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

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浊水溪
  • 台湾河流
  • 环境保护
  • 母亲河
  • 地方志
  • 文化人类学
  • 生态研究
  • 溪流文化
  • 台湾历史
  • 环境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甘愿的你我,请站出来!
这是一本以行动写成的文学


  与土地最亲密的诗人——吴晟
  守护孕育宝岛的母亲之河——浊水溪

  特别收录:吴音宁X吴明益 对谈〈给岛屿明日的所有可能〉

  不甘愿自小相依的水源被糟蹋殆尽,诗人吴晟一笔写入守护水圳行动。

  原是浊水溪源头写到出海口的大地悲鸣,一路十年,最贴近于土地的诗人却必须站出来为土地悲愤行动。

  不甘愿水源命脉被抢夺的人们  
  不甘愿良田荒芜的人们
  不甘愿家园被毁的人们
  不甘愿离弃土地的人们
  请坚定站出来啊

—〈请站出来〉,吴晟


  浊水溪,台湾最长的河川,也是宝岛最重要的命脉。从出生就与浊水溪为伍的吴晟,长期从事农田工作,与土地与水有着浓厚感情与依恋。追寻母亲之河意愿悬念已久,为了用笔写下,亲身踏上这场探索伤口的旅程。

  笔记从浊水溪源头——奇莱山北峰与合欢山东峰间的佐久间鞍部开始,沿着万大、曲冰、万丰、武界等部落,对于这块土地的种种面貌,不管是美好或者是丑恶,均以最直接却温暖的文笔描绘与批判,笔触与河水一同倾流至出海口。

  你问我平静近乎安逸的
  晚年,还有什么牵挂
  为何满脸沧桑
  每一道皱纹,掩藏不住忧伤

—〈我心忧怀〉,吴晟


  纪录完成之后,如今十年,母亲之河流经地域因为对发展想像不同,使我们对水失去敬畏,产生许多误解。怪手驶入,几近破坏农人相依为命的水圳之际,诗人急切写下大圳悲叹,焦虑问着到底谁可以决定水的命运,谁有权可以不顾后果操弄大自然。

  吴晟与水的长年相处与理解,不得不亲自出手阻止那些对大自然上下其手的意图,不只用他那只诗人的笔,更站出来与所有人以行动一起守护我们仅有文明命脉——水。

  增订《笔记浊水溪》,加入第五辑「守护水圳行动」,成为最完整的吴晟护水文学纪录。

  附有「守护水圳行动」照片纪录。
  吴晟最具主题性的散文书写。

  搭配吴晟护水运动新诗作〈请站出来〉;水资源经典诗二首〈水啊水啊〉、〈帮浦〉

  吴晟对水资源利用的担忧,亲身实地踏察纪录。因为实地了解,演变为行动与掷地有声的诚恳建言。
浊水溪畔的千年回响:一部关于台湾土地与人文的深度考察 书名暂定:《浊水清流:台湾中部社会生态史》 作者: 佚名(或采用笔名:观水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台湾中西部地区——以古老的浊水溪流域为核心地理脉络——所承载的复杂历史、独特社会结构、地方文化记忆与当代环境变迁的非虚构作品。它摒弃了宏大叙事的框架,转而聚焦于“地方性知识”的挖掘与呈现,通过对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梳理、地方口述访谈的细致编织,试图描绘出一幅多层次、充满生命力的台湾中部社会生态地图。 全书结构分为“溯源”、“扎根”、“流变”与“远望”四个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长久而深刻的博弈与共生关系。 --- 第一部分:溯源——河流的形塑与早期聚落 本部分着重于追溯浊水溪(及其周边河流系统,如大甲溪、猫罗溪等)在台湾地理版图上的形成意义,以及早期人类如何在河流冲积扇上建立生存秩序。 一、河流地貌与生存智慧: 详细考察浊水溪河道形态的季节性变化——从丰水期的湍急洪流到枯水期的沙洲漫延——及其对早期农业(特别是旱作向水稻的转型)的影响。重点分析早期原住民社群(如布农族、邹族在流域上游的分布)与河流的交互模式,他们的祭典、神话与河流之间的隐秘联系。这不是简单的地理介绍,而是探讨“水文决定论”在台湾中部如何被地方文化所消解或强化。 二、荷兰、明郑与清领时期的拓垦脉络: 聚焦于17世纪至19世纪,汉人移民如何从西海岸向内陆推进,以浊水溪为轴线,开辟田地、建立村庄。书中将详细分析官方治理(如防汛工程、水圳的兴建)与民间自救组织(如地方庄头间的“公议”)在水利治理上的拉锯与合作。例如,探讨早期汉人如何吸收和改造原有的水利技术,使其适应于中部的土壤特性和气候条件。 三、聚落的命名与记忆: 选取流域内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村落(如彰化平原边缘的鹿港、斗六、或嘉义北端的朴子溪流域周边聚落),通过分析其地名(如“崁顶”、“潭子”、“隘口”)的语源学,重构早期先民对环境的认知和心理投射。 --- 第二部分:扎根——农业社会与地方经济的构建 本阶段深入探讨河流滋养下形成的独特农业经济体系,以及围绕水利形成的社会阶层与权力结构。 一、水圳体系的权力结构: 侧重于清末至日治初期,大型水利工程(如八堡圳的修建与影响)如何重塑了地方权力格局。分析水权分配中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谁有权决定水流向哪里?谁被排除在外?这不仅是工程史,更是社会史。书中将引用地方志、水利公会档案,揭示“水头”和“管水人”在地方治理中的实际影响力。 二、甘蔗、烟草与经济作物的兴衰: 探讨浊水溪冲积扇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变迁史。从传统的稻米种植,到日治时期大规模的制糖产业(如对比林糖厂、虎尾糖厂的兴衰),以及战后烟草种植的兴盛。分析这些外来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了农民的土地关系和生活节奏,以及地方社区如何努力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维持自身独立性。 三、乡土信仰与社区的粘合剂: 考察地方庙宇、岁时节令与农业周期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是那些与“风调雨顺”直接相关的神祇崇拜(如妈祖巡境、王船祭等)如何成为社区认同与社会秩序维系的关键机制。选取一至两个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祭典进行细致的人类学观察。 --- 第三部分:流变——现代化的冲击与身份的重塑 本部分将时间线推至战后至今,关注工业化、都市化以及台湾社会整体的民主化进程对中部地区带来的剧烈冲击。 一、从田埂到工厂:工业化的转移与劳工的迁徙: 分析台湾中部的传统农业区如何转型为基础工业或新兴科技产业的腹地。聚焦于离散的家庭结构——青壮年劳动力向台中、台南等大都会的迁移,以及由此留下的“空心化”村庄的社会面貌。探讨在快速工业化背景下,传统技艺(如竹编、传统木工)如何艰难求存。 二、政治变迁下的地方叙事: 探讨在不同政治体制下(日治晚期、国民政府迁台初期、解严前后),地方精英如何调整其话语权。分析地方历史叙事如何在官方历史与民间记忆之间进行协商、甚至冲突。例如,对特定历史事件(如二二八事件、或反抗水利工程的抗争)在地方口述中的保留与遗忘。 三、环境伦理的觉醒:来自河流的警讯: 探讨战后大规模的河川治理工程(如堤防加高、河道截弯取直)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长期影响。深入研究特定污染事件(如地下水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如何促使地方社区产生环保意识,并组织起来进行抗争。这是人类对河流“掠夺式”利用的反思。 --- 第四部分:远望——面向未来的韧性与文化再生 本书的最后部分不再仅仅是记录,而是对中部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审慎展望,强调“在地性”在现代化浪潮中的价值。 一、新世代的“回乡”与文化创业: 观察战后出生、接受现代教育的青年一代,如何选择返乡,并以文化创意、有机农业或社区营造的方式,重新诠释和活化地方资源。分析这些“新移民”在融入既有地方社会结构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地方志的重构与数字典藏: 探讨地方文史工作者、社区大学和地方博物馆在抢救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努力。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分散的口述历史、老照片、家族族谱进行系统化的建构,以对抗快速流逝的时间。 三、河流的未来:共存的可能路径: 总结浊水溪流域在水资源管理、文化认同重建方面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强调一种新的“河流观”的必要性——从征服者心态转变为合作者心态,探讨如何将历史教训融入未来的城市规划与生态保育策略中,为台湾其他面临同样挑战的地区提供借鉴。 --- 本书风格与特色: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叙事性。它拒绝使用生硬的统计数据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记录、第一手访谈片段、以及对地方文献的细致解读,将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层层剥开,展现出浊水溪流域复杂而迷人的“生命肌理”。全书旨在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对台湾主流叙事的预设,真正沉浸于这片土地的呼吸之中,感受其千年以来所积淀的沉重与希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晟


  本名吴胜雄。一九四四年出生,世居彰化县溪州乡。一九七一年屏东农专畜牧科毕业,随即返乡担任溪州国民中学生物科教师。教职之余为自耕农,亲身从事农田工作,并致力诗和散文的写作。十六岁开始写诗,至今始终不辍。一九八○年曾以诗人身分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计画(University of Iowa Writers’ Workshop)。二○○○年二月从溪州国中退休,专事耕读。十余篇诗文收入教科书中,早已成为台湾最为人所知的诗人之一。吴晟近年多次参加与自然资源保育相关的社会运动,堪称台湾作家身体力行,实践关爱乡土信念的典范。

  作品有诗集《飘摇里》、《吾乡印象》、《向孩子说》、《吴晟诗选》;散文集《农妇》、《店仔头》、《无悔》、《不如相忘》、《一首诗一个故事》、《笔记浊水溪》;与吴明益合编《溼地.石化.岛屿想像》等书。

图书目录

请站出来/诗作
水啊水啊/诗作
与自然修好——增订《笔记浊水溪》为《守护母亲之河》序/庄芳华
贴近南投——《笔记浊水溪》自序
浊水溪,台湾的动脉——展读吴晟《笔记浊水溪》有感(推荐序)/羊子乔

辑一、浊水溪水系
引言
水的归属
丹大之行
陈有兰溪行脚
清水溪
清水沟溪
武界行脚
水力、水利
集集拦河堰

辑二、走访山水
家园沧桑
庐山山水
刨开水根「拉」温泉
深入奥万大
车埕小站
台地上的种作

辑三、日月潭畔
水沙浮屿
亲水戏波
浮水明珠
蝶之舞
自然步道
威权遗迹
谁的日月潭

辑四、浊水溪下游记事
溪埔良田
良田作物
河床天地
河川整治
出海口

辑五、守护水圳行动
大圳悲叹
帮浦/诗作
谁可以决定一条水圳的命运?——守护水圳札记

特别收录
给岛屿明日的所有可能/吴音宁、吴明益 对谈
发表年月

图书序言



请站出来/诗◎吴晟


  上天恩赐的水源
  滚滚浊水阳光下闪着银光
  奔流河川,灌注辽阔田地
  恩养世代子民
  是岛屿农乡的血脉

  血脉正被抢夺
  一部部金权集团的怪手
  挟开发之名、开膛破肚
  沿着水圳路
  埋下利益纠缠输送的暗管
  直逼圳头

  水稻瑟缩着
  蔬菜恐慌探问命运
  果树大力摇动枝桠争生存
  农民齐聚圳头守护
  手中没有任何武器
  不懂什么关说与人际
  只有握紧各式农具
  喝叱怪手撤离

  请站出来
  年轻的、年长的
  有笔、有摄影机、有编辑台
  有机会建言的行政幕僚
  请来和农作物站在一起
  和农民并肩作战
  和河流母亲同一阵线
  因为农乡是我们
  大家共同拥有的岛屿粮仓
    
  请站出来呀
  决策中的官员、委员、学者专家们  
  请面对历史报告
  请面对天地良心自我评估
  请面对后代子孙诚实坦白

  说说看学术可以包装多少贪婪
  可以为多少工程利益护航
  说说看短暂的权位
  做了哪些选择?哪些决定
  是在恋栈之中、推拖之中
  造了多少孽?
  或是符合公义的承担

  亲爱的乡亲朋友
  不甘愿水源命脉被抢夺的人们
  不甘愿良田荒芜的人们
  不甘愿家园被毁的人们
  不甘愿离弃土地的人们
  请坚定站出来啊

图书试读

序  贴近南投

台湾第一大河浊水溪,发源于何处?诸多水系承载多少恩泽和灾难而奔流?整个河域有多长多辽阔?

我的家乡,紧邻浊水溪下游北岸,父母亲承继祖父母,依靠肥美的浊水溪沖积土,在广阔的溪埔地从事农耕,抚养一家人。我也和多数乡亲一样,在浊水溪平原上成长,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作收成。

的确,半世纪以来,就像入土扎根的作物,溪州农乡一直是我安身立命的居所。
农家子弟从小就必须到田里帮忙农事,所有的农事都是劳力与汗水的粗活,不过,对于尚未体会生活艰辛的孩童,农田的劳作与嬉戏常是混杂分不清,更多时候我们都在浊水溪河床玩耍。

赤脚踩在柔软又坚实的田地,脚底下轻微刺痛的感觉,至今依稀仍在;炎夏的午后,成群玩伴纵身跃入圳沟,赤裸的身躯,随着溪水漂浮,那沁透肌肤的清凉,每每化做往后美好记忆的写作动能。

即使出外求学的青少年阶段,寒暑假正逢农忙时节,大都回家协助农事。而我大专联考选择农科就读,应该和浓厚的农民本质、农村情感有很深的渊源吧。

农专毕业后,随即返乡任教国中,教职之余亲身从事农耕,至今未曾间断。翠绿的田野、潺潺的流水声,滋润了我的创作性灵;清甜的菜蔬,香又Q的浊水米,则养育了我们,浊水溪的水土可说提供了我生命所需的一切。

而我只知道灌溉农乡的水引自浊水溪,浊水溪的源头,来自日出东方的高山峻岭,然则那山是怎样的形貌?那水如何奔流?却一直未曾仔细探究。

每当遥望矗立在家乡东边的连绵山峰,始终笼罩在浓浓淡淡云雾间,总会引发我不少神祕的玄想和向往。

走访山的那一边、探溯水的源头故乡及流域,长年以来成为我的生命中经常涌现的愿望。

翻看地图,很容易得知矗立家乡东边的连绵山峰,属于八卦山脉,是彰化与南投的县界;更远处的浊水溪源头山峰,属于南投县境。然而水流自有不受人为设限的特性,顺着地表曲折起伏的趋势漫流,千年万年水与岩的沖刷抚触,雕凿出今日的地理风貌。若拉长地球的年岁来看,行政机构为了某种区隔上的必要所划定的疆界,何等侷促。

一条大河有多少支流汇集?或者说多少支流汇集而成一条大河?流域有多长多辽阔?

从南投县北境云雾深处出发的溪流,挟庐山的温泉水、奥万大的红叶,一路向南,最后受囿于日月潭;回绕台湾顶峰玉山的沙里仙溪,入陈有兰溪,过梅乡信义、水里、集集、名间的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新闻报道里关于河流污染的冰冷数据,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河畔的稻田,辛勤耕作的农人,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的身影,以及那条不息流淌的母亲河。作者用最真诚的文字,记录了河流的悲欢离合,也记录了人们对河流的依恋与守护。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河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承载情感、记忆和文化的生命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河流的生态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家”的书。身为台湾人,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母亲河”。《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让我反思,我们是如何对待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的。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问题,直指人心: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又为之付出了多少?那些关于工业废水、农药残留的章节,读来让人心痛,但也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思考和行动的决心。

评分

《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环保意识的唤醒。它更像是一本充满历史厚度的散文集,将浊水溪比作母亲,恰如其分。这条河流孕育了沿岸的聚落,承载了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故事。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挖掘出许多被遗忘的传统智慧,那些与河流共生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珍贵。我曾听长辈提及过去捕鱼的盛况,如今读到书中对那些传统渔法的细致刻画,更深刻地理解了那份失落。这不仅是对河流的守护,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挽留。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浊水溪的印象,仅限于它宏伟的地貌和作为台湾最长河流的地理知识。然而,《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诗人的笔触,勾勒出浊水溪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无论是春日的新芽,夏日的奔腾,秋日的静谧,还是冬日的萧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当地居民生活细节的描摹,那些淳朴的笑容,那些辛勤的汗水,都与这条母亲河紧密相连。阅读这本书,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土地,亲身感受着河流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报告,也不是一本刻板的科普读物。相反,《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故事集,作者将自己与浊水溪的故事,以及沿岸居民的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浊水溪不同季节的描绘,那种季节更迭带来的诗意,与河流的生命息息相关。读到那些关于河流整治的困境,以及居民们为保护家园所做的努力,让我备受鼓舞。

评分

这本《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的出现,真的像一股清流,缓缓注入我这颗长期以来对台湾本土议题略显麻木的心田。身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曾几何时,只是匆匆地经过浊水溪,甚至是直接忽略了它的存在,只知道它是这条我们赖以为生的河流。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情感的方式,将浊水溪从地理名词,变成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河岸风光时,那种如同慢镜头般的细腻描绘,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湿度,泥土的芬芳,甚至能听到水流拂过鹅卵石的低语。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灵魂,往往就藏在那里的河流之中。《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这本书,用一种近乎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浊水溪的灵魂。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河流地质演变的细致观察,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沿岸的独特地貌和人文风情。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开发,作者都一一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河流的生命力,也看到了它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不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与土地的对话。

评分

《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故乡”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浊水溪,对于许多台湾人来说,可能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但在作者的笔下,它活了起来,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我喜欢书中对河流周边生态系统的细致描绘,从微小的水生昆虫,到盘旋的猛禽,每一个生命都与河流的健康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明白,保护一条河流,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些在都市里长大的孩子,对土地的感情,总隔着一层薄膜。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却也渐渐遗忘了脚下的根。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了浊水溪流域的生态变迁,那些曾经繁盛的物种,如今面临的困境,让人读来扼腕叹息。尤其是在描绘水质污染的部分,那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报告,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这些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对整个生态链造成的深远影响。这种“在地”的视角,和充满人情味的叙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为之动容。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守护母亲之河:笔记浊水溪》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条河流,更是在记录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作者用非常贴近在地人的语言,讲述了浊水溪的故事,那些关于农业灌溉,关于水利工程,关于河流生态的挑战,都以一种易于理解且充满情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连接更加紧密了,也对浊水溪这条“母亲河”有了更深切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