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奇书
三两句即醒脑,转个弯就撞见幽默。
这是一本奇书,
若以案头手卷视之,
宜用慢生活来读,字行间,风吹落花,见心抱素。
但见冯杰以乡土为榻,荷衣为服,
嘴角挂着最现代的一朵笑。
若以汉简残札视之,亦可,
随机天成,如纸牌,如扑克,
可自由组合,貌离神合,别有洞天。
这是一本奇书,
他借草、借木、借露水、借咳嗽、借哈欠之后,
遂成字、成句、成文、成一把薄薄的月光意象。
冯杰幽幽叹道:
「江山依旧在,只是猪颜改」,其意云何?
待他以鸡零狗碎,一五一十道来。
名人推荐
舒国治 痖弦 宇文正 王盛弘 丁允恭 幽默推荐
陈芳明专文推荐:
每当俯临他的散文,彷彿可以窥见一个干净而透明的灵魂。简洁的语法,乡愁的散发,无垢的美学。
作者简介
冯杰
真名亦笔名,母亲起的。
一直使用,将从有到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北中原一个叫孟岗的小镇。
童年与外祖父母在滑县小村留香寨度过。
在方圆不足二十平方公里的几处村镇辗转接受教育。
小学、转学,初中,降级。
职务最高曾任二年级组长,辖管近十人。
高中辍学,考入长垣县农业银行。
当信贷员、办事员,通讯员、文案员、小职员。
在一个断无诗意的空间独自造诗造梦近三十年。
四十五岁那年持一盖满公章信函到郑州来当专业作家。
本想养心,实为煳口。
低产作家,着作等脚。
电子邮箱:fengjie1964@163.com
【序】 以缓慢抵抗现代──读冯杰《猪身上的一条公路:手卷展》 /陈芳明
第一集 鸡
A
暗夜细声
B
鞭稍的长度
半碗蜜
C
城市鸡鸣
凑合画
D
地窨之深
多抽出一支筷子的象征
铸‧解词
第二集 零
E
轭
二十条乡村指南
F
风‧在童年时的解释
反标
纺车和乱人方寸之弦
G
跟着姥爷去买马
管管荷花
第三集 狗
H
荷叶的格言
荷花帖
狐狸头瓜的称唿
画龙话龙都不点睛
和苏东坡闹
J
节日缝隙里的两件碎事
第四集 碎
K
诳花的道理
坷垃影
L
犁铧的面庞
笼嘴
履的履
里生外熟
两匹着名的驴子
第五集 再鸡
M
猫行瓦屋
木瓜志
麻经
每个女人并不是都有自己的节日
母鸡打鸣
N
尿素和布谷的关系
农民组织考‧北中原结构
捏码
P
瓶胆之心
第六集 再零
Q
墙体标语‧我观
蜣螂的风度‧关于散淡
汽油的味道
雀,国鸟乎
雀瓮之考辨
R
燃香余屑
S
牲口的口语
树木的担当
食槽也要雕花
手帕在乡村的壮胆行为
第七集 再狗
T
听到铁轨上的口香糖味
跳伞的驴
兔子,兔头,兔事荟萃
剔牙传奇
W
韦‧牛皮绳子
屋顶上的牙齿
瓦叫
我的老师计有张岱陈洪绶和关节炎
X
乡村二十五种声音
序‧绳‧和捆蟹的草绳
乡村敌台
下榻‧狗的雅致
乡村填空题
第八集 再碎
Y
菸草之路
雨天的事
压床
移树就宛如移梦
叶公好龙和游走及无定位
Z
猪身上的一条公路
在血液里游泳的「马匹」
灶火
泽马之草宛如大地的面庞
枣核记
中秋节吃啥
【跋】借髭记/冯 杰
序
以缓慢抵抗现代──读冯杰《猪身上的一条公路:手卷展》 陈芳明
每个人的时间快慢不一,被监禁在囚牢的人,时间相当迟缓;在运动场奔跑的人,时间特别快。由于对时间的感受不同,从而对空间的想像也有所差异。现代生活的节奏特别迅速,所有的事物稍纵即逝,甚至感情与思想也是倏起倏灭。都市的时间,往往只是媒介而已,从来都无法保留下来。尤其在消费社会里,再也找不到任何乡愁。新的商品不断上市,旧的事物不断丢弃,交替过于激烈,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眷恋。
冯杰的文字,有意使时间都缓慢下来。就像电影运镜那样缓缓移动,让镜头中的人与物细细呈现在眼前。其中的光影、色泽、温度,都以定格方式逐渐显影。当代书写的风气是以速成方式进行,冯杰反其道而行,选择了慢活与慢写,为的是让读者清楚看见地球从来不是迅速旋转。身在北地的作家,必然见证资本主义浪潮对古老中国的侵袭。尤其是后现代主义风潮与消费社会文化,席卷亚洲大陆时,历史越来越没有深度,文化也变得浅薄。由于消逝太快,不久就变成一种怀旧病。这种怀旧病不是乡愁,而是代表时间的迅速转换。
文化乡愁才是真正具有历史深度,它负载着一定的美学价值与生活方式,也暗示着异于现代的生命态度与时间观念。那是累积了好几个朝代慢慢形塑而成,并且也连系着好几个世代的感情。这样的乡愁往往跟泥土紧密连结,就像根须那样紧紧抓住大地,并且在土壤底下深深蔓延。冯杰散文便是根植在他自己的故乡,每个文字,大量吸收了土地之气。面对整个世界转变时,他仍然显得非常从容,完全不为任何风潮所动摇。无论是政治波涛或经济浪潮,他都亲身经历,却对灵魂深处的文化信仰毫无冲击。
他所看到的时代,可能不只是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浪潮,在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就已经目睹无数文物资产彻底遭到破坏。政治运动中,借着意识形态的斗争,有多少文化乡愁受到扫荡。如今有多少来自远方的舶来品,也次第取代旧有的生活方式。这种精神上的双重失落,一个来自内部,一个来自外国,使整个世代几乎要连根拔起。冯杰在一个小镇担任信贷员,前后三十余年,宁可守住世界的一个角落,坚持不为全球化所动。他的散文书写,可能无法抵御八方而来的消费风气,但只要挺起一支笔,他的土地就可发出声音。
出生于一九六四年河南长垣的冯杰,是在文化大革命欲熄未熄之际,逐渐在长辈的薰陶下,认识自己的土地。他生命中的幸运,也许是从未在城市里漂泊游荡,无须受到任何流行商品的诱惑,也无须养成无情与绝情的傲慢。正如他在上一册散文集《一个人的私家菜》的〈跋〉说:「如今再没有一个食客吃后会在纸上留香,他们大都抹嘴而行。」时代风气使许多人都变成消费者,绝对不可能珍惜他们的拥有。当冯杰像一棵树,牢牢生长在质朴的泥土,可以仰望辽阔的天空,也可以唿吸澄明的空气,那就是他的文学养分。他对待每一个文字,彷彿就在于尊重每一颗饭粒,从来没有虚掷。他的文学从未出现轻佻、侮慢、放纵,每当落笔时,他总是抱持敬谨之心。
冯杰擅长使用简短的句式,使节奏显现特别轻快。在最短的语言里,蕴藏最丰富的意义。笔下的故乡人事与景物,纵然都是耳熟能详,经过他的锻铸之后,立即产生陌生化;因为陌生,所以新鲜。这正是他动人心弦的书写策略。许多语言都是从姥姥身上学习,但是化为他的文字时,整个意象就鲜明起来。在地书写并未过时,凡是读过他的散文,都会被唤醒失忆已久的感觉与感情。虽然他在〈里生外熟〉自谦说:「我写的散文,大体算是土坯散文,尚未成砖。」细读他的遣词用句之际,可以体会用心良苦之深。收在书里的文字,往往篇幅有限,少则五六百字,多则一千多字,却容纳饱满的情感,承载歧异的意象。
诚实与敦厚,是他的美学原则。在成长岁月里,由于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记忆中充满累累伤痕。字里行间犹存留一些惊悸,但没有丝毫罣恨。他容许受害经验化为遥远的背景,有时充作某些幽微的反讽,有时则是反衬高贵的人性。他云淡风轻地勾起,只是希望人间灾难不再重演。农村面临的危机,再也不是来自政治的批斗。取而代之的是,农村里无端出现高速公路,所到之处,不仅辗过猪身,也辗过人身,从此世外桃源永无宁日。当世界变得太快,记忆也跟着迅速消逝。当他看见资本主义轰然而至,便决心追求缓慢,发抒他无声而深沉的抗议。
冯杰的每册散文,必然都会有他亲绘的水墨插图。那种小品风格,与文字相互对照,诚然余韵无穷。他自称那是凑合画,其中却暗藏他的含蓄寄意。作画时,他使用桑葚、菠菜汁、陈醋、罗汉果,来取代颜料,真正是以实践来印证自己的美学信念。他的书法笔式与水墨画式,都带着拙趣,几乎可以让读者闻嗅泥土的气味。每当俯临他的散文,彷彿可以窥见一个干净而透明的灵魂。简洁的语法,乡愁的散发,无垢的美学,构成他的文学世界。他刻意慢下来,如秋天的一片叶,在风中缓缓飘扬,那样从容,那样无悔。以缓慢抵抗现代,为这时代心灵留下无可轻侮的证词。
2014.1.2 政大台文所
半碗蜜
有一个小剧种,在村里称「二夹弦」,讲诉世间哀愁。道具由一把胡琴来奏。那胡琴有四根弦,因每两根弦夹一根马尾拉奏,故叫二夹弦。风中颤音。
在村里,它还有个更妙的称唿,叫「半碗蜜」。
为啥叫半碗蜜不叫「半碗米」、「半碗水」、「半碗煳涂」?我曾专心探讨过,是说二夹弦音调甜美,委婉动听,听一段心里如同喝了半碗蜜一般。「煳涂」则是玉米粥,质稠,黏嘴。蜜的声音是甜的。
铁匠孙炳臣有一句口头禅,「二夹弦一哼哼,不穿棉衣能过冬。」
他媳妇就会嘲笑他:「不穿衣服,照样冻得你个屌朝下。」
他还有一句话,「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听听二夹弦。」
他媳妇接着又嘲笑他:「好,那我今晚就不给你插煳涂了,你去吃哼哼吧。」
孙炳臣的后一句没有上一句直接到位,唧唧复唧唧,就有较劲的意痕。
二夹弦分河东调和河西调。黄河东流去,在我们这里拐了一个弯,掉头北下,闯入渤海。以黄河为界,河东调是山东菏泽那边演唱的,北中原的二夹弦属于河西调。每年黄河发水,河东曹县、东明过来的要饭艺人都唱河东调二夹弦。我们这岸的肯定也过去光临,去传播河西调。
河西调唱得最好的是道口镇的一位艺名叫「大蒲扇」的,因演唱时习惯放把蒲扇,他以唱《王婆骂鸡》出名,吐词爽快流畅,一口气可唱二百多句,还博得一个「翁倒山」的美名。
孙炳臣后来因为犯了那件政事,死了。我在一篇叫《鏊》的文章里战战兢兢捎带过。
他死了三十多年之后,他儿子挣了大钱,恍然想起他爹喜欢二夹弦,请了滑县豫剧团退休演员,虽说这些艺术家们一一嘴里跑风。在村里唱了三天二夹弦,让他爹喝了「半碗蜜」。
戏剧场景是他爹当年在监狱里痛定思痛时没有想到的。
2013.04.2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