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事,你不能只逼自己放下,
没有疗癒,再多的放下,都只是自欺欺人的逃避……
在你心中,是否有个角落不时隐隐作痛?
或许你曾疑惑,为何这些伤痛一直挥之不去?
很多事情看似过去了,
但它却仍孤寂地藏在你心底。
其实,你不需要勉强自己放下,
而是,试着疗癒自己过去的伤口,
当你能原谅自己后,心中的伤,才能真正痊癒。
其实,你一直都忽略了心事的杀伤力。或许你一直将心事层层叠叠压在心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心事,只会愈来愈无法解套、释怀;好比每个人心中那躲在角落的小孩,若无法被了解、被接纳,就会变得寂寞,且再也无法让人亲近。
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励志书,因为作者知道,强迫自己原谅别人、放下过去,不是最好的选择;相对地,作者选择与自己的「心事」沟通,试着面对过去,慢慢疗癒自己。也希望借由本书,可以帮助人们真正度过每件事情所引发的「心情」。
也许这个过程有点漫长、辛苦,但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由,并学着「接受」曾经受过伤的自己。
当你懂得原谅自己之后,你才能明白,生命即使会带来很多擦伤、痛苦,却也都只是一段过程,一段引领你抵达现在的路程。
作者简介
陈默安
从求学时期便一路跌跌撞撞,怀抱着作家梦,到处流浪,在数个没有光害的小镇或村落住过几年,远离都市,却不能远离屡战屡败,满身伤痕的自己。
最后流浪到台北,当过打杂小妹,卖过寿司跟刨冰,担任过文案、广告业务,种种挫败一次又一次击碎了最初的作家梦;但是那些梦碎时分的剧痛,最后成为写作的养分。
现任「松果体文创」OCP(原创内容部门)成员,曾着《当妳爱上他,妳就不是原来的妳》、《不管你拿什么牌,老天自有安排》、《微疗癒1:面对阴影,你才能找到光的方向》,希望与世界分享,如何从过去的疼痛中淘洗出现在的力量。
陈默安的个人信箱:unachen@3eyeintegrated.com
欢迎加入作者Facebook:陈默安
【作者序】那些痛苦的回忆,都是一株苗
PART1原来,心事也是有机的生命体
01夏目漱石的梦十夜
02谁没有不堪回首的过去?
03交浅言深,是一种无礼的开膛手术
04星巴克里独处者的静默
05其实,你喝的不是咖啡,是心事
06宁可绕远路回家的背影
07遗忘,是最美也最不可得的救赎
08在你不经意间,那株苗已长成树
09不要帮心事立墓碑
10晚上十一点后,不要翻开日记
11告诉另一个自己,事情早已过去
12原来,心事也是有机的生命体
PART2其实,是我们不愿放下那些过去
13过去像弃儿,你怎么忍心放手?
14他伤你一次,你却自残千百次
15最怕的是,醒来后你在哪里?
16当街角的面店招牌被拆下来
17整整一年不穿红色衣服的女孩
18你害怕的过去,也参杂着生命的一部分
19原来,恨和不甘心,是那条不朽的铁鍊
20人们的心事抽屉,是有额度的
21提不起的,往往就无法放下
22放下只是放下,不是无情抹杀删除
23当你明白他的放不下,你才算真正认识他
24放掉过去,才能全然接受现在的你
PART3事件本身只是事件,心情则不只是心情
25你可以烧掉所有的东西,却烧不掉思念
26原来,心事也有春夏秋冬
27有时候,是你放大了那个不舍和难过
28有时候,是你小看了自己的疗伤本能
29事件本身要穿什么衣服,由你决定
30试着以四十五度角来看心事吧!
31过去的,都是生命阶梯的一部分
32你最抗拒的,往往代表了你的个人特质
33不承认自己过不去,才是一种罪恶
34恐惧不安时,我们都忘了一件事
35那个消失在公车站牌旁的身影
36没有了依靠,一个人也可以天涯海角
作者序
那些痛苦的回忆,都是一株苗
前些日子在外用餐时,突然想起一位长辈的故事,也因为这个故事,催生了这本书。
跟大多数的年长者不同,那位长辈非常讨厌吃稀饭,就算牙齿都摇摇晃晃,她还是坚持不吃稀饭,家族聚餐的桌上,更不能出现粥、稀饭类的食物,否则就会引来她勃然大怒。
一开始,我以为那只是单纯个人口味偏好的问题,想不到,在这位长辈的坚持底下,其实埋藏了一段陈旧的记忆。
原来,在二十多年前,这位长辈的女儿和女婿请她吃饭庆祝母亲节,当时已经差不多点好菜了,女儿顾及母亲的牙齿不好,便问她要不要多点一道稀饭?
长辈刚好有点嘴馋,就点头说好。想不到,坐在一旁的女婿竟然大声地说道:「点这么多哪吃得完?就已经有面有饭了,干嘛还要多点稀饭?」
也许在那个当下,女婿只是担心浪费,心直口快地说出这些话,但是在长辈听来,彷彿在指责自己很贪吃、故意要多花女婿的钱……这些无心之言其实已经深深地伤害了这位长辈,让她这二十年来一直耿耿于怀,下意识地讨厌稀饭。
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即使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坚强、很乐观,事实上可能都有一件很难释怀的心事,或是迟迟忘不了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用温柔的方式对待我们,所以我们常常会被别人的无心之过伤害,即使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心底还是有一个地方隐隐作痛。
没错,事情是过去了,但是受伤的心情却始终没有过去。
不管你是不是清楚地记得那些悲伤的事件,那些回忆都像一株幼苗,在你的心里扎根,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可是当你逛街、吃饭、排队买电影票、独自看书时,心里会突然涌起一股悲伤的感觉。
就算你想找个人倾诉,却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希望有人能拉你一把,但你心中的无助感愈来愈深。
因为那些落在你心里的幼苗,已经在你不经意间长成一棵树,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影响你的思绪。
在我的生活周遭的朋友、家人,包括我自己,都曾面临过类似的状况,也因为这样,我写这本书,并不只是一味劝你「放下」,因为要放下难过纠结的心事、原谅伤害过你的人,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放下。
毕竟,假如你强迫自己遗忘不堪的回忆,或是假装已经放下了,那只是在骗自己罢了。
朋友可以为你擦去眼泪、逗你发笑,但是能释放心底伤痛的人,只有你自己。
所以,这本书真正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你可以练习「疗癒」自己,也许过程会有点漫长、辛苦,但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由,并且接受现在的自己。否则,光是依靠别人的安慰,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止痛剂。
你不需要勉强自己原谅伤害过你的人,而是学着「接受」自己曾经受过伤,也告诉自己「之所以会受伤不是我的错」。
先原谅自己之后,也许你才能明白,生命即使会带来很多擦伤、痛苦,却也都只是一段过程,一段引领你抵达现在的路程。而现在的你是最重要的,不需要被过去牵绊,才能看见当下在眼前的风景。
夏目漱石的梦十夜
那是夏目漱石的第一个梦。
梦中女人在他怀中死去,请求他等待一百年,一百年之后,女人将回来找他。
他按照女人的请求,用巨大的珍珠贝挖掘墓穴,用天上掉下来的星星碎片当作墓碑,然后坐在坟边看着日出日落,数着日子的经过。
直到有一天,一朵百合在他面前盛开,远处天空嵌着一颗闪烁的晨星,他这才惊觉:「原来一百年已经到了。」
那是夏目漱石的第三个梦。
梦中他在夜里心慌地背着一个瞎眼孩子赶路,虽是自己的孩子,心中却对他莫名地排斥。
他依照瞎眼孩子的指示,走到一棵杉树附近,背上的孩子开口说:「你杀了我,就在一百年前的今天呀。」
听了这番话,他想起了:「一百年前的今天,文化五年的龙年,也是这样的暗夜里,我在这杉树根附近杀死了一个盲人。」
就在意识到自己是杀人犯时,背上的小孩就像地藏石佛一样逐渐变重了。
一百年的轮回,一百年的等待,一百年的流逝,一百年的孤寂,而心中往事却不断回返召唤,从未消亡,深埋在潜意识深处,幻化为一个个孤绝迷离的梦境,哪怕梦中画面再怪异癫狂、瑰丽幻奇,穿梭其中的轴心却是你心中一直隐而未解的心结。
正如夏目漱石描写背上的孩子时写道:「我一心赶路,偏偏背上紧贴着小孩,小孩就像一面闪亮的镜子,照射着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有事实鉅细靡遗。」
无论你是否有所感觉,你的背上都有着这样的一个小孩。他映出你过去往昔与现在种种,预言未来的画面,他的瞳孔深处藏着太多你不为人知的祕密,也藏着许多你从未说出的伤痛,他不张扬,却也不掩盖,只是诚实地收纳你的喜悲怨嗔,诚实地令你心慌。
因为有好多事情你想遗忘,也想抹杀,可是那孩子沿途捡起你的种种经历,在生活里,在睡眠里,在梦境里,无声无息地突然攀附在你的背上,提醒你那些遗落在路上的往昔。
曾经那些往事沉睡在潜意识的底层,却在梦境里一一甦醒,各自展演你心中最赤裸的人性。你这才惊觉,不管时间过了多久,即使一百年、两百年,某些受创时刻终究已经凝固了。
恐惧、悲伤、愤怒、业障、遗憾、嫉妒……各种你从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露脸的过去,纷纷在梦中现形,搥打着你的心房,唿喊着要你的注意。
大梦初醒,一切彷彿烟消云散,却又曾真实存在。醒来的瞬间是无边无际的虚无,轻轻唤起一股恐惧,看似平静无波的人生,竟然暗潮汹涌,只在你猝不及防的黑夜里发作。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自助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灵魂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文学的细腻,又不失生活的质朴。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字字句句地敲打在心上。当我读到“世上没过不了的事情,只有过不了的心情”这句话时,脑海中顿时闪过无数个曾经让我困扰的瞬间,原来,症结一直都在我这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你去探索自己的答案。它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不同人在面对内心困境时的状态,以及他们如何一步步找到出口。这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视角,让我恍然大悟。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过不去”,其实是内心设下的一道道枷锁。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心情”的力量,也让我学着去拥抱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孤单和无助的心事。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身边的人。书名中的“你的心事,永远比你还要寂寞”,这句话仿佛直击灵魂,点出了很多人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孤独。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独特的,正在经历着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方式告诉我们,这种“寂寞”是共通的,我们并不孤单。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困难”与“心情”关系时的角度。它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难,也没有刻意去粉饰太平,而是非常真实地展现了许多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与彷徨。但它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心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过不了”那些事情,而是我们的“心情”让我们觉得“过不了”。这种洞察力,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面对问题时的心态,学着去调整内心的频道,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感觉非常贴切,像是有人能准确地捕捉到我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说的情绪。翻开书,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同时又充满了人情味。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只会空泛地给出建议,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过不去”,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难以克服,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执着,那份不甘心。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讲述如何与那些“过不去的坎”和解,不是强迫自己遗忘,而是学会与它们共存,并从中汲取力量。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独特,也让我感觉非常治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多了一个理解自己的朋友,知道如何去面对那些曾经让我痛苦的时刻。
评分我一直认为,情绪管理是一门大学问,而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触及灵魂的指南。它不是教你如何压抑负面情绪,也不是让你去刻意追求所谓的“正能量”,而是教你如何去“看见”你的情绪,如何去“接纳”它们。书中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有的让我捧腹大笑,有的却让我潸然泪下,但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执念”的部分。我们常常会被一些过去的经历,一些不甘心的想法所困扰,觉得“过不去”就是因为那些事情太重要了。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时候,那些“过不了”的心情,恰恰是我们自己“放不下”的执念在作怪。它没有强硬地让你放下,而是通过一个个细腻的描绘,让你慢慢地体会到,放下,其实是一种更高级的自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更懂得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了,不再那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裹挟。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封面设计简单,书名也有些文艺,但总觉得可能落入俗套,讲些大道理。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奇特的吸引力拉住了。作者的文字,不像那些刻意煽情的鸡汤文,而是如同老友闲聊一般,娓娓道来。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场景,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自我和解”的章节。书中描绘了许多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落、迷茫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痛苦。但它并没有停留在这份痛苦上,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情绪,去理解那些看似“过不了”的坎,很多时候,并非事情本身有多么艰难,而是我们内心的情绪在作祟。那种“永远比你还要寂寞”的孤独感,书里也深刻地描绘了,但它不是绝望的,而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关注内心,与自己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不少心里的包袱,看待事情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开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