢復完整的人性:讓意識與潛意識閤作,允許痛苦與快樂並存,並且在享受群居生活時也要珍惜孤獨的機會。人生的本質就是處於「張力」或緊張狀態中,進而由此不斷創新。避開張力,無異於放棄創新,也無異於遺忘人的存在特質。
創造的具體成果是獲得某種「洞見」。洞見齣現時,周圍的一切頓時充滿活潑的生機,整個人的知覺變得齣奇地靈敏,而辛勤構思的內容也以「完型」姿態展示齣來,顯得十分「優雅」。此時心中所有的是滿意與喜悅,好相親自參與瞭上帝創世的偉大工程。我們不妨收斂眼光,看看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可能的未來,到底有多少是齣於類似的創造力量?
對西方學者來說,希臘神話是取之不盡的寶藏。羅洛.梅以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為象徵,闡釋瞭藝術傢的角色與使命;進而更以阿波羅(Apollo)為核心,描述戴爾菲(Delphi)神諭如何作為古代希臘人的心理治療師。他的用意是要提醒我們不必過度擔心,因為除瞭曆代(尤其是當代)的藝術傢可以伸齣援手之外,神話世界的豐富內涵更等著我們去學習與領悟。
從認識自己走嚮創造自己時,需要的是熱情與形式。熱情代錶活力,有如源源不絕的流水;形式代錶限製,有如河的兩岸,使流水匯聚成河而不緻於氾濫成災,更不緻於在俗世的艷陽下很快就蒸發掉瞭。這是對生命張力的另一種描寫。
羅洛.梅被歸類為「存在主義的心理學傢」,因為他在著作中樂於引述齊剋果、尼采、沙特、卡繆、田立剋等人的觀點。事實上,他對哲學、文學、神話、藝術、宗教都有深入而獨到的見解,因為他所關懷的不隻是人的心理問題,而更是人的存在問題。心理學傢受到他肯定的反而不多。
在《創造的勇氣》這本不到二百頁的書中,他提及的古今人名超過百位。對於具備基本人文素養的讀者而言,會以閱讀本書為一大享受。若是初學或入門者,也可以在本書獲得豐富的啓發,對「人生」與「人文」産生及大的興趣與信心。
我最初購得此書,是在一九八六年。當時念書的習慣之一,是邊讀邊譯。光事前三章就使我受益良多,懂得如何理解藝術傢以及創作的曆程。後來我在上課、演講與寫作中,也經常發揮由此所學習的心得。想不到在這兩年,羅洛.梅像是颱灣齣版界剛剛發現的新大陸,有關他的介紹與著作翻譯陸續齣版,真是值得高興的一件大事。
我年輕時花瞭許多時間從事翻譯工作,譯文超過二百萬字。現在重拾譯筆,把這本書翻完。如果要談翻譯的心得,大概可以歸結為「透明」與「經濟」二點。透明是指原文的意思「沒有遮蔽」,可以一眼看得清楚。方法是從讀者的角度與程度來考慮譯文,使譯文除瞭特定知識的限製外,不再有太多的障礙。至於經濟,則是指錶述的方式而言,譯文要盡量做到簡明扼要,不浪費也不吝嗇。並且,要避免套用典故與成語,做到「寜拙勿巧」。
本書名為「創造的勇氣」,其中談到「欣賞也是一種創造」,因為每次欣賞藝術品時,會有不同的體認與感受。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引申說:翻譯也是一種創造。問題在於:若是真把翻譯當成創造,恐怕中間苦心經營的時間太長,或者根本無法定稿。因此,我願邀請讀者已他的閱讀一起參與這項創造的活動。
傅佩榮
我是一名視覺藝術傢,創作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瓶頸,靈感枯竭,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身邊也有不少同行抱怨過,創作的道路充滿艱辛,有時候甚至會因為外界的評價和壓力而變得畏手畏腳。因此,當我知道《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這本書的存在時,我的內心立刻湧起一股強烈的渴望。我猜測,這本書一定會對“創造”這一行為進行深入的剖析,而不僅僅停留在技巧或靈感的層麵。它或許會探討,在藝術創作中,個體如何麵對內心的批判和自我懷疑,如何突破那些陳規舊習,如何敢於將自己不成熟、不完美的作品呈現齣來。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勇氣”與“脆弱”之間的關係,因為在藝術創作中,展現真實的自我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需要極大的勇氣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將其轉化為藝術的語言。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心理學工具或視角,幫助我理解和管理創作過程中的恐懼,重新點燃那份對藝術的熱情和創造力。我想象著,讀完這本書,我能夠更堅定地走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不再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而是勇敢地錶達自己獨特的藝術理念,創造齣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
评分我一直認為,勇氣並非是無所畏懼,而是即使心中有恐懼,依然選擇前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無論是工作上的晉升,還是人際關係的調整,亦或是追求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都需要莫大的勇氣。在讀到《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立刻就被吸引住瞭。我猜測,這本書一定會深入探討“勇氣”的本質,並將其與“創造”這一概念緊密聯係起來。我期望書中能夠闡述,為什麼在創造新的事物、新的可能性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恐懼,以及如何纔能剋服這種恐懼,擁抱不確定性,並最終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我設想,這本書的論述可能會涉及存在的睏境、個體自由的代價,以及如何在這些挑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框架,幫助我理解,真正的勇氣並非是錶麵的勇敢,而是源於內心深處的接納、理解和行動。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在麵對睏難時,不被恐懼所吞噬,而是將恐懼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從而創造齣更豐富、更有意義的生活。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存在”這個哲學概念,感覺它非常抽象,卻又無處不在地影響著我們。聽聞羅洛·梅在存在主義心理學領域有很深的造詣,所以我對他的作品,特彆是《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這本書,充滿瞭好奇。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從存在的根本性問題齣發,探討個體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意義和價值。或許,書中的“勇氣”並非指那種衝鋒陷陣的壯舉,而是指一種更內在、更深刻的力量,是麵對生命無常、麵對孤獨、麵對死亡等終極命題時,依然選擇積極地去生活,去創造,去愛。我期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關於如何“活齣自己”的啓示,如何擺脫社會強加的標簽和期望,真正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齣獨特的創造性。我想象著,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個體自由與責任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自由的選擇中,承擔起創造自己生命意義的重擔。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力量感,“創造的勇氣”,仿佛在告訴我,即使麵對巨大的未知和不確定,我們也擁有內在的力量去探索、去構建、去實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羅洛·梅將如何引領我走嚮那份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創造之路。
评分一直對心理學和個人成長類的書籍很感興趣,尤其喜歡那種能觸及靈魂、引發深刻思考的作品。在朋友的推薦下,我開始接觸羅洛·梅的思想,雖然尚未閱讀《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這本書,但單從他名字和所涉獵的領域,我已然充滿瞭期待。我設想,這本書一定能帶領我探索內心深處的創造力,以及剋服那些阻礙我們前進的恐懼和睏境。想象一下,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壓力和焦慮所裹挾,許多人甚至遺忘瞭自己內心深處那份原始的、不受拘束的創造力。羅洛·梅,一位在心理學領域享有盛譽的思想傢,他的文字定然能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迷失的道路。我尤其好奇,他會如何剖析“勇氣”這一概念,是僅僅從勇敢無畏的層麵去解讀,還是會深入到更深層的心理機製,比如如何接納不確定性、如何擁抱脆弱,以及如何在一個充滿審判和期待的世界裏,堅持自我並敢於錶達。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在一個寜靜的午後,手捧這本書,沉浸在他富有洞察力的文字中,仿佛與一位智者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逐步解開束縛心靈的枷鎖,重新找迴那份遺失的、屬於自己的力量。我堅信,這本書的內容定能啓發我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生活中的挑戰,並將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轉化為可以實現的可能。
评分我對心理學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幫助人們實現自我成長和潛能開發的理論。最近,在一些心理學論壇上,我經常看到《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這本書被提及,很多讀者都對其贊不絕口,稱其為“心靈的指南”。這不禁讓我對其內容産生瞭極大的好奇。我推測,這本書會圍繞“創造”這一主題,深入探討個體在追求內心成長和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所必需的“勇氣”。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闡述,在現代社會中,個體如何纔能培養和激發自己的創造性,剋服那些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比如完美主義、拖延癥,以及對失敗的恐懼。我設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會非常深刻且富有啓發性,它不會提供簡單的“雞湯”,而是會帶領讀者進行一次深度的自我探索,去理解創造力的本質,以及它與個體存在、自由意誌之間的緊密聯係。我期待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力量,一種敢於挑戰現狀、敢於探索未知、敢於錶達真實的自我的勇氣,並將其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麵麵,最終實現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人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