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梓評
圖書標籤:
  • 詩歌
  • 現代詩
  • 國民詩歌
  • 文學
  • 選集
  • 教材
  • 教育
  • 文化
  • 經典
  • 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個人要如何改變世界?一首詩可以具備什麼樣的力量? 傾聽生活的聲音,直接麵對我們生存的世界 繼《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後,國民讀本係列再爆發 文字魔術品味傢 吳岱穎╳新詩火苗傳遞者 孫梓評 聯手閤體 精選觀點最新穎多元的五十一首現代詩,詩寫生活的各種滋味,一次網羅 詩的全民閱讀運動開跑,要你的五感全部動起來! ※每篇詩作錄有編者的「讀詩筆記」,生動閱讀一首詩 ※特彆編輯「颱灣新詩發展小史」,座標現代詩星圖 ※首度收錄!創作歌手陳綺貞、蛋堡作品,音樂與詩的完美結閤 多少有些不願妥協、屈服的我們 願意為道途相逢的另一人,犧牲到什麼程度? 我們需要詩,需要用詩的力量拒絕低俗,抵抗粗暴 詩人孫梓評與吳岱穎,分彆從他們的另一個身分:編輯/教師,將詩的多樣性融閤放大,精選最具時代感的好詩五十一首,看見詩的社會性,例如詰問國光石化開發計畫的運動詩;詩的大宗書寫主題:「愛情」的多重變奏,包括傷害的部分;寫親情關係的詩作,追本探看到自身身世譜係,看見傢庭之所以存在的重量;對知識好奇,嚮宇宙探問,透過詩,迴到生活細節點滴的奇趣對話。一首好詩,讓每一天感受美好,詩成為一座星球,是現代生活的縮影,更是嚮生命開放的途徑。 分輯編排不以詩人紀傳排列,也不以文學社團、文學史編年為分類依據。現代心靈可能遭遇到的種種問題,都在這本新詩選裏顯豁齣來,所以名曰「生活的證據」。更能符閤教學需求,更能讓普通讀者藉此理解語言文字的藝術如何迴應生活。孫梓評、吳岱穎兩位主編,拋卻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種種學術套語,真誠地以自己的感受與學識,懇切寫齣他們如何理解一首詩。 《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刻畫中文新詩的自我抒情、生活感受、社會關懷、文化認同、語言實驗,特彆選錄陳綺貞、蛋堡的歌詞作品,透露著詩與音樂可以如此纏綿。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尚未齣版詩集的林育德、詹佳鑫等年輕詩人,已經在這本選集裏初綻異采。林育德為此書編寫颱灣新詩簡史,篇末列有詹佳鑫撰寫的詩人小傳,也讓這本書更具教學的實用性。 ※五十一位詩人,勾勒世界的形狀── 王誌元、印卡、何亭慧、何俊穆、吳奇叡、吳岱穎、吳晟、李宗榮、李進文 林育德、林婉瑜、林群盛、邱稚亙、若驩、淩性傑、唐捐、孫梓評、孫維民 席慕蓉、張曉風、張繼琳、蛋堡、郭品潔、郭哲佑、陳剋華、陳育虹、陳思嫻 陳義芝、陳雋弘、陳綺貞、陳黎、遊書珣、湖南蟲、焦桐、黃立元、楊佳嫻 楊牧、楊澤、葉覓覓、詹佳鑫、零雨、廖宏霖、廖偉棠、鄭聿、隱匿、鴻鴻 簡年佑、羅智成、羅毓嘉、鯨嚮海、騷夏(按姓名筆劃順序) ※六大領域,深度廣度兼具,打開詩的地圖── 輯一:社會關懷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跨齣褊狹的自我,對時代、血脈、土地、傢國的諸般疑惑 輯二:情愛關係 告白 一切都是從有過一個愛人開始的 輯三:親情感懷 傢.族 當父母親於詩行間誕生,纔更靠近他們的心 輯四:知識追索 學校綠 每一棵小樹,纔是我們值得以身相許的學校 輯五:生命哲思 詩的成因 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人生必須活得像詩 輯六:詩興趣味 格瓦拉不思議 如果可以買票去一個詩人的詩裏玩 ※朝詩的方嚮前進,編輯的話── 每一首詩都是詩人探求真理的紀錄,而每一個希冀探求真理的人,都應該是詩的讀者。我和梓評閤作的《國民新詩讀本》就是這樣的一本作品,它是我們的實驗紀錄,記錄我們如何試圖重現原作者的創作過程與寫作目的;它同時也是我們的期中報告,報告我們這二十年來的創作生涯、從閱讀他人的作品中所獲緻的一點心得。我們從創作者還原成為閱讀者,誠實麵對我們自己從閱讀詩作中得到的感動;但我們同時身兼引路人的角色,希望將這份感動傳達給更多的讀者。 ──吳岱穎 柏拉圖說:「每個戀愛中的人都是詩人。」受到愛的觸動與感發,人的思緒變得敏銳,能夠在天地間飛馳,齣入記憶與想像,自然地棲止在事物的枝梢,梳理靈光的毛羽。靈感的小鳥將萬物都變成意象,興奮、愉悅、痛苦、甜蜜,全化為浪漫的詞句,此刻說齣的話語,無一不具有甜美的詩情。如果你願意掏齣體內的寂寞交換陪伴,是不是也該稍微挪動腳步,往詩走去? ──孫梓評 新世紀第一個十年過去,我終於等到瞭《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吳岱穎、孫梓評兩位傑齣的詩人,用最敏銳的眼光,精挑細選華文世界的新詩文本,構築齣詩與生活的燦亮星圖,同時揭櫫新詩文體與國民性。吳岱穎長久緻力於新詩教學,孫梓評一直在編輯颱上披沙揀金,他們的閤作,正好可以辨識齣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聲音。 ──淩性傑,中文好行書係主編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塵封的鏇律:民國文學的彆樣風景》的圖書簡介。 --- 《塵封的鏇律:民國文學的彆樣風景》 導言:穿過迷霧,聆聽時代的和聲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一部充滿劇烈張力與深刻變革的史詩。在這段風雲變幻的歲月中,文學作為時代的鏡子,不僅映照瞭社會的動蕩與個體的掙紮,更孕育齣無數璀璨而復雜的思想火花。《塵封的鏇律:民國文學的彆樣風景》並非旨在描繪那些已被教科書反復審視的宏大敘事,而是試圖深入那些被主流視野略微偏轉的角落,挖掘那些在曆史的喧囂中略顯低沉,卻自有其獨特韻緻與深遠意義的聲音。本書緻力於重構一個多維度的民國文壇圖景,關注那些在“新”與“舊”、“革命”與“保守”的夾縫中,努力保持其文學獨立性和藝術純粹性的作傢群像及其作品。 第一章:北方的霜與南國的暖——地域文學的地理誌 民國時期的文學創作,往往與地理空間緊密相連,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塵封的鏇律》將視角投嚮幾個重要的文學地理中心,探究地域性如何塑造作傢的筆觸與主題。 京津的冷峻與知識分子的憂思: 聚焦於北京、天津一帶的文人群體,他們大多身處權力中心與學術前沿,其作品常帶有對國傢命運的深沉關懷,以及對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消解的焦慮。本章將細緻剖析如瀋從文早期在京的掙紮與探索,以及一些地方性刊物對區域文化的反思與記錄,揭示知識分子在宏大敘事下的個體睏境。 江南的煙雨與都市的浮華: 深入探討以上海、蘇州為代錶的江南文壇。這裏的文學氣息融閤瞭舊式園林的婉約與都市消費文化的勃興。我們不再僅僅關注那些廣為人知的海派作傢,而是關注那些在租界邊緣遊走、描摹小市民生活、探討性彆議題的女性作傢群落,她們的筆觸細膩、視角敏銳,是理解民國都市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西南邊陲的蠻荒與浪漫: 考察巴蜀及更西部的文學生態。在相對疏離於政治風暴的邊陲地帶,誕生瞭大量充滿原始生命力與地域色彩的作品。本章將梳理關於“鄉土中國”的早期探索,以及對少數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觀的浪漫主義描繪,展現文學如何成為拓荒者精神的載體。 第二章:不閤時宜的低語——邊緣作傢的聲音 民國文學的豐富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那些未被納入“主流”的“異類”聲音中。本書特彆闢齣章節,重訪那些因立場、風格或個人選擇而未能獲得持久贊譽的作傢。 學院派的古典迴響: 考察那些堅持傳統文言基礎,對白話文運動持審慎態度的學者型作傢。他們的作品看似“不閤時宜”,實則蘊含著對中國古典文學精髓的深刻繼承與轉化。通過分析他們對國學經典的新詮釋,我們可以看到一種不同於激進革命論的文化堅守。 “第三種人”的生存哲學: 探討那些拒絕明確站隊於任何政治或文學陣營的寫作者。他們關注的焦點往往是人性的幽微、日常的瑣碎與個體的道德抉擇。他們的敘事風格可能偏嚮內省、冷靜甚至略帶犬儒,為我們理解民國知識分子在價值衝突中的復雜心態提供瞭重要參照。 通俗文學的魅力與陷阱: 對民國時期大量齣現的鴛鴦蝴蝶派、菜市場文學以及偵探小說、武俠小說的研究,將展現文學消費市場的活力。本書將分析這些看似“不入流”的文本如何深刻地反映瞭大眾的審美趣味、娛樂需求以及對現實的間接逃避,它們是理解社會心理的活化石。 第三章:風格的角力——形式實驗與美學探索 民國時期,文學形式的革新是與思想的解放同步進行的。《塵封的鏇律》重點剖析瞭那些在形式上進行大膽嘗試,卻常常被後世簡化的文本。 象徵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本土化: 研究早期引介的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如何被本土作傢吸收並改造。例如,探究新格律詩的探索,以及小說敘事中對意識流、多視角切換的初期嘗試。這些實驗雖然往往未能完全成熟,卻為後來的文學發展埋下瞭重要的伏筆。 文學與視覺藝術的對話: 關注文學作品中對攝影、繪畫、乃至舞颱劇元素的藉鑒與融閤。例如,某些作傢如何運用“濛太奇”手法構建敘事節奏,或是如何藉鑒西洋畫的構圖原理來安排場景,展示瞭跨媒介思維在民國文壇的活躍性。 “翻譯體”的隱秘影響: 深入分析外來文學翻譯對中國文壇産生的微妙影響。本書將考察一些重要譯本的選材與譯法,揭示翻譯的文本如何在不經意間重塑瞭中國作傢對“現代性”的理解和模仿路徑。 結語:曆史的餘音與文學的韌性 《塵封的鏇律:民國文學的彆樣風景》試圖證明,民國文學並非一條筆直嚮前的洪流,而是一片充滿岔路、迴響和靜默之地的廣袤原野。通過對這些“彆樣風景”的重訪,我們不僅能更全麵地認識那個時代的文學風貌,更能理解文學藝術在社會劇變麵前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與復雜麵嚮。這些塵封的鏇律,在今天的傾聽下,依然能為我們提供洞察人性與時代的獨特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梓評


  一九七六年齣生於高雄。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職《自由時報》副刊。著有散文集《除以一》;長短篇小說《男身》、《女館》;詩集《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等多種。

吳岱穎

  颱灣省花蓮縣人,師大國文係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奬新詩首奬、時報文學奬新詩首奬、國軍文藝金像奬小說首奬、教育部文藝創作奬散文首奬,及花蓮文學奬、後山文學奬、全國學生文學奬等。曾獲全國語文競賽中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朗讀第一名。現任教於颱北市立建國中學。著有個人詩集《鼕之光》、《明朗》,與淩性傑閤著散文《找一個解釋》、《更好的生活》。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主編序

生活的證據,時代的新聲


  中文新詩發展迄今大約百年,文體變革帶來嶄新的思想風景。一九二○年三月,第一本中文新詩集《嘗試集》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初版。鬍適在自序上說,民國五年他在美國留學時開始寫作新詩。這一番嘗試,果然為中文書寫打開新局——形式影響內容,或者也可以說形式就是內容的基本麵貌。新詩形式在此確立,是新文學發展的重大成就之一。《嘗試集》之命名,齣自陸遊「嘗試成功自古無」,鬍適反用其義而推陳齣新,他的嘗試無疑是成功的。這部詩集做為二十世紀之先聲,正可印證鬍適所主張的:文學革命運動,不論古今中外,大概都是從「文的形式」下手,要求文體的大解放。

  文學教育就是情感教育,文體的改造或許可看作是現代心靈的美化工程。鬍適以降,徐誌摩、聞一多、李金發、冰心、卞之琳、馮至……,各自創造齣語言藝術的新天地,在文學史上留下不可取代的價值。殖民地颱灣的賴和、楊華、張我軍等詩傢,用白話文寫齣心聲,同樣繳齣傲人的成績單。沿著曆史脈絡讀下來,覃子豪、紀弦、周夢蝶、餘光中、瘂弦、洛夫、鄭愁予、楊牧、陳黎、嚮陽、焦桐、陳剋華、鴻鴻、顔艾琳、孫梓評、吳岱穎、林婉瑜、羅毓嘉……,每一個世代的書寫麵貌各有傳承新變,在社會變遷中開闢文學天地,長期纍積的成果大有可觀。

  在教學現場,一直沿著文學史脈絡來理解新詩,箇中的選擇、判準自然有其道理。然而,我私心期待著一本引人入勝的新詩讀本,不以交代文學史為主要任務,而是把一套美好的語言座標勾勒齣來。每一種文學選本,各自反映編選者的美學標準。選集中收錄的作品,除瞭彰顯個彆作傢的成果,更可看作編選者苦心孤詣營造的基本價值。颱灣的新詩選本為數甚夥,有以年度編選的,有以主題編選的,也有以區域來編選的。它們各成體係,各自精采,使新詩的美學論證找到最適切的展示空間。這些多元且豐富的選集文本,讓讀者方便進入新詩的國度,從中領略選傢的纔情、見識,與品味。

  說到詩的見識、品味,新世紀第一個十年過去,我終於等到瞭《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吳岱穎、孫梓評兩位傑齣的詩人,用最敏銳的眼光,精挑細選華文世界的新詩文本,構築齣詩與生活的燦亮星圖,同時揭櫫新詩文體與國民性,不吝在這本選集裏分享他們的纔情。

  在分輯編排上,本書不以詩人紀傳排列,也不以文學社團、文學史編年為分類依據。此書最大的意義是,傾聽生活的聲音,直接麵對我們生存的世界。現代心靈可能遭遇到的種種問題,都在這本新詩選裏顯豁齣來,所以名曰「生活的證據」。這樣一來,或許更能符閤教學需求,更能讓普通讀者藉此理解語言文字的藝術如何迴應生活。兩位選傢拋卻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種種學術套語,真誠地以自己的感受與學識,懇切寫齣他們如何理解一首詩。吳岱穎長久緻力於新詩教學,孫梓評一直在編輯颱上披沙揀金,他們的閤作正好可以辨識齣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聲音。在《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中,勾勒齣中文新詩的自我抒情、生活感受、社會關懷、文化認同、語言實驗……特彆選錄陳綺貞、蛋堡的歌詞作品,透露著詩與音樂可以如此纏綿。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尚未齣版詩集的林育德、詹佳鑫等年輕詩人,已經在這本選集裏初綻異采。林育德為此書編寫颱灣新詩簡史,篇末列有詹佳鑫撰寫的詩人小傳,也讓這本書更具教學的實用性。

  語文的學習需要日積月纍,需要下工夫練習纔能精熟。不管在哪一個國傢,本國語文一定列為國民教育的核心課程。因為,理解與錶達的能力,關係到一個國傢的人民如何認識自我、如何與他人對話溝通。語言文字不僅是人際溝通的工具,更是我們探索意義世界的關鍵。語文能力之優劣,直接影響到國力。民主社會若要有深刻的對話溝通,必須先讓國民的「聽、說、讀、寫」變得愈來愈優異。想要提升閱讀理解與書寫錶達的能力,除瞭仰賴學校教育,我認為還要有一係列的國民讀本,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這就是規畫「中文好行」書係的初衷。

  在這個書係裏,有美麗的文字風景,也有迷人的意義路標。書係裏的每一本書,可以用作自主學習,也可以做為共同學習討論的讀本。這一套書編選的起點與定位,是提供正道大法,讓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精進語文能力。背後則隱藏著一個更大的心願:希望促進親子共讀,邀請傢長們一起參與青少年的學習。同時也希望,這一套簡要易懂的國民讀本,可以讓久彆校園的社會人士重溫讀書之樂。讀書的快樂、理解的快樂,將會陪伴著自己麵對生活中的煩悶無聊,找到一個美好的意義齣口。

  擁有學習動能的生命,不會枯竭無趣。透過不斷學習讓生活變得更有趣味,也是我們現代人的重要課題。《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是我看到最有趣、最具美感的一本新詩選集,吳岱穎、孫梓評針對選錄詩作所寫的評析筆記,細緻、優雅而完整,簡直是另一首奇麗瑰偉的詩。「不學詩,無以言」,詩是日常語言的美化。在這個時代,幸好有這樣美麗的聲音。我們需要詩,需要用詩的力量拒絕低俗、抵抗粗暴,看見幸福的光。

文/淩性傑(詩人,建國中學教師)


編者序

洋蔥的價值


  一

  我第一次認識洋蔥的價值,並不是在餐桌上咀嚼那炒得軟黃透明的肌理在蛋塊中滲齣絲絲甜味的愉悅瞬間,而是在電影裏。

  當然也不是在周星馳的電影裏看著好姨薛傢燕躺在大叉燒上,一邊翻滾一邊嚷叫後流下一滴眼淚說自己「有一種哀傷的感覺」,那樣煽情誇張無厘頭的覺悟,而是《美國心玫瑰情》當中,一枚塑膠袋被風吹得盤鏇迤邐,穿透生死美惡卻又寜靜無聲,意義鋪天蓋地無窮無盡席捲而來的神奇時刻。「是洋蔥,」我對自己說:「那就是洋蔥瞭。」

  當然,這部電影當中沒有齣現過一個關於洋蔥的鏡頭,洋蔥存在於影評裏。影評人說這部電影的結構就像洋蔥一樣,層層剝開瞭生存的暴力與荒謬。透過電影緩慢又緊湊的敘事,這一切展現為一個巨大的隱喻,而我用另一個比喻包裹它:緊密包裹自己,不輕易將內在示人的洋蔥(好洋蔥,不買嗎?)。

  如果沒有深入追索的決心與毅力,事物的核心便隱淪於錶象中;一旦啓程齣發,開始尋找意義的旅行,這被掩蔽起來的真實便漸次呈露展現,天地萬物因此有瞭內在的聯係。那是否,就是詩存在的狀態?

  一種近似於洋蔥的狀態?

  二

  其實反觀自視,嚮內墾掘,我們的內心也是一顆洋蔥。

  當然也不是像情歌裏唱的那樣,一層一層剝開內心,就能發現甚麼深處壓抑的祕密。它比較接近鈞特.葛拉斯說的:「迴憶就像一顆要剝皮的洋蔥。洋蔥皮層層疊疊,剝掉又重生;如果用切的,洋蔥會讓你流眼淚,隻有剝掉它,洋蔥纔會吐真言。」

  因為記憶層層疊疊交相滲透;因為我們所曾經曆的一切,都已成為現在這個「我」的一部分;因為它自我復製、自我解釋、自我保護,因此除之不盡,去而復來。它如此堅實,而我們堅持活在世俗意義的「當下」,無視於隱藏其中的各種矛盾與謬誤,是以時常處在無明痛苦之中。

  無法認清自我的時刻,無法錶述自己的時刻,胸懷裏漲滿洋蔥嗆人的淚水,就要溢齣眼眶,而視綫早已經模糊瞭世界。還能不迴頭嗎?還能堅持這樣錶象式的活著,再沒有任何自省的可能嗎?

  麵對這發自內在的疑惑,我感到一種迫切的需要,對詩的需要。

  三

  「一首詩是一顆洋蔥,」我對自己說:「就像是一種信仰,隻有進入其中,纔能明白淚水的意義。」

  把信仰比作洋蔥並非我的發明,而是遠藤周作。《深河》裏的大津背叛瞭天主教修會,在恆河之岸默默實踐他所認知的基督之愛,照護所有貧病乃至於死亡的人們,以異教的儀式為他們送行。遠藤周作藉大津之口,給耶穌起瞭「洋蔥」這個名字,試圖讓女主角美津子理解他心中的宗教觀,申明真正的愛究竟為何物。

  一個意象,穿透文字紛擾的錶象,穿過韆百年來從無休止的爭論與激辯,直指意義的核心。「是洋蔥,」我告訴自己:「這就是洋蔥的價值,詩的價值。」

  麵對這太過豐美的世界,我所擁有的隻有極其有限的語言。滯澀齟齬的文字,令我常懷恐懼,心存憂傷。每當我提筆書寫,希望在概念與概念、語詞與語詞的碰撞之中,藉由那瞬間閃逝的微弱星火,照亮真實存在於這世間的「那個什麼」,總是感到如洋蔥內瓣一層一層的隔膜,阻我思路穿之不透。我所做的,不過就是嘗試「剝開洋蔥」這麼簡單的事情,但那實在太睏難瞭。事實是,詩之艱難一如生之艱難,有時更甚於科學理性所能涵括解釋者。

  但,如果生命是一種信仰,詩豈不也能成為一種信仰嗎?

  每每在科學館的地下室,週五傍晚的詩社社課,我與學生們在言詞上交鋒,展開挖掘詩意的辯論。我們臚列語詞,旁搜遠紹,探求玄虛窈冥不可測見的綫索,試圖釐清事物與錶象之間可能的聯係。但一個半小時的社課,即使眾聲交響砲火不斷,往往也處理不瞭一個語詞當中可能包含的詩意。因此也就更加明白, 創作者所麵對的是何等艱钜的挑戰,而我們真正能做的,隻有相信意義就存在這「剝洋蔥」的過程中。

  四

  道之所存,詩之所存,詩就是我唯一的信仰。

  天地萬物,偶然亦是必然。正如海德格所認為,唯有詩可以溝通天地神人,齣入錶象與現實、世俗與本真。即使物自體不可知,無法抵達,詩也能帶我們永恆地趨嚮它。每一首詩都是詩人探求真理的紀錄,而每一個希冀探求真理的人,都應該是詩的讀者。唯有如此,我們纔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一點,更長久一點。

  我和梓評閤作的《國民新詩讀本》就是這樣的一本作品,它是我們的實驗記錄,紀錄我們如何試圖重現原作者的創作過程與寫作目的;它同時也是我們的期中報告,報告我們這二十年來的創作生涯裏,從閱讀他人的作品中所獲緻的一點心得。在這裏,我們從創作者還原成為閱讀者,誠實麵對我們自己從閱讀詩作中得到的感動;但我們同時身兼引路人的角色,希望將這份感動傳達給更多的讀者。

  為免嚼飯餵人之譏,每一首作品後的賞析均不甚長,僅僅點到為止。或指齣方嚮,或標明路綫,希望讀者如同拿起旅行指南,開始規畫自己的旅行一樣,整理行裝齣發前往,印證書上的記載,更看到獨有自己能看見的風景。

  如果讓我選擇,我仍然想用洋蔥來比喻這一切:不管我們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剝之又剝,切之又切,洋蔥最終還是要拿來吃的。

  它價錢便宜,營養豐富,滋味甜美,悠遠,深長。

  好洋蔥,不吃嗎?


文/吳岱穎


編者序

給十七歲 和岱穎閤編《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突然空齣來的一個下午,誤打誤撞,來到西子灣。多少年沒有來瞭?腦中還隱約印著一個畫麵,一群朋友,前前後後,倚著英國領事館官邸的磚紅色半圓拱窗,留下青春照相。為瞭重迴那個位置,隻得走進如今被據為茶館的長廊,點一壺熱茶,打算在山坡上等日落。

  那年夏天,是不是就是因為認識這群朋友,我纔開始讀詩,寫詩?他們之中,有人為我解釋李金發,有人一齊朗誦鄭愁予,有人在信裏抄寫蔣勛,十七歲是詩的年紀,當置身荒謬課堂,聊賴的老師和更形聊賴的同學們,共演一齣自絕於聯考製度之外的即興劇,書包裏和考捲作伴的那些被退稿的詩,是前途無效的車票,卻也有效地收容瞭彼時多芒刺的我。

  無效的有效。跟書架上排列整齊的流行歌卡帶,影劇版剪下的奇士勞斯基劇照,戲院窗口偷來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報一樣,都無法幫助我在考捲上成功迴答三角函數或立體幾何,亦不能更精進、熟用英文的不同時態或句型;然而,每每情緒飽脹欲裂,花苞一般的身體,卻不經意在各種新識的詩行(當然,也包括那些卡帶,劇照,海報)中,獲得瞭理解。理解即治療。詩是陌生人施給的重要對話,安撫充滿破綻的我。

  一直以來,我不是能理直氣壯說齣理想詩歌為何的人,是拙,也是情怯。我怕一旦說齣什麼,就像用容器將詩瓢起,詩不是應該更自由,流動的嗎?有人把詩當成信仰,我約莫是不忠的信徒;有人將詩視為黃金事物,我卻更情願它是一把椅子。鴻鴻詩集《在旅行中迴憶上一次旅行》後記裏說的,「發現自己經常寫到桌子椅子,我的床。很好。這些是我每天能安心正視的少數幾件事物。」

  大概也因為這樣,很長一段時間,我相信「詩是一種生活方式」(瘂弦語)。生活的內容包括什麼?栽種於胸口的一句告白,知識的求索,傢族所餵養的光亮與陰影,忽然湧齣的詩的可能……然後,迎來瞭世紀末與新十年,人人踏上網路,後解嚴時代眾聲喧譁,更多「反,正因為愛」的議題被書寫,生活於此島,除非刻意掩耳,遮眼,很難不被(自己)問起有關「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而明白何以鴻鴻說「詩是一種對抗生活的方式」──

  從小山上眺望,西子灣與旗津共同伸齣兩條長臂,抱擁住一片海,船隻進齣,遠方遙似煙波。風一陣一陣。遊客也是。聲音在洋樓之畔流動,混閤著各色口音,或者亦包括當年我們談笑的內容?工作人員或警衛低聲喊:「那裏不讓坐!」微斥拍照而攀上護欄的異地遊客。風懶瞭,人疏瞭。遠洋的船還沒有從樹葉們的縫隙間離開。像哪個負氣的畫傢隨手一抹,天色漸漸糊去。今天不會有夕陽瞭。

  在生活與對抗生活之間,我仍擺盪,惶惑。(或許這是不應該的?)

  但詩,一旦來過,就是活過。

  就像,海平綫雖然沒收瞭夕陽,生活仍慷慨遞來收據:天黑瞭,一艘大船從霧藍色碼頭深處駛齣,巨大船身的頂部甚至比旗後山上的燈塔還高。我靠近岸緣,為它留下一張照片:給十七歲,也給每一個路過詩的人。


文/孫梓評

圖書試讀

隻能為你寫一首詩  吳晟

這裏是河川與海洋
相親相愛的交會處
招潮蟹、彈塗魚、大杓鷸、長腳雞
盡情展演的溼地大舞颱
白鷺鷥討食的傢園
白海豚近海洄遊的生命廊道

世代農漁民,在此地
揮灑汗水,享受涼風
迎接潮汐呀!來來去去
泥灘地上形成曆史
稍縱即逝的迷人波紋

這裏的空曠,足夠我們眺望
足夠我們,放開心眼
感受到人生的渺小
以及渺小的樂趣

這裏,是否島嶼後代的子孫
還有機會來到?

名為「國光」的石化工廠
正在逼近,憂傷西海岸
僅存的最後一塊泥灘溼地
名為「建設」的旗幟
正逆著海口的風,大肆揮舞

眼看開發的欲望,預計要
封鎖海岸綫,迴饋給我們封閉的視野
驅趕美景,迴饋給我們煙囪、油汙、煙塵彌漫的天空
眼看少數人的利益
預計要,一路攔截水源
迴饋給我們乾旱
眼看沉默的大眾啊,預計要
放任彈塗魚、招潮蟹、長腳雞
放任白鷺鷥與白海豚
甚至放任農漁民死滅
隻為瞭繁榮的口號

這筆帳
環境影響評估
該如何報告

而我隻能為你寫一首詩

多麼希望,我的詩句
可以鑄造成子彈
射穿貪得無饜的腦袋
或者冶煉成刀劍
刺入私慾不斷膨脹的胸膛
但我不能。我隻能忍抑又忍抑
寫一首哀傷而無用的詩
吞下無比焦慮與悲憤

我的詩句不是子彈或刀劍
不能威嚇誰
也不懂得嚮誰下跪
隻有聲聲句句飽含淚水
一遍又一遍朗誦
一遍又一遍,嚮天地呼喚

筆記/吳岱穎

一個人要如何改變世界?一首詩可以具備什麼樣的力量?二○○五年,國光石化公司提齣大型石化投資開發案,原本預計設置在雲林縣離島工業區,但因為環評未通過,於二○○八年移往彰化縣大城鄉。但此一開發案由於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太大,不僅是高汙染産業,更會破壞溼地、影響當地農漁業,甚至搶奪當地農業用水,引起各方團體強烈反對。身為彰化農傢子弟的吳晟不忍坐視環境與農業遭此浩劫,憤而起身號召藝文界一同抗爭。這首〈隻能為你寫一首詩〉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而言,《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的“真”。這裏的真,不是那種刻意裝齣來的真誠,而是經過生活沉澱後的真實流露。作者沒有迴避生活中的痛苦和無奈,但也沒有沉溺於悲傷,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姿態,去觀照,去錶達。我在這本書裏看到瞭對人生苦樂參半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個體生存狀態的敏銳洞察。這種基於現實的思考,使得書中的詩歌具有瞭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度共鳴。

评分

初讀《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便是“溫度”。這本書中的詩歌,觸碰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那份真實的情感聯結。有些詩句,像是在細語,像是朋友間的傾訴,分享著喜怒哀樂,那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描繪,都那麼貼近生活,沒有距離感。我仿佛看到瞭某個場景,某個眼神,某個輕柔的擁抱,又或者是某個無聲的嘆息。這些詩歌,就像一盞盞暖黃色的燈,在漆黑的夜晚,給人以慰藉和力量。它們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平等地與讀者對話,仿佛在說:“你並不孤單,你的感受,我們都懂。”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生活的證據》本身就很有意思,我一直在思考它究竟指的是什麼。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這“證據”可能是生活留下的痕跡,可能是我們內心真實的感受,也可能是生命中那些不被察覺卻至關重要的瞬間。有些詩歌,讀來並不驚心動魄,但它們所傳遞的,是對生命本身的一種肯定,是對存在的一種珍視。我尤其喜歡那些充滿希望的詩句,它們就像黑暗中的微光,提醒我們即使在艱難時刻,也要對生活保持一份信念。

评分

這本《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像那些激昂的文字,瞬間點燃你,然後熄滅。相反,它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滲透。讀完之後,你會發現,一些意象,一些句子,已經在你的腦海裏紮瞭根,會在不經意間浮現。我記得有一首詩,描繪的是日升月落的景象,樸實無華,卻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循環和時間的流逝,以及個體在其中渺小又重要的存在。這種宏大與微小的並置,以及由此産生的哲學思考,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

《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它裏麵的很多詩歌,都讓我想起瞭自己的生活經曆,自己的故鄉,自己的親人。特彆是那些描繪童年、傢庭的篇章,讀來仿佛穿越瞭時空,迴到瞭那個無憂無慮的年代。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一碗熱騰騰的飯,一次不經意的牽手,一個模糊的背影,都充滿瞭情感的張力。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串聯起來,便構成瞭我們豐富而深刻的人生。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评分

這本《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實在是一場驚喜的閱讀之旅。拿到書的瞬間,我被它樸實而有力的書名所吸引,仿佛預示著裏麵蘊含著觸動人心的文字。迫不及待地翻開,映入眼簾的便是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歌,它們沒有刻意追求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意象,而是像一條條涓涓細流,緩緩地流淌進讀者的心田。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日常生活的詩篇,無論是清晨窗邊灑落的陽光,還是街角小販熟悉的叫賣聲,亦或是黃昏時分歸傢的腳步聲,都被詩人捕捉得如此細膩而真實。這些平凡的瞬間,在詩人的筆下,煥發齣瞭獨特的生命力,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風景。

评分

總而言之,《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暢銷書,而是需要你慢慢咀嚼,細細體會的作品。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孤獨的時候陪伴你,在你迷茫的時候給你指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詩歌中對漢語的運用,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活力,遣詞造句都恰到好處,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這本書,無疑為我的精神世界增添瞭一抹亮色。

评分

說實話,我並不是一個特彆 the 讀詩的人,常常覺得很多現代詩歌晦澀難懂,或者過於矯揉造作。但《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固有印象。裏麵的語言非常樸實,沒有生僻的字詞,也沒有故作高深的隱喻,讀起來非常順暢。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反而顯得更加有力。就好像在跟你講一個很普通的故事,但故事裏蘊含的情感卻是如此真摯,如此動人。我從中看到瞭很多關於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失落,他們的堅持。

评分

我印象深刻的是,《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在結構上並沒有采取嚴格的章節劃分,而是讓不同主題的詩歌自然地穿插在一起,這種“無序”反而營造齣一種流動的閱讀體驗,仿佛是在漫步於一個由詩歌構成的花園。每一首詩都是一朵獨特的花,它們形態各異,芬芳不同,但共同組成瞭這個充滿生命力的整體。我從中看到的,是對生活多樣性的尊重,以及對個體獨特性的欣賞。這種開放性的編排,也鼓勵讀者根據自己的心緒,自由地在其中尋覓共鳴。

评分

我不得不說,《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在選材上頗具匠心。它不像某些詩集那樣,將讀者置於一個高冷的藝術殿堂,而是將詩歌的觸角伸嚮瞭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城市的喧囂到鄉村的寜靜,從個人的思緒飄揚到時代的脈搏搏動,幾乎所有的生活側麵都在這裏留下瞭印記。我注意到,作者似乎特彆擅長從細微處著眼,一朵野花,一片落葉,一個孩童的笑臉,都能在他/她(此處用“他/她”是為瞭保持可能的性彆模糊,更具普遍性)的筆下,被賦予深刻的含義。這種對“小”的關注,反而揭示瞭“大”的哲理,讓我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