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为公共行政学界与实务界必读的课程,各大学与公务员训练机构几乎都开设此类课程,但体系完整、可供参考的教科书却少之又少。本书不同于其他相关书籍,採取整合观点以呈现当代公共管理的两大新思潮:「新公共管理」与「新公民治理」学派。其中,「新公共管理篇」为本书的重心,可称之为顾客导向的新公共管理学;本篇涵盖四大主题:组织管理、策略与方案管理、资源管理与顾客管理。「新公民治理篇」则是对于新公共管理学派的批判与反省,可称之为公民导向的新公民治理学;国内教科书几乎都不谈,本书则列为另一重点,内容包括新公共行政的伦理观、新公共服务的价值观。不论是大学部、研究生、公务员、企业界或社会人士,阅读本书,将更易于掌握当代公共管理的新思潮与新知识。
为了方便考生准备各种公职与研究所考试,本书特别提供线上题库,包括「历届考古题库」、「测验题练习场」等,其中所列各道题目都是历届公职或研究所考试曾经考过的题目,若能仔细研读,必能大大提高各位考生的应考实力。
作者简介
丘昌泰
现职: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特聘教授,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暨政经所所长
学历: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博士、台湾大学政治学博士、耶鲁大学社会与政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学者
专书着作:台湾客家(2011)、地方政府与自治(2010)、公共管理(2010)、客家族群与文化再现(江明修主编,2009)、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个案选辑(2009)、客家族群与在地社会(与萧新煌主编,2007)、非营利部门研究:治理、部门互动与社会创新(2007)、邻避情结与社区治理(2007)、地方政府管理(2007)、政策执行与评估(与李允杰,2007)、公共政策:基础篇(2004)、政策分析(与余致力、罗清俊与张四明等合着,2001),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手册(2000)、灾难管理学(2000)、政策科学之理论与实际:美国与台湾经验(1998)、建构利害关系人取向的环境风险政策(1996)、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1995),剖析我国公害纠纷(1995)、台湾环境管制政策(1995)、政策规划(与朱志宏合着,1995)、美国环境保护政策:环境年代发展经验的评估(1993)等专书,另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
第一篇 基本概念
第01章 公共管理的意涵
第02章 公共管理的发展
第03章 新公共管理的主张
第04章 公共治理途径的崛起
第二篇 组织管理
第05章 政府再造
第06章 企业型政府
第07章 组织学习
第08章 团队建立与管理
第三篇 策略与方案管理
第09章 策略规划与管理
第10章 绩效管理
第11章 目标管理
第12章 危机与风险管理
第13章 知识管理
第14章 电子化管理
第四篇 资源管理
第15章 人力资源管理
第16章 绩效预算
第17章 非营利管理
第18章 市场导向管理
读完《公共管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管理”这件事,在公共领域是如此的充满智慧和挑战。它不像我以前想象的那么冰冷和机械,反而渗透着人性的光辉和对社会责任的深切思考。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深入台湾公共事务的肌理,去理解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政策和服务,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被执行,又如何在现实中面临各种考验。 书中对于“政策分析”部分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政策是怎么来的,而是详细地分析了在制定一项政策之前,需要进行哪些可行性研究、需要评估哪些潜在的社会经济影响、又需要考虑哪些不同群体的利益。书里用了一个关于空气污染改善政策的案例,生动地描绘了政府如何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识别问题根源,然后设计出一系列包含管制、激励、教育等多元手段的政策组合。这种严谨的分析过程,让我明白了好的公共政策绝非拍脑袋的决定。 而且,这本书在讨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时,也相当有深度。它不仅仅是强调公民的权利,更关注公民的责任,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参与,构建一个更加良性的互动关系。书中探讨了“透明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例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来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让信息公开透明,鼓励公民参与到公共决策过程中。我读的时候,常常会想到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行某项政策时,如果能更好地与民众沟通,或许能避免不少误解和阻力。 让我倍感启发的是,作者在探讨“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时,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预算编制。它深入分析了在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如何评估各项支出的效益,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资源浪费和腐败。书中提到了一些台湾地方政府在尝试“绩效预算”的改革,试图将预算的分配与具体的服务产出和成效挂钩,这种创新举措让我看到了公共部门在财务管理上的努力和探索。 最后,这本书还花了不少篇幅探讨“公共部门的伦理和问责”。在面对各种利益冲突和政治压力时,如何保持行政的中立性和公正性,如何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让政府部门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书中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现了在公共部门中,坚守伦理底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公共利益不受侵犯。这种对公共道德的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更是教你“为何而做”。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公共领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启发的著作,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社会运作有兴趣的读者。
评分拿到《公共管理》这本书,一开始我以为自己会读得相当吃力,毕竟“公共管理”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专业,而且常常和政府部门的复杂运作联系在一起。没想到,读起来竟然如此引人入胜!作者像是位老练的说书人,用非常平实的语言,结合了大量我们台湾在地发生过的鲜活案例,将公共管理这一宏大的概念,一点点地剖析开来,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懂、有共鸣。 书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部门的独特之处,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像企业那样强调利润最大化,而是更加关注如何提升公共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让这群为社会服务的人员能够更有尊严、更有效率地工作。书里提到了一个关于基层警务人员培训升级的故事,如何从单纯的执法者,转变为社区服务的协调者,这个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公共部门在人员培养上的用心和挑战。 而且,这本书对于“绩效评估”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简单地套用商业的KPI模式,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公共服务本身的特殊性,例如它的非营利性、它的广泛社会影响、以及它难以量化的服务质量。书中举例了台湾一些地方政府如何尝试用“公众参与式”的方式来评估政绩,让民众的声音在绩效评估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让我看到了公共管理在追求效率之外,更注重民主和回应性。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政策执行”时,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它深入分析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像是资源不足、部门间的协调困难、甚至民众的抵触情绪。书里通过一个关于环保政策推广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政府如何在与民众沟通、教育、以及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政策目标。这种写实性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管理”的复杂与不易。 更让我赞赏的是,这本书在探讨“跨部门合作”时,展现了非常深刻的见解。在现代社会,许多公共问题都不是单一部门能够独立解决的,都需要不同政府部门、甚至与非营利组织、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协作。书中分析了台湾在推动一些大型公共工程、或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是如何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以及如何克服官僚体系的阻碍,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这种对协作逻辑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公共管理走向整合与协同的趋势。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课程的读物,更像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它让我看到了台湾公共部门的努力与进步,也让我对“管理”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每一位关心台湾社会发展的朋友阅读的。
评分这次阅读《公共管理》的体验,简直是颠覆了我原本对这类书籍的预期。我以为它会是那种堆满术语、公式,让人看了就头晕的学术性读物,结果它写得跟一部精彩的社会观察纪录片一样,生动又富有洞察力。作者就像一位资深的公共事务观察者,带着我们一起深入台湾的各个角落,去理解那些看似平常的公共服务背后,是如何运作,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危机管理”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列举了几种灾难应对的原则,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台湾这个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中,政府在面对台风、地震、甚至近年的疫情时,是如何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如何建立预警机制、如何协调各部门的资源,以及如何最有效地传达信息给民众。书中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台湾政府在危机时刻的韧性,也看到了他们不断寻求改进的过程。比如,在讨论疫情的初期管控时,书中就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国家采取的策略,以及台湾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 而且,这本书对于“创新”在公共部门的推动,也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不只是鼓励公务人员“想点子”,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体制内推动创新,如何克服阻力,如何利用科技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书中举的例子,像是某些地方政府推出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或是利用大数据来优化交通信号灯的设置,都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还探讨了“开放政府”的概念,强调了政府信息公开、鼓励公民参与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读到关于“行政伦理”的部分,我更是深受启发。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政治压力下,如何保持行政人员的专业性和中立性,如何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出选择,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深刻的探讨。它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现了在困境中坚守原则的公务人员,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这让我对在第一线工作的公务人员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敬意。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不是一板一眼地按照章节顺序讲解,而是通过一个个专题,由点及面地展现公共管理的丰富内涵。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公共管理实验室,观察着各种理论如何在实际中被应用,又如何被修正。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台湾的公共事务有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评分天哪,我最近真的是被这本书《公共管理》给深深吸引住了!一开始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想着反正课程需要,没想到一打开就欲罢不能。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冷冰冰的政策条文堆砌。相反,作者用非常贴近我们台湾在地生活的案例,把原本可能让人昏昏欲睡的公共管理概念讲得生动有趣。 我特别喜欢它讲到地方政府如何应对观光发展与居民生活冲突的部分。书中举了某个南部小镇的例子,以前靠海吃海,民宿、餐厅林立,但随着观光客越来越多,交通壅塞、噪音污染、环境破坏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作者没有直接批判,而是娓娓道来政府如何运用参与式民主,召集当地居民、商家、学者,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像是限制大型游览车进入、规划社区型态的导览、甚至推动在地特色文创来分散人潮。整个过程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基层公务人员的辛劳与智慧,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管理”不仅仅是效率,更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追求最大社会福祉。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讨论公共政策制定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脉络的分析。它不是把政策当成一个个孤立的事件来研究,而是追溯这些政策是如何在台湾的社会经济变迁、政治转型中逐步形成的。例如,在谈到环境保育政策时,书中详细回顾了台湾过去经济起飞时期的公害问题,以及后来民间环保意识的兴起,如何一步步推动政府在法规、稽查、教育等方面做出改变。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台湾的公共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现在的管理模式,往往是过去经验的累积与反思。 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也非常有技巧,不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它没有过多使用艰涩的专业术语,即使偶尔出现,作者也会立刻用生活化的例子加以解释。有时候读着读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公共服务,比如排队挂号的经验、社区里的清洁问题、甚至是搭乘捷运时的状况。书中的讨论,很多都能和这些日常经验产生共鸣,让我觉得“公共管理”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只是一本学习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扇了解台湾社会运作的窗户。它启发了我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如何能更好地参与到公共决策中,如何监督政府的施政,以及如何共同塑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层面,它更多的是一种公民意识的启蒙,一种对生活这片土地的深度关怀。
评分说实话,拿到《公共管理》这本厚重的书时,我内心是有点抗拒的。毕竟“管理”两个字听起来就跟KPI、绩效、流程自动化这些现代企业常用的词汇挂钩,总觉得跟我们政府部门的运作可能有点距离。但读了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像是那种教你如何“管好”下属、提高效率的商业管理书籍,反而更像是作者在用一种非常温和、理性且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解读“公共服务”背后的逻辑和挑战。 书里有大篇幅的篇幅在讲“组织文化”和“领导力”在公共部门的独特体现。例如,它举例了一个消防队的故事,怎么从过去那种等级森严、命令至上的文化,慢慢转型成更强调团队合作、鼓励基层提出改善建议的模式。作者在分析这个转变过程时,特别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层级人员的心理变化,以及领导者如何运用非物质激励,像是公开表扬、提供培训机会,来增强团队凝聚力。我读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我们自己工作环境中,一些部门的僵化问题,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些很棒的思考方向,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真正激发一个公共组织的活力。 另外,这本书对于“决策过程”的剖析也相当到位,特别是它关注了“利益相关者”在其中的博弈。它不是简单地说“政府做决策”,而是细致地展示了在制定一项重大公共政策时,有多少不同的团体、个人会受到影响,他们又会如何透过各种管道,像是陈情、抗议、媒体宣传,甚至是幕后游说,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书里用了一个关于都市更新项目的案例,非常生动地展现了政府在协调地主、建商、居民、环保团体等多元利益时的两难,以及最后如何在妥协与平衡中寻求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这种写实感,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的有在“管”公共事务,而不是只在纸上谈兵。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绩效评估”时,并没有一味地追求量化指标。它承认公共服务很难像商业产品一样轻易衡量,强调了“服务质量”、“公民满意度”、“社会公平性”这些更抽象但同样重要的目标。它也提到了台湾一些地方政府在尝试引进“故事性”的绩效报告,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向民众呈现施政成果,而不是只给出一堆冰冷的数字。这种细腻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智慧,它看到了公共管理的复杂性和多面向性,也尊重了“人”在其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它不仅让我对政府部门的运作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提供真正符合民众需求、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的公共服务。这本书绝对值得推荐给所有关心社会发展、希望了解台湾如何运作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