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学新课题(九)

台湾法学新课题(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法学
  • 法律研究
  • 法学新议题
  • 台湾法律
  • 法治
  • 学术专著
  • 法律理论
  • 社会法学
  • 宪法
  • 民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篇收纳七篇台湾法学会2011年、2012年年度法学会议所发表之学术论文,其中苏义渊教授就「碳交易之法律议题」、陈耀祥教授就「灾难防救法制之研究议题」、郑昆山教授就「气候变迁相关的刑法议题」、庄国荣教授就「媒体管制议题」、林仁光教授就「金融管制议题」、林佳和教授就「移工与劳动管制议题」、傅玲静教授就「都市计划与土地管制议题」,分别从学理与实务界探讨,文章内容精譬,具参考价值。

台湾法学新课题(九) 导读:深耕法治前沿,洞察时代脉搏 本书《台湾法学新课题(九)》汇集了当代台湾法学研究领域中,最具前瞻性、最贴近社会现实的若干重要议题。编纂此书的初衷,在于梳理和探讨在社会结构变迁、科技飞速发展以及法律思潮不断更新的大背景下,台湾法制所面临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挑战。本辑内容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简单阐述,而是聚焦于新生的法律问题、跨学科的融合领域,以及对既有法律制度进行现代化、人文化反思的深度研究。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公法篇、私法篇、刑法与诉讼法篇三大主体板块,辅以比较法与法理学特别专题,力求展现台湾法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每一篇章下的论文,均由来自学界、实务界的资深学者和优秀中生代力量执笔,确保了理论的扎实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 --- 第一部分:公法篇——国家、权力与权利的再平衡 公法篇聚焦于国家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及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尤其关注新时代背景下,行政权与司法权的边界重塑。 一、宪政危机与修宪议题的再思: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台湾宪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内容涵盖了对于“修宪门槛”与“全民公投”之间张力的分析,特别关注了权力分立制衡的有效性检验。研究人员细致考察了近年来重要的宪法解释判例,剖析其对选举制度、政府组织法的影响,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在后威权转型社会中,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巩固民主基础的宪法学路径。论文强调,宪法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需要持续回应时代需求的活的规范体系。 二、行政法中的数据治理与人民权利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国家行政机关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本专题重点探讨了“大数据行政”模式下,个人资料保护法(如《个人资料保护法》)的适用困境。研究细致分析了“目的限制”、“最小化原则”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AI-driven Decision Making)中的具体化困难。论文提出了设立独立的数据伦理审查机制的必要性,并探讨了行政程序中“算法黑箱”的透明化义务,旨在确保行政行为的公开、公正与可问责性。 三、环境正义与气候变化下的行政责任: 面对全球气候变迁带来的严峻挑战,台湾的行政法规体系正面临系统性的压力。本单元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将“预防原则”与“污染者负担原则”有效嵌入环境影响评估(EIA)流程中。深入分析了针对重大环境损害案件中,政府不作为或作为不当的行政责任承担问题,特别是涉及原住民传统领域和生态敏感区的土地使用规划,强调环境正义视角下的公法进路。 --- 第二部分:私法篇——契约自由、人格权与财产的边界重塑 私法篇关注民事主体间的权益分配与调整,尤其在新经济形态和家庭结构变化下,对传统民法概念的调适与创新。 一、数字资产的继承与所有权认定: 随着加密货币、NFT(非同质化代币)等新型数字资产的兴起,传统的物权和债权理论面临挑战。本部分深入研究了数字资产的法律定性——究竟应视为“有体物之拟制”还是“特殊用益权利凭证”。论文着重分析了区块链技术特性对传统物权公示原则的冲击,并提出了在继承法中处理这类无形、去中心化资产所有权转移的实务操作框架。 二、人格权保护与信息自主的深化: 传统民法对名誉权、隐私权保护的理论基础,在社交媒体时代已显不足。本单元聚焦于“被遗忘权”在台湾法域的适用空间。通过对既有判例的梳理,研究人员探讨了个人信息泄露或不当传播后,请求平台承担“事前预防义务”或“事后移除义务”的法律基础。此外,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中涉及的“作者人格权”归属问题,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构建尝试。 三、新型家庭关系与亲属法修正的必要性: 台湾社会对于非婚生子女、事实婚姻、以及跨国同性婚姻等新型家庭模式的接受度日益提高,但现行《民法》亲属编仍存在滞后性。本研究详述了司法实践在承认事实结合关系(如事实婚或同居关系)财产上之伴侣关系的努力,并比较了外国法上对“亲属关系推定”的放松与弹性化处理方式,探讨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亲属法体系。 --- 第三部分:刑法与诉讼法篇——科技犯罪、正当程序与证据的现代化 此部分重点探讨了犯罪形态的演变对刑法谦抑原则的考验,以及刑事诉讼程序中如何确保被告的防御权与证据裁判原则的有效落实。 一、网络诈骗与共同正犯认定的复杂性: 随着电信诈骗集团的跨国化、去中心化(如“洗钱集团”的层级化结构),传统刑法中对“共同实行”或“教唆犯”的界定面临困难。本研究聚焦于“断链式犯罪”中,处于不同环节(如推广、技术支持、人头账户提供)的犯罪者,其主观罪过与客观贡献的衡量标准,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风险分担理论”在共同犯罪认定中的应用。 二、刑事证据法中的电子物证保全与排除: 电子设备(手机、电脑、云端数据)已成为现代刑事案件中的核心证据来源。本辑探讨了对这些证据进行搜查、扣押和检验的合宪性门槛。特别关注了“远程搜查”和“被动性扣押”的界限,以及如何确保这些电子证据在法庭上出示时,能满足“可信赖性”和“完整性”的举证责任,防止证据被不当排除。 三、量刑公正与恢复性司法的新尝试: 刑罚的威慑与矫正功能亟需在个案中实现平衡。本研究分析了近年来台湾法院量刑的“趋同”与“分化”现象,探讨了引入“被害人影响陈述”机制在量刑中的实际效用。同时,对“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试点项目进行了法学评估,分析其在财产犯罪和轻微暴力犯罪中替代传统刑罚的潜力与局限。 --- 结语:法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视野 《台湾法学新课题(九)》的收录文章,无一不体现出研究者对台湾社会当下最迫切法律问题的深刻关怀。它不仅是对既有法学知识体系的梳理与补充,更是一次积极回应社会治理需求、推动法制健全发展的学术实践。通过审视公权力边界的扩张、私人领域的新挑战,以及司法程序的现代化,本书旨在为法律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法学后进,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参考蓝图。本书的出版,正值台湾社会对法治品质要求日益提升的关键时期,其观点无疑将激发新一轮的学术对话与法律改革的动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刘志鹏

台湾碳交易市场法制建置之建议/苏义渊/1

全球气候变迁下灾难防救法制之建构/陈耀祥/25

气候变迁与环境刑法-从我国温减法草案论环境刑法未来走向/郑昆山/55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以添加附款方式管制媒体集中化之研究/庄国荣/93

由世界银行经商环境评比谈我国金融法制与投资人保护制度改革/林仁光/129

人权、劳动市场、产业竞争力的交错与冲突:外籍劳工法律管制的多重难题与困境/林佳和/163

「重大投资开发案件都市计画联席审议作业办法」论都市计画应发挥之环境保护功能/傅玲静/215

图书序言



  台湾法学会每年年底依例举办的年会,是国内法学界的一大盛事。借由年会所提供的平台,来自不同领域的法学菁英,共同检视过去台湾社会所走过的法律事件足迹,同时也思索如何因应新兴社会议题对法学界的挑战。

  本次年会所发表的论文,篇篇精彩,掷地有声。苏义渊教授的「台湾碳交易市场法制建置之建议」,从京都公约等探讨我国温室气体减量法草案。陈耀祥教授的「全球气候变迁下灾难防救法制之建构」,则属国内探讨灾难防救法制的先驱性论文。郑昆山教授鑑于温室气体减量法删除环境刑法规定,所撰「气候变迁与环境刑法-从我国温减法草案论环境刑法未来走向」,尝试为该法找到出口。庄国荣教授的「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以添加附款方式管制媒体集中化之研究」,剖析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以附加条款方式管制媒体集中化之合法性。而林仁光教授所撰「由世界银行经商环境评比谈我国金融法制与投资人保护制度改革」,则属国内少见从法学角度评析国际间所举办经商环境评比的论文。林佳和教授的「人权、劳动市场、产业竞争力的交错与冲突:外籍劳工法律管制的多重难题与困境」,深沈地探讨外劳政策之妥当性。傅玲静教授的「重大投资开发案件都市计画联席审议作业办法」论都市计画应发挥之环境保护功能,则检讨重大投资案件之都市计画与环境保护间的相互关系。相信这几篇精湛的论文,都能提供会员们知识上的飨宴。

  感谢秘书处费心地编撰年刊,感谢理事监事的奉献,更感谢会员们长期以来对台湾法学会的投入。


理事长
刘志鹏
2013/10/14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知识的梳理与前沿的探索”。《台湾法学新课题》这个品牌,对于我这样的法律工作者而言,早已是必读的“菜单”之一。每一次的更新,都意味着有一批新的、重要的法律议题被摆上了台面,供我们审视和讨论。我非常期待这次的第九辑,不知道它会把我们引向哪个新的方向?是关于数字鸿沟与法律的公平性?还是在复杂国际关系下,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的边界?抑或是新科技对传统法律解释和适用带来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法律分析和建议。尤其是在当前台湾社会面临诸多转型和挑战的时刻,法学界的声音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这些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法学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的体现。我会认真阅读,从中汲取养分,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我们所处的法律环境。

评分

终于等到《台湾法学新课题(九)》出版了,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充满期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法学发展的读者,我深知这个系列一直以来都以其前瞻性和深度著称。每一次的出版,都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当下台湾法学界正在 grappling with 的最核心、最前沿的问题。我尤其期待这次新课题的探讨,不知道会涉及到哪些热点?是关于数据隐私与人工智能在法律上的影响?还是在气候变迁日益严峻的当下,环境法如何寻求突破与创新?又或者是社会变迁下,劳工权益、性别平等、原住民权利等议题的最新法律思索?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养分,不仅拓宽了我的法学视野,更能引发我对台湾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探讨,它更像是一份凝结了台湾法学精英智慧的行动指南,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乃至关心台湾未来的每一个公民,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启发。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这次又有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论证。

评分

对于《台湾法学新课题(九)》这本书,我个人是抱持着一种“学习与借鉴”的态度来期待的。我一直认为,法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与时俱进,回应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新挑战。《台湾法学新课题》这个系列,恰恰展现了这一点。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而是试图触及当下最具有讨论价值、最需要法律人深入思考的议题。这次的新课题,我猜测可能会涉及一些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的法律难题,比如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绿色金融的法律框架,甚至是地缘政治变化对台湾法律体系可能带来的影响。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有台湾本土特色、能够结合台湾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案例研究。毕竟,照搬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不一定适用于台湾的社会土壤。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台湾法学发展脉络的窗口,同时也为我们思考未来的法律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

评分

我对《台湾法学新课题(九)》的期待,可以说是“充满好奇与对未知的向往”。《台湾法学新课题》系列一贯的风格就是敢于触碰那些最前沿、最棘手的问题,并且提供深刻的洞见。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法学研究那种不断求索、不断进步的生命力。这一次,我非常好奇,台湾的法学界又将聚焦哪些“新课题”?会不会涉及当下社会最为关注的几个热点,例如AI伦理与法律规范的衔接?又或者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法的最新发展和实践?我希望书中能有对这些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深入剖析的篇章,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新挑战背后复杂的法律逻辑和潜在的风险。而且,我也希望作者们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观点,挑战固有的法律思维,为台湾法治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法学界对时代脉搏的一次敏锐捕捉和深刻回应。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台湾法学新课题》系列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相当“扎实”的学术风格,这次的第九辑,我个人是抱着一种“求知若渴”的心情去迎接的。每每拿到这套书,我总会先粗略浏览一下目录,看一看这次又有哪些重量级学者参与了撰写,有哪些领域被重点关注。虽然我可能不是每一个课题都能完全深入钻研,但光是读那些名家大论,就能感受到法学界前沿思想的碰撞。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回应社会重大议题的研究,比如近年来台湾社会在面对全球化挑战、科技发展冲击,以及内部结构性问题时,法律层面的应对和调整。这本书或许会触及到数字经济下的管制难题,或是疫情常态化后,公共卫生法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超越现有框架的思考,甚至提出一些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法律改革建议。毕竟,法学不能脱离时代,更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这部作品的出现,无疑是对当前法学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补充,也是对台湾法治建设进程的一次有力推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