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讲义

政治学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政治理论
  • 政治思想
  • 政治制度
  • 比较政治
  • 国际关系
  • 公共政策
  • 西方政治思想
  • 中国政治
  • 政治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亚里斯多德将政治学视为首要科学!
  孙中山先生说: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他们都告诉我们:政治学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知识。
  《政治学讲义》是将国内外一流政治学教科书,做有系统地整理,为希望能了解现代政治学全貌的读者,提供终南捷径!
  此外,本书特适合准备公职考试的朋友研读的教材!
《权力之维:现代政治思想的流变与重塑》 本书简介 《权力之维:现代政治思想的流变与重塑》并非对既有政治学框架的重复阐述,而是一场深入当代语境下,对权力本质、合法性基础以及国家形态变迁的批判性考察。本书旨在摆脱传统政治哲学中对“理想国”的静态描摹,转而关注权力在复杂社会网络中的动态生成、隐秘运作及其对个体能动性的消解与重构。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尖锐,旨在为理解二十一世纪的政治现实提供一套富有穿透力的分析工具。 第一部分:权力观念的谱系学重构 本部分首先对“权力”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去中心化的解构。我们摒弃了将权力视为线性自上而下施加的简单模型,转而追溯福柯(Foucault)以来对权力微观物理学(Microphysics of Power)的探索,并将其与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关于“权力”(Power)与“暴力”(Violence)区分的深刻洞见相结合。 第一章:从主权神话到弥散的规训 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霍布斯式的绝对主权观念在后工业社会中的衰退。我们认为,现代权力不再仅仅依赖于可见的暴力垄断,而是更多地渗透于知识生产、医疗卫生体系、数字监控网络以及日常生活规范之中。重点分析了“风险社会”理论如何将权力操作的焦点从“惩罚”转向“预防”,以及这种预防性治理(Preemptive Governance)对公民自由构成的潜在线性侵蚀。我们详细考察了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变体,即“数据凝视”(Data Gaze),论证了算法治理如何成为一种新型的、难以被直接感知的权力场域。 第二章:合法性的危机与认同的政治 合法性(Legitimacy)不再仅仅基于宪政程序或社会契约的古老论断。本章聚焦于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兴起如何挑战了自由主义所预设的、抽象的、脱域的公民主体。我们深入探讨了“他者化”(Othering)机制如何被用于建构政治共同体的边界,并分析了后殖民理论和批判种族理论(CRT)对西方自由主义普遍主义叙事的颠覆性影响。这里的核心论点是:当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崩塌后,政治冲突的核心转向了对象征性承认和历史正义的争夺,从而使传统意义上的“共识”变得愈发脆弱。 第二部分:国家形态的转型与治理的悖论 本部分着眼于全球化与技术进步对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主权边界的侵蚀,以及随之而来的治理模式的复杂化。 第三章:超国家化与主权的碎片化 我们分析了跨国金融资本、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卫生危机等“无国界问题”如何迫使国家将部分治理职能外包给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和技术官僚机构。本书强调了“治理赤字”(Governance Deficit)的现象: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与传统上受制于国内政治程序的国家主权之间的结构性错位。通过对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案例的剖析,展示了“软法”和“技术规范”如何取代传统硬法,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主要力量。 第四章:新自由主义的后政治(Post-Politics)景观 本章深入批判了“新自由主义共识”如何通过将经济决策从政治辩论中剥离出来,实现了“后政治”状态的构建。我们探讨了“技术官僚统治”(Technocracy)的抬头,即在缺乏充分政治参与和问责制的情况下,由专家群体主导的经济政策制定。本书认为,这种趋势导致了公众对政治过程的疏离感和深刻的效能感缺失(Sense of Efficacy Loss),为民粹主义的爆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通过对财政紧缩政策的微观案例分析,揭示了这些“非政治化”的决策如何重塑了社会阶层结构和资源分配的根本逻辑。 第三部分:数字空间中的民主的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投向了信息技术对政治实践的颠覆性影响,探讨了“数字民主”的潜能与陷阱。 第五章:平台资本主义与公共领域的异化 我们审视了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作为新型权力中介的角色。这些公司不仅控制着信息流,也塑造着人们感知现实的方式。本章引入了关于“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的理论,论证了政治参与如何被简化为短暂的、情绪化的点击行为,从而削弱了长期、理性的公共讨论。重点分析了“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和“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s)如何固化了意识形态分歧,阻碍了跨越鸿沟的对话。 第六章:韧性与抵抗:重塑能动性的尝试 在对权力结构和治理困境的详尽分析之后,本书的收官部分转向了对变革可能性的探讨。我们避免了简单的乌托邦式设想,而是考察了植根于社会运动和地方实践中的抵抗形式。这包括对“数字公民不服从”(Digital Civil Disobedience)、“城市自决”(Urban Self-Determination)运动的细致梳理,以及对重新定义“公共性”(Public Sphere)的理论努力。本书强调,真正的政治能动性(Agency)的恢复,不在于推翻某一个中心化的权力,而在于系统性地在无数微观层面重建信任、知识共享和非等级化的组织形式。 结语:在不确定的时代中辨识方向 本书总结指出,现代政治的核心挑战已不再是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完美的秩序,而是在一个权力高度弥散、信息极度过载、合法性持续遭受拷问的环境中,如何保持清醒的批判视角,并为重新嵌入政治生活提供必要的概念工具。本书旨在启发读者超越新闻头条的喧嚣,洞察驱动当代世界深刻变革的底层权力逻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怀恩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博士

图书目录

《政治学讲义》序 1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9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学 10
第二节 政治学的演进 12
第三节 政治学范围、性质与目的 19
第四节  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24

第二章 政治学理论与研究途径 29
第一节 政治学古典理论 30
第二节 从体系理论到国家理论 34
第三节 当代主流理论 40
第四节 政治学研究途径的发展 44

第三章 民族国家 51
第一节 国家的演进与起源学说 52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要素 55
第三节 民族与族群 58
第四节 国家:制度的权力 61
第五节 单一国、联邦、邦联 68

第四章 政治意识型态 75
第一节 意识型态的意义 76
第二节 主要的意识型态 79
第三节 当今意识型态的分析 95
第四节 意识型态的终结? 98

第五章 民主政治 101
第一节 民主的意义 102
第二节 民主的理论 105
第三节 民主政体类型 108
第四节 民主的成功条件 111

第六章 极权、威权与民主化 117
第一节 极权政体 118
第二节 威权政体 120
第三节 民主化与民主巩固 126

第七章 133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 133
第一节 何谓政治社会化? 134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机制 137
第三节 政治文化的意义 141
第四节 政治文化的内涵与比较 144
第五节 文明的冲突 148

第八章 民意与政治传播 153
第一节 民意的意义 154
第二节 民意的测量 158
第三节 政治传播与大众媒介 162

第九章 政治参与和投票 173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意义 174
第二节 投票行为 177
第三节 直接民主 185

第十章 选举 193
第一节 民主的选举 194
第二节 选举制度的类型 201
第三节 选举制度的影响 207

第十一章 利益团体 213
第一节 利益团体政治 21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政治學講義》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我平常對政治學有點距離感,總覺得它離生活太遙遠,充斥著各種學術術語和理論框架,讀起來像是在啃一本字典。但這本講義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活潑,沒有讓人望之卻步的學術腔調,反而像是在跟一位對政治充滿熱情的朋友聊天。他能把一些複雜的概念,例如「國家」、「主權」、「民主」等,用非常貼近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讓我瞬間豁然開朗。像是講到「權力」的時候,他沒有只丟出一堆理論,而是舉了家庭中父母管教小孩、公司裡老闆與員工的互動,甚至是學生之間的小團體,來剖析權力的運作模式,讓我驚覺原來政治學的範疇竟然如此廣泛,幾乎無所不在。更讓我讚賞的是,作者並非只是單純地介紹學術知識,他還非常鼓勵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建構自己的觀點。書中會拋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引導我們去探討台灣當前的政治現象,例如年輕人為何對政治冷感,或是媒體在政治討論中扮演的角色。這種互動式的寫法,讓閱讀變成了一種主動的學習過程,而不是被動的資訊接收。我真的覺得,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啟發思考的入門磚,讓我覺得政治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問,而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周遭世界、參與公共事務的有力工具。

评分

《政治學講義》這本書,我必須說,它帶給我最大的驚喜,就是它那種「跳脫框架」的思考方式。傳統的政治學,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嗯,就是那樣一套固定的理論,幾個經典的學派,然後我們就照著背,照著考。但這本書完全不是這樣!作者像是個說書人,用一種非常個人化、帶有情感的方式,跟你聊政治。他不會給你一堆冷冰冰的名詞定義,而是會先從你可能經歷過的事情切入,例如你家附近的開發案、或是社群媒體上大家為了某個議題吵得不可開交,然後再引導你去思考,這些現象背後,其實都牽涉到政治學的核心概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到「意識形態」的時候,不是直接丟出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這些名詞,而是先問我們,為什麼有些人覺得政府應該多管閒事,有些人又希望政府少一點干預?為什麼我們對某些社會議題會有強烈的情感反應?透過這樣的方式,我才真正理解,原來意識形態不只是一套理論,更是一種影響我們判斷、選擇的價值觀。書中也探討了許多台灣特有的政治挑戰,像是兩岸關係、族群認同等等,作者沒有給出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我們去理解不同立場的脈絡,去尋找可能的出路。這種「溫柔的質疑」,讓我讀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反而充滿了探索的樂趣,好像在解開一個又一個關於我們所處社會的謎題。

评分

這本《政治學講義》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那種「顛覆性」的思考。傳統的政治學,常常會給人一種既定印象,好像就是那套由西方傳來的理論,然後我們就乖乖接受。但是,作者在這本書中,卻不斷地拋出問題,挑戰我們既有的認知。他不是直接告訴你「什麼是政治學」,而是引導你「如何思考政治」。舉例來說,當他談到「國家」時,不是只定義它的四大要素,而是會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會有國家?國家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扮演的角色有什麼不同?這種追根究柢的提問方式,讓我對「國家」這個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於「權力」的論述,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以為權力就是政府的權力,或是軍隊的權力,但作者卻指出,權力無所不在,存在於人際互動、組織內部、甚至是我們日常的語言之中。他用許多生動的例子,讓我們看到權力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如何可能被權力所影響。而且,作者在探討台灣的政治議題時,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的現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歷史脈絡、社會結構和文化因素。例如,在分析台灣的民主發展時,他不僅談到選舉制度,也談到歷史的殖民經驗、社會運動的推動,甚至是媒體的影響,讓我對台灣的政治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這本書的寫作,就像是在打開一扇扇通往新視角的大門,讓我看到了過去未曾注意到的面向,也讓我更願意去質疑、去探究,去形成自己對政治的獨特見解。

评分

坦白說,我對政治學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課本上那些關於「國家機器」、「政黨輪替」之類的論述,感覺有點枯燥乏味,跟我的日常生活好像沒什麼連結。然而,這本《政治學講義》徹底顛覆了我的想法。作者的筆觸非常親切,他沒有高高在上的學術姿態,而是像一位朋友,用一種娓娓道來的語氣,引領我們走進政治的世界。他善於將抽象的政治理論,轉化成具體、生動的生活場景。例如,在探討「政治參與」時,他不是枯燥地列舉各種參與形式,而是透過描寫街頭抗議、網路連署、社區會議等,讓讀者感受到參與的力量,以及不同形式的參與如何影響社會的變遷。書中對於「國際關係」的討論,也跳脫了傳統的國家中心論,而是更加關注非國家行為體、跨國組織以及全球性議題(例如氣候變遷、恐怖主義)對國際政治的影響,這讓我覺得,原來國際政治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者在書中也花了篇幅探討「台灣的民主困境」,他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用一種客觀、理性的態度,分析了當前台灣政治面臨的挑戰,例如民粹主義的抬頭、社會對立的加劇等,並鼓勵讀者思考如何尋求解決之道。整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注重與讀者的互動,常常會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激發讀者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更深入了解台灣政治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幫助。

评分

這是一本充滿深度與廣度的政治學入門讀物,對於像我這樣曾經在大學殿堂裡被傳統政治學理論嚇退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作者以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加上對當代社會議題的敏銳洞察,巧妙地將複雜的政治學概念,如國家理論、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等,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與闡釋。特別是對於「政黨政治」與「利益團體」的分析,作者透過引述台灣本土的政治發展脈絡,輔以國際間的比較研究,讓讀者能清晰地理解不同政治行為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形塑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書中對於「民主」的多層次解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不僅探討了代議式民主的優缺點,也深入分析了參與式民主、審議式民主等新型態的民主實踐,並結合台灣的政治實況,提出了許多值得深思的觀點。我特別喜歡書中對「公民社會」的論述,作者強調了公民社會在監督政府、促進社會正義方面的關鍵作用,並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發揮個體的力量。整本書的論述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引用資料豐富且具代表性,對於想要系統性地學習政治學的讀者,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參考書。它不僅提供了學術上的養分,更激發了我們對台灣政治未來的關注與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