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过去十数年,两岸法学交流从行政法、民法、商法、刑事法等各个领域次第展开,然而各个法学领域无论如何交流,最终仍然汇流到万法归宗,天下为「公」,核心议题就是宪法基本权利之保障。两岸公法学论坛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由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公法学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轮流举办,第一届及第三届论坛于2010年、2012年在台北举行,第二届及第四届则于2011年、2013年分别在北京与济南举办。本书集结第一届、第三届论坛两岸学者针对「宪法与行政管制理论与实务」及「基本权利之程序保障」两个主题所发表之十八篇论文,内容包括违宪审查、宪法监督制度之改革与建构、宪法解释程序与方法、个别基本权利之保障,以及行政法层次之行政调解、行政调查等重要议题。
作者简介
董保城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教授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胡锦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湛中乐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廖元豪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林佳和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刘定基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方嘉麟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教授
焦洪昌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张鹏
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博士研究生
秦前红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涂云新
武汉大学法学院宪法学博士候选人
范进学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陈爱娥
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
莫于川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冯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朱新力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唐明良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郑磊
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依文章顺序排列)
《2010年第一届:宪法与行政管制理论与实务》
从大法官法律保留之解释论宪法考试权 董保城 003
近十年大陆宪法学方法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2000-2009) 韩大元 035
大陆宪法解释的实践与课题 胡锦光 073
论公务员考选权──中国大陆公务员考选制度的现状与课题 湛中乐 091
从大法官解释论宪法学之研究方法──大法官基本权利案件「审查基准」之分析 廖元豪 125
从行政法院判决论给付行政之法学方法──以就业促进领域违法授益处分之撤销为例 林佳和 197
从大法官解释论公务人员不服考绩评定之救济权──以审查密度及正当法律程序保障为中心 刘定基 243
台湾法学教育的问题与改革 方嘉麟 277
《2012年第三届:基本权利的程序保障》
从「活化宪法」的观点评论大法官释宪程序──以宪法诉讼法草案为例 廖元豪 311
试论公民违宪违法审查建议处理常式及其完善 焦洪昌、张鹏 339
论地方立法权的宪法控制──以中国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制定为重点的考察 秦前红、涂云新 363
中国大陆宪法监督程序制度之反思与变造 范进学 425
经济行政领域中的程序保障──以分配程序(Verteilungsverfahren)为观察重心 陈爱娥 449
论公民受教育权救济程序的整合与改革──以公立高校学生处分为例 湛中乐 479
中国大陆行政调解程序制度建设路向探讨──从完善行政调解法制、拓宽权利救济管道的实证研究视角 莫于川 501
中国行政调查法制的回顾与展望 冯军 541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启动时点设计 朱新力、唐明良 557
城市规划中的程序失范与重构──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郑磊 577
序言
两岸法学交流从行政法、民法、商法、刑事法等各个领域次第展开,多年来不仅促进学者互访,也累积丰富的法学文献。近几年来,中国大陆人民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不再沉默,诉诸法律,公民基本权利与宪法意识提升、维护宪法尊严日益觉醒,在台湾司法院大法官站在宪法维护者,司法为民,为基本权保障作出了伟大贡献。基于此,两岸公法学者察觉到依法行政、依法审判到最后都要碰触到宪法核心价值就是基本权利保障与落实。因此,各个法学领域无论如何交流,最终仍然汇流到万法归宗,天下为「公」,核心议题就是宪法基本权利之保障。在此时空背景下,促成了两岸公法学论坛的成立,两岸学者尝试从基本权、宪法释义学、正当程序、公法一般原则,与司法独立等视角分别检视与观察,此一论坛由本人与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院长共同发起,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公法学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第一届两岸公法学论坛,于2010年在台北首次举行,嗣后由两岸轮流举办,第二届、第四届已分别于2011年、2013年在北京、济南举办。
本书集结第一届、第三届在台北举行公法学论坛之论文,由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公法学中心编集成册,其中在违宪审查、宪法监督、宪法解释大架构下,兼顾了行政法层次的探讨,研讨成果非常丰硕。
万事起头难,开展一个新的永续平台,以公法学的高视角切入,对两岸人民基本权利保障有重要意义,衷心感谢各位两岸公法学论坛的论文发表人、与谈人与主持人热心参与,更要感谢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公法学中心历届主任刘宗德、詹镇荣、廖元豪、刘定基、吴秦雯全心投入承继公法学使命,让两岸公法学在两岸法学交流上扮演领航、重要影响力。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董保城
2013年11月22日
《行政訴訟與違憲審查:海崃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一)》這個標題,立即吸引了我對其內容的關注。行政訴訟,作為人民與國家權力最直接的交鋒平台,其制度設計的周延性,直接影響著人民權益的保障程度;而違憲審查,則是憲法至上原則的體現,是確保國家一切權力合法行使的根本依據。近年來,台灣在行政訴訟領域,不斷有新的案件挑戰著既有的法理,例如涉及數位匯流、環境保護、國家安全等議題的爭議,都對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樣地,違憲審查的實踐,也面臨著如何在個案審查與普遍規範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社會價值觀下,維持憲法的穩定性與前瞻性等問題。因此,一本能夠匯聚海峽兩岸公法學者的深度研究、共同探討這些重要議題的論文集,無疑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我非常好奇,兩岸學者將會從怎樣的視角,分析當代行政訴訟制度的發展趨勢,以及違憲審查在維護憲政秩序中的關鍵作用,這些討論必定能為我們開拓更廣闊的學術視野。
评分翻開這本《行政訴訟與違憲審查:海崃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一)》,彷彿踏入了一個匯聚兩岸頂尖公法學術思想的殿堂。從書名中「海崃兩岸」這個詞彙,便能感受到它承載的學術交流的重量。台灣的行政訴訟制度,在歷經數十年的發展與完善後,早已建立起一套相對成熟的體系,但對於如何更有效地保障人民權利,如何平衡行政權的彈性與司法權的制約,學界始終有著不斷的探討與革新。同時,違憲審查的制度,更是憲法活力的展現,它不僅是法律解釋的終極裁決,更是國家權力正當性的重要基石。能夠將兩岸在這兩個重要公法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集結成冊,對於我們這些深耕於台灣法學領域的學人而言,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知識資產。我非常期待能從中了解,在不同的法學傳統和社會脈絡下,兩岸學者對於行政訴訟的權力濫用、比例原則的適用,以及違憲審查的合憲性推定、消極違憲審查等議題,是否有新的解釋路徑或實踐模式,這些都將有助於我們拓展研究視野,激盪出新的學術火花。
评分這本《行政訴訟與違憲審查:海崃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一)》,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當代公法學發展的濃厚興趣。行政訴訟,作為人民與國家公權力互動中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法律途徑,其制度的優劣,直接關乎國民權益的實現與國家治理的效能。而違憲審查,更是維護憲法最高價值、實現憲政民主的關鍵機制。近年來,台灣在行政訴訟實務上不斷面臨新的挑戰,諸如數位時代下的行政爭訟、環境保護議題的司法審查等,都對傳統的行政訴訟理論提出了考驗。同時,違憲審查的解釋空間與實踐成效,也一直是學界與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如今,能夠藉由這本論文集,一窺海峽兩岸公法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他們在這些核心問題上的學術辯論與思想交流,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代公法學的發展趨勢,乃至於為台灣的法制建設汲取靈感,都具有非凡的意義。我尤其期待能從中看到,兩岸學者如何運用不同的學術方法論,剖析具體的案例,提出富有洞察力的見解,進而共同推動公法學的進步。
评分這本《行政訴訟與違憲審查:海崃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一)》,從書名上看,就充滿了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兩岸交流的意義。身為一個對台灣公法學研究脈絡深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很關注兩岸學者在行政訴訟和違憲審查這兩個關鍵公法領域的學術對話。行政訴訟是人民權益受侵害時,得以透過司法途徑向國家權力尋求救濟的重要制度,而違憲審查則是憲法至上原則的實踐,用以檢視法律及行政行為是否合乎憲法精神,兩者在我國憲政體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一本能夠匯集海峽兩岸公法學者的智慧結晶,探討這些核心議題的論文集,無疑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尤其好奇,在各自不同的法制土壤與實踐經驗下,兩岸學者對於行政訴訟的程序保障、實體審查標準,乃至於違憲審查的啟動機制、審查標準的研擬,會有怎樣的異同觀點與創見?這本論文集的出現,正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能一窺究竟,並從中獲得啟發,進而深化我們對台灣自身公法學發展的理解與反思。
评分從《行政訴訟與違憲審查:海崃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一)》這個書名,我便能感受到這是一本極具學術份量的著作。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公法發展的讀者,我深知行政訴訟在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監督國家行政權合法運行的重要性,而違憲審查則是憲法活力的體現,是確保國家機器始終運轉在憲法的軌道上的最後一道防線。隨著社會的變遷與複雜化,行政訴訟的議題也日益多元,從傳統的撤銷訴訟、給付訴訟,到更為前沿的資訊公開、國家賠償等,都對我國的行政訴訟法理提出了不斷的挑戰。同樣地,違憲審查的審查密度、解釋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回應社會對於憲法價值的多元理解,也一直是學界持續探討的核心。因此,這本匯聚了海峽兩岸公法學者的智慧結晶,深入探討這兩大重要公法議題的論文集,絕對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看到,兩岸學者如何在不同的法制環境和學術傳承下,對這些複雜的公法問題提出獨到見解,或許也能從中找到一些啟發,為台灣的法制進步注入新的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