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新股认购权之探讨

股东新股认购权之探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股东权益
  • 认购权
  • 新股认购
  • 资本市场
  • 公司法
  • 证券法
  • 投资
  • 融资
  • 股权结构
  • 公司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就我国法观之,基于确实保障股东权益之理由,实务与通说见解向来强调,股东新股认购权系股东所享有之固有权利,而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系属于强制规定,故公司于发行新股时即负有遵守之法定义务,否则董事会决议即属违法而无效,该新股发行亦因此而无效。然而,如此严格之作法未免太过僵化,不仅未能符合企业之实际需求,也未必能有利于股东。且由于我国法律上已设计有诸多之例外规定,导致公司得轻易透过安排,规避法定义务之遵守,从而大幅压缩股东新股认购权制度之适用空间,则对此我国是否还能谓股东新股认购权系股东所享有之固有权利?有无再继续坚持其为固有权利之必要?又对于此种透过形式上合法之手段所排除股东新股认购权之不公正发行新股,股东又有何救济管道得以寻求?董事忠实义务之要求能否于我国法中发挥作用?此类诸多问题,均实有必要加以检讨与反省,且相信将对于我国法日后之发展与提升有所助益。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本书聚焦于现代企业治理的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了股权结构设计对公司价值、运营效率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它不仅是一部理论探讨的专著,更是一本面向实践、富有洞察力的工具书。 在当代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成功日益依赖于其内部治理的有效性和股权结构的合理性。本书摒弃了对单一治理模式的盲目推崇,转而采用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系统性地考察了不同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如国有股、机构股、公众股)以及控制权配置对公司治理实践的复杂影响。 第一部分: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驱动力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论基础,探讨了代理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在股权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我们不再将股权视为静止的资产持有形式,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动态的权利、义务与激励机制的组合。 1. 股权集中度的双刃剑效应: 我们详细分析了股权高度集中与高度分散状态下的治理悖论。高集中度如何有效解决“小股东-大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如管理层过度支付),同时又可能引发“大股东-小股东”之间的利益侵占(如掏空行为)。书中通过大量案例研究,构建了衡量股权集中度与价值创造之间“最佳区间”的实证模型。 2. 机构投资者的角色演变: 随着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本书探讨了他们作为“积极股东”在推动公司治理变革中的潜力与局限。研究关注了机构投资者在董事会提名、高管薪酬设置以及重大并购决策中的参与深度,并对比了不同法域下机构投资者治理效能的差异。 3. 股权性质的内生约束: 国有控股公司、民营家族企业以及跨国上市公司,其股权结构往往带有鲜明的制度烙印。本书探讨了国有股在实现社会目标与追求商业效率之间的张力,以及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过程中股权稳定性和专业化管理之间的权衡。特别指出,股权的“非市场化”转让机制如何扭曲正常的市场信号传递。 第二部分:控制权交易与股权稀释的边界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公司控制权市场中的关键交易行为,特别是那些直接影响现有股东权益的股权变动。 4. 兼并与收购中的控制权溢价分析: 成功的并购往往伴随着控制权的转移。本书详细拆解了控制权溢价的构成,区分了协同效应带来的价值增值与单纯的控制权买断成本。探讨了在反收购防御机制(如毒丸计划)被广泛应用的环境下,目标公司董事会如何履行其对所有股东的信义义务,避免以牺牲少数股东利益为代价达成交易。 5. 股权稀释效应的量化评估: 股权结构变动,尤其是大规模增发或债务转股时,对现有股东的权益会产生直接稀释。本书引入了严格的金融工程工具,量化评估了优先股、可转债、员工期权池等工具在发行时对每股收益(EPS)和投票权比例的即时与潜在稀释影响。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反稀释条款”等法律工具来保护特定股东群体的既有权益。 6. 股份回购与资本结构优化: 股份回购不再仅仅是管理层表达股价信心的信号,更是资本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本书对比了不同回购机制(公开市场回购、要约收购)在提升股东回报率、优化资产负债表方面的效果,并探讨了回购决策中是否存在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利益输送的风险。 第三部分:治理机制设计与股东权利保护 有效的股权结构必须辅以强健的治理机制作为支撑。本部分转向制度层面,探讨如何通过组织设计和制度规范来平衡不同股东群体的利益诉求。 7. 董事会独立性与股东代表性: 董事会是连接股东与管理层的核心桥梁。本书考察了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分析了在股权结构复杂(如存在超级多数投票权条款)的公司中,独立董事如何真正发挥监督作用,而非沦为大股东的“橡皮图章”。同时,研究了不同股东群体在董事会席位分配上的代表性问题。 8. 股东提案权与知情权: 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要有效行使权力,前提是信息的充分获取和议程的设定权。本书详细分析了股东召集临时股东大会、在年会上提出决议案的程序性障碍,以及司法实践中对公司拒绝提供关键财务信息的认定标准。强调了透明度是维护股权结构健康运作的基石。 9. 关联交易的监管与救济路径: 关联交易是损害非关联股东利益的常见手段。本书通过比较不同法域对关联交易披露的严格程度和审批流程,评估了市场自律、行政监管和司法干预在遏制不公允关联交易中的相对效力。针对损害赔偿诉讼,本书梳理了举证责任的分配机制与潜在的集体诉讼实践。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终总结指出,理想的股权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企业生命周期、行业特性和宏观制度环境的动态函数。未来的公司治理研究必须更加关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型股东(如量化基金)行为对传统股权制衡机制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在激励管理层创新与防范短期主义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本书旨在为公司高管、独立董事、律师、金融分析师以及致力于优化公司治理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备高度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它提供的知识工具,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重塑现代企业的股权生态系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柏翰


  现职
  经济部能源局法务室科员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士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硕士

图书目录

推荐序/曾宛如
自 序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1
 第二节 研究方法/3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架构/4

第二章 股东新股认购权制度
 第一节 股东新股认购权之内涵/8
  第一项 定 义/8
  第二项 起 源/9
  第三项 目 的/14
  第四项 法理依据/17
  第五项 性 质/18
 第二节 股东新股认购权之分类/21
  第一项 抽象或具体/21
  第二项 有偿或无偿/22
  第三项 限制性或无限制性/23
  第四项 法定、意定或契约赋予/24
 第三节 股东新股认购权与其他法律原则之关系/25
  第一项 分配自由原则/25
  第二项 股东平等原则/27
  第三项 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之平衡/28
 第四节 我国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七条之规范情形/30
  第一项 立法沿革/31
  第二项 运作现况/37
 
第三章 股东新股认购权之适用
 第一节 董事所负之义务/43
  第一项 忠实义务之概念/43
  第二项 我国法规范/52
 第二节 我国法之适用情形/53
  第一项 适用前提/54
  第二项 股东新股认购权实践之阶段/72
  第三项 股东新股认购权之转让/104
 第三节 外国法之适用情形/107
  第一项 美国法/108
  第二项 英国法/116
 
第四章 股东新股认购权之排除
 第一节 董事所负之义务/121
  第一项 于排除新股认购权时所特别应负之义务/122
  第二项 我国法规范/126
 第二节 我国法之排除情形/128
  第一项 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得适用之排除规范/128
  第二项 仅公开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得适用之排除规范/149
 第三节 外国法之排除情形/178
  第一项 与章程授权额度有关之发行/179
  第二项 与认股对价有关之新股发行/181
  第三项 与股份本身性质有关之发行/188
  第四项 与股东新股认购权来源有关之发行/192
  第五项 与反併购措施有关之发行/198
  第六项 与奖励员工措施有关之发行/205

第五章 侵害股东新股认购权救济途径
 第一节 董事与公司之责任/209
  第一项 我国法/210
  第二项 外国法/216
 第二节 新股发行之效力/223
  第一项 我国法/224
  第二项 外国法:公司尚未有具体发行新股之情形/234
  第三项 外国法:公司已有具体发行新股之情形/244
  第四项 发行新股效力之缓和/258
 第三节 不公平损害救济/269
  第一项 构成要件/270
  第二项 救济措施/279
  第三项 关于排除股东新股认购权而发行新股之情形/283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 论/289
  第一项 现行适用股东新股认购权之情形/290
  第二项 现行排除股东新股认购权之情形/294
  第三项 现行司法救济之情形/297
 第二节 展 望/300
  第一项 股东新股认购权制度之重新定位/300
  第二项 司法救济之改革/309
 
参考文献/329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我国基于保障股东权益之立场,向来强调股东新股认购权系股东之「固有权利」,而公司法第267条系「强制规定」,故公司于发行新股时负有遵守之法定义务,否则董事会决议即属违法,该新股发行亦因而无效。本论文作者指出,随着时空发展,公司规模、股权结构、股东人数等日渐不同,现今如此硬性严格之作法未免太过僵化,不仅未能符合企业之实际需求,也未必能有利于股东。此外,由于我国法律已设有诸多例外规定,导致公司得轻易透过安排,大幅压缩新股认购权制度之适用空间,我国是否还有固守「固有权利」之必要,诚有疑义。

  对此,作者主张为能真正保护股东权益,并尊重企业自治与公司利益,我国应将股东新股认购权视为任意规定,允许公司以章程或股东会决议等方式加以排除,以维弹性;同时,为避免董事会恣意发行新股,或多数股东滥用多数决优势排除新股认购权以稀释少数股东之股权等情形发生,除了强化董事忠实义务之要求、探讨多数股东权行使之界限等问题外,更得引入英国法上「不公平损害」救济制度,对于公司以「形式合法,实质不法」之手段,就股东行使新股认购权产生不合理之差别待遇时,达到真正保障股东之作用,以期改善我国现行法底下,股东对于公司「合法有效」之新股发行却无法救济之情况发生。

  股东之优先认股权在我国似乎是被高度肯定的价值,本论文之作者引经据典提出不同看法,确实值得读者深思。虽然是硕士论文,但作者秉持严谨认真之精神,以丰富的资料为基础,逐步建构自己的想法,值得高度肯定。

指导教授
曾宛如

序文  

  我国公司法向来致力于股东权益的保障与维护,「股东新股认购权」之设计即属相关制度中之重要例子。自其立法以来,强调借由赋予原有股东优先认购一定比例新股之方式,以维护其于公司股权结构中之地位,而于我国传统实务及学者思维底下,并透过「固有权」及「强制规定」之概念,为求彻底落实股东新股认购权之立法目的,以保障股东。然而对照今日实务现况,却发现此项制度实际上已对于公司造成不必要的限制与负担,无法弹性迅速筹措所需资金之结果,反倒可能将不利影响反应至股东身上,致使公司往往为避免营运上困难,只能迂回寻求各项排除适用之例外规定加以解套;又从另一方面而言,历经多次修法后,如今法律所设计诸多例外规定,似已容任有心规避者得以轻易利用而不受限制,导致立法精神落空,此时是否还能将「股东新股认购权」称作「固有权」或「强制规定」?又是否已让过去各方对于维护股东权益的辛苦与努力成了灰?

  由比较法中我们得以看见不同的处理态度。英美法上强调企业自治的尊重,将股东新股认购权设计为「任意规定」,交由各公司基于追求其整体股东最大利益之目的,自行透过章程设计相关制度与配套措施,同时为了确保股东权益不被任意剥夺或牺牲,一方面强化董事忠实义务的要求,另一方面于衡平法下发展出「多数股东行使权利之界限」及「不公平损害救济」等法律概念,提供股东适当且具体之救济,并吓阻公司于尊重企业自治之前提底下仍不得恣意妄为。回归我国法,以法律强硬要求公司遵守新股认购权之法定义务,立意虽属良善,惟随着历史时空背景不再相同所产生上述之各样问题,不能也不该视而不见。如我国能于法律规范上进行调整,从传统法律观念中解放,并于司法实务上逐渐发展衡平法的概念,允许法院得有更多权限在一定情况下介入检视公司行为之合法妥适性,借以真正落实股东权益保障,同时顾及企业自治与商业判断之尊重,如此始能让公司得以依循各自的特性及需要,安排规划经营策略与方针,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而能够在这艰困又复杂多端的企业环境中逆风高飞。

  股东权益的保障与企业自治的追求之间,往往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关系。当我们越加强调股东权益的维护时,往往各项法律规范的限制及要求,就可能不利于企业各自发展的弹性与实际需要;反之,若我们选择偏重于企业的自治与自律,则恐有轻忽或容任企业恣意牺牲股东权益的可能,尤其对于少数股东而言,更是如此。是以,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兼顾彼此的利益,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本文所论及之「股东新股认购权」,则仅系股东与公司间所面临冲突问题中之冰山一角而已。期许未来我国能够更有效兼顾股东权益与企业自治两方面的需求,透过法律规范的精进与司法实务的发展,以为更全面性、整体性的检讨与改进,如此以来,则过往传统思维底下的担忧与顾虑,便将已如云烟。

  本文承蒙曾宛如教授的启发与指导,使我能有机会得以接触相关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并真正了解到法律问题的复杂性与探讨价值。于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更感谢曾宛如教授一直以来的严谨要求与苦心,督促我蒐集整理充分的文献资料以为参考与佐证,编排大纲并要顾及全面性与体系性以求完整论述的需要,于实际写作时亦是要战战兢兢,一刻也不敢懈怠。虽然仍有苦无写作方向、思绪顿塞或挫折而迟迟无法下笔的时候,但总要耐下性子,给自己一点时间与空间,冷静思考下一步,再循序渐进地检讨并尝试解决问题。如今终于完成了本文,甚至得以有幸出版,内心的激动与成就感确是无与伦比、难以言喻的,再次感谢一路以来所有人给予我的肯定与帮助。那些过去所有的怀疑、担忧与不安,也终将在我们一起努力坚持到底后,尽数逝灭。

陈柏翰
2014年2月13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股東新股認購權之探討》這本書,我是在偶然的機會下,透過一位老股友的推薦得知,雖然我本身不是什麼專業的財經背景,但對於股票市場的各種操作總是有著濃厚的好奇心。尤其是在市場上常常聽到「認購權」、「抽新股」這些詞,總覺得背後藏著不少學問。我一直認為,參與股票投資,不僅是看準公司的基本面,更要深入了解各種附加的權益和操作的眉角。作者在書中,用一種相對淺顯易懂的方式,拆解了股東新股認購權這個看似複雜的概念。從最基本的定義,到它為何對股東有吸引力,再到實際操作上可能遇到的各種情境,例如不同公司發行新股的條件、認購的時機選擇、以及潛在的風險與報酬分析,書裡都做了相當詳盡的說明。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解釋一些較為專業的術語時,會穿插一些實際的案例。這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夠連結到書本的知識和現實世界的狀況。書中並沒有直接告訴你「哪一支股票」值得認購,而是教導你「如何去評估」一檔新股的認購價值。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投資思維訓練,讓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學會主動分析。書中對於「溢價」、「折價」、「除權息」等影響認購權價值的重要因素,都有條理地一一釐清,讓我對於為什麼有時候認購權會那麼搶手,而有時候卻乏人問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股東新股認購權之探討》這本書,真的是將一個原本可能讓人感到枯燥乏味的財務術語,變得生動且實用。我最喜歡作者處理「案例分析」的方式,他不會只是單純地列出數據,而是會詳細地描繪當時的市場背景、公司的營運狀況,以及股東們對於這次新股發行的反應。這讓讀者能夠彷彿親身經歷,去感受當時的氛圍,並且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書中對於「新股認購後的股價走勢預測」這一部分的探討,更是讓我大開眼界。 作者分析了許多影響新股發行後股價表現的因素,包括:市場的整體氛圍、公司後續的營運表現、以及公司管理層的決策等等。他並沒有提供一個「公式」,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去「觀察」和「分析」這些潛在的影響。書中還提到了「除權息」對新股認購權價值的影響,以及在不同市場狀況下,如何判斷是否應該行使認購權。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股東新股認購權」這個概念,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夠深入地理解它的內涵,並且在實際的投資操作中,更有信心和策略。

评分

這本《股東新股認購權之探討》,對我而言,簡直就像是在迷霧中找到了一盞指引燈。我一直以來都是小額投資者,對於那些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的大戶操作,總是覺得遙不可及。但新股的認購,提供了一個相對較低的門檻,讓我能夠參與到公司成長的初期階段,並且有機會以相對優惠的價格取得股票。書中深入探討了不同類型的認購權,例如無償配股、權利增資等等,並詳細分析了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對股東權益的影響。作者並沒有迴避可能存在的風險,而是誠實地指出,即使是認購新股,也可能面臨市場波動、公司營運不如預期的情況。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探討「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也就是說,公司在發行新股時,通常掌握著比小股東更多的資訊。作者教導我們如何透過公開資訊、產業趨勢、甚至是公司過去的配股配息紀錄,來判斷公司發行新股的真實意圖,以及這份認購權的真實價值。這讓我意識到,投資不只是數字遊戲,更包含了對公司和產業的洞察力。讀完這本書,我對於如何判斷一家公司發行新股的「誠意」和「可行性」,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评分

這本《股東新股認購權之探討》的內容,讓我對「股東」這個身份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過去,我可能只把持股看成是一種單純的財產,但透過這本書,我才真正理解到,身為股東,我們同時也擁有了一部分的「話語權」和「參與權」,而新股認購權,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現。作者在書中,並沒有鼓吹讀者盲目追逐新股,反而強調了「風險意識」的重要性。他清楚地說明,並非所有的新股認購都能帶來利潤,有時甚至可能因為市場的判斷失誤,而導致損失。 書中對於「股東義務」的探討,也是我之前比較忽略的部分。作者指出,雖然認購新股是股東的權利,但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義務,例如:在特定時間內完成繳款、以及可能需要承擔的後續股價波動風險。他教導我們如何理性看待這些風險,並在做出認購決定前,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這種務實的態度,讓我對於投資有了更為成熟和理性的認識。我認為,這本書不僅適合有經驗的投資者,對於剛踏入股市的新手,更能提供一個穩健的入門。

评分

我個人非常喜歡《股東新股認購權之探討》這本書的結構與論述方式。作者的寫作風格相當扎實,但同時又不失親切感,彷彿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們。書中對於「股東權益」的解釋,我認為是非常到位。它不再是停留在教科書式的定義,而是將其與實務操作緊密結合,讓讀者能具體感受到,這些權益在市場上是如何運作,以及如何影響到我們作為股東的實際利益。 尤其是在探討「特定條件下的認購權價值評估」這一章節,我受益良多。作者列舉了許多影響認購權價值的變數,例如:公司獲利能力、未來產業展望、市場資金流動性、甚至是國際經濟情勢等等,並分析了這些變數之間的相互關聯。這讓我明白,認購新股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綜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書中也提供了幾個實用的「判斷指標」,例如:股價淨值比、股東權益報酬率、以及現金股利發放穩定性等,這些都是我在日後評估新股認購時,可以依循的參考依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