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与人权

侦查与人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侦查
  • 人权
  • 法律
  • 犯罪
  • 调查
  • 执法
  • 司法
  • 权利
  • 保护
  • 刑事诉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基本人权与真实发现两者直接对峙冲突最激烈之处,即在于起诉前的侦查活动。最近,因司法关说风暴所掀开的监听国会等浮滥监听的问题,再次突显了侦查与人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及衡平上的困难。本书首先就侦查的基础理论,深入探讨侦查的基本原则、检警关系的定位及侦查不公开的适用范围等课题。其次,针对侦查的各论问题,依序处理侦查机关对于供述自由、人身自由、住居及通讯隐私的干预问题,最后论及刑事侦查的新趋势,内容详实,论述精辟。对于有志之士研究我国侦查法制的发展沿革、现况以及未来兴革的展望,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专书。
迷失的古物:失落文明的最后回响 本书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洪流中被遗忘的文明的史诗。故事的开端,在被当地人称为“寂静之海”的广袤沙漠深处,一支由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探险家组成的精英团队,偶然发现了一处被厚重沙层掩埋了数千年的地下遗迹。这处遗迹的规模和精美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对已知古代文明的认知。 主人公艾米莉亚·维恩,一位对古代符号学有着近乎偏执热爱的年轻学者,被这次发现彻底震撼了。她发现的,不仅仅是一堆残垣断壁,而是一个名叫“卡萨拉”(Kassala)的文明留下的最后痕迹。卡萨拉文明在历史记录中完全缺席,仿佛从未存在过,但他们留下的技术和艺术,却暗示着一个远超同期文明的高度发达社会。 第一部分:沙海下的低语 探险队深入遗迹核心,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中央档案馆。档案馆内没有纸质文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未知晶体构成的记忆矩阵。这些矩阵在被激活后,投射出全息影像和声音,记录了卡萨拉文明的兴衰史。 艾米莉亚的工作重点,便是破解这种被称为“光语”的文字系统。光语的复杂性在于,它不是线性的文字,而是一种基于频率和色彩组合的思维表达方式。随着她对光语的理解日益加深,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开始浮现:卡萨拉文明并非自然衰亡,而是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几乎是瞬间的灾难。 随着深入挖掘,团队发现了卡萨拉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理解。他们似乎掌握了一种可以微妙影响局部时空结构的技术,这种技术被他们用来进行能源采集和信息存储。然而,记录显示,正是对这种力量的过度依赖和误用,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毁灭。 第二部分:追寻失落的科技 在卡萨拉王室的居所中,探险队找到了一个结构复杂的机械装置——“星盘观测仪”。这台仪器似乎是卡萨拉人用于预测或控制某种宇宙事件的关键工具。仪器旁边的光语记录揭示了一个核心概念:“谐振点”。 “谐振点”是卡萨拉人相信的宇宙中的能量汇集之地,他们认为通过精确计算和校准,可以从这些点汲取无限的、纯净的能量。然而,历史记载表明,在他们试图“锁定”一个特别强大的谐振点时,引发了一场反噬。这次事件不仅摧毁了他们的城市,还将整个文明的物质形态降解到了近乎虚无的状态。 艾米莉亚的搭档,物理学家马库斯·瑞德,对这些物理残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发现卡萨拉使用的材料具有奇异的负质量特性,这挑战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马库斯坚信,如果能重构“星盘观测仪”的运行原理,他们或许能揭示出一种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甚至可能影响宇宙的基本结构。 第三部分:文明的阴影与道德困境 随着探险的深入,团队成员之间开始产生裂痕。一部分人,以冷酷的资源经纪人科尔为首,他们更关注如何将卡萨拉的技术转化为商业利益,特别是那些能够被用于军事或能源垄断的发现。而艾米莉亚和马库斯,则坚持保护这些知识的纯洁性,不希望历史的悲剧重演。 在档案馆的最深处,他们发现了一个被封印的区域——“静默室”。这里的记录极其晦涩,似乎是卡萨拉文明最后一位领袖留下的警示。这位领袖描述了他们在追求终极知识时,如何逐渐失去了人性,变得傲慢和疏离,最终将自己的世界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警示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干预的代价”:任何试图超越自然限制的尝试,都将以文明自身的消亡作为终结。卡萨拉人不是被外力摧毁的,而是被他们自己创造的“完美”所吞噬。 第四部分:沙尘暴中的抉择 科尔一伙人试图绕过艾米莉亚和马库斯,强行启动了星盘观测仪的一个核心组件,希望利用其储存的能量。他们的行动引发了遗迹内部的连锁反应。原本稳定的结构开始震动,沙尘暴预警系统发出刺耳的轰鸣。 艾米莉亚意识到,启动这个装置不仅无法获取能量,反而可能释放出当年导致卡萨拉毁灭的“失衡场”。这个场域会对生物体造成不可逆转的认知紊乱。 在一场与科尔的对峙中,艾米莉亚必须利用她对光语的理解,快速解读卡萨拉人留下的紧急关闭程序。她必须在遗迹完全坍塌、技术失控前,做出一个决定:是彻底摧毁这个文明遗留下的所有高科技成果,以绝后患;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其知识以最安全的方式记录下来,留给未来的人类文明审慎研究。 尾声:回响与传承 最终,艾米莉亚成功地稳定了残存的能量,并锁死了星盘观测仪的核心驱动。科尔的行动失败了,他被困在了遗迹内部的塌方中。艾米莉亚和马库斯带着有限的、经过高度筛选的卡萨拉文化和哲学记录,离开了这片被诅咒的沙漠。 他们没有带回任何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超级武器”或“永动机”。他们带回的,是关于一个高度发达文明如何因为对力量的无节制追求而自我毁灭的深刻教训。 本书以一种沉思的口吻结束:卡萨拉文明的低语仍在风中回荡,它不再是关于科技的颂歌,而是对人类自身的警醒。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其力量的强大,而在于使用者的智慧与克制。故事的悬念留在了那些未被完全破译的光语片段中,它们似乎暗示着,在宇宙的更深处,可能还存在着其他逃过一劫的“谐振点”,以及那些仍在默默观察着我们,等待人类做出正确选择的——隐匿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运财


  【现职】东海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经历】最高法院学术研究会委员(1998.3-2001.7)

  【学历】日本神户大学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自 序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前 言/3
 第二章 侦查之基本原则与任意侦查之界限
  壹、前 言/7
  贰、侦查之意义、目的及其范围/9
  参、侦查之基本原则/ 13
  肆、任意处分与强制处分之区别/ 21
  伍、检察官实施他字案调查之适法性问题/ 31
  陆、结 语/ 34
 第三章 检警关系定位问题之研究
     ──从贯彻检察官控诉原则的立场
  壹、问题状况/ 35
  贰、修法前之检察官地位及侦查构造的特征/ 37
  参、检察官续为侦查主宰之妥当性检讨/ 41
  肆、检警关系定位问题之调整方向/ 47
  伍、结 语/ 54
 第四章 从警职法之制定探讨行政警察与司法警察作用之区别
  壹、前 言/ 57
  贰、日本法上有关区别必要性之争议/ 58
  参、我国法的检讨/ 66
  肆、结 语/ 73
 第五章 论侦查不公开之适用范围及其例外
  壹、问题状况/ 75
  贰、侦查不公开之规范目的及理论基础/ 77
  参、侦查不公开之适用范围及其例外/ 78
  肆、违反侦查不公开之法律效果及制衡措施/ 91
  伍、结 语/ 95

第二篇 关于供述自由之干预
 第六章 侦讯之法律性质及其规范
  壹、前 言/101
  贰、侦讯之法律性质/103
  参、侦讯之问题及违法侦讯之结构性原因/111
  肆、侦讯之规范与防制违法侦讯之思考方向/119
  伍、结 语/126
 第七章 禁止夜间询问之原则
  壹、前 言/129
  贰、第100条之3之规范目的及其与缄默权之关系/130
  参、同意之撤回问题/133
  肆、但书要件之解释/134
  伍、禁止夜间询问原则之违反与证据排除之问题/136
  陆、结 语/139
 第八章 侦讯录音之研究
     ──评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5762号刑事判决
  壹、案例事实与争点/141
  贰、採行录音制度之沿革及实务运作/144
  参、採行录音制度的理论基础/151
  肆、未全程连续录音之效果/158
  伍、结 语/164
 第九章 刑事程序使用催眠之适法性及取得证据之容许性
  壹、前 言/167
  贰、科学侦查与催眠之问题点/169
  参、刑事程序中实施催眠之适法性及证据容许性/174
  肆、结 语/179

第三篇 关于人身自由之干预
 第十章 论羁押处分与人身自由之保障
  壹、前 言/184
  贰、1997年增修条文之要点及羁押体例之特征/186
  参、关于被拘捕人之解送与法定障碍事由/190
  肆、羁押之目的及性质/195
  伍、赋予检察官得核准具保之权限的辩正/199
  陆、羁押之声请、决定及其实体要件/203
  柒、侦查中羁押讯问之性质及应践行之程式/218
  捌、羁押处所之变更与羁押之期间/224
  玖、撤销羁押及停止羁押/231
  拾、结 语/235
 第十一章 侦查中之羁押审查
  壹、案例事实/238
  贰、审查之主体及形式/243
  参、拘提逮捕合法性之审查/252
  肆、审查之范围/268
  伍、审查之程序/274
  陆、实务运作概观/280
  柒、结 语/287

第四篇 关于住居及通讯隐私之干预
 第十二章 由强制处分法定原则与令状主义论搜索法制
  壹、前 言/293
  贰、强制处分之意义及法定原则/295
  参、令状主义之内涵/300
  肆、由法定原则及令状主义检验现行搜索法制/307
  伍、结 语/314
 第十三章 无令状之搜索──评最高法院96年台上5184号判决
  壹、案例事实、判决要旨及争点/317
  贰、刑诉法第130条附带搜索/320
  参、刑诉法第131条之1自愿性同意要件之判断/328
  肆、刑诉法第131条第2项紧急搜索/331
  伍、结 语/333
 第十四章 国家权力实施通讯监察之界限及其制衡
  壹、前 言/338
  贰、通信监察法制化之沿革/339
  参、监听之性质及其法制化应有之观点/351
  肆、通信监察之正当法律程序/360
  伍、声明不服与取得证据资料之使用问题/373
  陆、与营业自由之冲突/381
  柒、结 语/387
 第十五章 监视摄影与正当程序之保障
  壹、问题状况/389
  贰、预防犯罪之监视摄影/392
  参、侦查犯罪之监视摄影/402
  肆、证据能力之问题/404
  伍、结 语/407

第五篇 侦查犯罪的新趋势
 第十六章 诱捕侦查
      ──兼评日本最高裁平成16年7月12日第一小法庭1815号大麻取缔法违反等案件
  壹、问题状况/411
  贰、日本审判实务的发展动向/417
  参、日本学说状况/424
  肆、比较检讨/428
  伍、结 语/447
 第十七章 贪渎犯罪「窝里反」条款与「刑事免责」之检讨
  壹、前 言/451
  贰、贪污治罪条例窝里反条款之检讨/454
  参、证人保护法第14条之检讨/457
  肆、结 语/460
 第十八章 两岸刑事司法互助之程序法观点的再检讨
  壹、问题状况/461
  贰、取证程序的合法性/464
  参、境外蒐集证据排除问题/467
  肆、供述证据之评价问题/469
  伍、远距视讯调查取证之问题/471
  陆、结 语/474
 第十九章 结 语/477
 
参考文献//479

图书序言

自 序

  最近,因司法关说风暴所掀开的监听国会等浮滥监听的问题,促成了通讯保障及监察法部分条文的修正,又再次突显了侦查与人权的紧张关系及衡平上的困难。

  刑事诉讼程序中,如何维护被告人权之同时,又能发现真实,被认为是刑事诉讼法之首要目的。被告之人权应保障至何种程度,与发现真实的目的之间应于何处取得平衡,乃成为须不断追求探索之重要课题。而基本人权与真实发现两者直接对峙冲突最激烈之处,即在于起诉前之侦查活动。在此程序中,被告人权之保障与侦查效率之维持两者立场之对立,彰显了侦查活动的高度争议性和问题层面的复杂性。

  从上述监听疑云中,不仅暴露出通讯保障及监察法第5条第2项要求检察官对于司法警察机关声请通讯监察案件把关的流于形式,同时也不禁让我们警觉到所谓法官保留在个案适用中作为防止权力滥用的安全阀的脆弱。当侦查权力不知节制,司法审查又不能发挥作用时,改革的唿声及压力不得不指向立法修正的手段。改革的重点不外乎如何透过正当法律程序以及强化犯罪嫌疑人与被告防御权益的保障,使国家机关的侦查活动的适法性能获得担保。

  本书是收录笔者十几年来先后发表于国内之法学期刊或论文集的文章,已分别做了局部或相当程度的修改。就侦查的基础理论而言,将分别探讨侦查之基本原则(第2章),检警关系定位问题之研究(第3章),从警职法之制定探讨行政警察与司法警察作用的区别(第4章),之后,再论及侦查不公开的适用范围及其例外(第5章)。其次,针对侦查的各论问题,将依序处理侦查机关实施讯问或询问所涉及的供述自由的干预问题,包括侦讯之法律性质及其规范(第6章)、禁止夜间询问原则(第7章)、侦讯录音(第8章)以及探讨刑事程序中使用催眠之适法性问题(第9章);次就人身自由的干预措施,以侦查中之羁押处分为中心,分析检讨羁押审查的程序及检察实务运作的问题特征(第10及11章);至于有关住居及通讯等隐私之干预部分,则由强制处分法定原则与令状原则论搜索法制(第12章),针对最高法院96年台上5184号判决检讨无令状搜索的争议(第13章),并探讨通讯监察之性质、国家权力实施通讯监察之界限及其制衡(第14章),监视摄影与正当程序之保障(第15章)。最后,关于刑事侦查的新趋势,则论及针对具常习性、隐密性高而蒐证困难的特定犯罪,例如毒品案件使用诱捕侦查(第16章)、贪渎犯罪「窝里反」条款与「刑事免责」(第17章)、以及处理两岸跨境犯罪的调查取证问题(第18章)。惟笔者才疏学浅,见解或论述容有不当或违误,敬祈先进指正赐教,不胜感激。

  本书的作成,首要感谢东海大学提供本人自由宁静的研究环境,写作研究期间碰到难解的论点,陷入停滞时,文理大道是我散步发抒苦闷、寻求灵感的地方。还有,在我返国后仍不断给予鼓励与启迪的日本同志社大学三井诚教授、以及我可爱的家人的支持和关怀,我要把此书献给他们。特别是,本书承蒙元照出版公司的热心协助,东海大学法研所陈妍婷、谢宗安等诸学棣的校对,得以顺利出版问世,特此申谢。

陈运财
2014年2月于东海大度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侦查与人权》这本厚重的书,我脑子里立马涌现出许多关于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践的画面。读完书名,我猜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紧密结合现实,甚至是台湾本地的司法经验来展开。毕竟,人权保障并非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侦查案例中。我设想,作者可能会详细剖析一些涉及人权保障的侦查环节,比如非法搜查、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并且会分析这些行为如何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条文相抵触。同时,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从制度层面去预防和纠正这些问题。例如,关于证据的合法性认定、侦查程序的透明化、以及对侦查人员的监督机制等等。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来阐释人权理念在侦查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并且指出当前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许,作者还会引用一些国际人权公约和标准,来为台湾的侦查实践提供参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侦查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公正、更文明社会的思考。

评分

《侦查与人权》这本著作,从它的标题就透露出一种严肃和深刻的意味。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更是关于我们社会如何运作,如何保障个体尊严的深刻探讨。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解构“侦查”这个具有公权力色彩的行为,是如何在“人权”这个普世价值的约束下,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的。想象一下,在追捕罪犯的过程中,是否可能出现为了达到目的而牺牲某些公民权利的情况?这本书或许就是在警示我们,侦查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审视下进行。我希望它能通过引人入胜的论述,让我们理解,人权并非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保障,它能够抵御公权力的滥用,确保每一个被侦查的对象,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享有基本的尊严和权利。我猜这本书可能会涉及一些比较前沿的法律理念,比如程序正义、证据排除规则,以及对讯问技巧的人权考量等。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加人性化、更加法治化的侦查体系的思路,并且让我们对司法公正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法律人的读物,更是我们每一个关心社会进步的公民,都应该去思考和了解的议题。

评分

这本《侦查与人权》的书页散发出一种温厚的墨香,仿佛带着一丝沉淀的智慧。刚拿到手里,我就被它厚重的纸张和一丝不苟的排版所吸引。从书名的设计来看,它似乎不像一本猎奇的推理小说,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或者是对某个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非虚构作品。我个人一直对法律和社会议题很感兴趣,特别是当它们涉及到个体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界限时。这本书恰好触及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在侦查这个特殊领域,如何才能确保不侵犯到公民的基本人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电影或新闻中常见的场景,比如非法搜查、强制审讯,或者是不当的身份识别等。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梳理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且提出相应的规范和改进意见。我想象中,作者会引用大量的法律条文、判例,甚至会邀请一些法律专家、人权律师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论述。它也许会从侦查的起源和发展讲起,然后过渡到现代人权理念的兴起,再到两者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更透明、更负责任的侦查机制的思考,并且能够启发我们对“公正”和“正义”这两个词的更深层理解。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侦查过程中的人权保障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更批判性地看待相关的社会事件。

评分

《侦查与人权》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它静静地摆在书架的一个角落,但书名却有着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各种声音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引发我们思考的,往往是一些关于基本价值和权利的书籍。而“侦查”与“人权”,这两个词汇组合在一起,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张力。我知道,侦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打击犯罪,但同时,它又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不能逾越人权的底线。这本书很可能就是在探讨这种微妙的平衡。它也许会分析一些侦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权侵犯行为,并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进行批判。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等方式,来更好地保障人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侦查不仅仅是抓捕和审讯,更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素养和道德自觉的任务。它也许还会分享一些国际上在侦查与人权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供我们借鉴。总而言之,这本《侦查与人权》在我看来,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它触及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议题,并且能够引发我们对自身权利的关注和思考。

评分

《侦查与人权》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让人觉得一股正气凛然的感觉。我在书店里翻到它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好奇和一点点期待的。要知道,在现代社会,人权保障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制度和实践。而“侦查”这个词,则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发生在暗处的、可能充满争议的调查过程。所以,当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感的词汇被并列在一起时,我就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平衡和融合这两者的。是强调侦查手段必须在人权的框架下进行,还是说,人权的保障恰恰离不开有效的侦查?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这种张力,或者说,是在为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公民权利之间找到一个金字塔尖的平衡点提供思路。我猜想,书里应该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毕竟空泛的理论很难打动人。通过真实的案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法律条文背后的意义,以及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挑战。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深入剖析一些关于证据收集、讯问技巧、以及羁押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并且结合台湾自身的司法实践来展开讨论。毕竟,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人权的理解和保障方式也会有所差异。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侦查工作如何与人权理念相结合的窗口,并且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公正、有效且尊重人权的司法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福祉是多么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