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話劇興起於民國初年,中國話劇創始人之一的歐陽予倩迴到湖南唱主角。在此之前,善化人黃興看過他的演齣;在此之後,長沙人田漢也去過他的後颱。當中國社會從近代跨入現代之際,就是黃興與田漢這一武一文兩個湖南人,攪得整個中華封建帝國從此不再安生。
湖南話劇運動的高潮,與湖南人民革命的高潮相吻閤。湖南話劇的大高潮有兩次:第一次齣現在“五四”運動和土地革命運動時期,第二次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如果說第一次話劇運動的內核是“啓濛”的話,那麼第二次話劇高潮的主題就是“救亡”。
與中國戲麯的存在方式不同:中國戲麯自誕生之後,審美成為它的主要任務;而話劇不是這樣,中國的話劇的參與者多是知識分子,他們從事話劇藝術,為的是喚起民眾,復興中華。田漢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贊譽話劇活動傢、湘鄉人唐槐鞦:“平生兩字誤溫柔,卻也風光見骨頭。甘擲衣冠稱戲子,恥攜弦索謁諸侯。開荒播種三韆裏,茹苦含辛二十鞦。矢鏃滿身猶戰鬥,湖南端的齣蠻牛。”
——這不僅僅是對唐槐鞦的贊譽,同時也是對湖南話劇藝術傢這個群體的生動寫照!
一、大事記 1
【1907年】 2
【1909年】 2
【1910年】 2
【1912年】 2
【1913年】 2
【1914年】 3
【1916年】 3
【1918年】 4
【1919年】 4
【1920年】 5
【1921年】 5
【1922年】 6
【1923年】 6
【1924年】 6
【1925年】 7
【1926年】 8
【1927年】 8
【1928年】 9
【1929年】 9
【1930年】 10
【1931年】 11
【1932年】 11
【1933年】 13
【1934年】 13
【1935年】 14
【1936年】 15
【1937年】 15
【1938年】 19
【1939年】 25
【1940年】 28
【1941年】 30
【1942年】 31
【1943年】 32
【1944年】 33
【1945年】 34
【1946年】 34
【1947年】 35
【1948年】 37
【1949年】 38
【1950年】 40
【1951年】 41
【1952年】 41
【1953年】 41
【1954年】 42
【1955年】 42
【1956年】 42
【1957年】 43
【1958年】 43
【1959年】 44
【1960年】 44
【1961年】 45
【1962年】 45
【1963年】 46
【1964年】 46
【1965年】 47
【1966年】 47
【1967年】 47
【1968年】 49
【1969年】 49
【1970年】 49
【1971年】 49
【1972年】 50
【1973年】 50
【1974年】 50
【1975年】 50
【1976年】 50
【1977年】 51
【1978年】 51
【1979年】 52
【1980年】 52
【1981年】 53
【1982年】 53
【1983年】 54
【1984年】 56
【1985年】 56
【1986年】 57
【1987年】 57
【1988年】 58
【1989年】 59
【1990年】 60
【1991年】 60
【1992年】 61
【1993年】 62
【1994年】 62
【1995年】 63
【1996年】 63
【1997年】 64
【1998年】 65
【1999年】 65
【2000年】 66
【2001年】 67
【2002年】 67
【2003年】 68
【2004年】 69
【2005年】 70
【2006年】 71
【2007年】 72
【2008年】 75
【2009年】 76
【2010年】 78
二、劇 目 82
《傢庭恩怨記》 83
《運動力》 83
《熱血》 83
《不如歸》 84
《猛迴頭》 85
《社會鍾》 86
《鴛鴦劍》 87
《柴頭舉人燒鴉片》 87
《綠波恨》 88
《安重根刺伊藤》 88
《青島風雲》 89
《亡國鑒》 89
《波蘭亡國恨》 90
《救國潮》 90
《有誌少年》 90
《孔雀東南飛》 90
《金錢萬惡》 91
《鐵血女子》 91
《社會福音》 91
《人道之賊》 92
《少奶奶的扇子》 92
《解放之路》 92
《可憐閨裏月》 93
《革命之花》 93
《李更探監》 93
《魯胖子哭頭》 93
《活捉張輝瓚》 94
《羅偉就義》 95
《活捉侯鵬飛》 95
《情天恨海》 96
《雷雨》 96
《神秘的太太》 98
《反正》 98
《一片愛國心》 98
《古城的怒吼》 99
《鳳凰城》 99
《保衛盧溝橋》 100
《盧溝橋》 101
《毀傢紓難》 101
《電綫桿子》 101
《三江好》 101
《最後一計》 102
《放下你的鞭子》 103
《親兄弟》 103
《黑地獄》 104
《漢姦的子孫》 104
《血灑晴空》 104
《上前綫去》 105
《敵》 106
《生路》 106
《盲啞恨》 107
《保衛大湖南》 108
《國傢至上》 108
《國傢至上》 109
《戀愛與道德》 109
《飛花麯》 109
《錢》 110
《兩麵人》 110
《風雪夜歸人》 110
《袁大頭和金圓券》 111
《金絲雀》 111
《海濱激戰》 112
《雲雀在歌唱》 113
《萬水韆山》 114
《百醜圖》 115
《青春之歌》 116
《灰姑娘》 117
《美國奇譚》 118
《地下火焰》 118
《赤膽紅心》 120
《甲午海戰》 121
《特彆代號》 122
《韆萬不要忘記》 123
《電閃雷鳴》 124
《夜海戰歌》 126
《我們應該像他那樣》 126
《紅太陽升起的地方》 126
《楓樹灣》 127
《盛大的節日》 128
《銀河麯》 128
《於無聲處》 129
《深夜靜悄悄》 130
《淚血櫻花》 130
《神秘的A1案件——帶手銬的人》 131
《第二次握手》 131
《為瞭幸福,乾杯!》 132
《龍飛鳳舞》 132
《禍起蕭牆》 133
《三換新郎》 133
《望斷雲天》 134
《路》 134
《五(二)班日誌》 135
《梅子黃時》 135
《竹引清風》 136
《火熱的心》 137
《快樂的漢斯》 137
《活力》 138
《眾生相》 139
《尋找男子漢》 140
《今天星期七》 141
《區寄》 142
《變色龍》 142
《製颱見洋人》 142
《皇帝的新裝》 143
《雷電頌》 143
《雷雨》 143
《威尼斯商人》 144
《法國獨幕劇專場》 144
《便宜雞蛋》 145
《水下村莊》 146
《青陽山》 147
《世紀風》 148
《話劇小品五連串》 149
《情到深處》 150
《蠢貨》 150
《例外與常規》 150
《按鍵》 151
《婚姻大事》 151
《長椅》 151
《我的母親是條大馬哈魚》 152
《天下第一公司》 153
《十三樓》 153
《傾城之戀》 154
《切 •格瓦拉》 154
《最終,離場》 155
《等到戈多》 155
《小青外傳》 156
《樓頂》 156
《COME TOGERTHRE(對話)》 157
《諸神國度》 157
《DiDi》 158
《生活維持部》 158
《無情的你》 158
《四月一日愚人節》 159
《行騙記》 159
《永遠都不迴來》 160
《螢火蟲的眼淚》 160
《心靈遊戲》 160
《處女河》 161
《飛呀飛》 162
《生命贊歌》 162
《大明宮詞》 163
《二尤》 164
《年華之外的美好》 165
《褪變》 166
《路》 166
《山羊不吃天堂草》 166
《洪戰輝》 167
《車站》 168
《話劇常青》 168
《將民工進行到底》 168
《我在黃燈下看你走過》 169
《快樂城堡》 170
《青瓷》 170
《奪寶熊兵》 171
《水仙已乘鯉魚去》 172
《融光》 172
《韶山升起紅太陽》 174
《愛情瘋人院》 175
《梁祝下世傳奇》 175
《上九•亢龍有悔》 177
《尋找理想主義的花朵》 178
《兩極的魚》 178
《阮玲玉》 179
《如影隨行》 179
《窗戶上的屍體》 180
《金色》 180
《男寢328》 181
《人間四月天》 181
《孔子耶穌披頭士列儂》 182
《風聲》 183
《趙平同學》 184
《他懷孕瞭?》 184
《女店主》 185
《此間年少》 185
《灰姑娘》 186
《馬蘭花》 187
《翠花》 188
《我和我和他和他》 188
《2010愛情沒想好》 189
《漣漪》 190
《偷偷愛》 190
《單身公寓》 191
《魂鬥羅的犧牲》 192
三、演齣團體 193
社會教育團 193
文社 193
鳴鳴新劇社 194
第一颱新劇社 194
新劇社 194
湖南學生會聯閤演齣團 194
通俗話劇社 194
血花劇社 194
凍雨劇社 195
世界話劇社 196
覺民白話社 196
天生話劇社 196
文化話劇社 196
湘東話劇社 196
牖民話劇社 196
扶風話劇社 196
青春文藝社 197
白雪劇團 197
海陸空藝術宣傳團 197
逆流劇社 197
新聞劇社 198
冰社 198
一九三六劇社 198
現代劇社 199
櫻珞劇社 199
一緻劇社 199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抗戰劇團 200
國立南京戲劇學校巡迴公演團 200
長沙臨時大學劇團 200
慈利抗敵流動劇團 200
輔育話劇社 201
晨社 201
磊社 201
北峰劇社 201
長沙業餘劇社 201
長沙兒童劇團 201
SOS劇團 202
抗敵演劇八隊•演劇六隊 202
抗敵演劇第一隊•演劇四隊 203
抗敵演劇第二隊•演劇九隊 203
抗敵演劇第九隊•演劇五隊 204
抗敵宣傳一隊•演劇七隊 204
育英兒童抗敵工作團 204
兒童戰時服務團 205
戰鬥演劇隊 205
嘉善流動宣傳隊 206
長沙市話劇抗敵宣傳隊 206
西湖藝專劇團 206
山東省立劇院學生演劇團 206
國光劇團 206
長沙難民抗敵劇團 206
傷兵俱樂部抗敵劇團 206
長沙工人劇團 207
婦女乾部訓練班演劇隊 207
湖南省軍管區宣查團 207
第二十集團軍話劇團 207
沅陵綏靖公署抗日救亡演劇隊 207
大庸七•七抗戰話劇團 208
490師政徵部劇教隊 208
寶永師管區巡迴工作團 208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第二十七總隊康樂
大隊話劇隊 208
武岡洞庭中學話劇隊 209
彈痕劇團•鐵血劇團 209
協魂劇社 209
淩霄劇團 210
九戰區政治部流動宣傳隊 210
陸軍第四軍菲律賓華僑救護隊演齣隊 210
陸軍第四軍102師藝宣隊 210
京兆政治部與軍管區宣查團 210
軍政部第三補充兵訓處巡迴劇團 210
懋功劇團 210
陣中劇團 210
中國實驗劇團 210
衡陽社會劇團 211
祁陽軍政部被服廠劇教隊 211
長沙民教館實驗劇團 211
劇人聯誼社 211
長沙市一中怡社 211
行健劇社 211
青年劇社 212
正氣劇團 212
七九劇團 212
長沙市工人文工團 212
紅星歌話劇團 212
漢壽民藝歌話劇團 213
大中華劇團 213
澧縣藝工劇團 213
株洲通俗話劇團 213
湖南省話劇團 213
桃源藝工歌話劇團 214
湘江大眾話劇團 214
南縣五一歌話劇團 214
湖南師大楚魂劇社 214
湖南大學話劇團 215
中南大學雷雨劇社 215
吉首大學雛虎話劇社 215
長沙理工大學青磚影視戲劇社 216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螢火話劇社 216
湘潭大學學生劇社 216
武漢大學蹤點戲劇社 216
中南大學新青年話劇團 217
湖南師範大學先鋒劇社 217
湖南農業大學虹劇社 217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紙飛機劇社。 218
湖南師範大學樹達學院七月戲劇社 219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花樣年華劇社 219
龍套戲劇工作室 219
湖南商學院北津學院風華劇社 219
湖南大學瑪卡戲劇社 220
湖南中醫藥大學犀照戲劇社 220
長沙理工大學漢卿劇社 220
沒想好戲劇工坊 221
長沙民間話劇聯盟 221
湖南省喜劇團 221
四、話劇藝術傢、活動傢 222
歐陽予倩(1889—1962) 223
陸鏡若 (1885—1915) 224
吳我尊 (1881—1942) 225
馬絳士(生卒年不詳) 226
龐人銓(1897—1922) 226
李閑鷗(生卒年待考) 227
李仲融(1890—1980) 227
袁昌英(1894—1973) 228
白 薇(1894—1987) 229
洪 深(1894—1955) 230
黃芝崗(1895—1971) 231
餘上沅(1897—1970) 232
左天錫(生卒年待考) 233
田 漢(1898—1968) 233
唐槐鞦(1898—1954) 235
鬍 筠(1898—1934) 236
硃之倬(?—1980) 237
羅閤如(1899—1980) 238
孫 偉(生卒年待考) 239
周貽白(1900—1977) 239
熊佛西(1900-1965) 240
張警吾(1901—1934) 241
田 洪(1902—1990) 241
陳 銓(1903—1969) 242
丁 玲(1904—1986) 243
嚮培良(1905—1961) 244
張以藩(1906—1957) 245
劉保羅(1907—1941) 245
董每戡(1907—1980) 247
鬍蒂子 248
黃誌尚(1907—2006) 248
李施愚(?—2000) 249
劉斐章(1908—2006) 249
翟 翊(1908—1980) 250
曹 禺(1910—1996) 251
餘剋稷(1910—1976) 252
鬍 萍(1910—?) 253
張 庚(1911—2003) 253
唐掞齋(1911—1982) 254
嚴怪愚(1911—1984) 255
金 山(1911—1982) 256
王 逸(1914—1986) 257
呂 復(1914—1992) 258
歐陽山尊(1914—2009) 259
王人美(1914—1987) 260
冼 群(1915—1955) 261
蕭雲端(1915—2005) 262
張毓厚(1915—1966) 263
陳 楚(1915—1944) 264
王震之(1916—1957) 265
鮑訓端(1916—2004) 266
曾 虹(1916—1955) 267
吳祖光(1917—2003) 267
葉嚮雲(1917—2010) 268
杜 巴(1917—2000) 269
鍾曉峰(1918—1961) 269
劉 諒(1918—1975) 270
楊 從(1919—2007) 271
馮 熙(1919—1956) 271
白 楊(1920—1996) 272
硃啓穗(1920—1983) 273
趙世基(1920—) 274
潘榮森(1920—1997) 274
鬍 揚(1920—2010) 275
肖 林(1920—1972) 275
劉高林(1921—1991) 276
唐元通(1923—2009) 276
蔡 倜(1923—1989) 277
田 野(1923—2002) 278
萬仲耕(1923—2009) 279
周令謨(1923— ) 280
孫洛勛(1924—2001) 280
高 宇(1924—2003) 281
宋紹文(1925—1988) 282
曾傳薪(1925— ) 282
張琚華(1926— ) 283
李 波(1929— ) 283
熊秉勛(1929—1962) 283
杜 高(1930— ) 284
魏綠萍(1930— ) 285
鬍書鍔(1931— ) 285
孫其昌(1931— ) 285
陳健鞦(1932—2002) 286
王綏之(1932— ) 287
劉冠雄(1932— ) 287
歐陽瓊琛(1932—1996) 288
劉永驥(1932— ) 288
舒 戈(1933— ) 289
何寜康(1933— ) 289
盧問章(1935— ) 290
關源滋(1935—2010) 290
鬍岱霞(1936— ) 291
李俊彬(1938— ) 291
廖丙炎(1939— ) 292
肖高適(1939— ) 292
石嚮昆(1940— ) 293
陳鳳桐(1941— ) 293
黃 庭(1942— ) 294
杜長裕(1943— ) 294
徐蔔泰(1945— ) 295
吳繼成(1945—2010) 296
錢康華(1945— ) 296
吳宗友(1947— ) 297
周小鞦(1948— ) 297
陶先露(1949— ) 298
袁光若(1949—) 299
李海貝(1955— ) 299
毛劍鋒(1957— ) 300
石 崗(1966— ) 301
關 蓉(1968— ) 301
李 強(1969— ) 301
郭 暉(1969— ) 302
王 峰(1970— ) 302
陳 戎(1970— ) 303
李 蕾(1974— ) 303
常 徠(1979—) 304
陽宇峰(1980— ) 304
唐 勇(1980— ) 305
王 亮(1982— ) 306
抗敵演劇第八隊成員名單 307
五、演齣 308
演齣場地 308
左文襄祠 308
青年會劇場 308
新舞颱 309
長沙府城隍廟戲颱 309
玉泉山觀音寺戲樓 309
宜春園 309
同春園 310
禦園(一作豫園) 310
霓園 310
湘春園 310
湘舞颱 311
楚舞颱 311
壽春園 311
怡園 311
景星園 311
遠東劇場 311
萬國戲院 312
常寜水口山康傢戲颱 312
湘潭百代戲院 312
長沙大戲院 312
民樂大戲院 313
文華劇院 313
洪江館宮殿祠戲颱 314
南嶽大廟戲颱 314
民眾大禮堂 315
今古演義場 315
排山戲颱 315
黃金大戲院 316
解放劇院 316
長沙市青少年宮劇場 316
銀宮大戲院 316
美琪戲院 317
紅旗劇院 317
勞動劇院 317
聯華戲院 317
湖南劇院 317
湘江劇院 318
紅色劇院 318
東風劇院 318
湖南省話劇團話劇實驗劇場 318
田漢大劇院 318
湖南大劇院 318
愛劇場(I play house) 319
附:清末至民國長沙戲園、劇院名錄 319
附:1955年,長沙劇場分佈: 319
會演 321
長沙市戲劇同業會鼕季大會串演齣活動 321
省會抗敵戲劇聯閤公演 321
湖南學生抗敵後援會話劇聯閤公演 321
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戲劇、音樂聯閤公演 321
雙十節擴大宣傳活動演齣 322
湖南抗敵總會抗敵戲劇聯閤公演 322
抗敵演劇團、隊會師長沙聯閤公演 322
省會慶祝元旦聯閤公演 322
全省文工團會演 323
首屆湖南大學生戲劇節 323
紀念中國話劇誕生100周年暨大學生話劇演齣 324
湖南首屆校園戲劇節展演 324
六、附錄 325
後 記 387
前言
一、
從來沒有意識到湖南話劇的曆史會有這麼豐厚!
自從中國的話劇誕生之日起,湖南的話劇就緊緊相隨:中國話劇史繞不開的人物歐陽予倩、田漢、劉保羅、唐槐鞦、嚮培良、周貽白、張庚、歐陽山尊等都齣生在湖南;而陸鏡若、顧無為、餘上沅、熊佛西、郭沫若、董每戡、洪深、曹禺、吳祖光等等話劇大傢,也都在湖南的舞颱上有過精彩的亮相!在風起雲湧的五四運動時期,在激情如火的大革命時代,在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中,在烽火連天的解放戰爭年代,湖南話劇從來不曾缺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餘年來,話劇也跟隨著重生的中國同甘共苦、探索磨礪...
湖南的話劇,披著曆史的風塵,閤著巨人的腳步,走過瞭中國的、整整的一個時代—現代。
話劇,正是現代文明的産物,而不是“舶來品”。
話劇,作為舞颱藝術的一種新範型,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瞭一定階段的産物。它的齣現,是曆史的必然,是人類藝術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而演變的必然結果。
人們談到話劇,常常把西方戲劇的源頭—古希臘戲劇當作瞭話劇。其實,古希臘的戲劇是有音樂和歌唱的。亞裏斯多德在《詩學》中說道:“整個悲劇藝術的成分是六個,即情節、性格、言詞、思想、形象與歌麯。”今天,我們看到的古希臘戲劇劇本,是義大利人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的。這些被發現的古希臘劇作,並不是古希臘人的原本,而全部是齣自中世紀的抄寫人員之手。由於抄寫,樂譜被省略瞭,古希臘戲劇被我們誤認為“話劇”。
歐洲中世紀的戲劇是宗教劇占統治的時代,宗教劇無一例外的都有歌唱。從漫長的中世紀走過,到歐洲文藝復興,藝術領域裏最為顯著的成果是:在古希臘戲劇傳統的基礎上産生瞭偉大的近代歌劇藝術 ,也産生瞭偉大的劇作傢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時代的戲劇也不是話劇,那時,”演員必須會唱會跳,有時還得會演奏樂器,因為在演齣過程中、以及劇情結束後,一種快步的捷格舞很受莎士比亞時代觀眾的歡迎”。我們現在看到的莎士比亞的劇本,也不是他的手稿,而是在莎士比亞去世之後、英國人收集瞭劇團的演齣本而編輯整理齣版的。這其中,也包括瞭演員在舞颱上即興加進去的颱詞,卻沒有記錄演齣時的歌唱和音樂。
西方真正的“話劇”起源於17、18世紀的歐洲,起源於為資産階級革命作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的啓濛運動。啓濛運動的中心在法國,法國啓濛運動的領袖則是伏爾泰。“伏爾泰將自己的部分精力用於戲劇事業。...伏爾泰本人是個齣色的業餘演員,戲劇活動的偉大發起人。”這一時期,觀眾需要抨擊社會、啓迪民眾,需要政治上的宣傳,因此,話劇成為瞭資産階級革命的最好的武器。
中國的話劇也是這樣。
田漢在《中國話劇藝術發展的徑路和展望》一文中說道:“1894年的中日戰爭以後,愛國的知識分子們為瞭吐露他們對清朝腐敗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憤怒,為瞭喚起廣大痛苦人民的醒覺,曾經使用過昆麯、京戲、以及鼓詞快闆等藝術形式進行愛國主義的啓濛宣傳,這也都起過一定的作用,但直到發現瞭和初步運用瞭話劇形式纔找到直接錶現他們政治感情的新銳武器。在這以前,通過上海、廣州、蘇州各地的教會大學原也介紹過一些莎士比亞、莫裏哀,同時一些民間的戲劇工作者也開始瞭類似話劇的先驅活動。”田漢說的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從近代走嚮現代的關鍵時刻。
話劇是工業革命的産物,是一個新時代到來時的前奏。它不會像農業時代那樣的短笛牧歌、鶯歌燕舞、低吟淺唱;而是號角和戰鼓,是吶喊與戰鬥。
如果沒有1907年留日學生的創造,中國話劇依然能夠産生。因為中國現代文明的曙光已經初升,而此時帝國主義的侵略已經無法遏製,東西方文明的沖突已經無法阻擋。這時,在中國知識分子的肩上,已經有瞭“啓濛”與“救亡”的雙重重壓,話劇,已經成瞭中國文化人能夠拿起來的唯一的重型武器。
二、
湖南的話劇興起於民國初年,中國話劇創始人之一的歐陽予倩迴到湖南依然唱著主角。在此之前,善化人黃興看過他的演齣;在此之後,長沙人田漢也去過他的後颱。當中國社會從近代跨入現代之際,就是黃興與田漢這一武一文兩個湖南人,攪得整個中華封建帝國從此不再安生。
英雄的背後總有一個群體。切切莫忘瞭恭請歐陽予倩登上湖南話劇舞颱的“社會教育團”和長沙的知識界。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們呼喚“社會教育”,就是利用話劇去開啓一個時代的窗戶、去撞擊那扇沉重的黑暗之門。也正是由於有瞭知識分子的覺悟,纔有瞭方興未艾的湖南大學生戲劇運動,纔有瞭風起雲湧的湖南工人話劇運動!還有革命根據地的話劇,紅軍的話劇!
湖南話劇運動的高潮,與湖南人民革命的高潮相吻閤。湖南話劇的大高潮有兩次:第一次齣現在“五四”運動和土地革命運動時期,第二次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如果說第一次話劇運動的內核是“啓濛”的話,那麼第二次話劇高潮的主題就是“救亡”。
與中國戲麯的存在方式不同:中國戲麯自誕生之後,審美成為它的主要任務,從事戲麯的藝術傢們是依靠戲麯而獲得自己的衣食之源;而話劇不是這樣,中國的話劇的參與者多是知識分子,他們從事話劇藝術,為的是喚起民眾,復興中華。他們從事戲劇事業,不是索取,而是奉獻,—奉獻自己的青春、奉獻自己的纔華、奉獻自己的愛情,甚至奉獻瞭自己的生命。田漢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贊譽話劇活動傢、湘鄉人唐槐鞦:“平生兩字誤溫柔,卻也風光見骨頭。甘擲衣冠稱戲子,恥攜弦索謁諸侯。開荒播種三韆裏,茹苦含辛二十鞦。矢鏃滿身猶戰鬥,湖南端的齣蠻牛。”
—這不僅僅是對唐槐鞦的贊譽,同樣也是對湖南話劇藝術傢這個群體的生動寫照!
湖南的抗日戰爭,經曆瞭極為悲壯、也極為精彩的一幕。湘北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雪峰山會戰,直到芷江受降。侵略者在中國的大陸上受到的最沉重、最持久的打擊,莫過於湖南。正是如此,湖南以“救亡”為主題的話劇,也為中國話劇史寫下瞭極為燦爛的一章。
中國的話劇大傢們大多在這一時期來到瞭湖南。同樣,他們來湖南也不是為瞭藝術而創作話劇、為瞭錶演而自我欣賞。他們因已經失去傢園而流離失所,已經無法生存而被迫逃亡...這時,話劇成為這些藝術傢們唯一可以選擇的、抵抗的武器:他們以話劇來吶喊、用話劇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抗戰力量!
著名話劇作傢吳祖光在長沙寫就瞭他的處女作《鳳凰城》。這部劇作在那民族危亡的時刻,喚起瞭不少中國人。看瞭這部話劇的中國觀眾說:“我們應該覺醒,應該馬上起來!我們不應該作旁觀者的同情和驚嘆,我們要拿實際行動來錶達我們對於《鳳凰城》的反響,苗可秀是為我們死的,無數的東北義勇軍的烈士是為我們死的!他們為著我們死瞭,我們應該怎樣地來報答他們?這隻有一條路:本著他們的遺誌,他們未盡的事業,與日本強盜周鏇到底!”這就是話劇的力量。然而,吳祖光在選編自己的劇作集時,卻把這篇曾經使他大紅大紫的劇作排除在外。為什麼?晚年的吳祖光在《“投機取巧”的〈鳳凰城〉—我從事劇本寫作的開始》一文中寫道:“這個劇本寫得太幼稚,今天一看會教我感到臉紅耳赤。...現在連我自己也看不下去。”
—錯瞭!如果單純用審美的尺度來衡量作為武器的話劇,那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瞭。
在抗日戰爭的湖南話劇中,有多少曾經激蕩過人心、鼓舞過鬥誌的劇目,今已煙消雲散,但我們沒有理由忘記它們。它們,畢竟是我們曾經走過的一段曆史,—既有苦難,更有輝煌!今天,我們把它們搶救和挖掘齣來,為的是再現那一段不應該忘卻的苦難和輝煌。
話劇贏得瞭中國抗戰的勝利,也贏得瞭湖南的和平解放。
挾著風捲殘雲、摧枯拉朽的氣勢,剛剛從延安誕生的中國新歌劇也伴隨著南下大軍來到瞭湖南。這是一種“審美”與“宣泄”二者兼備、嶄新完美的藝術形式,它不但讓原國民黨統治區的老百姓們趨之若鶩,而且也使活躍在舞颱上的話劇藝術傢們為之一震:人們意識到,新的時代到來瞭,話劇在完成瞭它的“啓濛”與“救亡”的使命之後,已經到瞭一個新的曆史的拐點。
隨著《白毛女》、《血淚仇》的歌聲傳遍三湘大地,隨著戲麯藝人翻身做主人重登舞榭歌颱,湖南的話劇隊伍開始瞭鳳凰涅槃。他們之中有的人投身於部隊,有的人轉型於歌劇,有的人參與瞭“戲改”,當然,也還有一部分人執著地愛著話劇。
湖南話劇開始以職業劇團的形式,在長沙堅守著一塊自己的陣地。
話劇沒有瞭吶喊,卻成就瞭藝術;話劇沒有瞭救亡,但依然還有求索!
共和國成立60餘年,艱苦的求索之路也有60餘年。湖南話劇也以自己的劇目,記錄並見證瞭這樣一段艱難的曆程。在這一曆程中,話劇知識分子的秉性依然沒有改變,他們與年輕的共和國一同走過。正如湖南的女婿、話劇人董每戡七言絕句所言:“書生自有嶙嶒骨,最重交情最厭官。倘若推誠真信賴,自能瀝膽與披肝。”話劇人以自己的忠誠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續寫著話劇的輝煌。
風雲變幻、世紀交替,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湖南的話劇又展現齣一種新的景象:職業的話劇正在努力地追隨著時代,而業餘的話劇卻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新生代的年輕人。—他們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熱情和自己的思考,都獻給他們鍾愛的話劇。中國,正走著一條全新的探索之路,“等待與尋找”也成為瞭大學生話劇的主題;話劇,也成為瞭年輕人業餘生活的一種至愛。
三、
湖南文化藝術部門組織編撰過《湖南戲麯誌》、編撰過《湖南地方戲麯劇種誌》,卻沒有編寫過《湖南話劇誌》。
說起湖南話劇,人們知道歐陽予倩,知道田漢,也許還知道葉嚮雲,知道陳健鞦;卻不知道劉保羅,不知道唐槐鞦,更不知道唐掞齋,不知道嚮培良!
在紀念中國話劇誕生100周年之際,我們註意到湖南話劇的曆史同樣精彩;我們意識到,有必要拂去歲月的塵埃,編寫一部湖南話劇史,讓精彩的湖南話劇共用中國話劇的榮光。於是,我們在故紙堆裏查找,在茫茫網路中搜尋,去拜訪當年的當事者,去詢問他們的後人...
我們採取先編誌、後寫史的方式來接觸、梳理、編織起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湖南話劇誌》的編寫採用瞭一般藝術誌的體例:
一、大事記。以編年體的形式,按時間順序記錄湖南話劇所經曆的主要事件。
二、劇目。包括湖南話劇人創作的話劇劇目,以及在湖南的舞颱上有過重要影響的話劇劇目。劇目力求記錄劇名、主要內容、主創人員、在湖南的演齣時間地點和社會反響。當然,由於各種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劇目不可能這麼完備。但我們已經盡力為之。
三、演齣團體。記錄湖南話劇團體,以及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在湖南有過重要演齣活動的話劇團體。
四、話劇藝術傢、活動傢。以小傳的形式記錄湖南話劇作傢、錶演藝術傢、導演、話劇活動傢。這包括湖南籍的話劇藝術傢、活動傢,也包括在湖南話劇活動中有重大影響的外埠藝術傢、活動傢。
五、演齣。紀錄與湖南話劇演齣相關的具體的活動與內容。如重大的湖南話劇演齣場所、話劇會演活動、湖南話劇舞颱美術等等。
六、附錄。與湖南話劇相關的重要文獻、話劇專著、戲劇報刊、話劇文論錄目,其他。
《湖南話劇誌》的編撰,是作好《湖南話劇史》編寫的必要準備。沒有誌,很難有材料詳盡的史;沒有誌,很難將話劇史還原到曆史的真實境界。因此,我們在編纂這部《湖南話劇誌》時,無論某件事、某個人材料的多寡,我們都覺得應盡力錄入;在一些章節的編輯時,我們“有事則長,無事則短”,不講求篇幅和條目的均衡,不追求體例上的規整。這樣做的目的是為話劇史的編寫留下一些繼續探索的空間,也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綫索。
這部《話劇誌》當然也有“誌”的缺陷:它沒有反映齣那個時代整體的曆史氛圍;那些劇目是在怎樣的曆史條件下誕生、然後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那些人在那個時代為什麼與話劇結下瞭不解之緣、他們的生活細節如何、在話劇中又錶達瞭怎樣的情感...
當然,這不是“誌”之力所能及的範圍,而正是“史”之擅長。做好瞭這部《湖南話劇誌》,我相信我們的《湖南話劇史》會做得更好一些。
2011年10月10日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名為《湖南話劇誌》的書,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略帶復古的設計所吸引。我一直對地方戲麯和民間藝術情有獨鍾,而湖南話劇,對我而言,更是充滿瞭一種神秘的吸引力。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進入劇本,而是娓娓道來湖南話劇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這部分內容,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在舞颱上閃耀的靈魂,那些為話劇藝術默默奉獻的人們。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接觸到那些具體的劇本。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劇本雖然誕生於不同的年代,反映著各自時代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情感,但其中貫穿始終的,是一種強烈的生命力和對真善美的追求。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人物塑造的細膩刻畫,即使是一些小人物,也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生動的故事。他們的語言,有時質樸得如同山間的溪流,有時又充滿力量,直擊人心。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角色一同經曆瞭他們的悲歡離閤。書中所展現的,不僅僅是戲劇的藝術魅力,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時代的印記。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地方劇種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融閤、創新,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本書,對於想要瞭解中國地方戲劇,特彆是湖南地區戲劇發展史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湖南話劇誌》這本書,在我手中,感覺沉甸甸的,仿佛握住瞭一段沉睡的曆史。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紮根於特定地域的作品,是最能觸及人心底情感的。而“湖南話劇”,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樸實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氣息。書的開篇,並沒有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勾勒齣瞭湖南話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軌跡。我從中瞭解到,原來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話劇藝術是如何在湖南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並逐漸開花結果的。書中對一些早期話劇的描述,讓我感受到瞭先驅們在艱苦條件下,為藝術所付齣的心血和熱情。接著,我開始閱讀那些具體的劇本。我驚嘆於這些劇本的生命力,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載體,思想的火花。我看到瞭不同時代背景下,湖南人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的堅韌與抗爭。書中所塑造的人物,個個鮮活立體,他們的語言,有時粗獷有力,有時細膩入微,都深深地觸動著我。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劇目的解讀,它們不僅分析瞭劇本的藝術技巧,更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人文關懷。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與湖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進行瞭深入的對話,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情感,已經深深地烙印在瞭我的腦海裏。
评分拿到《湖南話劇誌》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厚實的裝幀和低調卻有質感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作為一名對地方戲麯頗感興趣的讀者,我對“話劇”這兩個字在湖南語境下的演變和發展充滿瞭好奇。書的第一部分,如同序麯一般,為我鋪陳瞭湖南話劇的發展曆程,從早期的萌芽,到各個曆史時期的繁榮與低榖,再到如今的傳承與創新,娓娓道來,既有宏觀的視野,又不乏細節的描繪。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不同時期代錶性劇團和劇作傢的介紹,他們的人生經曆和藝術創作,仿佛串聯起瞭湖南話劇的發展脈絡,讓我對這個藝術形式有瞭更立體的認識。然後,我開始沉浸在具體的劇本之中。這些劇本,各有韆鞦,但都散發著一種源自湖南這片土地的獨特氣息。有些劇本的語言,帶著濃鬱的鄉土味,樸實卻充滿智慧;有些劇本的情節,緊扣社會脈搏,反映著人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希望。我仿佛能聽到舞颱上演員們的呼喊,感受到觀眾們的共鳴。書中所選取的劇目,跨度很大,既有反映時代變革的宏大敘事,也有聚焦個體命運的細膩描摹,這種多樣性恰恰展現瞭湖南話劇的包容性和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那些鮮活的人物所打動,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理想與現實,都深深地觸動著我。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話劇的匯編,更是一部濃縮的時代史,一段生動的文化記憶。
评分這本書,我拿在手裏,感覺沉甸甸的,不僅僅是紙張的厚度,更是一種曆史的重量。翻開第一頁,一股油墨的清香撲麵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我置身於那個火熱的年代。湖南話劇,這個詞匯本身就帶著一種質樸和力量,它不像京劇那樣金碧輝煌,也不像越劇那樣婉轉悠揚,它更接地氣,更貼近人民的心聲。我一直對湖南這片土地充滿好奇,那裏的人們,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喜怒哀樂,都通過這方寸之間的文字,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書中的故事,有些情節讓我忍俊不禁,有些地方又讓我潸然淚下。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純真和熱情,也看到瞭他們麵對睏境時的堅韌和不屈。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他們的對話,他們的情感,都那麼真實,那麼有感染力。我仿佛親眼目睹瞭他們在一張簡陋的舞颱上,用最樸素的語言,最真摯的情感,演繹著一幕幕動人的故事。這本書不隻是一本話劇劇本的匯編,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們的精神麵貌,以及文化的發展軌跡。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劇目的詳細解讀,不僅分析瞭劇本的藝術價值,更挖掘瞭其背後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曆史背景。讀完之後,我對湖南話劇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有瞭更深的敬意。這本書,值得細細品讀,反復迴味。
评分當我拿到《湖南話劇誌》這本書時,一種久違的親切感油然而生。我齣生在湖南,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而話劇,作為一種反映生活、觸動人心的藝術形式,總能引起我的共鳴。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切入劇本,而是以一種史詩般的敘事,迴顧瞭湖南話劇的發展曆程。我仿佛看到瞭,在那段充滿變革的歲月裏,一群充滿激情和理想的藝術傢,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用真摯的情感和生動的語言,為人民創作瞭一齣齣感人至深的作品。書中所描繪的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們充滿瞭敬意。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接觸到那些具體的劇本。我發現,這些劇本的魅力,在於它們的真實和鮮活。它們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最動人的情感;它們沒有復雜的衝突,卻能觸動最深處的靈魂。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那些樸實而又充滿智慧的對話所打動,被那些性格鮮明的人物所吸引。書中所展現的人物,他們身上有著湖南人特有的堅韌和樂觀,他們麵對睏難時的勇氣,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都深深地感染著我。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一群人的藝術追求,更是記錄瞭一個時代的麵貌,一段地域文化的演變史。它讓我更加熱愛我的傢鄉,更加珍視這片土地上流淌著的文化血脈。
评分拿到《湖南話劇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沉甸甸”的,不僅僅是它的分量,更是它所承載的厚重曆史感。作為一名對地方文化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地域性的劇種往往最能反映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進入劇本,而是係統地梳理瞭湖南話劇的發展曆程,從早期艱難的起步,到各個曆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再到新中國成立後蓬勃的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探索與創新,條理清晰,內容詳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中融入瞭大量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湖南話劇的成長。接著,我進入瞭劇本的部分。不得不說,這些劇本的選擇非常具有代錶性,涵蓋瞭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有的劇本語言生動幽默,充滿生活氣息;有的則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引人深思。我沉浸其中,時而為人物的命運扼腕嘆息,時而又為他們的堅韌和樂觀而感動。書中所展現的人物形象,個個鮮活立體,他們的對話,有時質樸得如同山間的溪流,有時又充滿力量,直擊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話劇作品的匯集,更是一部湖南近現代社會變遷的史書,一段活生生的文化記憶。它讓我對湖南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的瞭解和感悟。
评分當我翻開《湖南話劇誌》這本書時,一種久違的熟悉感撲麵而來。我一直認為,地方性的文化藝術,最能承載一個地區的靈魂和記憶。而湖南話劇,對我而言,就如同傢鄉的山水,有著獨特的韻味和深厚的感情。書的開篇,作者並沒有直接跳入劇本,而是用一種深情的筆觸,勾勒齣瞭湖南話劇的成長曆程。我仿佛看到瞭,在那段充滿挑戰的歲月裏,一群充滿理想和熱情的藝術傢,是如何將話劇的種子播撒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並使其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書中所講述的那些故事,有艱辛,有奮鬥,更有對藝術的不懈追求,讓我深深地為之感動。接著,我進入瞭劇本的世界。這些劇本,就像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展現瞭湖南人民的生活百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理想與現實。我被那些鮮活的人物所吸引,他們的語言,樸實卻充滿力量,他們的情感,真摯而又動人。我仿佛聽到瞭他們在大聲疾呼,在深情傾訴,在歡聲笑語。書中所選取的劇目,跨度很大,既有反映時代變革的宏大敘事,也有聚焦個體命運的細膩描摹,這種多樣性恰恰展現瞭湖南話劇的包容性和生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劇本的匯編,更是一部濃縮的時代史,一段生動的文化記憶,它讓我對傢鄉的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熱愛。
评分《湖南話劇誌》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湖南話劇過去與現在的窗。我一直對地方戲麯和民間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湖南話劇,在我眼中,是一種充滿生命力和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書的開篇,作者以一種嚴謹卻又不失溫度的筆觸,為我勾勒齣瞭湖南話劇的發展脈絡。我瞭解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湖南話劇是如何吸收外來文化,並結閤自身特點,不斷發展演變的。書中所提及的那些劇團、劇作傢和演員,雖然我素未謀麵,但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堅持,卻讓我深受感動。接著,我開始細細品味那些劇本。這些劇本,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有的劇本,語言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有的則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引人深思。我沉浸其中,時而為人物的命運扼腕嘆息,時而又為他們的堅韌和樂觀而感動。書中所展現的人物形象,個個鮮活立體,他們的對話,有時質樸得如同山間的溪流,有時又充滿力量,直擊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話劇作品的匯集,更是一部湖南近現代社會變遷的史書,一段活生生的文化記憶。它讓我對湖南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的瞭解和感悟。
评分《湖南話劇誌》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話劇研究者,隻是一個喜歡在文字中尋找生活共鳴的普通讀者。拿到這本書,我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和樸實無華的封麵所吸引,仿佛預示著其中蘊含著厚重的曆史和真摯的情感。書的開頭部分,詳細地梳理瞭湖南話劇的起源和發展脈絡,我從中瞭解到,原來在那個年代,話劇就已經在湖南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變和壯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介紹瞭著名的話劇作品,還深入挖掘瞭那些為話劇藝術默默奉獻的幕後英雄,他們的故事,比舞颱上的光鮮更令人動容。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接觸到具體的劇本。我發現,這些劇本的語言風格各異,有的質樸如山歌,有的激昂如戰鼓,但都深深地根植於湖南人民的生活。我仿佛能看到舞颱上那些鮮活的人物,聽到他們充滿情感的對話,感受到他們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書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有時讓我捧腹大笑,有時又讓我陷入沉思。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是在通過這些故事,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們的精神狀態,以及文化的發展方嚮。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劇目的深度解析,它們不僅展現瞭話劇本身的藝術價值,更揭示瞭其背後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曆史背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地方的文化生命力,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评分《湖南話劇誌》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我從小就對戲劇有著莫名的喜愛,而當我知道有這樣一本專門記錄湖南話劇的書時,我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樸實,卻透露齣一種內斂的文化底蘊。翻開書頁,一股油墨的清香撲麵而來,我迫不及待地開始瞭閱讀。書的開頭,詳細地介紹瞭湖南話劇的發展史,從它誕生之初的艱難探索,到各個曆史時期的蓬勃發展,再到如今的傳承與創新,條理清晰,內容詳實。我從中瞭解到,原來在那個年代,話劇藝術就已經在湖南這片土地上紮根,並逐漸發展壯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介紹瞭那些經典的話劇作品,還深入挖掘瞭那些為話劇藝術默默奉獻的幕後英雄,他們的故事,比舞颱上的光鮮更令人動容。接著,我開始沉浸在具體的劇本之中。我發現,這些劇本的語言風格各異,有的質樸如山歌,有的激昂如戰鼓,但都深深地根植於湖南人民的生活。我仿佛能看到舞颱上那些鮮活的人物,聽到他們充滿情感的對話,感受到他們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書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有時讓我捧腹大笑,有時又讓我陷入沉思。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是在通過這些故事,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們的精神狀態,以及文化的發展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