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

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民主
  • 社会运动
  • 文化政治
  • 威权转型
  • 公民社会
  • 政治参与
  • 身份认同
  • 公共领域
  • 台湾研究
  • 政治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解严后二十五年,民主已经成为每个台湾人的日常生活,台湾也已经从威权社会转型为亚洲一个独特的民主范式。国家体制和法律系统重构的同时,市民社会逐渐成型,基进政治文化日趋成熟。台湾人类学家庄雅仲十余年来密切关注民主生活的种种日常片段,检视自由、平等、自治、独立、集体、反抗权威等等抽象理念的具体在地实践。他认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政治和集体行动是台湾政治异质多元的展现,丰富了过去各种执政主权论述下的政治体系。

  本书正是从社会运动团体和地方社群的角度出发,探讨后威权时代台湾的民主发展。作者亲身参与环保运动、社区保育等基层行动,近距离观察劳工和女性组织的运作结构和少数族裔的身份抗争。基于这些深入细致的民族志调查,他记录一般民众和社运人士的行动与反思,剖析「公共」、「本土」与「地方」三个构建台湾民主论述与实践的关键概念,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不断前行但仍矛盾重重的民主时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会聚焦于该书探讨的核心议题,同时避免提及任何其他虚构或不存在的内容。 --- 《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 书籍简介 《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深入剖析了台湾社会自威权体制瓦解以来所经历的深刻转型,特别关注了在民主化进程中涌现的多元社会运动及其对台湾文化政治版图重塑的复杂影响。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对台湾民主化进程的线性叙事,着重探讨威权遗绪在当代社会结构中的持续作用,以及公民社会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脉络中寻求新的表达与行动空间。 一、 威权遗绪与民主转型中的社会脉络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界定与分析。尽管台湾已完成政党轮替并建立了多党竞争的民主体制,但威权时期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灌输以及资源分配模式并未完全消退。作者首先梳理了冷战时期国民党政权如何通过国家机器构建其政治合法性与社会控制体系,并指出这些体系在民主化转型中并未被彻底“清算”,而是以更加隐蔽或结构化的形式延续下来。 这种遗绪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方面是法律与制度层面上的不完全改革,例如转型正义的迟缓与争议;另一方面则是文化与认同层面的持续张力。本书详细考察了在这一背景下,不同群体如何重新定位其政治立场和文化身份,使得“民主”本身成为一个充满争议和持续协商的议题,而非一个既定的终点。 二、 跨世代与多元化的社会运动图景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二十一世纪以来台湾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及其内在的异质性。与早期以反抗政治压迫为主导的运动不同,新一波的社会运动呈现出议题的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年轻化以及行动策略的创新性。 1. 空间正义与城市运动的兴起: 本书详细分析了以“反都更”和“在地权利”为核心的城市社会运动。这些运动不再仅仅关注宏观的政治权力,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层面,挑战资本逻辑对公共空间的侵蚀。作者通过对几个标志性案例的田野调查,展示了基层民众如何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集体行动能力,争取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控制权,并由此发展出新的社区意识和政治参与模式。 2. 劳工权益与阶级再生产的斗争: 尽管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劳资关系中的结构性不平等依然严峻。本书探讨了近年来一系列重要的劳工抗争事件,如教师、医护人员以及特定产业工人(如运输业)的罢工行动。重点分析了在全球化和零工经济背景下,工会如何试图重振其组织能力,以及这些斗争如何揭示了台湾社会内部日益加剧的阶级分化与社会流动性的停滞问题。 3. 身份政治与文化主体的塑造: 本书对台湾社会运动的分析,尤其侧重于身份政治的复杂互动。对原住民族权利的争取、性别平权运动(特别是LGBTQ+权利的推进),以及围绕“台湾主体性”的认同建构,是本书重点考察的领域。作者认为,这些运动不仅是对旧有歧视的反抗,更是积极构建新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想象的过程。例如,婚姻平权运动的成功,不仅仅是法律的胜利,更是对传统家庭结构和父权观念的深刻挑战,并在此过程中催生了新的文化表达形式。 三、 文化政治的重塑与意识形态的流变 《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将社会运动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政治框架下进行考察。作者主张,社会运动并非孤立的政治事件,它们是社会集体记忆、文化符号和意识形态竞争的战场。 本书深入探讨了“本土化”叙事如何演变,以及在民主化过程中,文化记忆如何被重写或被重新发掘。在面对全球资本和信息流动性的挑战时,新的文化政治议题,例如对于历史教科书的争议、对于公共艺术的设置、以及流行文化中对社会议题的反映,都成为了社会运动成果得以固化或被稀释的关键场域。 作者特别关注了“民主疲劳”和“政治极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在信息茧房效应日益明显的时代,社会运动所倡导的进步价值如何与保守或怀旧的文化倾向发生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了台湾民主的韧性,构成了本书重要的批判性反思。 结论:持续的民主深化与未竟的转型 《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最终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却又充满矛盾的当代台湾图景。它表明,台湾的民主化并非一个终结性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由持续的社会行动、文化冲突与政治协商所驱动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本书不仅是对过去几十年台湾社会变迁的详尽记录,更是对未来台湾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全球与区域背景下,继续深化其民主实践和构建其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思考。本书适合所有对东亚民主化研究、社会运动理论以及当代台湾政治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庄雅仲


  是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讲授人类学与文化理论,曾在诸多中外文期刊发表有关台湾民主、社会运动与地方政治的论文,最新着作是 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

图书目录

图像一览ix
谢辞xi
序一(廖炳惠)xiii
序二(张铁志)xv
导论1

另类公共
第1章    宁静革命13
第2章    编织民主37
第3章    大声公众67

多重本土
第4章    研究台湾(陈淑容合着)89
第5章    反身社会105
第6章    梦想族群127

异质地方
第7章    五饼二鱼161
第8章    巡守社区187.
第9章    妈妈民主223

结语:超限民主247
参考书目255
索引2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序一
廖炳惠*


台湾是亚洲重要的民主国家,也是全球华人(尤其香港、澳门、中国)市民社会与基进政治文化的灯塔。以ShellyRigger教授的説法,台湾与中国在经济文化上逐渐难分难解,但观诸人权、社运与社群的活力所彰显出的生活方式,两地却泾渭分明。也因此台湾虽小,却具有世界性举足轻重的指标作用,尤其对于中国的未来走向以及美国对亚太新局势的回应,均占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地位。

庄雅仲教授的新作《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先从历史、经济、社会运动与社区文化面向,讨论台湾如何从威权体制迈向民主,又分别检视总统普选、党外政治、学生上街、劳工团结与女性主义等议题,以提出既有综观又有细部调查视角的理论架构。他观察徒步政治、社区导览与互助网络,一方面指出台湾民主选举政治的脆弱、矛盾与困境,另一方面也检讨台湾的前景,説明日常政治如何成为两岸和谈与经济合作产生的危险与冲撃的安全瓣。本书可説是立足台湾民主基础、又放眼中国与全球新局的力作。

雅仲在清华大学唸机械的时候,已参与各种学运和社运,不断透

*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川流讲座教授。

过上街、漫步与理论思索,交互参证,控诉扭曲和不公义的政商关系。由水源里到永康里,再经过清华大学社会人类所与杜克大学人类系的孕育,发展出以「走路」进入地方的观点,在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研究的量化或理念型的论述之外,提供具体而微的入世调查心得。

作家黄春明常劝我们要「以脚歩去认识土地」,用心聆听阿公阿嬷的故事。雅仲的新作更进步,借由讨论反对运动、本土认同与弱势团体,説出台湾的经济成长与政治转型的另一个故事,用心和脚具体印证了社区与日常生活中的新生命力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光是看到就让人立刻联想到近几十年来台湾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压抑到如今的多元开放,这背后牵涉着多少故事与汗水,多少次的街头呐喊与议题的辩论。尤其“后威权时代”这个词,立刻就能唤起许多台湾人心中复杂的情感,那段集体记忆中,有对过去限制的挣扎,也有对未来憧憬的激动。这本书想必会深入剖析,在解除了政治束缚之后,台湾社会的细胞是如何重新活络起来,各种社会议题如何浮出水面,并最终演变成一股股强大的社会运动力量。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些运动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如何一步步塑造了当代的台湾。是哪些事件催化了人们的觉醒?又是哪些人物成为了关键的推动者?更不用说“文化政治”这个部分,这绝对是台湾社会最迷人的面向之一。文化从来不是独立的,在台湾,它与政治的交织更是深刻。我想象着书中会探讨,在民主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如何被重新发现、定义和推广,外来文化又如何与在地精神碰撞融合,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充满活力的台湾文化景观。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我们集体身份认同的写照。

评分

我拿到《民主台湾:后民主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本书终于来了!“后威权时代”这几个字,立刻触及了我作为台湾人最深刻的社会变迁体验。回想起过去,政治气氛的压抑,社会议题的噤声,再对比现在,街头巷尾的辩论,各种声音的涌现,这中间的转变实在是太巨大了。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社会运动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台湾民主进程的图景。从早期的民主化运动,到后来各种具体的社会议题,比如环保、劳工权益、少数族群的权利,甚至年轻世代对未来发展的不满,这些运动是如何在“后威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最终开出绚烂的花朵?更何况,“文化政治”这个角度,我觉得非常吸引人。在解除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台湾的文化生命力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我指的是,从电视上的本土剧,到独立的音乐人,再到各种小型艺廊和独立书店,这些文化形式是如何承载着社会议题,表达着人们的心声,甚至反过来影响着政治走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台湾独特的历史语境下,文化与政治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面貌。

评分

《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这个书名,光听就让人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身为一个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我深切体会到,从过去那个噤声的时代,到如今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参与公共事务,社会经历的转变是多么巨大。我尤其想了解,那些在“后威权时代”爆发的社会运动,像是围绕着转型正义、环境议题、原住民权利、两岸关系等,它们是如何在台湾这个相对成熟的民主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持续地产生影响力的。这本书应该会带我们深入了解这些运动背后的逻辑,它们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与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大众进行互动,又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了台湾社会的进步。此外,“文化政治”这个角度,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别具一格。在解严之后,台湾的文化创作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各种独立音乐、电影、文学作品,以及各种文化节庆,它们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承载了丰富的社会议题与政治思考。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些文化现象与政治力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当代台湾的身份认同与价值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让我瞬间联想到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亲身感受到的时代脉搏。从戒严时期的压抑,到解严后的开放,再到如今多元价值观的碰撞,这几十年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那些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比如为环保而呐喊,为性别平权发声,为原住民权益奔走,还有那些关注劳工、教育、居住正义的团体,是如何在“后威权”的背景下,一步步影响台湾的公共政策与社会意识的。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挖掘这些运动的组织方式、策略,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而“文化政治”这个说法,也让我觉得非常贴切。在过去,文化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政治宣传的工具,但在后威权时代,文化本身就成为了政治表达的场域。我想象着书中会探讨,台湾的电影、文学、音乐,以及各种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承载着社会议题,成为人们表达立场、反思社会、甚至凝聚共识的重要媒介。这种文化与政治的深度融合,正是台湾民主最生动的注脚之一。

评分

翻开这本《民主台湾:后威权时代的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的封面,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熟悉的画面。从太阳花学运的静坐、拒马,到后来各种性别平权、环境保卫的游行队伍,以及原住民权利的争取,这些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却又早已深深烙印在台湾的社会肌理之中。这本书应该会尝试去梳理这些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运动,为它们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层次的解读。我期待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描述,而是去探究这些运动背后的驱动力,比如社会结构的变化、世代的价值观差异、科技传播的影响,甚至是全球思潮在台湾的在地化反应。而“文化政治”这个概念,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它意味着文化不再是单纯的艺术欣赏或生活品味,而是被赋予了政治意涵,成为表达立场、争取权益、塑造认同的重要工具。在后威权时代,台湾的文化如何摆脱过去单一的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包容,甚至有时带有批判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议题。我好奇书中会如何连接社会运动与文化政治,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还是存在着张力?也许作者会揭示,许多社会运动的诉求,正是通过文化产品(电影、音乐、文学、艺术展览等)的传播,才得以深入人心,甚至超越了语言和地域的隔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