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兼顾基础与延伸之学理探讨,并聚焦于刑事政策之基础中心问题进行以下目的:其一、刑事政策基础概念釐清与重整;其二、因应「其一」,并针对基础概念进行延伸性之探讨。希冀从此种基础性兼延伸性之逻辑探讨中,将我国现代刑事政策形成一个重要之体系,此亦是本书撰写之最终意义与目的。
作者简介
陈慈幸
【现职】
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系副教授
【经历】
法务部司法官学院讲座
【学历】
日本中央大学法律学博士
序
导 言
壹、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重要性/1
贰、研究方法/1
参、本书之逻辑意识与架构/2
第一篇 刑事政策定义、沿革与学理趋向
壹、刑事政策的意义与沿革/5
贰、刑事政策趋向之一:被害者保护/7
参、刑事政策的趋向与方针:市民参与犯罪预防活动/26
第二篇 刑事政策、犯罪学之区别与犯罪原因之阐释
壹、前 言/35
贰、何谓「犯罪」:从古典学派与实证学派论起/35
参、蕴含古典学派、实证学派之现代刑事政策/43
第三篇 刑事制裁论
第一章 关于刑罚之基础思维与其相关论点
壹、「刑罚」制度之历史回溯:从应报思维至修复型司法制度之来临/49
贰、我国刑罚之基本概念与理论/57
参、「刑罚」之其他相关论述:相对不起诉概念之「微罪处分」与「缓起诉」/
63
第二章 死刑与死刑存废相关概念之思考
壹、概 说/67
贰、死刑之意涵:「绝对死刑」与「相对死刑」论证观/68
参、死刑之执行与相关统计/72
肆、死刑制度存废论历史滥觞与现代学理之思考/76
第三章 对于自由刑之各种思考
壹、概 说/89
贰、现行法当中所谓自由刑之介绍/91
参、短期自由刑之问题/100
第四章 罚金刑与日额罚金刑
壹、财产刑中罚金刑之定义/113
贰、罚金刑之效益与「日额罚金刑」/117
第四篇 犯罪矫正处遇与保护
第一章 矫正处遇之历史
壹、「犯罪矫正处遇」之广义性意涵/127
贰、欧美行刑思维与矫正处遇之历史/128
参、犯罪人社会复归与我国矫正处遇政策/130
第二章 刑罚执行与机构型处遇、非机构型处遇
壹、刑罚执行、程序与执行概况/137
贰、「处遇」、「矫正」与「矫治」概念之釐清/140
参、机构型处遇/142
肆、非机构型处遇之起源与定义:以社区处遇为中心/154
第三章 假释制度
壹、假释定义与学理讨论/163
贰、呈报假释之法理与实务程序/167
参、我国实务上假释审查之演革/172
肆、假释核准与撤销假释之问题/182
第四章 累犯基础概念
壹、累犯与常习犯之概念区分/187
贰、累犯与再犯之定义与统计/189
参、累犯受刑人之特征与三振法案/198
第五篇 各类型犯罪之抗衡与对策
第一章 高龄者问题与犯罪
壹、「高龄」之定义与高龄者问题/203
贰、高龄者犯罪统计数据/208
参、高龄者犯罪原因学理评析/216
第二章 性侵害犯罪、性倒错与强制治疗
壹、性侵害犯罪定义、法律规定与实证统计/221
贰、性侵害犯罪之强制治疗/228
参、强制治疗、社区防护与民事监护之学理探讨/237
第三章 组织犯罪与其相关概念
壹、组织犯罪之定义与相关法理/247
贰、第一时期:1998年以前研究重点为帮派研究/249
参、第二时期:1998年后组织犯罪防制条例通过后对于组织犯罪之概念之釐清/253
肆、第三时期:2009年制定因应人口贩运相关议题国际趋势,施行人口贩运防制法以防制人口贩运集团之组织犯罪/259
附录
犯罪被害人保护法/267
保安处分执行法/277
监狱行刑法/293
监狱组织通则/310
行刑累进处遇条例/316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328
组织犯罪防制条例/337
人口贩运防制法/341
序
本书是针对刑事政策基础概念进行整合性定位与延伸之专书,亦是本人针对近几年台湾刑事政策学理与实务多年来所发现之问题,进行基础与延伸之介绍,并针对其中之概念整合,并提出数个结果探讨。
任教十多年来,我一直徜徉自己的研究生活,跟着好同事一起协助实务工作、修法……学术是一种(若是一种)被巨塔环绕的孤寂岁月,但我的日子肯定不寂寞,每次从学校走出,坐上高铁,迎向实务工作的琳琅满目,比起其他学术研究人,虽然疲倦了一些,但认真地告诉自己,社会多重变化的律动感,彷彿是身上的血液,触动与规律地环绕着体感。
这样的我,看了许多不公,也看了许多不义,当品味出人生还有一丝温暖时,随即来的一些障秽,有时候仍不免沖刷着自己的热情,然而,告诉自己,世间的种种总是如同美国诉讼体系的「滑动式法则」,但我这是美化了世间的人生,出了社会后,很多人都可以了解到,标准很严苛,但很多人总是做得很弹性,很多事情过于介意,就是输了。
乐曲悠扬,对我而言,叶加濑太郎的小提琴的乐章是属于2011年的维也纳的风雅,我在潺潺的运河边对着沙河旅馆举杯,古老典雅的城堡诉说着奥匈帝国的风采,但此时此刻,时空转移,2012年的夏天,我在古老的京都寺庙当中挥舞着奠基着自己的学术生命,听着依旧悠扬的曲子,心境的转换,在古都的京都里,慢慢地沈淀,偶尔,我会想起遥远的欧洲大陆,那个内陆国小河流,记起自己走在维也纳大学看着凯尔生的半身像,对着他期许着法学方法论的建构,那种感觉,若隐若离,岁月的离脱,就是这样,但回盪在记忆深处的好,永远深植入心。
本书在写作时间,感谢苏筱柔小姐、柯杏如小姐多次校正,在此深深致谢。
本书最值得纪念的,是本书在第一次校正的最后阶段,我至维也纳短期研究时,因为某种事由临时收留我的高满香、瑞德夫妻,以及维也纳大学Matin Kusch教授,跟三位所相处的每一刻,成为形塑本论文重要思维的美丽回忆,在此感谢。此外,本书的后半段,是在京都大学短期研究所形成,感谢京都大学的一切。
陈慈幸
2013年12月
于日本东京
这本《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光听名字就觉得它不像那种浅尝辄止的通俗读物,而是直指核心,探讨“概念”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各种历史、文化、社会、甚至经济因素的影响,慢慢形成固定的模式。刑事政策更是如此,我们现在理解的“犯罪”是什么?“刑罚”的目的是什么?“更生保护”又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由一代代思想家、法学家、政治人物,甚至是大众舆论,一点一滴“形塑”出来的。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定义“犯罪”的。比方说,在某个时代,某些行为可能被视为严重的罪恶,而在另一个时代,又可能被视为无伤大雅,甚至是被鼓励的。这种概念的转变,背后一定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还有,本书强调“形塑”,这让我联想到,是不是也包含了权力运作在里面?是不是某些强势的社会群体,更容易将他们的价值观念,透过刑事政策的制定,变成整个社会的“标准”?例如,对特定阶层或特定议题的“严打”,是不是也是一种“概念的强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历史案例,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刑事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一次次地修正、定义、甚至颠覆的。
评分《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不是一本直接告诉你“法律如何运作”的工具书,而是一本更宏观、更具思想性的著作,它会去探讨“刑事政策”这个领域中,那些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事物,尤其是像刑事政策这样复杂的社会议题,不能只看表面的规则,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演变。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析“概念的形塑”过程?比如,它是否会涉及一些经典的犯罪学理论,像是古典学派、实证学派,甚至是新派犯罪学,来分析这些学派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犯罪原因和刑罚目的的认知?又或者,它会不会触及一些政治哲学中的议题,比如国家权力的来源、社会契约论,以及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刑事政策的制定中? 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对于“罪”与“罚”的理解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样的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甚至是科技发展,促使了这些概念的转变?例如,在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和贫困问题加剧,这会不会促使了人们开始更系统地思考犯罪的社会根源,从而影响了刑事政策的发展方向?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宏观的理论和历史脉络,透过具体的概念分析呈现出来,那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
评分我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社会学理论的书,对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深感着迷,所以看到《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这个书名时,立刻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它让我联想到,我们平常讨论的“犯罪”和“刑罚”,会不会也像其他许多社会现象一样,并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我们社会共同“建构”出来的“现实”? 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刑事政策的概念是如何演变的?比如说,过去我们可能更强调“报应”和“惩罚”,但现在似乎更注重“矫正”、“再犯预防”以及“社会复归”。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修改,更是背后一套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何为正常”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很好奇,这本书会怎么解释这种“概念的形塑”过程?它会从哪些理论基础出发?会不会引用一些跨文化的研究,来展示不同社会在刑事政策概念建构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塑造者”?是法学家?政治人物?还是大众传媒?抑或是社会运动?这些力量又是如何透过影响公众认知、推动法律改革,最终改变我们对犯罪和司法的理解?这对我来说,会是一场非常启发性的思想旅程,让我能够跳脱出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元对立,更深刻地理解刑事政策背后复杂的生成逻辑。
评分哇,光看书名《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就觉得很有份量!我一直对犯罪、司法以及国家如何回应这些议题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很多书都比较偏重理论,或是只谈某个特定的犯罪类型,好像缺了一块拼图,无法完整理解“刑事政策”这个大概念。特别是“概念的形塑”这几个字,听起来就不是一本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教科书,而是更深入地去探讨,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犯罪”、“刑罚”、“矫正”等概念,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构出来的,背后有哪些思想流派、社会思潮、甚至是政治角力在推波助澜。 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台湾在地的一些刑事政策发展脉络?比如,从过去的戒严时期到现在的民主化进程,我们的刑法典、侦查手段、甚至是对待累犯、少年犯的态度,是不是都随着时代和政治环境在“形塑”?像我们前几年一直热烈讨论的废死议题,这背后牵涉到的不只是人道主义,更是国家权力、社会安全感、甚至是对“报应”与“教化”的不同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概念形塑”工程。还有,现在很多新闻里都在讲的“毒品氾滥”、“诈骗集团横行”,政府提出的各种“新对策”,这些看似零散的政策,它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宏观的“概念框架”在支撑?这本书能不能帮助我们从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这些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新闻报导和政治口水战?
评分拿到《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哇,终于有一本不是单纯讲解法律条文,而是要聊“概念是怎么来的”!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会这样看待某些犯罪?为什么会觉得某种刑罚才算“合适”?很多时候,我们好像都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现有的框架,很少去追问,这些框架本身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们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理解“犯罪”的。比如说,在古代,很多行为可能被视为恶魔附身或是神的惩罚,到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又带来了犯罪学,开始去分析犯罪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这种对“犯罪”本身的定义,就已经在不断地“形塑”中。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在近代西方思想史的影响下,我们是如何接受了“犯罪是社会现象”这样的观念?又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才开始思考“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更是“社会防卫”或“个体矫正”? 我特别期待它能给我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展示“概念的形塑”是如何发生的。例如,某个新犯罪类型的出现,是如何促使法律进行修改,进而影响到社会对这个行为的认知?或者,某个重要的社会运动,是如何挑战了既有的刑事政策观念,最终推动了政策的变革?这些微观的案例,如果能串联起宏观的概念演变,那绝对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