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先秦到兩漢迄魏晉南北朝的曆史分為五個研究時段,沿用瞭中國曆史的一般分期方法,將音樂傳播的研究分彆劃入不同的曆史時期進行研究,即:史前時期、商及西周時期、春鞦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
作者簡介
鍾琛
四川音樂學院講師,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文藝與傳媒,已公開齣版專著一本,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
第一章 緒論
一、音樂傳播的研究方法
二、音樂的傳播對象與媒介角色的二元性
三、音樂美學思想與音樂傳播
第二章 史前時期的音樂傳播
一、音樂的起源與傳播
二、新、舊石器時代及以前時期
三、夏代
四、四夷之樂及其傳播
第三章 商及西周時期的音樂傳播
一、商代
二、西周
三、俗樂及其傳播
第四章 春鞦戰國時期的音樂傳播
一、媒介環境
二、春鞦戰國時期音樂的內容
三、春鞦戰國時期的音樂傳播思想
四、音樂傳播方式及音樂傳播活動
五、各國間的音樂交流與傳播
六、音律及樂器的傳播
第五章 秦漢時期的音樂傳播
一、秦漢時期的聲樂內容
二、秦漢時期的音律及樂器
三、秦漢時期的音樂傳播思想
四、秦漢時期的音樂傳播活動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傳播
一、北方音樂南傳和南北音樂融閤
二、西域音樂及樂器的東傳
三、音律及調的發展和傳播
參考文獻
前言
鍾琛
目前中國國內關於音樂傳播的研究,研究對象多為屬於大眾文化的流行音樂,也有個彆研究涉及中國古代音樂的傳播,但筆者所見的也僅限於理論性質的闡述,而且篇幅極少。這樣的研究局麵,一方麵是因為傳播學本身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並且從其學科建立之初,就是關於大眾傳播研究的,而流行音樂是大眾傳媒時代的産物,研究流行音樂的傳播,也就理所當然瞭;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將傳播學理論應用到音樂研究領域,尚處於探索階段,尤其是對傳統音樂的傳播學研究,幾乎沒有全麵係統的方法論,也鮮有具體深入的實例研究。本課題關於「中國音樂傳播史――自先秦、兩漢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研究,是四川省教育廳青年基金資助的科研專案,由於上述中國國內研究的空白,所以該專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從課題立項到圖書齣版,曆時近五年。第一個問題就是研究從何著手?一方麵涉及研究的方法問題,另一方麵涉及捲帙浩繁的古籍資料。音樂傳播的研究有著其特殊性,首先需要對研究的對象進行理論的界定;然後必須選擇一種可行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書首先在緒論裏對研究方法和音樂的傳播對象與媒介角色的二元性進行瞭理論上的論述,為研究找到方法論。然後,麵對逝去的曆史以及浩繁的資料,需要做的是從中去搜尋有關音樂傳播的蛛絲馬跡。
本書將先秦到兩漢迄魏晉南北朝的曆史分為五個研究時段,沿用瞭中國曆史的一般分期方法,將音樂傳播的研究分彆劃入不同的曆史時期進行研究,即:史前時期、商及西周時期、春鞦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
關於史前時期的音樂傳播,研究涉及瞭音樂的起源與傳播問題。該章首先從傳播學視角對音樂的起源進行瞭重新描述,並且論述瞭音樂的起源形式受到溝通與交流功能的限製;對音樂即媒介、符號與資訊這一理論觀點進行瞭論述以及探討瞭起源時期的音樂的情感美學與娛樂功能;然後對新、舊石器時代及史前時期、夏代和當時周邊民族的音樂傳播問題進行瞭研究。
在商及西周時期的音樂傳播研究中,首先研究瞭商代所留下來的音樂遺跡;並對商代的社會地理與音樂傳播、商代的政治經濟與音樂傳播、商代的文化、民族遷徙與音樂傳播等問題進行瞭研究,並且探討瞭商代音樂傳播的特點。對於西周時期,則主要研究瞭西周的音樂傳播思想、西周的音樂及其形式以及西周的音樂傳播方式。該章還涉及瞭對當時的俗樂及其傳播的研究。
在春鞦戰國時期的音樂傳播研究中,首先研究瞭當時的媒介環境:交通工具的發展、遊方之士的活動以及徵戰的特殊年代;然後對春鞦戰國時期音樂傳播的對象進行瞭從樂器到聲樂方麵的描述。春鞦戰國時期,由於文字的推行以及思想的繁榮,促使瞭音樂思想的繁榮,因此,對音樂傳播思想的研究成為瞭該章的重要內容。而該曆史時期音樂傳播的方式及音樂傳播活動也存在和前一時期不同之處,各國間的音樂交流與傳播、音律及樂器的傳播也是本章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內容。
在關於秦漢時期的音樂傳播研究這一章裏,首先對該時期最為突齣的傳播對象進行瞭研究,涉及民歌、廟堂音樂、軍樂及其他音樂;該章仍然對這一時期的音律及樂器這些傳播媒介和重要的傳播對象進行瞭描述;同時描述瞭秦漢時期的音樂傳播思想以及其對春鞦戰國時期音樂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該章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對秦漢時期的音樂傳播活動進行瞭具體的研究和描述。
在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傳播時,由於這一時期的戰亂所導緻的民族之間和區域之間交流的繁盛,因此該章首先研究瞭北方音樂的南傳和南北音樂的融閤,並對西域音樂及樂器的東傳問題進行瞭研究;由於音律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一曆史時期,音律及調的發展和傳播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麵;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傳播思想則主要涉及一些音樂傢和理論傢的相關論述。
浸淫於中國古籍日久,越發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感到驕傲和自豪,而研究結束之後,更對自己獨立從事如此宏大的研究課題感到慚愧,其間留下的遺憾和不足之處不言而喻。由於史料繁多,初次涉足古代音樂傳播研究,加之本人學識的局限,錯誤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還有望各位讀者的指正。
第一章 緒論
一、音樂傳播的研究方法
音樂傳播史研究,固然首先應以音樂為研究對象。除此之外,音樂的傳播還涉及風土人情、政治經濟和時代概況,大到曆史上的每一重大事件,小到商賈的遷移販運,甚至是婚嫁移居,都可以影響到音樂的傳播。某一特定曆史時代音樂傳播的完整研究,需要研究當時的曆史、文化史和政區地理等,涉及的學科則有史學、文藝學、美學、考古學和曆史地理學等。涉及如此之多的內容,非適當的研究方法難以力行,故而研究音樂的傳播,首先就涉及如何研究的問題,即方法論的問題。
做為一種傳播學研究,音樂傳播也應以傳播效果做為研究的核心內容。具體地說,音樂傳播史研究應還原傳播環境、確定傳播源、梳理傳播媒介、尋跡傳播渠道,最後得到傳播效果。由於音樂傳播在曆史上的延續性,某一音樂內容的傳播結果往往會影響稍後曆史時期其他音樂內容的傳播,於是傳播效果又會成為傳播環境、傳播源、傳播媒介和傳播渠道等內容的前提。
比如,由於漢代統治者長期與周邊民族爭戰,在這一媒介環境下,鬍樂做為一種音樂傳播源,透過商人的販運、戰爭的擄掠、政治的交易和百姓的移居等傳播渠道,以樂器、音樂藝人和文字等為傳播媒介,傳播到中原,透過與中原音樂相互交融,形成瞭漢代鼓吹等獨特的音樂風格。
可是鼓吹樂這一種傳播結果並不是鬍樂嚮中原傳播的終點,而是以這個時期為起點,在曆史這一縱綫上形成瞭新的傳播,對中華漢民族的音樂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可見,若以傳播學的傳播環境、傳播源、傳播媒介、傳播渠道和傳播效果這一係列因果為研究綫索,研究曆史上的音樂傳播,應當以事件研究或者個案研究方法為主。
曆史上音樂傳播的事件研究或者個案研究方法意味著會將研究對象分割成許多個單元,然後研究這許多個單元在曆史這一條縱綫上的生息發展。但是,這許多個單元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由統一的傳播效果將諸多做為傳播源的單元聯係瞭起來,形成瞭一個由許多單元組成的復雜的傳播網絡。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穿越瞭一迴!作者的文筆非常有畫麵感,每次讀到描述音樂場景的地方,我都能身臨其境。我最喜歡的是那些關於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的描繪。書裏不僅僅是講大的宮廷樂章,還會提到一些細小的生活片段,比如士人階層在宴飲時的彈奏,文人雅士在山水之間吟詠,甚至是市井小民在集市上的歌唱。這些細節的描繪,讓那些古籍中冰冷的文字瞬間有瞭溫度和鮮活的生命。我特彆被書中關於音樂對當時人們精神生活影響的論述所打動。在那個相對簡樸的時代,音樂不僅僅是娛樂,更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慰藉,甚至是修身養性的重要方式。書中對玄學與音樂結閤的探討,讓我看到瞭音樂在精神追求層麵的深刻意義。可以說,這本書讓我對先秦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文化,有瞭一個更加立體和飽滿的理解,而音樂,就是打開這扇門的關鍵鑰匙。
评分我 must say,這本書的洞察力實在是太驚人瞭!作為一名對曆史細節非常挑剔的讀者,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在探討音樂傳播的媒介和載體時,簡直是將古代的“網絡”和“社交平颱”都挖瞭個底朝天。比如,書中對絲綢之路上的音樂交流的描述,就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幾種樂器,而是深入分析瞭音樂是如何跨越地域、文化,成為當時不同文明之間溝通的橋梁。我記得有段寫到,那些來自西域的樂器和樂麯,是如何在中原地區生根發芽,又如何被本土的音樂融閤和改造,最終形成瞭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音樂風格。這種跨文化的傳播和互動,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得淋灕盡緻,讓我驚嘆於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開放。此外,書中對音樂傳播中的“人”的因素的關注,也讓我耳目一新,比如對音樂傢、樂工、甚至是聽眾的分析,都展現瞭音樂傳播是一個多方參與、動態發展的過程。
评分哇,這本書我真的愛瞭!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曆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那些年代的音樂就像隔著一層紗,朦朦朧朧但又充滿神秘感。這本書簡直就像一個神助攻,它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把我帶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音樂傳播方式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細緻。比如,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說“口耳相傳”,而是會具體分析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下,不同階層的人們是如何接觸和學習音樂的。我記得有段講到,士大夫階層可能通過宮廷宴樂、祭祀活動來接觸到更正統的音樂,而普通百姓則可能在農閑時節的歌舞、民間戲麯中找到樂趣。書裏還提到瞭很多當時的文獻資料,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作者的解讀讓這些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有趣,仿佛我能看到那些樂器,聽到那些鏇律,感受到音樂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像一位博學的朋友,耐心地嚮我這個外行人解釋那些復雜的曆史和文化現象,讓我覺得學習知識原來可以這麼愉快!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顛覆性的!我之前對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傳播,一直以為就是一些零散的史料堆砌,沒想到這本書能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如此係統地整閤起來,形成一個如此宏大而清晰的圖景。作者在梳理不同時期音樂傳播特點的時候,邏輯性特彆強,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從先秦的禮樂製度到漢代的宮廷音樂發展,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閤帶來的音樂變革,每一步都銜接得非常自然,而且都有充分的史料支撐。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分析音樂傳播的影響力時,沒有僅僅停留在音樂本身,而是深入探討瞭音樂在政治、社會、文化以及人們情感生活中的具體作用。例如,書中對漢代樂府詩的解讀,讓我明白瞭那些詩歌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當時社會現實和民眾情感的直接反映,而樂府的創作和傳播,則進一步加深瞭音樂與社會生活的聯係。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的音樂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僅僅是音符和麯調,更是承載著曆史信息和文化意義的活態傳承。
评分這本書真的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我之前總以為,古代音樂研究是個非常枯燥的領域,但這本書的視角和研究方法,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在分析音樂傳播的“機製”時,真的非常有創意。我不隻是看到瞭音樂是如何被“傳播”齣去,更是看到瞭它背後復雜的社會網絡和權力運作。比如,書中對不同朝代音樂製度的變化,以及這些製度如何影響音樂的生産和傳播,就讓我看到瞭音樂與政治的緊密聯係。此外,作者對音樂傳播中的“變異”和“創新”的關注,也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音樂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傳播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被接受、被改造、被創新,從而形成新的生命力。這種動態的研究視角,讓我對古代音樂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追溯源頭,更是理解其發展演變的過程。這本書真的讓我覺得,研究曆史,尤其是像音樂這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可以如此富有活力和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