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

六四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六四事件
  • 天安门广场
  • 政治迫害
  • 历史
  • 回忆录
  • 见证
  • 中国
  • 人权
  • 民主运动
  • 清场内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与强权的斗争,即记忆与遗忘的斗争。——米兰‧昆德拉
  完整记录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行动的整个过程
  谨将本书献给所有六四血腥镇压事件的牺牲者、受难者,和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的参与者
  六四,永不遗忘!


  中国最长的一日

  本书主要记录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行动的整个过程,时间从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中午开始,到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上午十点钟结束。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份记录,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份记录。

  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九○年五月,从一九九○年六月至今,香港《当代》杂志、美国《北京之春》月刊、美国《世界日报》主办的《世界周刊》、加拿大明镜出版社出版的《浴火重生——「天安门黑手」备忘录》一书,先后摘录发表了本书稿一万余字的内容,题爲〈天安门广场清场纪实〉或〈天安门事件的最后一幕〉。这也是目前海外各中文网站有关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事件完整记录的唯一一篇文章。

  本书不仅完整地记录了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行动的整个过程,而且对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作了具体而突出的描述,例如:刘晓波、侯德健、周舵、高新等「绝食四君子」于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凌晨与解放军戒严部队的接触谈判情况;柴玲、李录、封从德等保卫天安门广场学生指挥部的学生领袖从拒绝撤离天安门广场到决定撤离天安门广场的过程;六部口坦克追逐辗压学生撤退队伍事件;学生领袖郭海峰「企图烧毁天安门城楼」一案的真相;医务人员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抢救受伤者、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记录历史真相的英勇事蹟;积极抗命的解放军陆军第38集团军军长徐勤先和消极抗命的解放军陆军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师长许峰的故事;立功受奖、升官晋级的解放军戒严部队官兵……等等。

  重建历史现场,不容青史成灰

名人推荐

  严家其‧ 廖亦武‧王丹——郑重推荐

  一百年以后,我们这些八九民运的重要参与者都会被人遗忘,但有一个人会被记住,那就是吴仁华,因爲他的研究六四的着作。——前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严家其

  天安门大屠杀那一刻起,吴仁华就被培养成国家劲敌,他的书是堪称伟大的信史,令衆多经历了杀戮,却生活在遗忘中的倖存者羞愧。——2012年德国书商和平奖得主‧廖亦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仁华


  历史文献学者,八九民运的参与者和见证人,1956年9月12日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长期参与海外民主运动,曾任中国民主团结联盟(中国民联)联委会委员、中国民主联合阵线(民联阵)总部理事、《中国之春》杂志社董事、中国战略研究所理事。现任中国宪政协进会秘书长。1989年参与天安门民主运动,是首次游行的组织者之一,曾任新华门绝食请愿区负责人。1989年6月3日率领特别纠察队赶赴天安门广场,经历了整个清场过程。1990年2月从珠海跳海游泳至澳门,在「黄雀行动」救援人员安排下坐渔船偷渡香港,7月5日流亡美国,定居洛杉矶。1991年5月至2005年7月,任《新闻自由导报》总编辑。2012年11月,利用美国护照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入境许可,回到阔别22年的中国大陆,低调圆亲情以后离开返美。其被国安部门告知「以后不再有入境机会」。着有《六四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等书。

图书目录

一、前言

二、六月三日下午
1) 「首都各界联席会议」最后一次会议
2) 八九民运首位殉难者诗人骆一禾
3) 当代天才型诗人海子卧轨自杀
4) 主动请缨组建特别纠察队
5) 告别红颜知己奔赴天安门广场

三、六月三日下午三时四十分许
1) 接管纪念碑底座纠察任务
2) 化装进入天安门广场的军警
3) 冤死戒严部队枪下的「公务人员」
4) 中国官方发出第一项紧急通告

四、六月三日晚上七时
1) 学生组织最后一次记者会
2) 特别纠察队员吃不上晚餐
3) 中国官方发出第二项紧急通告

五、六月三日晚上十时
1) 天安门广场民主大学开学典礼
2) 军人通风报信当晚将武力清场
3) 罗瑞卿大将女儿罗点点支持学生被捕
4) 中国官方发出第三项紧急通告

六、六月三日晚上十一时
1) 解放军戒严部队奉命开枪镇压
2) 女学生血迹斑斑赶回广场求救
3) 广场学生广播站首度公佈学生遇难

七、六月三日午夜十二时许
1) 学生领袖吾尔开希哭诉女同学被杀
2) 学生指挥部决定学生集结纪念碑抗争
3) 11 岁农村小孩目睹哥哥遭枪杀
4) 16 岁少年死于军人刺刀之下
5)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吴国锋惨死情况
6) 白衣少女带头抗议中弹
7) 天安门城楼西侧打靶式屠杀
8) 南池子南口军民对峙景况惨烈
9) 木樨地逾万民众抗争血流遍地
10) 戒严部队开枪滥射「部长楼」遭殃
11) 少女拖着伤腿紧随军车抗议
12) 戒严部队禁止民众救护受伤者
13) 坦克冲击人群施放毒瓦斯
14) 西长安街民族宫前军民激烈冲突
15) 邮电医院血迹斑斑惨不忍睹
16) 大学生施绳六部口连中两弹
17) 积水潭医院伤亡者众多
18) 9 岁孩童吕鹏复兴门中弹身亡
19) 北师大学生组队赴广场增援
20) 北大学生麻子:「我需要一支枪!」
21) 戒严部队光天化日下扫射小学生

八、六月四日凌晨零时许
1) 广场指挥部学生领袖压力巨大
2) 有人持刀枪威胁学生总指挥柴玲
3) 北京市民自动赶赴广场增援
4) 坚持和平或奋起反抗困扰广场学生

九、六月四日凌晨零时十五分
1) 首辆装甲车抵达天安门广场
2) 灵肉与钢铁的撞击震撼人心
3) 装甲车撞倒运兵车险些引发兵变
4) 003 号装甲车天安门城楼前烧毁
5) 37 名「共和国卫士」与军警死亡情况

十、六月四日凌晨零时四十分许
1) 广场上空弹道横飞宛如战场
2) 屠杀刺激部分市民学生以暴制暴
3) 清华学生段昌隆遭行刑方式射杀
4) 北洋军阀段祺瑞与「3‧18 惨案」

十一、六月四日凌晨一时十分许
1) 广场学生广播站唿吁继续和平抗争
2) 报讯者称有中国政法大学学生遇难
3) 激情学生冲击广场学生指挥部
4) 青年教师劝说广场学生保持冷静
5) 收缴纪念碑四周「武器」
6) 广场学生集体宣誓和平抗争到底

十二、六月四日凌晨一时三十分
1) 38 军部队沿西长安街杀抵广场
2) 天安门城楼附近军人大开杀戒
3) 山东大学学生潘强见证屠杀
4) 志愿救护者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
5) 戒严部队开枪扫射救护车辆
6) 39 军部队沿东长安街抵达广场
7) 中学生王楠天安门城楼旁遇难
8) 北京医学院学生组成临时救护队
9) 香港女记者张结凤金水桥上连中两弹
10) 武警痛殴英国编辑梅兆赞
11) 军官对学生纠察队长张健连开三枪
12) 38 军将西长安街杀成血路
13) 38 军军长徐勤先抗命入狱
14) 38 军三次奉命入京镇压详情

十三、六月四日凌晨一时三十分后
1) 民众冒险劝说 38 军官兵
2) 空降兵第 15 军杀抵广场南端
3) 前门一带部分遇难民众名单
4) 54 军部队抵达天安门广场南端
5) 北京农大研究生戴金平广场北端遇难
6) 天津师大学生李浩成广场东南角遇难
7) 中科院研究生周德平黄新华广场遇难
8) 香港女学生李兰菊见证两少年遇难
9) 广场临时救护站接受大量伤亡者
10) 27 军、65 军事先部署人民大会堂
11) 27 军进京执行镇压任务详情
12) 关于 27 军的三则不实传言
13) 27 军迫于压力澄清没有开枪杀人
14) 38 军要求中央军委就开枪问题表态
15) 「平暴」给戒严部队军人造成压力
16) 28 军军长、政委消极抗命
17) 39 军 116 师师长许峰抗命故事
18) 39 军 116 师遭变相押解进城
19) 两个关于军人不愿开枪的故事
20) 奉命进京的戒严部队番号及指挥官名单
21) 各部队奉命进京的进军路线
22) 各部队挺进广场路线及指挥官名单
23) 因「平暴」升官晋级的军人名单
24) 立功受奖的师旅团级部队
25) 邓小平预防政变兵变的精心安排
26) 有关进军广场和开枪命令的情况

十四、六月四日凌晨一时四十分许
1) 戒严部队早已精心做好清场准备
2) 人民大学学生程仁兴广场国旗杆下遇难
3) 中国官方发佈最后通牒式的紧急通告
4) 柴玲唿吁广场学生作最后抗争
5) 部分学生宁死不愿撤离帐篷

十五、六月四日凌晨二时
1) 学生领袖郭海峰与焚烧天安门城楼事件
2) 清场行动前后被捕学生遭遇悲惨
3) 38 军特别分队进入广场北部扫荡
4) 纪念碑工人纠察队成员伤亡殆尽
5) 一群学生坚守民主女神塑像不撤

十六、六月四日凌晨二时十分许
1) 两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中弹
2) 刘晓波等人收枪毁枪行动
3) 香港学联主席林耀强坚守广场

十七、六月四日凌晨三时
1) 绝食四君子商议广场学生撤退事宜
2) 学生领袖不愿出面与戒严部队谈判
3) 侯德健「秋后算帐」说及其戏剧性结局
4) 遭重判的「六四暴徒」群体
5) 「六四暴徒」路洪泽惨死狱中
6) 侯德健等人与戒严部队接触谈判

十八、六月四日凌晨四时
1) 凌晨 4 时广场熄灯恐怖笼罩
2) 国际歌声惊天地泣鬼神
3) 我与同事刘苏里
4) 我与学生浦志强
5) 温州摄影个体户姑娘冒险记录历史
6) 为了记录历史而遇难的英雄们
7) 人民日报记者编辑的动人表现
8) 中央电视台男女主播薛飞杜宪
9) 北京国际广播电台李丹历史性播音

十九、六月四日凌晨四时过后
1) 坦克装甲车进入广场辗倒帐篷
2) 帐篷中休息睡觉的学生数目不详
3) 清华大学几位青年教师惊险经历
4) 坦克撞倒纪念碑前铁旗杆

二十、六月四日凌晨四时三十分
1) 广场重新亮灯最后清场行动开始
2) 中国官方播放清场通告
3) 武力清场的三个阶段
4) 参加清场的戒严部队及其分工
5) 侯德健等人广播讲话唿吁学生撤退
6) 北大青年教师陈坡慷慨陈词激励学生
7) 封从德主持广播表决撤退或坚守

二十一、六月四日凌晨四时五十分
1) 27 军特遣分队冲上纪念碑底座
2) 学生指挥部和广播喇叭被乱枪击毁
3) 27 军特遣分队执行任务情况
4) 学生坚守和平原则仍遭暴力袭击
5) 侯德健带动部分学生开始撤离

二十二、六月四日凌晨五时
1) 纪念碑底座枪声响成一片
2) 学生队伍在持续暴力下开始撤离
3) 学生领袖杨朝晖撤离时险遭踩死
4) 数百名学生坚守广场誓死不撤
5) 数千民众集聚前门动情迎接撤退学生

二十三、六月四日凌晨五时三十分
1) 传来誓死坚守广场学生的噩耗
2) 台湾记者徐宗懋坚守广场中弹重伤
3) 戒严部队秘密处理遇难者遗体
4) 解放军总医院女研究生见证屠杀
5) 一位学生挥舞旗帜惨遭坦克辗死
6) 一位女医生在广场的生死见闻
7) 王楠等遇难者被埋 28 中学花坛
8) 部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遇难者名单
9) 见习女医生王卫萍舍身救人
10) 解放军总医院女研究生救人经历
11) 医务人员坚持带走受伤者被扣广场
12) 医务人员在屠杀事件中的感人表现

二十四、六月四日清晨六时
1) 四位英勇无畏的北京大姐
2) 六部口坦克追轧撤退学生队伍事件
3) 六部口坦克追杀事件部分伤亡者名单
4) 北京体院伤残学生方政的悲惨遭遇
5) 五具遇难者遗体运至中国政法大学
6) 制造六部口惨案的坦克部队

二十五、六月四日上午十时

1) 返回中国政法大学校园
2) 校园内外一片哭声

图书序言

前言

  六四血腥镇压事件已经过去十八年了。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实真相至今仍然不明不白或争议不断。对于一起曾经震惊世界和改变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而言,这是很不应该,也是令人颇为痛心的事情。

  捷克流亡诗人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人与强权的斗争,即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在一九六八年捷克「布拉格之春」血腥镇压事件之后,捷克统治者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要人民忘记这件事,而捷克独立知识分子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要人民不要忘记这件事。

  六四血腥镇压事件之后的情形也是这样。中共当局一再开动各种宣传机器,极力掩盖与廻避六四血腥镇压的事实真相。而海内外的许多有志之士,却一直致力于「毋忘六四」的工作,尽管也有些人在配合杀人者,唿吁人们忘记这件事,忘记这一天。

  本人作为六四血腥镇压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之一,尤其是作为一名在北京大学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历史文献学者,有义务和责任为该事件留下一份可靠而完整的历史纪录。为此,在一九九○年三月初一个寒冷的深夜,本人冒死游过海湾,穿过密佈中共军警的小岛,爬过齐腰深的漫长海涂,遍体鳞伤地来到自由的彼岸。尽管自由是血淋淋的,但本人依然由衷地感到庆幸,因为终于获得了自由发言的权利和机会,以履行自己作为历史见证人和历史文献学者的神圣职责。

  长期以来,本人念兹在兹,始终没有放弃努力,直至今日,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定稿工作,并将出版发行,了却了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本人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就读七年,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深受中国考据学传统的影响,崇尚实证;后来又在法律专门院校——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深知法律的尊严。在此,我谨以人格和良知起誓,本书所记叙的一切,都是历史的真实,绝无丝毫的虚妄,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愿意并完全能够承担一切责任。

  本书的写作严格遵循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传统和规范,主要记录本人的亲身经历,但由于个人的亲身经历总是有限的,不足以反映一个曾经引起世界瞩目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本书中引用了一些身分可靠的当事人的回忆和其他相关的资料,凡是引用的部份都一一註明了出处。

  本书主要记录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行动的整个过程,时间从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中午开始,到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上午十点钟结束。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份纪录,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份纪录。

  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九○年五月,字数约五万字。从一九九○年六月至今,香港《当代》杂志、美国《北京之春》月刊、美国《世界日报》主办的《世界週刊》、加拿大明镜出版社出版的《浴火重生——「天安门黑手」备忘录》一书,先后摘录发表了本书稿一万余字的内容,题为《天安门广场清场纪实》或《天安门事件的最后一幕》。这也是目前海外各中文网站有关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事件完整记录的唯一一篇文章。本书目前的字数近三十万字,内容更为丰富翔实,份量远远超过上述的这一篇文章。

  本书不仅完整地记录了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行动的整个过程,而且对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作了具体而突出的描述,例如:刘晓波、侯德健、周舵、高新「绝食四君子」于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凌晨与解放军戒严部队的接触谈判情况;柴玲、李录、封从德等保卫天安门广场学生指挥部的学生领袖从拒绝撤离天安门广场到决定撤离天安门广场的过程;六部口坦克追逐辗压学生撤离队伍事件;学生领袖郭海峰「企图烧毁天安门城楼」一案的真相;医务人员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抢救受伤者、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记录历史真相的英勇事蹟;积极抗命的解放军陆军第 38 集团军军长徐勤先和消极抗命的解放军陆军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师长许峰的故事;立功受奖、升官晋级的解放军戒严部队官兵;等等。

  本书也着重阐明了一些长期存在争议或读者感兴趣、有疑问的问题,例如:1 天安门广场有没有死人。本来解放军戒严部队在天安门广场以外杀人和在天安门广场杀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毋须特别予以讨论或说明,但由于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许多读者也心存疑问,因此本书具体叙述了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戴金平和中国人民大学双学士学生程仁兴等人在天安门广场遇难的情况。2 天安门广场清场过程中坦克是否曾经辗压帐篷,以及帐篷中当时是否有学生。3 解放军戒严部队和公安部门销尸灭迹,导致许多遇难者生不见人,死不见尸。4 各个解放军戒严部队的进军路线、承担的任务和表现,具体记录了各个解放军戒严部队在镇压过程中的情况,明确指出陆军第 38 集团军在镇压过程中杀人最多、最为卖力,其次是空降兵第15军。5 解放军戒严部队向天安门广场的进军命令和开枪命令下达的情况。

  本书在围绕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这个主题的同时,对复兴门、木樨地、西单路口、天安门城楼附近等主要开枪杀人现场的情况也有大量的叙述,期望读者因此能够对整个六四血腥镇压事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本书还用相当多的篇幅叙述了北京各界民众为了保卫天安门广场,为了保护坚守在天安门广场和平情愿的学生,奋不顾身地用血肉之躯阻挡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戒严部队的英勇事蹟。为此,北京各界民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正如本人在书中所指出的:「我由衷地敬佩北京的工人弟兄们,他们虽然文化素质不是很高,也不善于辞令,但是,他们却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惊人的英勇无私精神。实际上,在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中,最具有道德勇气,牺牲最惨重的不是学生,更不是知识界人士,而是北京市的工人弟兄和市民。为了保卫天安门广场,保护天安门广场上和平请愿的学生,他们一直在用血肉之躯阻挡着武装到牙齿的解放军戒严部队,浴血奋战,奋不顾身。他们绝大多数人手无寸铁, 少数人手中仅有的『武器』,也无非只是些砖头、石块和棍棒而已,与解放军戒严部队军人的冲锋枪、机枪以至于装甲车、坦克相比,显得多么地微不足道!」时至今日,本人仍然认为,北京各界民众视死如归、舍身取义的精神,是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留给历史和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在完成本书写作之际,本人特别要感谢的是不久前被中共当局以莫须有的间谍罪名判刑五年而入狱的香港资深记者程翔先生。一九九○年三月初,在本人流亡香港之时,得到程翔先生和他的同事刘锐绍先生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写出了关于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字数约五万字的文章,并在他主办的《当代》杂志上首次发表。后来,洛杉矶华侨韩妈妈捐助了两千美元的印刷费,由《当代》杂志将这篇文章印成方便于送入中国大陆的小册子。

  最后,谨将本书献给所有的六四血腥镇压事件的牺牲者、受难者和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的参与者,同时也献给我的八十高龄的母亲。当年为了六四死难者,为了被捕入狱的好友同道,为了向国际社会说明真相、唿吁营救,我舍弃了个人的大好前程,在一个只有摄氏七度的风雨之夜,九死一生地游过海湾,抵达自由的彼岸。对此,我永不言悔。但是,我始终舍弃不了亲情,对守寡多年辛苦抚养五个子女成人的母亲的愧疚之情日益深重。我知道,当年自己不告而别、远走异国他乡之举,对母亲的打击和伤害有多么地大。十七年了,我不仅不能对母亲侍奉尽孝,甚至连见上一面都难以做到。我苦难深重的母亲啊,您能原谅我这个不孝的儿子吗?

图书试读

六月三日下午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中午时分,「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部份成员在北京大学第二十九号学生宿舍楼第三层某博士研究生的宿舍聚会,研讨当前的形势及任务。

与会者有王军涛(北京《经济学週报》副总编辑、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负责人)、王丹(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九八八级学生、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常务委员)、老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师、着名诗人、「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宣传部部长)、甘阳(《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主编、北京知识界自治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刘苏里(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青年教师、「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联络部部长)、邵江(北京大学数学系一九八五级学生、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常务委员)、杨涛(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九八八级学生、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常务委员)等人。

「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名义上是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期间的一个非官方最高协调机构,由民办的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负责人陈子明、王军涛等人为首发起组建,成员组织包括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简称「北高联」)、外地高校联合会(简称「外高联」)天安门广场总指挥部、北京市工人自治联合会、北京知识界自治联合会、北京市市民自治联合会、北京工人敢死队、北京市民敢死队、保卫天安门广场学生指挥部等。

我是第一次在「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的会议上露面,引起了一位与会的香港知识分子(应该是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教师邱延亮先生)的注意,他特意询问了我的个人情况,并将我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络方式等基本资料记在了笔记本上。后来我了解到,包括邱延亮先生在内的一些海外有心朋友随意记录的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中领袖人物和骨干成员的个人资料,无形中为六四血腥镇压事件后所展开的海外人道营救工作(所谓的「黄雀行动」)建立了一份最基本的档案资料。

我不是「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的成员,出席这次会议纯属偶然,因为六月二日下午临时接受了王军涛委託的一项任务,当天深夜完成任务后并没有返回天安门广场,而是随同刘苏里一起去向王军涛汇报情况,遂与刘苏里、王军涛、陈子明等人住宿在北京西郊的雅园饭店,翌日又随同刘苏里和王军涛来到北京大学。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