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落心际的滋味

滑落心际的滋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爱情
  • 治愈
  • 成长
  • 现实
  • 情感
  • 细腻
  • 青春
  • 失恋
  • 伤痛
  • 文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脍炙人口」即是「人人爱吃生肉和烤肉」,
一道道感动人心的料理,绽放了代代相传的「知味」人生;
真正的饮食,深藏了真味,更是一份真意。


  味道是一只潜藏记忆的醰子,腌渍着久已淡忘的过往岁月,
  但是只要再喫一口,初尝时的滋味便点点滴滴浮现在舌尖,
  拉提出往日的人情故事──

  包裹金色糖衣的冰糖葫芦,是童年冬日里不可缺失的一幕,
  夕阳中的土笋冻,凝结已渐泛黄的记忆,想起一段愉快时光。

  味道是一种记忆,总在餐桌上、餐馆间品尝出属于往昔的时光踪迹,
  对于日常穿梭于巷弄、寻觅美食的品尝家来说,食物也是爬梳市井和庙堂美馔的寄託之处──

  片片薄如蝉翼的生鱼片,可追溯至唐朝五代的脍食;
  《花桥荣记》里的马肉米粉,是硝烟弥漫时的遗迹;
  大观园里的「牛乳蒸羊羔」是没见天日的东西,是年长人的药。

  四十八篇散文食记搭配一幅幅彩图,叙说食物本身的故事,也记下人情与美味的结缘,呈上处处散发食物香氛的小品文;串联世代传承美食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记、人生的每个小片段,经久犹有余香……

  只要保持着品味美食的真意,就能跟着朴质的文字,穿梭时空,跟着作者品尝美馔,同时也烩制一份属于自己的美食札记。

  味落红尘,花开千朵,寂寥了江南梦,寻不进南洋情。呷一口月色,啖不尽乡愁,品一隅相思,铺陈了怀念。

  思念时,选择找回共同经历的味道,千千万万的生灵都在味蕾间浮动,不安的情绪仿佛要进入永夜。努力,再努力……涌于笔尖的滋味到底是不同了。但即便是不胜苦闷的陈诉,也好过索然无味的缄默。所以选择回味美味,而非美食本身,要啖出一点真味来才好。

  《滑落心际的滋味》与其说是美味的赞歌,不如说是我一路走来,情感的释放,从江南到南洋,纠结的是悠远绵长的回味,可到回味时,往往已是迟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钟华


  作者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先后就职于新加坡《联合早报》、《我报》,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同时为新加坡及中国的报章杂志写人文生活类专栏。

  而立之年,仍求随性而活;拒绝绝对的规则、违拗的强制;只愿在静默静思处,散放一点思想的光彩;只认这没所谓的慢,才是生的艺术。耽搁的、飘摇的、徘徊的……不过是玩一场没有声响的游戏,流淌着的始终是幽静神秘的温情。

图书目录

推荐序1 柔美深邃.犹如名画
推荐序2 美食.美事

回味江南
从「脍炙人口」说开去
天天笋烧肉 不俗与不瘦
千里飘香—臭豆腐
忘忧草
死也要吃鸡爪菜
牛肉「哨子」
冰糖葫芦
独爱马肉米粉
打尽香椿头
色清如雪毛豆腐
「恨食」泥螺
等你的美食—粑粑
可爱的回味—羊肉串
牛乳羊羔 老年人的药
百年「甑糕」
飘洋过海的上海生煎包
琥珀色的冻
上天的悲悯之情—叫花鸡
Food Porn的美丽厨娘
数学家与剁椒鱼头
盐水煮蚕豆也登大雅之堂
「炒」出来的大千仔鸡
「征」出来的粉蒸肉
生姜之美 禅意关怀
外婆家的面疙瘩
米饭的力量
炸炒米喽!
老妈打倒了「老干妈」
「吃货」苏轼
豇豆那些事

寻味南洋
不一样的茶,肉骨茶
螃蟹是可以这样吃的
新加坡式早餐
田鸡之美不在田鸡
啰惹和生姜花
不是海南的海南鸡饭
一碗叻沙的思乡情
从「马来西亚旗袍」到娘惹大餐
有五香,也有灌肠
「菜头粿」和「蚝烙」
人人都爱咖喱鱼头
家家都卖松鱼头
「邻里」土司工坊
奇妙的苦味
初识「奈良」
秀色可餐的代价
圣人言「饮食男女」
风生水起捞鱼生
面包的故事

跋  离开磨盘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美食.美事


  世间无美食,则人间无美事。

  美食最美的地方,就在于谁都可以发表对美食的心得体会,这不是厨师或文人骚客的专利,古来许多美食的流传主要还是靠市井小民的口碑,就说新加坡闻名的肉骨茶便源于新加坡河畔搬运货物的苦力的简单餐食。

  中国自古至今,谈美食的哲人、作家不计其数,而且留下不少美丽的词章佳句,不断刺激后人对美食的欲望。老子以「治国如烹小鲜」,把厨艺提升到了治国的境界,厨师且不能妄自菲薄;庄子以「庖丁解牛」寓言道出人生的哲理,屠夫宰牛的工夫阐扬了精益求精的精神。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割不正不食,色恶不食,臭(通嗅,指气味)恶不食。」孔老师今天若在报上写美食专栏的话,笔下会是很挑剔的,餐馆老板们可要小心了。

  尽管古时候有「君子远庖厨」的说法,古代文人笔记中却常见美食纪录,他们并不忌讳给人留下「贪吃」的印象。如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近代作家谈美食见称者,人们多半想到写《雅舍小品》的梁实秋。被称为思想家、革命家,为人严肃的鲁迅在笔下也难掩其好吃的一面,人们可以在鲁迅日记中找到不少他喜欢光顾的餐馆名字。

  新加坡有一道几乎凡人皆知的美食曰「辣椒螃蟹」,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明清之际的一位诗人李笠翁,他有一本专写吃喝玩乐的笔记《闲情偶寄》,对饮食有很多心得,他说:「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像,竭其幽缈而言之。」谈到吃螃蟹,他自认为「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此一事一物也者,在我则为饮食中之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每当螃蟹即将上市之前,他便开始存钱,家人见他嗜蟹如命,笑说这是「买命钱」。李诗人家里有个婢女「勤于事蟹」,竟被他取名为「蟹奴」。他自嘲:「蟹乎,蟹乎,汝与吾之一生,殆相终始者乎!」如此蟹痴,卖「辣椒螃蟹」者岂能不视之为祖师爷而供奉其神像于店内,每日开店则先上香乎!

  钟华写美食,意不在美食,事实上是在书写其个人记忆,抒发生活情怀。是散文,也是笔记,这本书是她性情与智慧的结晶。其文字似平淡却细腻,文章洒脱处、幽默处、含蓄处、感怀处,即见妙语佳句,即现灵光闪烁。

  如写生鱼片:「所幸广东顺德的生鱼片,历经千年风雨屹立中华美食之林,也为中国脍食留下最后的作证。」(〈从「脍炙人口」说开去〉)点出了中国生鱼片的美食定位。
如写臭豆腐:「通常臭豆腐干需要油炸的时间比较久,表面会起泡,伴随奇妙的臭味份子,臭豆腐干的表面也慢慢转成灰黑色,内里却还是灰白色,咬开后,更像是豆腐里的『奥利奥』(Oreo)饼干!样子滑稽的臭豆腐干切成小块后,串上竹签,可再油炸后调味进食,也可直接买整片豆干大快朵颐。但切记要么趁热,要么冰镇,才有嚼劲,回味无穷。」(〈千里飘香――臭豆腐〉)把臭豆腐说得香味四溢。如写忘忧草,带出了一个东北大汉的失恋故事,悠悠说来,余音缭绕。(〈忘忧草〉)如写香椿,道出了一点童年记忆,大妈对小孩打尽香椿头感到生气是有一定的道理。(〈打尽香椿头〉)

  如写生姜:「那遥远的江南小城,畲家大院里的佛手姜,是上天给芸芸众生的禅意关怀。」(〈生姜之美,禅意关怀〉)这是此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神来之笔。

  如写新加坡的田鸡粥,先带出新加坡芽笼一带的环境特色,笔锋一转,才让田鸡美丽登场:「……不过单单就田鸡的口味而言是过重的,吃不了两块就会腻,好在白粥恰如其分地衬托了这份美味,让浓郁的田鸡在白粥的清甜中越发美而不腻。」(〈田鸡之美不在田鸡〉)如写新加坡的叻沙:「……配食的米粉被切为碎块浸在汤汁中,用汤匙舀着吃,每一口都和着浓浓的汤汁,很爽快很过瘾,滋味少有地独特鲜明。」肯定会引起新加坡读者的共鸣。(〈一碗叻沙的思乡情〉)钟华随父母移居到中国小吃之首的古都南京生活,难怪对舌尖上的文化特有感觉。南京自六朝时期流传至今千余年的街头小吃形形色色,口味繁多,她也因此能很快地进入不同地方的美食世界。再加上这几年在新加坡报社工作,更添了几分记者的新闻嗅觉。

  舌尖上的美味与心灵上的唯美相互结合,造就了一篇又一篇的隽永小品。

严孟达(新加坡《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图书试读

01

从「脍炙人口」说开去


「脍炙人口」是常用成语,如果你不知道,也没关系,因为用它的人,或也只知其一,对脍炙原意不甚了了。「脍炙人口」源自《孟子•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后得此成语,意指美味人人爱吃。《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这里的肉是广义的肉,包括鲜鱼,也就是生鱼,炙为烤肉;所谓脍炙其实是细切的生肉和烤肉,「人人爱吃生肉和烤肉」便是「脍炙人口」的本义。

在日本尚未发生海啸之前,新加坡的日本餐馆都宣称自己的生鱼源自日本,似乎这样的生鱼都是有光环的……由此可见,生鱼之于日本,就如樱花之于日本是割裂不了的象征,当下人们说起吃生鱼片无不联想到日本料理,殊不知生鱼片还是来自中国的舶来品,这就要从「脍炙人口」说开去,解读生鱼的历史。

在中国关于吃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朝,而《礼记》有曰:「脍,春用葱,秋用芥。」可见先秦的人不仅已经开始食脍,还在吃的时候加入葱、芥等制成的酱料来调味了。尽管几千年过去,生鱼的食法居然并无二致。

到了唐朝五代,脍不但是皇家宫廷盛宴必备,也是寻常百姓家的盘中餐,脍食蔚然成风。与此同时,脍食文化传至朝鲜半岛,更远渡到东洋,被精细的日本人发挥到了极致,最终成为和风文化的重要元素。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