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世界的身体之中

我,在世界的身体之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ve Ensler
图书标签:
  • 哲学
  • 存在主义
  • 身体哲学
  • 现象学
  • 自我认同
  • 意识
  • 生命体验
  • 孤独
  • 现代文学
  • 思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伊芙‧恩斯勒是剧作家,也是作家、社会运动者,毕生奉献于女性身体——谈论它,保护并珍视它,但事实却是她既不曾也无法拥有她的身体,因此无法感觉或了解她的痛苦。父亲性侵、母亲冷漠以对,迫使她与自己的身体疏离,从此失去与生命的连结。
    
  没想到接二连三的震惊经验,竟导致她回头认识自己的身体。一开始是在刚果工作时,当地妇女承受的残忍伤痛一幕幕烙印在她心上;回国后不久,医师确诊她罹患子宫癌,好几个月的痛苦治疗接踵而来:针戳、穿刺、切割、扫描……她和身体之间的所有距离都消失了。她的疾病与大地的灾难、她的生命力与人性的坚韧重新取得连系,她终于全然地、感恩地,进入了世界的身体中。《我,在世界的身体之中》以伊芙‧恩斯勒五十七岁罹癌、抗癌的艰辛过程为主轴,以蒙太奇加意识流的笔法带出她的悲惨童年、迷惘成年和她关心的世界议题──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刚果内战对当地妇女进行的计画性摧残等。
    
  这本书以作者的女性自觉与成长为经,以必须严肃看待的社会议题为纬;书中的叙述常常让人透不过气来,又让人在泪水盈眶中忍不住大笑。这是一位诚实、勇敢、兇勐、敏锐、不屈不挠、充满自杀意念却又顽强求生的女人,她毫不畏缩,以充满启发性的洞见,邀请大家体现我们和世界的连结,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责任。

名人推荐

  1.吕旭亚 心理学家、吕旭立基金会创办人
  2.胡因梦 身心灵疗癒导师
  3.纪惠容 励馨基金会执行长
  4.洪素珍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5.段馨君 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
  6.曹中玮 旭立心理谘商中心资深谘商心理师
  7.陈亮君 导演,曾执导《阴道独白》演出
  8.庄慧秋 心灵写作课程讲师、自由工作者
  9.陶晓清 资深广播人
  10.张霭珠 国立交通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11.乔色分 戏剧治疗工作者,曾执导《阴道独白》演出
  12.万芳 歌手、演员、广播主持人,曾参与《阴道独白》演出
  13.赖佩霞 魅丽杂志发行人,曾参与《阴道独白》演出
  14.苏芊玲 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创会理事长

推荐语:

  伊芙.恩斯勒,一位撼动全球的女人。读这本书,读她对自己与对世界各地受暴女人身体的书写,才知她的力量从何而来。励馨反暴力二十五年,有幸与她相遇,连续演出《阴道独白》十年,响应V-day、十亿人站出来(one billion rising)等她发起的全球行动,深深被她感动。女人的身体因为她,有了连结、有了力量。女人,在世界的身体之中,改变世界。──励馨基金会执行长  纪惠容

  我跟作者成长在同一个时代,但在完全不同的环境。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几乎没有交集,甚至是两个极端:她非常叛逆,而我绝对是个乖乖牌。
  但不论是因为什么理由,我们都极力的奋斗着,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中企图证明自己,却都在后来得到了癌症。努力挣扎的过程不同,病情也不一样;不过因为生病而引发的许多思维过程却很类似。
  生病成为重要的转捩点,她的许多吶喊与愤怒,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各地受苦女性的深刻连结,再再引发我深沉的感动与共鸣:最终在身边亲友与工作伙伴身上见证到最平凡却最真挚的爱;对她终身追求的理想,即使在最痛苦的疗程中都不曾放弃,仍然用心继续去完成。
  这书激励了我,不论是不是生病,都要好好的做自己爱做的事!──资深广播人  陶晓清

  阳具已经独白了数千年,现在让我们听听阴道和子宫的(复数)独白。恩斯勒以自身经验,带着读者见证她人生的转捩点:童年被父亲性侵而自暴自弃;自1996年她的《阴道独白》陆续被译成40种语言,在140个国家汇集了不同在地女人身体故事演出,使她成为全球V-day运动的女权领袖;在2010年她罹患子宫癌而展开和病魔的搏斗,也将关怀的触角从女权而延伸及生态环保。这本书兼具宏观与微观,启迪了「我的身体在世界之中」,「世界在我的身体之中」的省思,不但女人必读,男人也必读。──交通大学外文系教授张霭珠

  黑夜,剥削了她对人的信任,那一夜,她不再纯真。被玷污的不只是身体,从此,她的灵魂开始迈向黑暗,试图想从人性最残酷的一面中找回光明与信任。她,潜入了最让人无法正视的「阴道」。倾听无数私密的《阴道独白》,她的敬意,不但释放了女人长期被忽略的哀愁,更还给了女人该有的尊严。然而,一个致力为全球阴道平反的女人,子宫里却长出癌细胞……她挣扎求生的过程,无疑是我们女人重拾爱与宽恕的「回家之路」。──魅丽杂志发行人  赖佩霞

  这本书是一趟水上旅程,河流有湍急之处,也有深有浅,有干涸,有漩涡,有激流,清澈的水塘和最终的大海。多么令人激动,像是一根箭射入心里。我为她每个字的诚实和清澈感到震惊。──伊利莎白.莱瑟(Elizabeth Lesser,纽约全人灵性成长机构创始人)

  惊人。──玛丽.奥立佛(Mary Oliver,美国诗人)

  杰作。恩斯勒达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将改变世界的大胆想法用优美的文笔、美妙的隐喻和原创性的结构交织在一起。这是当代最有勇气、最具原创性的创作。
──娜欧米.克莱因(Naomi Klein,加拿大记者、作家、社运人士)

  恩斯勒写了一本又深刻又脆弱的书,温柔又有力量。她对于身体与自我的清晰洞见,以及她所传达的强而有力讯息让我惊讶。这本书不是为了病人而写的;而是为了生命中曾经与疾病相遇的人写的,也就是为了所有人写的。──辛达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印裔美籍医生、科学家、作家)

  我敢说,每个人读了《我,在世界的身体之中》都会落泪、大叫、起立,以敬畏和感恩的心面对这个美丽的破碎世界。本书中没有同情、自怜,只有以充满勇气的生勐力量,面对恐惧与暴力的过程,还有诚实带来的疗癒恩典。──泰利.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美国作家、环保人士、社运人士)

  伊芙.恩斯勒具体呈现了刚果女人遭强暴与虐待的痛苦,以及大地长期受到亵渎的痛苦。她的身心受伤,她的愤怒如火,她的文字充满热情,让你的灵魂为之震动。──伊莎贝.阿言德(Isabel Allende,智利小说家)

  伊芙.恩斯勒的这本书不仅狂野生勐、无比重要,同时也是非常稀有的成就──让人读来不忍释手、文笔优美,呈现了希望、真相、挑战、慰借,有时同时出现。──亚莉山卓.傅勒(Alexandra Fuller,英国作家)

好的,这里是关于一本名为《彼岸之潮》的图书简介,严格按照您的要求,不提及《我,在世界的身体之中》的任何内容,力求详实自然,字数在1500字左右。 --- 《彼岸之潮》:遗忘的航迹与时间的碎片 这是一部关于记忆、时间,以及文明在宏大尺度下面临的虚无感的史诗级叙事。 《彼岸之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小说,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的文献、日志、口述历史与哲学沉思的汇编,共同描绘了一个在时间长河中几近消逝的文明——“琉璃城邦”的兴衰。故事的核心围绕着“观测者”塞拉斯展开,他并非一个英雄,而是一位背负着巨大知识负担的记录者,生活在一个被永恒的黄昏笼罩的时代。 第一部分:灰烬中的铭文——琉璃城的黄昏 故事始于“大崩塌”数百年后。琉璃城邦曾是已知世界中最辉煌的文明,以其对光线和物质结构的精准控制而闻名。然而,这种辉煌如同海市蜃楼般脆弱。塞拉斯在城邦边缘的“静默档案馆”中发现了一系列加密的石板,这些石板记录了城邦最后一位首席工程师,艾莉娅,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进行的观察。 艾莉娅的日志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琉璃城的能源核心——“光之引擎”,并非提供动力,而是缓慢地消耗着周遭现实的“结构完整性”。城市越是繁荣,其存在的基础就越是稀薄。书中的插图部分详细描绘了城邦建筑的几何悖论——那些看似完美的尖顶和拱门,实则在微观层面上不断自我抵消,最终导致了“时间褶皱”的出现。 塞拉斯必须破解这些复杂的工程学与形而上学混合的记录,来理解为何一个如此先进的文明会选择走向自我消融。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早期物理学的探讨,尤其是关于“共振频率与存在维度”的理论,读起来如同翻阅一份充满晦涩公式与神秘图解的古老手稿。我们看到,琉璃城的陨落并非源于外部的入侵或战争,而是源于对“完美秩序”的执念,这种执念最终将其自身推向了逻辑上的虚无。 第二部分:漂流的方舟与被遗忘的语言 在探寻光之引擎的秘密时,塞拉斯被一则模糊的无线电信号引导,信号源自遥远的“漂流海域”。这里是琉璃城邦的残余者——“潮汐社群”的栖息地。潮汐社群生活在巨大、缓慢移动的合成浮岛上,他们的文化完全依赖口头传承和基于水流的复杂符号系统。 塞拉斯在社群中结识了语言学家,伊娜。伊娜毕生致力于重建一种被称为“初语”的语言——那是琉璃城邦在技术巅峰之前所使用的,一种被认为与自然规律直接沟通的语言。随着塞拉斯和伊娜的合作,我们开始接触到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潮汐社群不关心时间是否流逝,只关注“潮汐的规律”。 本书的中间部分,穿插了大量潮汐社群的歌谣和寓言,这些文本以优美却又极度跳跃的方式,讲述了关于“锚点”和“锚定失败”的故事。他们相信,每一个文明都需要一个“存在之锚”来固定于现实,而琉璃城邦遗失了它的锚。伊娜通过解读一首古老的祈雨歌,发现了一个关于“引力悖论”的早期猜想,这个猜想暗示了琉璃城邦的消亡并非终点,而仅仅是进入了另一种形态的物质循环。 第三部分:观测者的悖论与最终的抉择 当塞拉斯终于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简单地“记录”历史,他必须面对一个伦理困境:是否应该向尚存的潮汐社群揭示他们祖先的悲剧,或者,是否应该利用琉璃城邦留下的技术碎片来修复“时间褶皱”,即使修复本身可能带来新的、未知的灾难? 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塞拉斯的内心挣扎。他不再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书中收录了大量他写给虚空的独白,这些独白充满了对“意义”和“永恒”的辩驳。他开始怀疑,记录的价值是否真的大于行动的价值。 高潮部分发生在“万物静默日”——每年潮汐社群举行最大规模的祭祀,届时现实的边界最为模糊。塞拉斯发现,光之引擎的残骸中蕴含着一个“回溯指令”,但激活它需要一个完全的、无保留的“遗忘”作为代价。他必须选择:是承载着完整的、痛苦的文明记忆,让世界继续在模糊的暮色中漂流;还是启动回溯,以抹除所有技术和灾难的记录为代价,换取一个“未曾发生”的、更坚实的基础? 尾声:未完成的日记与回声 结局是开放的,却令人深思。书中最后一页并非由塞拉斯书写,而是一张被海水浸泡的纸片,上面用初语绘制着一个旋转的符号,这个符号在潮汐社群的语言中意为:“未被书写之物,方能久存。” 《彼岸之潮》是一次对宏大叙事、记忆重量以及文明宿命的深刻反思。它挑战读者去思考,当我们试图捕捉和定义一个事物时,是否同时也加速了它的消逝。本书的文字风格冷静、克制,却在描述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景象时,展现出一种近乎神圣的美感。它邀请读者潜入一个失落文明的深层结构,感受时间本身的重量。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


  是国际畅销作家,也是着名剧作家,曾获《新闻週刊》(Newsweek)评选为「一百五十位改变世界的女人」之一。她的戏剧创作包括《阴道独白》(The Vagina Monologues)、《必要目标》(Necessary Targets)和《好身体》(The Good Body),书籍着作有:《终于不安全》(Insecure at Last),以及荣登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畅销榜的《我是情绪性的生物》(I Am an Emotional Creature),她并将这本书改编为舞台剧《情绪性生物》(Emotional Creature)。

  此外,恩斯勒也是V-Day运动的创始人。V-Day是终止对女性施暴的全球运动,迄今已经为全球各地的妇女组织和社会运动者募集超过九千万美元,也促成了另一全球性运动「十亿人站出来」(One Billion Rising)。她目前居住在世界之中。
 

图书目录

各界佳评                 
【译序】诚实、勇敢、凶勐的女人──向伊芙.恩斯勒致敬       
分割
终点,或许就从你的肝脏开始
黛比医师以及刚果癌症
疲惫
癌症城市
英俊医师
手术以及我们不知道的事
就在这里,你会渡过宇治川
两个问题
子宫=歇斯底里
坠落,或刚果耻辱症

拿掉了什么
结肠造口
我为何生病?
绕圈圈
碎冰块
病人
破裂/墨西哥湾污染
变成别人
当心得到最好的
5.2B
输液套房
艺术与工艺
有树的房间
剃光头
安装人工血管
化疗不是针对你
多罗菩萨、时母和苏
团体化疗
障碍,或树如何拯救了我
我是那个早该死掉的女孩,后来大麻拯救了我
骑狮子
化疗第五天
我旁边的沙发
我爱妳的头发,最后一次见到我母亲
我想,那是沙滩
粪便
拉达
死亡与塔咪.泰勒
爱的沉思
我的母亲过世
取出人工血管
生也阴道,死也阴道
为辛蒂放屁
并非不祥预感
刚果失禁
滴漏
她会活下来

喜悦
母亲
第二风
感谢辞                 
作者介绍

图书序言

译者序

诚实、勇敢、兇勐的女人──向伊芙.恩斯勒致敬


  当心灵工坊出版社告诉我,她们正在谈这本书的中文版权时,我立刻跳起来,大喊:「我要翻译这本书!一定要给我!」

  二○○七年,朋友带我一起去看台北场的《阴道独白》演出。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这出戏是怎么一回事。听这个剧名,好像很前卫,很「政治社会议题」走向,我不是那么感兴趣。但是朋友约,我就去了。看完戏,我兴奋得不得了,一张嘴笑得咧到耳朵旁边去了,整个人蹦蹦跳跳的安静不下来。我一直说:「哎呀,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出戏,尤其是女性朋友更是一生一定要看一次。哎呀,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让我两个女儿也看看!」

  朋友们都回家了,反倒是我一个人留下来和工作人员跑去喝酒续摊。

  那天晚上,我抱着看演出参加抽奖抽到的红色绒布阴道形状(具备大小阴唇和阴蒂)的靠垫,听她们说话。我告诉自己,以后每年台北演出《阴道独白》,我都要去当志工,为这出戏尽一分力。

  第二年,二○○八年,台北又要演出《阴道独白》了。

  之前,我的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年,搬出去住了。只有这一年,老么回来跟我住,自修准备申请美国的学校。我想,刚好可以约她一起去看。后来又想,干脆约她一起去做前台志工好了,这样更有意义。再想想,孩子大了,可能只有这一年跟我住。将来何时还能一起看戏,真是未知之数。这样一想,我就贪心了起来,想说既然如此,我干脆上台演出好了,这不是更有意义吗?

  《阴道独白》的演出是这样的:所有的人都是不支薪的志工,所有的收入都捐给当地的妇女团体,所有在台上的演员都是女性,包括专业和非专业的演员。非专业的演员需要经过试镜征选。

  试镜的时候,每个人准备一段三分钟的表演,唸一段台词,再跟别的试镜者依照导演命题做一段即兴互动。我去试镜,唱了一首平埔族的思母歌,忘记唸的是台词的哪一段,倒是对即兴互动印象很深:三个女人一张椅子,随便我们怎么演。好难喔,我完全不知道怎么跟椅子演戏,于是叉腰站在那里,板着脸,看另外两个人演,把自己当成某种有存在感的活道具。

  这样赖皮,还是被选上了。

  等到演员集训时,我一看就明白了,除了歌手万芳和舞台剧演员杜思慧之外,其他人通通都是刚刚可以称之为女人的年轻女孩。她们绝对需要我这种年纪的女人。

  《阴道独白》的剧本是伊芙.恩斯勒访谈了五百多位女性之后写成,分为十一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一段独白,述说着或是个人或是集体的故事。从一开始的女孩成长经验、初经经验、服装仪容的社会期待,到女性的愤怒、战争的残暴、针对女性的脏话、高潮经验,直到最后一段描述恩斯勒本人为媳妇接生的神性经验,完整的述说了阴道之为阴道,一生中可能的亲密经验。

  我负责演其中两段独白。第一段是一位老妇回忆年轻时候谈恋爱,交颈亲热时溼了座位,被男友视为天生下贱,从此再也不敢放开自己,只有在梦中能够有快感。最后,她的子宫被拿掉了,连春梦也不再来了。

  另一段就是最后的接生。导演要我用台语演出,还请了台语老师给我魔鬼训练。训练到最后,我还是说了台词就忘了动作,做了动作就忘记台词,只好事先录音,在舞台上演心情默剧。

  在集训的过程中,大家见了面打招唿都是说:「鸡掰!」演出结束,演员到前台,合照时都是说:「来,一起说『鸡掰』喔!」
  
  一位女性观众满脸痛苦的过来问我:「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这个字很难听耶,对女性很不尊重耶。」

  她完全没看懂这出戏!

  我微笑的说:「就是因为这样才要说啊,我们要把这个字抢回来,把它变成荣誉的象征,我们要自己定义我们身体的名称,不让男人做决定。我们要把原来不尊重的名字变成光荣的名字,我们要带着笑容说出它。」

  戏落幕了,「鸡掰」至今还是个不雅的名字,但是我们曾经大声说出来而不觉得羞耻。至少在那一刻,我们是自由的、骄傲的。

  至于我的女儿呢,她坐在观众席上,为老妈的演出感到紧张不已。她太紧张了,对老妈演了些什么竟然没有多少印象。演出结束,她唿了一大口气,只觉得还好老妈没出错,她可是紧张得累坏了。

  五年后,她从美国的学校毕业,表现优异,被选为毕业生致词代表。我坐在台下,也是紧张得根本没听进去她说些什么。

  这本书是《阴道独白》剧作家伊芙.恩斯勒的传记。说是传记,却不同于一般的笔法,而是以她五十七岁罹癌、抗癌的鉅细靡遗过程为主轴,用蒙太奇加意识流的笔法带出她的悲惨童年、迷惘成年和她关心的世界议题,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刚果内乱中军人对妇女进行的计画性摧残。

  这本书很沈重。虽然沈重,却又一拿起便放不下来;沈重中,有时又令人忍不住大笑。

  这是一位诚实勇敢、兇勐敏感、不屈不挠、有笑有泪、充满自杀意念,却又顽强求生的女人。让我们向伊芙.恩斯勒致敬!

图书试读

终点,或许就从你的肝脏开始
 
气质阴郁的西恩医师拿起我的断层扫描片,一时间片子变成我糟糕的成绩单、脏内裤,又像是刚果的地图,每个可能的肿瘤处都是一个矿场。他举着片子,而我等着他从他的白袍内拿出细长的笔。
 
「这里―妳的身体。妳可以看到妳的子宫、结肠和直肠里都有团状组织。有些结节的阴影代表肝脏里也有些东西。」
 
我说:「东西?」我的肝脏里会有什么东西?汤匙?扑克牌筹码?鹦哥?我的肝脏里会有什么东西?
 
「有点状组织,可能是囊肿,肝脏有时候会有囊肿。」
 
恶心!我的肝脏长了囊肿。
 
他说:「一定有长东西,但是除非我们进去检查,否则无法确定那是什么。」
 
进去?进去我的肝脏里?除非你进去我的肝脏里,否则不知道我是否得了肝癌?我说:「如果你找到了东西,会怎么做?」
 
医师说:「找到之前,我们不确定会做什么。」
 
这是坏消息,最坏的消息了,这是我这辈子最糟糕的一天,这一天我被告知我即将死亡。我的心在狂跳,我知道肝脏,就是肝脏,我曾经酗酒,我跟一个不断戒酒的人同居,而他离肝硬化已经不远了。我懂得肝脏,一旦肝脏完蛋,整个故事就结束了,一个没有肝脏的人无法存活,但是我的肝脏已经痊癒了,我几乎在三十四年前就已经戒了酒,而在二十年前也戒了菸。我是个素食者,还是个社会运动者,我常常表达我的情绪,而且我有大量的性行为,我举重,我到哪里都走路,可是我的肝脏里有东西。天啊,它在我的肝脏里。
 
之后我沉静了下来,就像以前爸爸准备要殴打我的时候,我心里出现的那种沉静。我很沉静,我不慌张,我要死了,这是终点的开始。我终于了解了这一年来我的感觉不是忧郁,不,我不忧郁,但我有个奇怪、清楚的不祥预感,就是我要死了,这个感觉很强烈,我一直提到死亡,让自己学习接受。我说:「如果我死在这次的旅途中也没关系,我已经过了一个很棒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作者以“我,在世界的身体之中”为引子,构建了一个极其富有想象力的世界。我从未想过,以如此有机、如此鲜活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它不是静态的地图,不是冰冷的星辰,而是一个拥有感知、拥有情感、拥有生命脉搏的巨大生命体。书中的描写,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仿佛作者亲身潜入了“世界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去感受它的跳动,去聆听它的低语。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创伤的愈合”的比喻,那些看似无法弥合的裂痕,那些历史遗留的伤痛,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这个身体中寻求平衡与新生。这让我联想到现实世界中,我们如何处理个人的创伤,集体的悲痛。它并非简单的遗忘,而是需要被理解、被接纳,最终融入整体的生命进程。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它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让我开始质疑,我所感知到的“现实”,是否只是这个巨大身体在我意识中投射出的一个片段?它是一本让我陷入沉思,并对自身的存在有了更深层次理解的书。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无法忘怀的书。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构建的宏大世界观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活着的有机体之中,书中对“世界”这个概念的解读是如此新颖而深刻。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地理概念,也不是抽象的宇宙法则,而是被赋予了生命、情感和意识。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世界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经脉,以及它们之间微妙而复杂的互动。我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呼吸,它的脉搏,甚至它的喜怒哀乐。书中的角色,他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这个巨大身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命运与“世界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挣扎与追求,都像是这个身体在应对外界刺激时产生的反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段对“情绪瘟疫”的描写,那种群体性的、不受控制的情绪蔓延,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某种令人不安的侧面,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也曾被卷入这样的“瘟疫”之中,而不自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虚构的世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以及我们在这个巨大生命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对“存在”本身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我常常在想,如果生命是一场盛大的演出,那么我们究竟是演员,是观众,还是构成舞台本身的一部分?这本书给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作者将“世界”拟人化,赋予了它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身躯,而我们,则是这个身躯中的一部分,甚至是组成它最细微的细胞。这种视角极具颠覆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我不再仅仅是游离于世界之外的观察者,而是身处其中,与它共呼吸,共命运。书中的情节,虽然表面上围绕着角色的命运展开,但其核心却是在探索这个“世界身体”的内在逻辑。它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又如何应对内外的变化?我被书中那些关于“集体潜意识的涌流”、“能量节点的交织”的描写深深吸引,仿佛揭开了宇宙运作的冰山一角。我开始思考,我们个体的选择,是否真的那么自由?我们的喜怒哀乐,是否也遵循着某种更宏大的“生理反应”?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既渺小又伟大的存在感,它拓展了我对“我”的定义,让我意识到,我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这个浩瀚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的杰作。从一开始,“我,在世界的身体之中”这个书名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而作者也没有辜负这个名字。他以极其精妙的笔法,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世界身体”。我所感受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而更像是一次对宇宙深层运作机制的探索。书中的比喻和隐喻层出不穷,每一个都指向了更深层的含义。例如,书中对“时间”的描绘,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如同这个身体内部的循环往复,每一次的“呼吸”都可能带来新的变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痛苦”的阐释,它并非仅仅是个体的情感体验,而是这个“世界身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排毒”过程。这种解读方式既残酷又充满希望。我甚至在想,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琐事,那些微不足道的个体,是否都在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为这个身体的平衡做出贡献?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线索,新的启示。它不提供简单的结论,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探索之旅,去感受、去思考、去领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迷茫。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世界”描绘成了一个有机的、充满生命力的实体。这种视角是我从未设想过的,它颠覆了我对现实的认知。书中那些关于“意识共振”、“能量流动”的描写,虽然带着几分科幻色彩,却又蕴含着哲学上的深邃。我仿佛看到,每一个微小的生命,甚至每一片落叶,都在以某种看不见的方式,与这个巨大的“世界身体”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引导读者去探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记忆的沉积”的比喻,那些被遗忘的历史,那些被忽略的个体,都如同在这个身体中的沉淀物,默默地影响着它的运作。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是否都在为这个“世界身体”添砖加瓦,或者,在无意中,我们又成为了它的一部分创伤?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这个宏大生命体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引发了我对个人责任、集体意识以及宇宙联系的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