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可以称作“文人政治”。现代史上,许多人在政学两界出入频繁,到底是学者还是政客,面目不清。这部随笔集评述民国时期的政学名人,书中谈及的诸多往事一度尘封,作者以缜密的判断和功力深厚的笔触,抽丝剥茧,层层梳理被忽略的历史细节,让那些已经模煳的身影清晰可见。
名人推荐
以随笔体写民国学人从政,实非随笔而成,所言均人所不知,或人所少知,广稽博採,娓娓道来,言必求其据,事必求其真,因而有很高的可信度,可作历史读,亦可作掌故读。
——杨天石
李村没有村气,肚皮里的书多,腹笥宽,文字有民国范儿。
——张鸣
作者简介
李村
本名辛晓征,文学评论家。
1982年起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百余万字,着有《光荣与颓唐》、《国民性的缔造者——鲁迅》、《中国文学理论学术史》(第二卷)、《前人后事》。
真伪难辨
胡适与宋子文
再说胡适与宋子文
胡适1949年赴美之行
胡适为什么不做行政院长
胡适与“第三党”问题
胡适与“第三势力”
“吴国桢事件”中的胡适
胡适是学者还是政客
胡适的胸襟与气度
师生之道
书生从政
傅斯年书生误国
再说傅斯年书生误国
蒋介石的错误:说翁文灏
我看何廉这个人
从蒋廷黻说起
不失书生本色
学者从政之后
宋子文的傲慢
马寅初、傅斯年、费巩:同罪不同罚
偏听则明,兼听则暗
世事难料
历史不能轻信
书生情是一张纸
顾维钧的结局
早期留美学生之“兄弟会”
我所知道的王造时
有关王造时的补记
吴国桢与叶公超
秦德君、茅盾、穆济波
刘尊一与潘宜之
续说刘尊一与潘宜之
世风士像
林庚白其人
吴虞与吴宓
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
政学之间
学者之间的应酬
五四以后的新旧之争
后记
《民国学人从政记》这本书,让我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本以为,他们更多的是在学术领域发光发热,对于政治,或许是心怀忧虑,但更多的是保持距离。然而,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沉浸式的方式,将我带入到那些曾经在课堂上、在书斋里挥斥方遒的学人,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被命运推向政治的漩涡。我看到的,并非是简单的“从良”或者“变节”,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国家危难之际,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学识,甚至是以他们毕生的追求为代价,去尝试改变国家的命运。书中的细节描绘非常到位,让我能够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挣扎、抉择的痛苦,以及在面对复杂政治斗争时的无奈。这种深入骨髓的刻画,让我看到了学人从政的艰辛,也让我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充满了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知识分子与国家、与时代关系的深刻剖析。
评分这本《民国学人从政记》着实让我颠覆了以往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他们大多是埋首书斋,心系家国,却与权力中心若即若离。然而,本书却以极为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那些曾经在学术殿堂里闪耀的智慧之光,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激荡、碰撞,甚至燃烧的。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抉择与无奈。比如,当一位毕生致力于哲学研究的教授,不得不面对国家存亡的抉择时,他会如何权衡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当一位满腹经纶的史学家,在动荡的年代里,是选择继续梳理古籍,还是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让我们窥见了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与时代大潮交织的复杂图景。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读者穿越民国那段迷雾重重的岁月,去近距离观察,去深刻理解,那些“从政”的学人,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究竟是名利,还是更加宏大的抱负。读罢此书,我仿佛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踽踽独行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他们的智慧、勇气、甚至局限,都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对民国学人“只懂学术,不懂政治”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他们就像隐藏在象牙塔里的智者,对俗世的权力纷争不屑一顾。然而,《民国学人从政记》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视角,揭示了另一面:那些曾经在学术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主动或被动地走上政治舞台,用他们的智慧和学识,去影响和塑造着国家的命运。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并非是简单的歌颂,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从政过程中的挣扎、妥协,以及有时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我读到一些情节时,会为他们的理想主义而感动,也会为他们身处的复杂环境而叹息。这种立体而真实的描绘,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在承担社会责任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让我对他们的勇气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定位、如何作为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抱有极大的好奇和敬意,认为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清醒的头脑,也是最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而《民国学人从政记》这本书,则将这种敬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带来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惊讶于书中描绘的学人,他们在投身政治之后,并没有因为权力而迷失自我,反而常常将学术研究的严谨和批判精神带入到公共事务中。他们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社会问题,用哲学的思辨去理解政治的逻辑,用历史的视角去预判未来的走向。这种跨界融合,在今天看来依旧极具启发性。当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们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是如何被现实所裹挟,如何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甚至有时会陷入两难的境地。这种坦诚,反而让人物更加真实,更具人情味。我读到某些章节时,会为他们的困境而扼腕叹息,也会为他们的坚持而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学人从政并非简单的“变节”,而是一个充满牺牲和挣扎的复杂过程,是对他们学术信念和家国情怀的严峻考验。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落入窠臼,去讲述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政治领袖的故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学人”身上,那些原本与政治权力似乎有着天然隔阂的人群。我原本以为,学人一旦走入政坛,就会沾染上官场的习气,变得世故而圆滑。但《民国学人从政记》却告诉我们,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书中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在学术造诣极高,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同时,又被时代洪流推向了政治的风口浪尖。他们并非天生的政治家,却不得不扮演这样的角色。这种身份的错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冲突,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回避他们身上的局限性,甚至会毫不留情地揭示他们可能存在的软弱、彷徨,以及在复杂政治斗争中的失误。正是这种真实,让这些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只不过他们肩负着时代的重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如果我身处他们的境地,又会如何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性拷问,一次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再审视。
评分读完《民国学人从政记》,我脑海中关于民国学人的形象,不再是那个只会埋头苦读的“书呆子”,而是一个个在历史舞台上,有着复杂内心和不懈追求的鲜活个体。我之前总觉得,学人与政坛似乎是两个平行世界,鲜有交集。但这本书却以极其生动和细致的笔触,为我展现了,当知识分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走入政治漩涡时,他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学识,甚至是理想主义,去影响和塑造着国家的命运。书中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描绘成完美的政治家,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他们在权力场上的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以及在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种真实而多维度的刻画,让我对民国学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担当精神,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关于知识分子与国家、与时代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
评分这本书为我揭示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民国侧面——那些曾经在学术领域闪耀的智慧之光,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被卷入政治的旋涡,并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国家的走向。我原以为,学人一旦踏入政坛,便难免被权力的气息所染,变得世故圆滑。但《民国学人从政记》却呈现了另一番景象:他们并非是野心勃勃的政客,而是常常怀揣着拯救民族、改良社会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复杂的政治现实和艰巨的任务。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极为细腻,让我能够窥见他们内心的挣扎、抉择的痛苦,以及在学术追求与政治现实之间艰难的平衡。他们有的将科学的严谨带入政治,有的则用哲学的思辨来解读时局。这种跨界融合,以及他们所付出的牺牲,都让我对民国学人的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所肩负的沉重责任和不懈追求。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不仅仅在于它所讲述的人物故事,更在于它所引发的深刻思考。我一直以来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总有一种“士大夫”情结,认为他们是时代的良心,是民族的脊梁。但《民国学人从政记》却让我看到了,当这些“士”们真正走向“政”的时候,所面临的复杂性和挑战。他们并非是凭空出现的政治家,而是带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理想情怀,却又必须在现实政治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谋发展。书中详细描绘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权谋、妥协,以及有时不得不做出的牺牲,这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他们存在的局限。这种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刻画,让我对民国学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反思,在任何时代,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关于知识分子在复杂社会中如何自处、如何作为的深刻探讨。
评分读完《民国学人从政记》,我脑海中关于民国学人的形象,不再是那个只能在书斋里发声的孤傲身影,而是变得更加立体、鲜活,甚至充满了矛盾的魅力。我一直以为,当知识分子一旦踏足政治,就必然会被权力的泥沼所吞噬,变得世俗而犬儒。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一群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精英,他们并非主动寻求权力,而是常常被时代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在救亡图存的危难关头,不得不肩负起国家重任。书中的人物,有的将严谨的学术态度带入了政治实践,试图用理性解决问题;有的则怀揣着宏大的理想,试图通过政治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然而,现实的复杂和残酷,也常常让他们身心俱疲,甚至不得不面对艰难的抉择和沉重的牺牲。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让我深刻体会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人从政,是一场多么艰难而又意义非凡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舞台上的另一种可能。我一直以为,“学人”与“从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轨道,前者追求纯粹的知识与理想,后者则浸淫于现实的权力与斗争。然而,《民国学人从政记》却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展现了那些曾经在象牙塔里叱咤风云的智者,如何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勇敢地走向政治前台,用他们的智慧、学识,甚至是理想主义,去影响和改变国家命运。书中没有简单的脸谱化的人物,而是通过生动的事例,刻画了他们在政治漩涡中的挣扎、抉择与牺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挖掘,当学术追求与政治现实发生碰撞时,他们是如何权衡取舍,如何坚守底线,又如何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教会我们理解在动荡年代里,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他们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