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扬之声:金门教会百年史(POD)

未扬之声:金门教会百年史(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门
  • 教会历史
  • 基督教
  • 百年史
  • 台湾史
  • 金门历史
  • 宗教研究
  • 地方史
  • 未扬之声
  • PO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受方」观点论述、建构金门基督教会百年史,并从教义与宗教传统出发,探讨教会惩戒执行之相关议题。

  各宗教团体的教内文书,未必都有出版的价值,这本金门教会史料虽然只是后埔教会的议事录,但是它连续记录的时间够长,范围含跨金厦,涉及宗教与文化的相关,乡土社会史的意义十足,其出版的价值是无庸置疑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林美容

  陈年的会议记录,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不值得一顾、无任何参考价值。但是在研究宗教学与历史的学者眼中,这些资料可是研究教会史,与教势兴衰的重要证据。本书作者详细分析其内容,进而把教会发展,以及教会惩戒在信仰上的意义和影响,清楚地呈现出来。──中台神学院新约圣经教授 吴道宗

  1.研究金门教会历史的专书,结合了历史、圣经的研究,对于研究金门教会史的人,具有参考价值
  2.作者本身具有神学背景,来研究金门教会,更为深入

岛屿之光:战火洗礼下的心灵史诗 一部追溯澎湖地区基督信仰在动荡年代扎根、发展与坚守的深刻史诗。 本书以澎湖群岛为地理坐标,深入挖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在日据晚期、国民政府迁台初期以及随后的社会剧变中,基督教信仰如何在特殊的历史脉络下,于这片孤悬海上的土地上播撒、生长、乃至成为社区精神支柱的复杂历程。它并非仅仅是一部教会年鉴,而是一部结合了社会史、人类学观察与口述历史的综合性研究,旨在揭示信仰实践如何与在地生活、政治风云和文化冲突交织共振。 第一章:异域之音的初啼——1900至1930年代的播种与艰难 本章聚焦于日治时期,西方宣教士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与殖民政府的审视,将福音的种子撒向澎湖列岛。我们将详细考察早期教会的建立,从物资匮乏到信徒群体的初步形成。 殖民地的十字架: 探讨在“皇民化运动”的巨大压力下,信仰群体如何平衡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接受新宗教带来的冲击。重点分析首批台湾籍牧师和传道人的崛起,他们不仅是精神导师,更是社会变革的温和推动者。我们利用大量地方档案和教区记录,重构了早期礼拜仪式的形态,以及如何在物资极度短缺的年代,维持教会作为一个物质与精神共同体的运作。 教育与医疗的先驱: 基督教机构在那个年代往往承担了政府未能提供的社会服务职能。本书细致梳理了早期教会学校和诊所的创办过程。这些机构如何成为知识传播和卫生改善的重要阵地,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当地社会的现代观念,吸引了大量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加入信仰群体。 第二章:战火阴影下的坚韧——1940至1950年代的信仰重塑 二战结束及国共内战的余波,给澎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本章关注信仰共同体如何在政治动荡中求生存、辨立场,并经历“去殖民化”的自我身份建构。 光复的混乱与机遇: 探讨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教会面临的复杂局面:一方面,部分传教士身份的转变;另一方面,教会内部“本土化”的呼声日益高涨。重点考察了教会如何处理来自大陆的流亡信徒与本地信徒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磨合过程。 白色恐怖下的缄默与坚持: 这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时期。本书通过对幸存者访谈和解密档案的交叉比对,描绘了部分教牧人员在政治高压下所做的艰难抉择。一些教会因其国际背景而受到怀疑,另一些则成为了社区中为受难者提供精神慰藉的隐秘场所。我们探讨了“属灵自由”在极端政治环境下,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实践。 第三章:经济起飞中的角色转换——1960至1980年代的社会参与 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澎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大量青壮年外移,留守的教会面临“信仰空心化”的挑战。本章分析教会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变,并将工作重心转向社会福利和青年辅导。 从外展到扎根: 记录了教会如何针对渔业社区的衰退、军管时期的管制放松,调整传福音的策略。关注了“爱心厨房”、“夜间学校”等社会服务的兴起,这些服务使教会从单纯的宗教场所,转型为社区互助网络的枢纽。 本土神学思维的萌芽: 在与外部援助逐渐脱钩的过程中,澎湖本土牧者开始探索植根于海岛文化和艰苦生活经验的本土神学叙事。本书分析了几位重要本土神学家的早期著作和讲道,探讨他们如何将“海”的意象、“风”的考验,融入对信仰的理解之中。 第四章:后现代的困境与再出发——1990年代至今的文化对话 进入民主化时代和全球化浪潮后,澎湖教会遭遇了新的挑战:信仰的代际传承困难、世俗化冲击以及多元文化的涌入。 文化的磁场与流失: 分析了在旅游业兴起和青年外流的双重压力下,教会如何努力维系其社区功能。重点研究了教会如何应对传统习俗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尤其是在婚姻观、家庭结构等议题上的对话与调适。 跨界合作与精神疗愈: 本章展示了当代澎湖教会如何在环境保护运动、老年关怀以及地方文化保存方面,重新定义其社会责任。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呈现了教会如何利用其历史积淀和信任基础,成为调和社区内部矛盾、提供精神疗愈的重要力量。 结语:岛屿的回响 全书最后总结了澎湖教会百年历程中体现出的独特品格:面对海洋的变幻莫测,他们发展出一种坚韧而务实的信仰态度;在政治的夹缝中,他们学会了在制度的约束下保持心灵的独立;在物质的匮乏中,他们实践了深刻的互助精神。本书试图呈现的,是一部在具体地方、具体时间中,人类精神不息探索、坚持与希望的宏大叙事。 本书特色: 翔实的档案证据: 首次系统性地整理了自日治时期遗留的教区会议记录、早期信徒名册及教牧通信集。 口述历史的温度: 采访了数十位亲历者,记录了他们在关键历史时刻的个人抉择与信仰体验。 地方史的视野: 将教会史置于澎湖特有的海洋文化、军事历史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避免了传统教会史的孤立化叙述。 深入的议题探讨: 触及了殖民地现代性、政治高压下的伦理困境、本土化神学构建等多个深层次的历史与社会议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子仁


  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博士生,1999年结婚后成为金门女婿。2002-2006年于金门山外基督教会担任驻堂传道。借由史料研究、文字工作、及实务关怀,作者展现了他对金门的深切关怀。
 

图书目录

林序
吴序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教会史的研究及其方法论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取向
第三节 概念定义与文献回顾
一、关于议事录与教会史
二、关于教会惩戒
三、关于教会惩戒法规
四、改革(长老)宗的教会特色

第壹篇 历史篇

第一章 后浦堂会的源流与历史
第一节 从基督宗教与中国在历史的相遇说起
新教在中国创立堂会的肇端:厦门新街堂
第二节 金门教会历史
一、金门岛域的福音工作
二、金门教会史的误会与勘正
三、宣教士与金门
四、由后浦堂会到金门堂会的成立
五、由金门堂会到金门中华基督教会
六、日据时期的金门教会与台湾
第三节 近代金门历史、社会民俗与教会
一、近代金门的历史与教会
二、近代金门的社会民俗与教会

第贰篇 教会惩戒篇

第一章 教会惩戒的信仰论据与现实
第一节 教会惩戒的信仰论据
一、罪与罪人:惩戒的核心问题
二、旧约部分
三、两约之间
四、新约部分
五、整体的圣经论据
第二节 教会惩戒的法规论据
一、天主教的教会法规(Cannon Law
二、美国归正教会(The Book of Order
三、加拿大长老会(The Book of Forms
四、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教会法规)
第三节 教会惩戒的目标与现实世界里的教会惩戒
第二章 后浦堂会议事录里的惩戒
第一节 后浦堂会议事录的特色
一、议事录形式
二、议次计算原则
第二节 惩戒纪录概述
第三节 惩戒事项
一、与信仰有关
二、与婚姻、性文化有关
三、其他
第四节 惩戒处理与循环
一、惩戒处理
二、惩戒循环
第三章 教会惩戒:纪录与论据
第一节 议事录里的教会惩戒与教会发展
第二节 议事录里惩戒事项的信仰论据
一、与信仰有关
二、与婚姻、性文化有关
三、其他
第三节 纪录与不纪录
一、列入记录与未列入记录的教会惩戒
二、后浦堂会不列入记录的纪录与历史
第四章 意义与思考
第一节 议事录在教会史研究的重要性
一、受方观点的管窥
二、实际理解信仰深化之脉络与历程
三、为信仰实践提供反省与再前进的论据
第二节 教会惩戒在教会史研究的重要性
一、反映教会信仰的深化程度
二、呈现教会的价值观
三、考验教会的内部关系与问题处理能力
第三节 后浦堂会议事录在教会史研究的意义
一、堂会议事录的完整性
二、教会惩戒的施行对信仰的影响
三、地区教会史的建构裨益教会史之充实

参考书目
附录一 教会惩戒圣经论据总表
附录二 后浦堂会议事录惩戒记录分类总表
附录三 后浦堂会惩戒记录
附录四 图片
图1 1900 年后浦(堂会)议事录第一议
图2 1896 年台南长老大会议事录第一议(部分)
图3 基督徒徙居照
图4 被禁徙居照
图5 议事录里的古文书(内容为1929 年1 月6 日的草稿)
图6 议事录里的古文书(内容为1929 年1 月6 日的记录)
图7 议事录夹层内发现的对齐与防透纸垫
图8 议事录夹层内发现的未列入正式纪录之会议记录
图9 1862年4月11日厦门区会(大长老会)成立
图10 1877 年宣教大会宣教区地图里的金门
图11 1897 年宣教区地图里的金门
图12 1922 年宣教区地图里的金门之一
图13 1922 年宣教区地图里的金门之二
图14 1922 年宣教区地图里的金门之三
图15 1947 年宣教区地图里的金门
图16 左镇基督长老教会小会惩戒记录之一
图17 左镇基督长老教会小会惩戒记录之二

图书序言

林序

  一般人都知道,国不可以无史,但是国史的编写难。乡土史料却是我们随时可以蒐集整理的事,但是蒐集整理的时机有时稍纵即逝,有时乡土史料的价值必须有人去识别,去诠释,去发扬,才能得到彰显,否则恐怕难逃故纸一堆,被闲置不顾的命运。

  正在辅仁大学宗教所博士班就读的陈子仁先生,他在政治大学宗教所的硕士论文是我指导的。在《未扬之声──金门教会百年史》一书中,他把在金门蒐集到的教会的议事录有关对教会信徒行为不当的惩处记录,拿来当作研究题材,说明这些惩罚在基督教的教理教义的依据,并且说明议事录作为教会史料,其在研究教会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个具有神学训练背景的研究者,他在圣经义理的诠释上,自然无懈可击,议事录中有关教会成立初期的运作,有关基督教与传统文化惯习的冲突,有关对牧会人员本身的规范,有关金门与厦门教会的联系,都提供相当珍贵的一手资料,子仁看到这批被闲置多时的珍贵史料,发心整理研究。现在金门县文化局决定出版这批他所整理的金门史料,公诸于世之后,必然让学界更能认识到这些教内文书资料在宗教研究上和历史研究上的珍贵价值。

  1990年我所编的《草屯镇乡土社会史资料》一书出版,当时在中研院民族所的前辈学者刘枝万博士说,如果台湾每个乡镇都有这样的一本乡土资料集,那就太好了。事隔二十年了,台湾社会对乡土史的重视已逐渐成为共识,对于子仁这本书的出版,深为他庆幸,辛苦蒐集整理的资料,如果只能放在自己的书房或是电脑档案里头,那是多么可惜的事情。

  几年前,中国佛教会要把历年来的会议资料,委託学者整理出版,当时学界都很重视此事,期待早日出版,不过,前一阵子听说,出版之事,竟又未定,殊为可憾。各宗教团体的教内文书,未必都有出版的价值,这本金门教会史料虽然只是后埔教会的议事录,但是它连续记录的时间够长,范围含跨金厦,涉及宗教与文化的相关,乡土社会史的意义十足,其出版的价值是无庸置疑的。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林美容

 

图书试读

第壹篇 历史篇

第一章 后浦堂会的源流与历史

第一节 从基督宗教与中国在历史的相遇说起

依照时间序列来看,基督宗教的西方传统(相对于东方正统教会,指罗马天主教与新教)对中国的叩关有好几次。
基督宗教最早的入华可能臆测的成分居多:据传使徒多马 曾到达印度传教后入华建堂佈道 ;又有使徒多马去印度,使徒巴多罗买 到中国之说 。目前最早而且留有证据的可说是唐朝时期所留下来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并序〉与其他残留汉译经卷,为一个「聂斯托利」(Nestorian)教派在中国以名为「景教」传入的纪录 ,这可说是基督宗教对中国的第一波传教行动,元朝时期的「也理可温教」是二个 ,而明末清初以利玛窦神父(Matteo Ricci,1552-1610)为代表是为第三波 。新教则以1807年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LMS )派遣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 入华开始进行第一波宣教 。

不过,马礼逊由于大清禁教,与其仰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害怕影响其在华利益之故,并未能在中国境内广泛地拓展事工。真正基督新教在中国境内开始发挥关键的影响力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与上海五口通商(Latourette,1917:140),这使得建立宗教组织与信徒群体在中华大地上成为可能。在马礼逊之后陆续有许多宣教士抵达内地宣教,初期大部分以沿海口岸为主,随着晚清的局势衰颓与个别宣教士的尝试,逐渐有深入内地之势。

一位在广州的美国商人D. W. C. Olyphant提供一年的旅费与生活费给任何美部会差派来华的宣教士,因此美国归正教会(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RCA)的David Abeel(雅裨理)与Elijah C. Bridgeman(裨治文)于1829年10月受差派,在1830年抵达广东(Latourette,1917:89;De Jong,1992:13)。同是美国归正教会Elihu Doty和Elbert Nevius于1836年、William J. Pohlman(波罗满,1812-1849)于1837年相继来华(Latourette,1917:108)。不过这些短暂到访都未被算做正式事工的开始。

用户评价

评分

《未扬之声:金门教会百年史(POD)》带给我一种非常沉静而深邃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真挚情感,却足以让人为之动容。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几代金门信徒个人经历的描绘,他们的信仰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选择,他们的家庭如何因信仰而得以维系。这种微观的视角,让宏大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人们是如何在教会中找到安慰和力量的。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一个地方的文化和信仰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金门教会百年史,是这片土地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声音,它低语着过去,也回响着未来。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未扬之声:金门教会百年史(POD)》,读完之后,脑海中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触及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更是时代变迁中,信仰如何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翻开书页,仿佛能听到海风吹拂,感受到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金门,这个曾经充满战火硝烟的岛屿,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动人的篇章,而教会的百年史,无疑是其中最特别、最感人的一部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期传教士们如何克服语言、文化、甚至生存的重重困难,将福音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那些简陋的聚会场所,那些在困境中依然闪烁着希望的眼神,都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金门,也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它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刻,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给予希望和力量。

评分

读《未扬之声:金门教会百年史(POD)》的过程,就像在参加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布道家们,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最深刻的道理。书中的细节,诸如教会如何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如何帮助贫困家庭,如何抚慰战乱带来的心灵创伤,都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和亲切。这不仅仅是关于宗教的故事,更是关于一群人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并试图将美好的事物传递下去的故事。金门的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也经历了很多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教会的存续和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这本书让我对“家园”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土地,更是精神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评分

《未扬之声:金门教会百年史(POD)》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宏观和微观的理解。这本书以金门教会为切入点,勾勒出了百年间金门社会变迁的缩影。我惊讶于教会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保持自身的特质,又如何与时代同步,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书中对不同时期教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描述,都非常发人深省。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在看似孤立的岛屿上,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也是从未停止过的。这本书也让我对“传承”有了新的认识,信仰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这些都是一个地方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

评分

读完《未扬之声:金门教会百年史(POD)》,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教会的历史,更是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金门,一个充满故事的海岛,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更加立体和丰满的形象。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奉献的传教士,以及一代代追随信仰的金门居民,他们的故事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我被书中那些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所打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与希望的力量。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信仰可以成为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它能够跨越代沟,跨越社会阶层,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