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

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事政策
  • 犯罪防治
  • 刑法
  • 公共政策
  • 社会控制
  • 犯罪学
  • 法律
  • 政治学
  • 政策分析
  • 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主要兼顾基础与延伸之学理探讨,并聚焦于刑事政策之基础中心问题进行以下目的:其一、刑事政策基础概念釐清与重整;其二、因应「其一」,并针对基础概念进行延伸性之探讨。希冀从此种基础性兼延伸性之逻辑探讨中,将我国现代刑事政策形成一个重要之体系,此亦是本书撰写之最终意义与目的。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描述该书所涵盖的知识领域,而不涉及该书的具体内容。 --- 《司法实践的演进:现代刑法理论与社会治理的交汇》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法律体系中刑事实践的复杂脉络,聚焦于法律条文、司法判例以及社会治理理念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律概念不断被社会现实挑战和重塑的时代,刑法作为国家权力的核心体现,其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是理解当代法治状态的关键。 本书的结构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用以考察刑事实践是如何在理论构建、立法实践和执法执行的交叉点上得以形成和演变的。我们首先探讨了基础的法律哲学思辨,这些思辨为现代刑法奠定了基石。从古典刑法思想的理性人假设,到边沁功利主义的后果考量,再到现代主义对惩罚正当性的深刻反思,本书系统梳理了影响我们对犯罪、责任和刑罚认知的核心理论流派。这些理论不仅是学术的探讨,更是影响立法者在具体案件中作出裁决的深层逻辑。 在理论构建的层面,本书详细阐述了刑法解释学的核心议题。法律条文的表述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其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解释的方法论。我们深入研究了目的解释、历史解释以及文义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的张力与融合。特别地,本书关注了“不确定概念”在刑法中的应用,例如“故意”、“过失”和“正当防卫”等,探讨法官如何在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具体的案件事实之间建立连接。这种解释的艺术,直接决定了刑罚权力的边界和适用范围。 司法实践的动态性是本书的另一核心关注点。现代刑事诉讼程序,从侦查到审判,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对法律原则的践行和检验。本书细致分析了证据规则的演变,特别是如何平衡打击犯罪的效率与保障人权的有效性。程序正义的实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程序遵守,更是对司法权威的社会信任的构建。我们探讨了不同司法体制下,证据的收集、采信和审查机制如何塑造最终的判决结果。 此外,本书对刑罚执行的社会学维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刑罚的目的是何?是单纯的报应,还是侧重于改造与预防?本书将此议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察,分析了监禁制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并探讨了替代性刑罚措施的引入及其在不同社会文化中的接受程度。刑罚的执行不仅仅是国家行为,它与社区环境、再社会化努力以及受害人权益保障紧密相关。 本书亦不回避刑法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新型犯罪的出现,刑法被赋予了越来越广泛的规制职能。我们审视了经济犯罪、环境犯罪以及网络犯罪等新兴领域的法律规制挑战,探讨了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之间的关系。这种“刑法泛化”的趋势,对传统刑法的谦抑性原则构成了严峻的考验,也引发了关于刑罚是否应作为首要或唯一治理工具的深刻反思。 最后,本书致力于描绘法律概念在社会舆论与政治压力下的能动性与被动性。法律并非孤立存在于象牙塔中,它时刻受到社会思潮、媒体叙事乃至政治立场的渗透。我们考察了公众对特定犯罪行为的反应如何反作用于立法机构,从而推动法律的修改或解释的转向。理解这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反馈机制,对于把握法律发展的脉络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审视当代刑事实践的分析工具。它不仅梳理了刑法理论的脉络,更揭示了这些理论如何在司法机构的日常运作中被具体化、实践化,并最终影响着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本书旨在启发读者对法律的本质、司法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治理的未来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批判性审视。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慈幸


  【现职】
  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系副教授

  【经历】
  法务部司法官学院讲座

  【学历】
  日本中央大学法律学博士

图书目录



导 言
壹、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重要性/1
贰、研究方法/1
参、本书之逻辑意识与架构/2

第一篇 刑事政策定义、沿革与学理趋向
壹、刑事政策的意义与沿革/5
贰、刑事政策趋向之一:被害者保护/7
参、刑事政策的趋向与方针:市民参与犯罪预防活动/26

第二篇 刑事政策、犯罪学之区别与犯罪原因之阐释
壹、前 言/35
贰、何谓「犯罪」:从古典学派与实证学派论起/35
参、蕴含古典学派、实证学派之现代刑事政策/43

第三篇 刑事制裁论
第一章 关于刑罚之基础思维与其相关论点
壹、「刑罚」制度之历史回溯:从应报思维至修复型司法制度之来临/49
贰、我国刑罚之基本概念与理论/57
参、「刑罚」之其他相关论述:相对不起诉概念之「微罪处分」与「缓起诉」/
63

第二章 死刑与死刑存废相关概念之思考
壹、概 说/67
贰、死刑之意涵:「绝对死刑」与「相对死刑」论证观/68
参、死刑之执行与相关统计/72
肆、死刑制度存废论历史滥觞与现代学理之思考/76

第三章 对于自由刑之各种思考
壹、概 说/89
贰、现行法当中所谓自由刑之介绍/91
参、短期自由刑之问题/100

第四章 罚金刑与日额罚金刑
壹、财产刑中罚金刑之定义/113
贰、罚金刑之效益与「日额罚金刑」/117

第四篇 犯罪矫正处遇与保护
第一章 矫正处遇之历史

壹、「犯罪矫正处遇」之广义性意涵/127
贰、欧美行刑思维与矫正处遇之历史/128
参、犯罪人社会复归与我国矫正处遇政策/130

第二章 刑罚执行与机构型处遇、非机构型处遇
壹、刑罚执行、程序与执行概况/137
贰、「处遇」、「矫正」与「矫治」概念之釐清/140
参、机构型处遇/142
肆、非机构型处遇之起源与定义:以社区处遇为中心/154

第三章 假释制度
壹、假释定义与学理讨论/163
贰、呈报假释之法理与实务程序/167
参、我国实务上假释审查之演革/172
肆、假释核准与撤销假释之问题/182

第四章 累犯基础概念
壹、累犯与常习犯之概念区分/187
贰、累犯与再犯之定义与统计/189
参、累犯受刑人之特征与三振法案/198

第五篇 各类型犯罪之抗衡与对策
第一章 高龄者问题与犯罪
壹、「高龄」之定义与高龄者问题/203
贰、高龄者犯罪统计数据/208
参、高龄者犯罪原因学理评析/216

第二章 性侵害犯罪、性倒错与强制治疗
壹、性侵害犯罪定义、法律规定与实证统计/221
贰、性侵害犯罪之强制治疗/228
参、强制治疗、社区防护与民事监护之学理探讨/237

第三章 组织犯罪与其相关概念
壹、组织犯罪之定义与相关法理/247
贰、第一时期:1998年以前研究重点为帮派研究/249
参、第二时期:1998年后组织犯罪防制条例通过后对于组织犯罪之概念之釐清/253
肆、第三时期:2009年制定因应人口贩运相关议题国际趋势,施行人口贩运防制法以防制人口贩运集团之组织犯罪/259

附录
犯罪被害人保护法/267
保安处分执行法/277
监狱行刑法/293
监狱组织通则/310
行刑累进处遇条例/316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328
组织犯罪防制条例/337
人口贩运防制法/341

图书序言



  本书是针对刑事政策基础概念进行整合性定位与延伸之专书,亦是本人针对近几年台湾刑事政策学理与实务多年来所发现之问题,进行基础与延伸之介绍,并针对其中之概念整合,并提出数个结果探讨。

  任教十多年来,我一直徜徉自己的研究生活,跟着好同事一起协助实务工作、修法……学术是一种(若是一种)被巨塔环绕的孤寂岁月,但我的日子肯定不寂寞,每次从学校走出,坐上高铁,迎向实务工作的琳琅满目,比起其他学术研究人,虽然疲倦了一些,但认真地告诉自己,社会多重变化的律动感,彷彿是身上的血液,触动与规律地环绕着体感。

  这样的我,看了许多不公,也看了许多不义,当品味出人生还有一丝温暖时,随即来的一些障秽,有时候仍不免沖刷着自己的热情,然而,告诉自己,世间的种种总是如同美国诉讼体系的「滑动式法则」,但我这是美化了世间的人生,出了社会后,很多人都可以了解到,标准很严苛,但很多人总是做得很弹性,很多事情过于介意,就是输了。

  乐曲悠扬,对我而言,叶加濑太郎的小提琴的乐章是属于2011年的维也纳的风雅,我在潺潺的运河边对着沙河旅馆举杯,古老典雅的城堡诉说着奥匈帝国的风采,但此时此刻,时空转移,2012年的夏天,我在古老的京都寺庙当中挥舞着奠基着自己的学术生命,听着依旧悠扬的曲子,心境的转换,在古都的京都里,慢慢地沈淀,偶尔,我会想起遥远的欧洲大陆,那个内陆国小河流,记起自己走在维也纳大学看着凯尔生的半身像,对着他期许着法学方法论的建构,那种感觉,若隐若离,岁月的离脱,就是这样,但回盪在记忆深处的好,永远深植入心。

  本书在写作时间,感谢苏筱柔小姐、柯杏如小姐多次校正,在此深深致谢。

  本书最值得纪念的,是本书在第一次校正的最后阶段,我至维也纳短期研究时,因为某种事由临时收留我的高满香、瑞德夫妻,以及维也纳大学Matin Kusch教授,跟三位所相处的每一刻,成为形塑本论文重要思维的美丽回忆,在此感谢。此外,本书的后半段,是在京都大学短期研究所形成,感谢京都大学的一切。

陈慈幸
2013年12月
于日本东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光看书名《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就觉得很有份量!我一直对犯罪、司法以及国家如何回应这些议题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很多书都比较偏重理论,或是只谈某个特定的犯罪类型,好像缺了一块拼图,无法完整理解“刑事政策”这个大概念。特别是“概念的形塑”这几个字,听起来就不是一本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教科书,而是更深入地去探讨,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犯罪”、“刑罚”、“矫正”等概念,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构出来的,背后有哪些思想流派、社会思潮、甚至是政治角力在推波助澜。 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台湾在地的一些刑事政策发展脉络?比如,从过去的戒严时期到现在的民主化进程,我们的刑法典、侦查手段、甚至是对待累犯、少年犯的态度,是不是都随着时代和政治环境在“形塑”?像我们前几年一直热烈讨论的废死议题,这背后牵涉到的不只是人道主义,更是国家权力、社会安全感、甚至是对“报应”与“教化”的不同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概念形塑”工程。还有,现在很多新闻里都在讲的“毒品氾滥”、“诈骗集团横行”,政府提出的各种“新对策”,这些看似零散的政策,它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宏观的“概念框架”在支撑?这本书能不能帮助我们从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这些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新闻报导和政治口水战?

评分

我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社会学理论的书,对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深感着迷,所以看到《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这个书名时,立刻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它让我联想到,我们平常讨论的“犯罪”和“刑罚”,会不会也像其他许多社会现象一样,并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我们社会共同“建构”出来的“现实”? 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刑事政策的概念是如何演变的?比如说,过去我们可能更强调“报应”和“惩罚”,但现在似乎更注重“矫正”、“再犯预防”以及“社会复归”。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修改,更是背后一套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何为正常”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很好奇,这本书会怎么解释这种“概念的形塑”过程?它会从哪些理论基础出发?会不会引用一些跨文化的研究,来展示不同社会在刑事政策概念建构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塑造者”?是法学家?政治人物?还是大众传媒?抑或是社会运动?这些力量又是如何透过影响公众认知、推动法律改革,最终改变我们对犯罪和司法的理解?这对我来说,会是一场非常启发性的思想旅程,让我能够跳脱出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元对立,更深刻地理解刑事政策背后复杂的生成逻辑。

评分

这本《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光听名字就觉得它不像那种浅尝辄止的通俗读物,而是直指核心,探讨“概念”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各种历史、文化、社会、甚至经济因素的影响,慢慢形成固定的模式。刑事政策更是如此,我们现在理解的“犯罪”是什么?“刑罚”的目的是什么?“更生保护”又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由一代代思想家、法学家、政治人物,甚至是大众舆论,一点一滴“形塑”出来的。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定义“犯罪”的。比方说,在某个时代,某些行为可能被视为严重的罪恶,而在另一个时代,又可能被视为无伤大雅,甚至是被鼓励的。这种概念的转变,背后一定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还有,本书强调“形塑”,这让我联想到,是不是也包含了权力运作在里面?是不是某些强势的社会群体,更容易将他们的价值观念,透过刑事政策的制定,变成整个社会的“标准”?例如,对特定阶层或特定议题的“严打”,是不是也是一种“概念的强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历史案例,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刑事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一次次地修正、定义、甚至颠覆的。

评分

拿到《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哇,终于有一本不是单纯讲解法律条文,而是要聊“概念是怎么来的”!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会这样看待某些犯罪?为什么会觉得某种刑罚才算“合适”?很多时候,我们好像都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现有的框架,很少去追问,这些框架本身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们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理解“犯罪”的。比如说,在古代,很多行为可能被视为恶魔附身或是神的惩罚,到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又带来了犯罪学,开始去分析犯罪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这种对“犯罪”本身的定义,就已经在不断地“形塑”中。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在近代西方思想史的影响下,我们是如何接受了“犯罪是社会现象”这样的观念?又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才开始思考“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更是“社会防卫”或“个体矫正”? 我特别期待它能给我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展示“概念的形塑”是如何发生的。例如,某个新犯罪类型的出现,是如何促使法律进行修改,进而影响到社会对这个行为的认知?或者,某个重要的社会运动,是如何挑战了既有的刑事政策观念,最终推动了政策的变革?这些微观的案例,如果能串联起宏观的概念演变,那绝对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读物。

评分

《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不是一本直接告诉你“法律如何运作”的工具书,而是一本更宏观、更具思想性的著作,它会去探讨“刑事政策”这个领域中,那些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事物,尤其是像刑事政策这样复杂的社会议题,不能只看表面的规则,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演变。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析“概念的形塑”过程?比如,它是否会涉及一些经典的犯罪学理论,像是古典学派、实证学派,甚至是新派犯罪学,来分析这些学派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犯罪原因和刑罚目的的认知?又或者,它会不会触及一些政治哲学中的议题,比如国家权力的来源、社会契约论,以及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刑事政策的制定中? 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对于“罪”与“罚”的理解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样的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甚至是科技发展,促使了这些概念的转变?例如,在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和贫困问题加剧,这会不会促使了人们开始更系统地思考犯罪的社会根源,从而影响了刑事政策的发展方向?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宏观的理论和历史脉络,透过具体的概念分析呈现出来,那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