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收纳七篇台湾法学会2011年、2012年年度法学会议所发表之学术论文,其中苏义渊教授就「碳交易之法律议题」、陈耀祥教授就「灾难防救法制之研究议题」、郑昆山教授就「气候变迁相关的刑法议题」、庄国荣教授就「媒体管制议题」、林仁光教授就「金融管制议题」、林佳和教授就「移工与劳动管制议题」、傅玲静教授就「都市计划与土地管制议题」,分别从学理与实务界探讨,文章内容精譬,具参考价值。
序/刘志鹏
台湾碳交易市场法制建置之建议/苏义渊/1
全球气候变迁下灾难防救法制之建构/陈耀祥/25
气候变迁与环境刑法-从我国温减法草案论环境刑法未来走向/郑昆山/55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以添加附款方式管制媒体集中化之研究/庄国荣/93
由世界银行经商环境评比谈我国金融法制与投资人保护制度改革/林仁光/129
人权、劳动市场、产业竞争力的交错与冲突:外籍劳工法律管制的多重难题与困境/林佳和/163
「重大投资开发案件都市计画联席审议作业办法」论都市计画应发挥之环境保护功能/傅玲静/215
序
台湾法学会每年年底依例举办的年会,是国内法学界的一大盛事。借由年会所提供的平台,来自不同领域的法学菁英,共同检视过去台湾社会所走过的法律事件足迹,同时也思索如何因应新兴社会议题对法学界的挑战。
本次年会所发表的论文,篇篇精彩,掷地有声。苏义渊教授的「台湾碳交易市场法制建置之建议」,从京都公约等探讨我国温室气体减量法草案。陈耀祥教授的「全球气候变迁下灾难防救法制之建构」,则属国内探讨灾难防救法制的先驱性论文。郑昆山教授鑑于温室气体减量法删除环境刑法规定,所撰「气候变迁与环境刑法-从我国温减法草案论环境刑法未来走向」,尝试为该法找到出口。庄国荣教授的「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以添加附款方式管制媒体集中化之研究」,剖析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以附加条款方式管制媒体集中化之合法性。而林仁光教授所撰「由世界银行经商环境评比谈我国金融法制与投资人保护制度改革」,则属国内少见从法学角度评析国际间所举办经商环境评比的论文。林佳和教授的「人权、劳动市场、产业竞争力的交错与冲突:外籍劳工法律管制的多重难题与困境」,深沈地探讨外劳政策之妥当性。傅玲静教授的「重大投资开发案件都市计画联席审议作业办法」论都市计画应发挥之环境保护功能,则检讨重大投资案件之都市计画与环境保护间的相互关系。相信这几篇精湛的论文,都能提供会员们知识上的飨宴。
感谢秘书处费心地编撰年刊,感谢理事监事的奉献,更感谢会员们长期以来对台湾法学会的投入。
理事长
刘志鹏
2013/10/14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知识的梳理与前沿的探索”。《台湾法学新课题》这个品牌,对于我这样的法律工作者而言,早已是必读的“菜单”之一。每一次的更新,都意味着有一批新的、重要的法律议题被摆上了台面,供我们审视和讨论。我非常期待这次的第九辑,不知道它会把我们引向哪个新的方向?是关于数字鸿沟与法律的公平性?还是在复杂国际关系下,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的边界?抑或是新科技对传统法律解释和适用带来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法律分析和建议。尤其是在当前台湾社会面临诸多转型和挑战的时刻,法学界的声音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这些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法学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的体现。我会认真阅读,从中汲取养分,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我们所处的法律环境。
评分终于等到《台湾法学新课题(九)》出版了,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充满期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法学发展的读者,我深知这个系列一直以来都以其前瞻性和深度著称。每一次的出版,都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当下台湾法学界正在 grappling with 的最核心、最前沿的问题。我尤其期待这次新课题的探讨,不知道会涉及到哪些热点?是关于数据隐私与人工智能在法律上的影响?还是在气候变迁日益严峻的当下,环境法如何寻求突破与创新?又或者是社会变迁下,劳工权益、性别平等、原住民权利等议题的最新法律思索?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养分,不仅拓宽了我的法学视野,更能引发我对台湾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探讨,它更像是一份凝结了台湾法学精英智慧的行动指南,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乃至关心台湾未来的每一个公民,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启发。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这次又有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论证。
评分对于《台湾法学新课题(九)》这本书,我个人是抱持着一种“学习与借鉴”的态度来期待的。我一直认为,法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与时俱进,回应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新挑战。《台湾法学新课题》这个系列,恰恰展现了这一点。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而是试图触及当下最具有讨论价值、最需要法律人深入思考的议题。这次的新课题,我猜测可能会涉及一些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的法律难题,比如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绿色金融的法律框架,甚至是地缘政治变化对台湾法律体系可能带来的影响。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有台湾本土特色、能够结合台湾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案例研究。毕竟,照搬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不一定适用于台湾的社会土壤。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台湾法学发展脉络的窗口,同时也为我们思考未来的法律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
评分我对《台湾法学新课题(九)》的期待,可以说是“充满好奇与对未知的向往”。《台湾法学新课题》系列一贯的风格就是敢于触碰那些最前沿、最棘手的问题,并且提供深刻的洞见。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法学研究那种不断求索、不断进步的生命力。这一次,我非常好奇,台湾的法学界又将聚焦哪些“新课题”?会不会涉及当下社会最为关注的几个热点,例如AI伦理与法律规范的衔接?又或者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法的最新发展和实践?我希望书中能有对这些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深入剖析的篇章,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新挑战背后复杂的法律逻辑和潜在的风险。而且,我也希望作者们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观点,挑战固有的法律思维,为台湾法治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法学界对时代脉搏的一次敏锐捕捉和深刻回应。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觉得《台湾法学新课题》系列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相当“扎实”的学术风格,这次的第九辑,我个人是抱着一种“求知若渴”的心情去迎接的。每每拿到这套书,我总会先粗略浏览一下目录,看一看这次又有哪些重量级学者参与了撰写,有哪些领域被重点关注。虽然我可能不是每一个课题都能完全深入钻研,但光是读那些名家大论,就能感受到法学界前沿思想的碰撞。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回应社会重大议题的研究,比如近年来台湾社会在面对全球化挑战、科技发展冲击,以及内部结构性问题时,法律层面的应对和调整。这本书或许会触及到数字经济下的管制难题,或是疫情常态化后,公共卫生法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超越现有框架的思考,甚至提出一些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法律改革建议。毕竟,法学不能脱离时代,更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这部作品的出现,无疑是对当前法学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补充,也是对台湾法治建设进程的一次有力推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