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狂飙的年代
青春似火红,他们却上山下乡
为了什么?要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习近平 王岐山
曾经的名字都叫「知青」
「知青」,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如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王岐山等皆为知青出身。本书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细述中国1950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此外子蕴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蒙古下乡建设,图文对照下,读者如置身实境。
书中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正值习近平的上台,本书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我们没有花样年华
我们只有青春似火红
我们在云南的烈日下烧灼着自己
我们在北大荒的严寒中卧雪趴冰
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炼就了铁骨铮铮
那些善良的父老乡亲给了我们温暖
我们相扶着走过艰苦的岁月
而冬日终究走到尽头了
春天还会远吗
本书特色
1.「知青」,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如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王岐山等为代表。
2.一位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光人性善良的《未央歌》式励志传记。
3.细述中国1950至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对文革仅有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题材。
4.子蕴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蒙古下乡建设,全书图文对照下,让读者置身实境。
5.作者是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
作者简介
子蕴
本名刘湘,老北京,1949年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人。
长身体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上中学时遇到了文化大革命,该上大学了,却被上山下乡十年,而立之年幸遇中国改革开放,拚搏至今。
她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即便遭遇许多苦难,对中国的未来永远怀抱着梦想。
总序 当文青遇上知青
推荐序一 站在同一块基石上的感念
推荐序二 现代中国城市生活的写真
自序 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第 一 章 我的家庭
第 二 章 青少年时代
第 三 章 文革岁月
第 四 章 峥嵘岁月不峥嵘
第 五 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第 六 章 另是一番天和地
第 七 章 我的待业生活
第 八 章 D的辗转返城之路
第 九 章 求学记
第 十 章 难忘八十年代
尾声 冬日走到尽头,春天还会远吗?
序
当文青遇上知青
人,终其一生,总会在某个时间,某个角落,遇上某个人,对你一生产生奇妙的影响。在这些不可测的相逢里,人们交会,互放光亮;于是,有人写下一段诗,有人谱上一首曲,在聚散交错的命运当中,有人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
而「稻香姐」,是的,我一直是如此称唿书中女主角子蕴的,她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真挚的情感,为过去那一般在台湾印象中的「悲惨世界」「铁幕大陆」,写下一本充满勇气、爱及诚实的人生回忆。
在这本书里,没有对「邪恶年代」的血泪控诉,看不到生离死别的哀嚎,更不见曲折狡诈、阴狠斗争的情节,相反的,她轻柔得像一首歌,或者说,她简直就像是一首「邓丽君」的歌,韵味悠长,虽有淡淡哀伤,却也还是充满对生命的珍惜与礼赞。
除了子蕴这位不可或缺的女主角外,这本书还描写了她的家人和朋友;这些人,或许是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些许小毛病,但全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其实,这不正就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吗?恶劣的生存环境,纵使会暂时的扭曲人性,但人性的良善最终还是抹灭不了的。
这本书娓娓道来,你也可以说是子蕴往事如烟的个人回忆,也可以看作是狂飙年代底下一个真实人物的传奇。如果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假设的「平行宇宙」真实存在,我真的很好奇当年这些「知青」,如果活在另一个太平盛世的时空里,最终会变成甚么样子?这就好像是中国当年如果没有历经那场文革灾难,现今又会变成什么模样?我想像这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假设,在另一个时空里彷彿看到了另一位子蕴。
至于,总是会有人这么问,到底是基于甚么缘分,会让我及子蕴姐有如此的机遇?噢,我会说,那是人生不可说的谜。因此,在细读这本书的同时,我总会不断回想在同个年代,我在做甚么,而她又经历甚么,在过去某段记忆深刻的日子里,我在唱着甚么歌?而她又在哼着甚么曲呢?我一直交叉反覆想着这些过去,时空一直来到我们的相遇那天;两条完全不同的线,终于交会在一起。
我常跟子蕴姐说,我是台湾的「文青」,她是大陆的「知青」,当文青遇上知青,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记得子蕴姐有次带我到北京的什剎海划船,游湖当中她突然跟我讲了一个藏在内心已久的秘密,说着说着竟然哗啦哗啦的流下眼泪,当下惊得我手足无措,木桨一时摇不动小船,竟不断地在湖心打转;她也曾跟我提到刚返乡那几年,一个女人家是如何孤伶伶带着儿子辛苦生活,有一次她骑着脚踏车上街买瓦斯,竟然连滚带爬地摔在路边,她说起来哈哈大笑,竟好像是趣事一般。尤其是她又曾提到,如何在月底发饷前,很任性的把剩余的钱全部买糖给儿子贝贝吃光光,那段叙述,总让我心头涌上一阵酸楚。啊,一切的一切,欢笑及泪水,她总是说得如此动听、如此感人。
在我生命中,原本是有机会拥有一位亲姐姐的,基于某些无法细说的遗憾及因素,我们总是无法相遇。我的遗憾,竟然因为有这么一位大陆北京姐姐而得到圆满,这真是生命中的一个奇蹟,我为这样的奇蹟而感谢上帝!
这是我第一次为特定的书写序,也是我第一次为作者写序,虽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写完,但我的心意,总是远远超过我所能叙述的。
是为序,写于2013年岁末。
宋政坤(秀威资讯发行人)
在「上山下乡」十年生活的后五年中,我从兵团转入农场系统,调往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而要写我的五年农场系统生活,不得不先做个铺垫,这就是我和D的故事。
我的婚姻与爱情和我的人生一样,千回百转,历尽坎坷,充满时代烙印。我们之间从没有花前月下、风花雪月,从没有鲜花美酒和礼品,只有苦涩、艰辛和苦难,哎,那也得写啊,总不能空格吧?权当教育下一代吧!
道是无心却有心
大约是初三的第二学期吧,一天早上我像每天一样,揹着书包去上学,那时候我家住在东四十条。忽然背后一个女孩追上来,自我介绍说,她也是女十二中的,比我低一年级,因为知道我是同校学生,一直想和我认识,好结伴一同上下学。
从这天开始,每天早晨她都来找我,放学后也常到我家来做功课。小妮很热情,很爱说话,她自我介绍说,她是家中唯一女孩,还有三个兄弟,分别在北京工业大学、男二十六中(过去的汇文中学,教会学校)和男一中读书,她很以兄弟们为自豪,夸赞他们如何高大英俊,如何学习出色。但我从未与她的兄弟们谋面。
日子过了许久,有一段时间她没来找我上学。一天放学后,我按她说的门牌号去她家找她。她家在一个特大的大杂院的最后面,一个单独的小院里。我站在小院门口,大声唿喊她的名字,不见有人应答。
过了好久,从房间窗户里探出一个男孩的头,他迟疑了一下,又把头缩了回去,一句话未说。我只好又接着唿喊,又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了,说:「我妹不在家。」我一面往回走,心里一面生气,你就回一声「不在」不就得了,真是莫名奇妙,害我等那么久。
生气归生气,这第一面的印象却不错,他高高大大,白白净净,确如小妮所说,英俊帅气。看年纪和我不相上下,我猜是二十六中的那个。又过了一段时间,时近期末了,我开始紧张地复习功课,因为面临毕业和升学两个考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