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勇气是为了发现新的形式、新的象征、新的典范,
以便由此建立一个新的社会。
欣赏音乐、绘画或其他具有创意的艺术品,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创造的行动。
艺术家所关心的是内在的景观与意象。然而这正是威权社会惧怕他们的主要原因。他们承载的是人类与生具有的抗议能力。
如果想像与艺术不是许多认定之生命的浮面花样,而是人类经验的源头活水,那该怎么办?如果我们的逻辑与科学是原生于艺术形式,而不是艺术形式原生于逻辑与科学,那该怎么办?在这本令人激赏的书中,作者罗洛.梅帮助所有的人找出创造的冲动,只要解放这种冲动就会促使人生走向新的高峰。
罗洛.梅,是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医学界极富盛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大师,又被称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他在本书中指出,我们可以通过恐惧的试炼,指向一个充分实现的自我。从认识自我走向创造自己时,需要的是热情与形式,同时他认为「欣赏也是一种创造」。
作者简介
罗洛.梅 (Rollo May)
美国存在心理学家,1909年生。曾赴希腊三年,任大学英文教席,并随阿德勒短期研习。返美后,入联合神学院,与存在主义神学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师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启迪。
梅耽读存在主义宗教思想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着作。入怀特学院(White Institute)攻读精神分析,遇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与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后于 1949年获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首位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毕生致力于将存在心理学引入美国。
罗洛.梅1994年病逝于加州,他生前在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训练兼主任分析师。
译者简介
傅佩荣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着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四书小品》、《文化的视野》、《傅佩荣 庄子经典50讲》(立绪文化)等数十部,并重新解读中国经典《论语》、《庄子》、《老子》、《易经》、《孟子》(立绪文化),另译有《人的宗教向度》、《创造的勇气:罗洛.梅经典》(立绪文化)等。
〈译序〉把握自我创造的契机◎傅佩荣
〈作者序〉创造的勇气◎罗洛梅
1 创造的勇气
2 创造力的性质
3 创造例与潜意识
4 创造力与遭遇
5 戴尔菲神谕做为治疗师
6 论创造力的限制
7 对形式的热情
译序
把我自我创造的契机
面对虚无而深感焦虑,这是现代人最大的挑战。身为万物之灵,我们要如何通过这个难关?首先要激发「勇气」,即使旁边就是绝望的深渊,我们也不轻言放弃。勇气有各种类型,如形体的、道德的、社会的等等,但是在根本上它必须是「创造的」,就是运用一切资源,开创新的未来。
罗洛.梅(Rollo May)界定了上述出发点,接着要如何走完全程呢?他的焦点置于「创造力」上,负责示范的自然是艺术家了。艺术家的条件是「以直接当下的途径,展现新形式与新象征」。形式与象征之「新」,是为了瓦解我们对「真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麻木状态。艺术家代表人类的良心,即是此意;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努力「冶炼出人类未曾受造的良心。」
因此,我们所要创造或开创的未来,首先就是我们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都得向艺术家学习。艺术家的创造力来自他们与世界的「遭遇」,这种遭遇是强烈而深刻的,甚至抵达忘我合一的程度。虽然结局看似美好,而过程则充满了痛苦与煎熬。何以如此?因为在走到最后一步之前,「对虚无的焦虑」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要跨越意识的领域,向着潜意识深处探险;也因为在「认识自己」之后,接着就须改造自己。
画家贾可梅迪(Giacometti)坐在咖啡馆的角落,「双眼瞪着一个没有慰借会出现的虚空,饱受没有希望化解的分裂所折磨」,这是他创作过程的剪影之一。科学家潘卡雷(Poincaré)在获得研究成果之后,说出心声:「种种努力并非如我们所想那般毫无作用;它们启动了潜意识的机器,若无这些努力,这部机器动弹不得,也产生不了任何东西。」
若要创造,就须恢复完整的人性:让意识与潜意识合作,允许痛苦与快乐并存,并且在享受群居生活时也要珍惜孤独的机会。人生的本质就是处于「张力」或紧张状态中,进而由此不断创新。避开张力,无异于放弃创新,也无异于遗忘人的存在特质。
创造的具体成果是获得某种「洞见」。洞见出现时,周围的一切顿时充满活泼的生机,整个人的知觉变得出奇地灵敏,而辛勤构思的内容也以「完型」姿态展示出来,显得十分「优雅」。此时心中所有的是满意与喜悦,好相亲自参与了上帝创世的伟大工程。我们不妨收敛眼光,看看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到底有多少是出于类似的创造力量?
对西方学者来说,希腊神话是取之不尽的宝藏。罗洛.梅以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为象征,阐释了艺术家的角色与使命;进而更以阿波罗(Apollo)为核心,描述戴尔菲(Delphi)神谕如何作为古代希腊人的心理治疗师。他的用意是要提醒我们不必过度担心,因为除了历代(尤其是当代)的艺术家可以伸出援手之外,神话世界的丰富内涵更等着我们去学习与领悟。
从认识自己走向创造自己时,需要的是热情与形式。热情代表活力,有如源源不绝的流水;形式代表限制,有如河的两岸,使流水汇聚成河而不致于氾滥成灾,更不致于在俗世的艳阳下很快就蒸发掉了。这是对生命张力的另一种描写。
罗洛.梅被归类为「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家」,因为他在着作中乐于引述齐克果、尼采、沙特、卡缪、田立克等人的观点。事实上,他对哲学、文学、神话、艺术、宗教都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因为他所关怀的不只是人的心理问题,而更是人的存在问题。心理学家受到他肯定的反而不多。
在《创造的勇气》这本不到二百页的书中,他提及的古今人名超过百位。对于具备基本人文素养的读者而言,会以阅读本书为一大享受。若是初学或入门者,也可以在本书获得丰富的启发,对「人生」与「人文」产生及大的兴趣与信心。
我最初购得此书,是在一九八六年。当时念书的习惯之一,是边读边译。光事前三章就使我受益良多,懂得如何理解艺术家以及创作的历程。后来我在上课、演讲与写作中,也经常发挥由此所学习的心得。想不到在这两年,罗洛.梅像是台湾出版界刚刚发现的新大陆,有关他的介绍与着作翻译陆续出版,真是值得高兴的一件大事。
我年轻时花了许多时间从事翻译工作,译文超过二百万字。现在重拾译笔,把这本书翻完。如果要谈翻译的心得,大概可以归结为「透明」与「经济」二点。透明是指原文的意思「没有遮蔽」,可以一眼看得清楚。方法是从读者的角度与程度来考虑译文,使译文除了特定知识的限制外,不再有太多的障碍。至于经济,则是指表述的方式而言,译文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不浪费也不吝啬。并且,要避免套用典故与成语,做到「宁拙勿巧」。
本书名为「创造的勇气」,其中谈到「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因为每次欣赏艺术品时,会有不同的体认与感受。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引申说:翻译也是一种创造。问题在于:若是真把翻译当成创造,恐怕中间苦心经营的时间太长,或者根本无法定稿。因此,我愿邀请读者已他的阅读一起参与这项创造的活动。
傅佩荣
我对心理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自我成长和潜能开发的理论。最近,在一些心理学论坛上,我经常看到《创造的勇气:罗洛.梅经典》这本书被提及,很多读者都对其赞不绝口,称其为“心灵的指南”。这不禁让我对其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推测,这本书会围绕“创造”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个体在追求内心成长和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所必需的“勇气”。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才能培养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克服那些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比如完美主义、拖延症,以及对失败的恐惧。我设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非常深刻且富有启发性,它不会提供简单的“鸡汤”,而是会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的自我探索,去理解创造力的本质,以及它与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之间的紧密联系。我期待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力量,一种敢于挑战现状、敢于探索未知、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的勇气,并将其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实现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一直对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类的书籍很感兴趣,尤其喜欢那种能触及灵魂、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开始接触罗洛·梅的思想,虽然尚未阅读《创造的勇气:罗洛.梅经典》这本书,但单从他名字和所涉猎的领域,我已然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本书一定能带领我探索内心深处的创造力,以及克服那些阻碍我们前进的恐惧和困境。想象一下,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所裹挟,许多人甚至遗忘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原始的、不受拘束的创造力。罗洛·梅,一位在心理学领域享有盛誉的思想家,他的文字定然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迷失的道路。我尤其好奇,他会如何剖析“勇气”这一概念,是仅仅从勇敢无畏的层面去解读,还是会深入到更深层的心理机制,比如如何接纳不确定性、如何拥抱脆弱,以及如何在一个充满审判和期待的世界里,坚持自我并敢于表达。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手捧这本书,沉浸在他富有洞察力的文字中,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逐步解开束缚心灵的枷锁,重新找回那份遗失的、属于自己的力量。我坚信,这本书的内容定能启发我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挑战,并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转化为可以实现的可能。
评分我一直认为,勇气并非是无所畏惧,而是即使心中有恐惧,依然选择前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无论是工作上的晋升,还是人际关系的调整,亦或是追求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在读到《创造的勇气:罗洛.梅经典》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猜测,这本书一定会深入探讨“勇气”的本质,并将其与“创造”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起来。我期望书中能够阐述,为什么在创造新的事物、新的可能性时,我们常常会感到恐惧,以及如何才能克服这种恐惧,拥抱不确定性,并最终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我设想,这本书的论述可能会涉及存在的困境、个体自由的代价,以及如何在这些挑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框架,帮助我理解,真正的勇气并非是表面的勇敢,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接纳、理解和行动。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不被恐惧所吞噬,而是将恐惧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从而创造出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存在”这个哲学概念,感觉它非常抽象,却又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听闻罗洛·梅在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所以我对他的作品,特别是《创造的勇气:罗洛.梅经典》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出发,探讨个体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意义和价值。或许,书中的“勇气”并非指那种冲锋陷阵的壮举,而是指一种更内在、更深刻的力量,是面对生命无常、面对孤独、面对死亡等终极命题时,依然选择积极地去生活,去创造,去爱。我期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活出自己”的启示,如何摆脱社会强加的标签和期望,真正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独特的创造性。我想象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个体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自由的选择中,承担起创造自己生命意义的重担。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力量感,“创造的勇气”,仿佛在告诉我,即使面对巨大的未知和不确定,我们也拥有内在的力量去探索、去构建、去实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罗洛·梅将如何引领我走向那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造之路。
评分我是一名视觉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瓶颈,灵感枯竭,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身边也有不少同行抱怨过,创作的道路充满艰辛,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外界的评价和压力而变得畏手畏脚。因此,当我知道《创造的勇气:罗洛.梅经典》这本书的存在时,我的内心立刻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我猜测,这本书一定会对“创造”这一行为进行深入的剖析,而不仅仅停留在技巧或灵感的层面。它或许会探讨,在艺术创作中,个体如何面对内心的批判和自我怀疑,如何突破那些陈规旧习,如何敢于将自己不成熟、不完美的作品呈现出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勇气”与“脆弱”之间的关系,因为在艺术创作中,展现真实的自我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需要极大的勇气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将其转化为艺术的语言。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工具或视角,帮助我理解和管理创作过程中的恐惧,重新点燃那份对艺术的热情和创造力。我想象着,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而是勇敢地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