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横长

一点一横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识字开始,认识我们的岛与世界──
六○年代人物风土志、三三集刊旅美作家明凤英 三十年首部创作文集
从福建到东北,从面疙瘩到凉拌豆腐
独一无二的融合力,再现台湾庶民生活的质朴喧譁


  小时候,我有很多叔叔伯伯。这些叔叔伯伯都没有家,只身在台湾。有些现在还在,但多半已经不在了。我的叔叔伯伯们在我还没有出生以前就到台湾了,在这个小岛上做很辛苦的工作,过很寂寞的一生。他们陪着我长大,也伴着大洋中飘摇的小岛,成为现在的福尔摩沙。

  他们之中运气好的,在台湾找到老婆,成了家。运气不好或者有洁癖的,就一个人过。退伍了,身体好的,或者去当码头搬运工人,或者参加荣工团,就是荣民工程团队,在小岛上开山辟地、筑路开桥,建设港湾机场、水坝钢厂。也有几个人凑在一起开小面摊,卖烧饼油条,给大楼做清洁工,当门房的。当然也有人愿意留在小城镇上拾字纸捡破烂。身体不好的,就在附近有熟人的违章建筑,或者一个不知名的小庙住着,静静地上医院,静静地死去。

  我常想,他们应该是上帝送给台湾的守护天使吧。
  只不过他们没有天使的翅膀,没有婴儿的脸孔,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天使。

  旅美作家明凤英从远方眺望记忆中的小岛,一点一横长,是读书时小学老师教写字的顺口熘。从儿时日常生活写起,五湖四海丛居的军眷,在南台湾高雄凤山安身立命;结婚不称为结婚,而说「成家」,有时代的无奈,幸福的微光却也在生活里点滴亮起。接续以「家」为中心,母亲与邻居伯母们与生活打交道,纺织车、凤梨罐头工厂,是讨生活的方法。跨出家门,「学校」打开视角,来自不同村庄的同学,带出多采多姿的小镇地理风光。泪水与勇气交织的记忆,我的亲人们。

名家推荐

  ★对台湾的感谢礼赞!《巨流河》作者、台大外文系名誉教授 齐邦媛 专文推荐

  ★作家、评论家 李欧梵、朱天文、纪大伟、李陀 众声推荐

  如何认得这个世界,延伸向外的眼光,从此开始──

  ★你为你的父亲而写,我也为我的父亲而写。/齐邦媛(作家、台大外文系名誉教授)

  ★看来我以后写童年回忆时,要拜明凤英为师了。/李欧梵(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

  ★与明凤英相识快四十年,她的谦逊不张扬,至今我才知道她的身世,与我和朱天心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读时数度泪下。又她赴美甚早,带着他乡的生活眼光回归故乡,这种距离,是我们没有的,特别有一份提醒,真教人怅惘。/朱天文(作家)

  ★《一点一横长》示范了一种回忆旧台湾、面对新中国的风度。这种风度在众声喧譁的台湾不可能满足各种立场的读者,但毕竟逼近了大胆与心细之间的平衡点。/纪大伟(作家、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她的写作里有一种特别动人的朴素。/李陀(作家、文学评论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明凤英


  一九五六年出生于高雄后庄。父亲出生闽赣粤三角洲客家区,为江西南康县明屋客家人,母亲为台湾台西乡海北村人。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比较文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加州州立大学长滩校区副教授。现任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一九七○年代曾参加《三三集刊》文学活动,一九八○年留学旅居美国,一九九○年后师从李欧梵先生,二○○○年后往返上海、香港、台北、高雄、洛杉矶等地。近年开始写作,作品曾发表于《钟山》、《作家》、《小说界》、《上海文学》、《东方早报》、《上海壹周》。《一点一横长》为其首部创作文集。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相见恨晚 /齐邦媛
一笔清楚的帐目 /李欧梵
文字地理──明凤英的漂泊散文 /纪大伟
【自序】天使队伍

一 想念父亲
想念父亲
一表三千里
我的叔叔伯伯们
田草埔的故事
王老五与小白菜

二 一点一横长
一点一横长
谁怕打手心
美援那些年
小镇上的戏院
凤梨一牛车
裁缝车边
娘家
马尾女生
外婆的海口村
伤口上撒盐

三 太平岁月
破布子的夏天
罔忍
太平岁月大事记
我的二○○六

四 海鸥回眸
等待果陀的日子

【后记】动人的朴素 /李陀
发表纪录

图书序言

一点一横长

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

小时候学写字。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熘,让我们好记。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我的耳朵长。我姓王。我今年十四岁,在一心国小上学。」这是「厅」字。大厅的厅。整整二十五笔。

我们扯开嗓门喊起来,伸出食指把字写在空气里。一时,教室里像是让我们挂满了「厅」字,叮叮当当作响。

「一点一横长,二字下面口四方。两边丝绕绕,鸟儿站中央。」这是「鸾」字。红鸾星动的鸾。

还有「亡、口、月、贝、凡」,是「赢」字。输赢的赢。

老师假装摀起耳朵,说,「你们好大声音!外面的树叶子,花儿都让你们嚷嚷下来了。」

大家咧嘴嘻嘻笑起来。教室外面,隔着走廊,木麻黄红艳艳的花瓣正慢动作往下落,落在黄土堆上。

教我们顺口熘的是达老师,达时雨。江苏泗水人,民国三十八年到台湾。

六○年代的国民小学

那是六○年代的南台湾。

大陆迁移到台湾的「外省人」,已经慢慢在小岛上住下,烧饭做菜,过日子,生孩子。把煤球炉子在小巷子里生将起来,弄得四处炊烟熏眼。大江南北三十六行省的家乡菜色、口音方言,都在台湾岛上大剌剌铺陈开来。接受海风吹拂,热浪历练。

我随父母从南台湾一个山村里,搬到凤山镇,插班进小学,念一年级,下学期。

这凤山镇,在我来説,可算是繁华之地了。镇上有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有本地店家开的南北杂货店、布店、裁缝店、中西药房、钟表眼镜店、脚踏车店、诊所、小医院等等。不少外省籍军属人员、家眷,和勤务协防单位驻留这里。假日时节,有操南北口音的外省兵仔在小街上熘达,也有外省妈妈穿着大襟衫裤,提着菜篮子四处张望。

我的小学校园,也是各路人马,能人会合之地。

校长简钟奇先生是受过日式教育的台湾君子,高瘦斯文,背手来去如迎风玉树。当时全省推动「国语」教育,学校里的老师有一大半是四十九年前后到台湾来的,专门负责国语和作文科目,比如达时雨、胡耀芝、汪敏、赵葆祯、李玉亭、李国忠诸位外省老师。他们是附近公家单位的员工家属,黄埔一村艺工大队、凤山农林试验所、县政府和台湾凤梨公司等。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