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本书系个人关于民事证据法之第四部学术专书,收录个人多年来关于自由心证理论相关之学术论文,其中对于自由心证之内涵与界限、经验法则之分类与运用、证据价值与盖然性之评估、违法取证之证据能力、间接证明之理论与实践及表见证明与事实说明自己等问题乃有较为深入之探讨,并提供若干操作上或可资依循之方向,用供参考。
作者简介
姜世明
现职:
政治大学法学院教授
政大法学院副院长兼系主任
学历:
台湾大学法学士
台湾大学法硕士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政大法学院副院长、民法中心主任
法官评鑑委员会委员
律师覆审委员会委员
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董事
公共工程委员会採购申诉审议委员会委员
公共工程委员会技师惩戒委员会委员
金融消费评议中心主任委员
着作:
民事诉讼法(上册)
家事事件法论
法律伦理学
民事程序法实例研习(一)
民事程序法实例研习(二)
任意诉讼及部分程序争议问题
举证责任与证明度
律师伦理法
民事证据法实例研习(一)
民事证据法实例研习(二)暨判决评释
举证责任与真实义务
律师民事责任论
新民事证据法论
民事程序法之发展与宪法原则
法院组织法
民事诉讼法判解导读
民事诉讼法基础论
非讼事件法新论
民事诉讼法註释书(二)
民事诉讼法註释书(四)
自由心证导论001
论经验法则087
盖然性与证据价值171
间接证明之研究215
表见证明在我国实务上运用之评估
─兼论其与事实说明自己原则之区辨293
证据能力及违法取得证据之可利用性381
序言
本书系个人关于民事证据法之第四部学术专书,收录个人多年来关于自由心证理论相关之学术论文,其中多数已发表在学术期刊或学术研讨会中,部分则系为出版本书所需而特别撰写之专论。
自由心证在我国有被污名化之现象,部分情形可能系我国实务对于民事证据法学未有足够认识,部分情形可能实务上有包藏祸心之滥用状况,而更多情形可能系外界对于自由心证内涵之误解。本书特别对于自由心证之界限及其在第三审之可审查性予以分析,即在釐清此一模煳却重要之议题。
本书且对于经验法则、证据价值、证据能力、间接证明及表见证明等问题作深入探讨,对于此等在实务运用上每显现其不确定性之制度,并提供若干操作上或可资依循之方向,用供参考。
个人资质能力有限,对于此一民事诉讼法上至为困难而重要之议题予以研究着述,在家事公事奔忙下,每感力不从心,本书经多年而完成,总算了却一桩心事。为此尤深感以有限生命,作如唐僧译经释文之苦工,总不期待被知于现时,但求无愧于今生。至于得否众生喜受、菩提处处,实难强求,惟有待来者乎!
本书之着作,对于其中部分案例之研析,每赖多年来助理们用心蒐寻整理,尤其系奕榔同学绘制部分模组图样初稿,对本书完成有重大意义,特予志谢!
姜世明 02.01.2014于政大研究室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相當有企圖心,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如何洞察人心、識破謊言的心理學著作。我總是對那些能揭示人性深處奧秘的書籍感到好奇,期待透過閱讀,能讓我對周遭的人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撲面而來的卻是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書中並沒有太多關於心理測驗、行為分析的內容,而是圍繞著「證據」的本質、如何進行「評價」進行了極為深入的探討。我看到許多對於「證據」的分類、證據的有效性標準、以及不同評價體系的比較。這些內容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對於我這樣一個習慣於從感性角度去理解世界的讀者來說,實在有些 abstract(抽象)。我期待的是能學到一些具體的技巧,去判斷別人的話是否屬實,但這本書更像是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一個讓你從更理性的角度去審視資訊的工具。我只能說,這本書的內容,與我最初對它所抱持的期待,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它所引導的方向,也比我預想的要更為學術和理論化。
评分老實說,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它能成為我在處理人際關係、職場溝通上的一本「情商指南」。我總覺得,很多時候衝突的產生,都源於我們對對方話語的誤解,或者沒有辦法有效地評估對方所提出的論點。我想著,也許這本書能教我一些技巧,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意圖,並在溝通中做出更精準的回應。結果呢?這本書的內容,完全超出了我的想像。它探討的是更為根本的「證據」問題,如何在各種複雜的情況下,去判斷一個論述的真偽,以及這個論述背後所隱藏的「證據」究竟有多大的份量。我讀到的不是如何在吵架時佔上風,也不是如何在面試時表現得更自信,而是關於如何建立一套邏輯思考的體系,用來分析所有接收到的資訊。這本書的重量感,完全不是我當初所預期的那種「輕鬆學習、快速成長」的感覺。我現在只能說,我對這本書的理解,還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層次,它所建立的理論框架,對我而言,還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消化。
评分这本书我才刚翻了两頁,就覺得腦袋快炸開了。書名聽起來好像是教你怎麼在法庭上分析證據,或是破解懸疑小說裡的線索。結果翻開來,講的是一些我完全摸不著頭緒的學術理論,什麼「貝氏定理」、「後驗機率」,還有各種奇怪的圖表和數學公式。我還以為是科普讀物,結果根本是大學統計學的入門課,而且還是那種最難懂的部分。平常看偵探小說,頂多就是想想誰是兇手,或是哪個線索不對勁,哪需要用到這麼複雜的邏輯和機率?我只能說,這本書的書名根本是個超級大誤導,讓人以為是輕鬆有趣的推理或實用知識,結果根本是學術論文等級的硬知識。我現在非常懷疑我能不能堅持把它讀完,畢竟我的數學底子真的不太好,光看那些符號就頭昏眼花。也許這本書適合那些對數學和邏輯學有濃厚興趣,或是正在攻讀相關科系的朋友們。對於我這種只想輕鬆一下,看看精彩故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真的不太適合。我只能說,我被書名騙得很徹底,現在只想趕快找本輕鬆的漫畫來療癒一下我受傷的心靈。
评分這本書的調性非常…怎麼說呢?嚴謹到有點嚇人。我平常習慣看一些比較隨性、帶點生活化的書籍,所以當我捧著這本《證據評價論》時,總有一種置身於學術研討會的感覺。書中大量的引用和參考文獻,讓我感覺作者是個非常認真、而且學術根基相當深厚的專家。然而,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學術研究不是那麼熟悉的讀者來說,這閱讀起來的門檻真的有點高。書裡探討的「證據」,似乎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種「物證」或「人證」,而是更偏向於一種抽象的概念,一種在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去篩選、辨別、以及判定資訊可信度的邏輯框架。我嘗試去理解書中的論點,但有時候會覺得,這些概念離我的生活經驗有點太遠。我期待的是能給我一些具體的、可以馬上套用的方法,但這本書更像是在建立一個理論的基礎,一個讓你從根本上去思考「證據」的意義。我只能說,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時間慢慢品味的書,絕對不是一本可以隨手翻閱,快速吸收的讀物。
评分天啊,我真的快要被這本書逼瘋了!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教我如何在生活大小事上做出更明智判斷的指南,像是怎麼分析網路上的假新聞,或是辨別推銷話術裡的陷阱。結果呢?這本書根本是一本在探討「何謂證據」以及「如何評價證據」的學術大部頭!它深入剖析了不同類型證據的可靠性、相關性,甚至還探討了證人證詞的潛在偏差。我看到後面,腦袋裡充斥著「可信度」、「證實度」、「證偽度」這些聽起來很專業但完全無法立即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我原本想著,也許看完這本書,我以後在做決定前,能像個偵探一樣仔細考量所有線索,結果這本書離我的實際需求實在太遙遠了。我只能說,這本書的內容與書名所暗示的「評價」兩個字,在我的認知裡,似乎連結得不那麼直接。如果書名是「證據學原理與實證研究方法」,我大概就不會這麼意外了。現在的我,只能把這本書當成是某種哲學思考的啟發,而不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