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

六四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六四事件
  • 天安门广场
  • 政治迫害
  • 历史
  • 回忆录
  • 见证
  • 中国
  • 人权
  • 民主运动
  • 清场内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与强权的斗争,即记忆与遗忘的斗争。——米兰‧昆德拉
  完整记录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行动的整个过程
  谨将本书献给所有六四血腥镇压事件的牺牲者、受难者,和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的参与者
  六四,永不遗忘!


  中国最长的一日

  本书主要记录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行动的整个过程,时间从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中午开始,到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上午十点钟结束。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份记录,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份记录。

  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九○年五月,从一九九○年六月至今,香港《当代》杂志、美国《北京之春》月刊、美国《世界日报》主办的《世界周刊》、加拿大明镜出版社出版的《浴火重生——「天安门黑手」备忘录》一书,先后摘录发表了本书稿一万余字的内容,题爲〈天安门广场清场纪实〉或〈天安门事件的最后一幕〉。这也是目前海外各中文网站有关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事件完整记录的唯一一篇文章。

  本书不仅完整地记录了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行动的整个过程,而且对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作了具体而突出的描述,例如:刘晓波、侯德健、周舵、高新等「绝食四君子」于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凌晨与解放军戒严部队的接触谈判情况;柴玲、李录、封从德等保卫天安门广场学生指挥部的学生领袖从拒绝撤离天安门广场到决定撤离天安门广场的过程;六部口坦克追逐辗压学生撤退队伍事件;学生领袖郭海峰「企图烧毁天安门城楼」一案的真相;医务人员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抢救受伤者、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记录历史真相的英勇事蹟;积极抗命的解放军陆军第38集团军军长徐勤先和消极抗命的解放军陆军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师长许峰的故事;立功受奖、升官晋级的解放军戒严部队官兵……等等。

  重建历史现场,不容青史成灰

名人推荐

  严家其‧ 廖亦武‧王丹——郑重推荐

  一百年以后,我们这些八九民运的重要参与者都会被人遗忘,但有一个人会被记住,那就是吴仁华,因爲他的研究六四的着作。——前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严家其

  天安门大屠杀那一刻起,吴仁华就被培养成国家劲敌,他的书是堪称伟大的信史,令衆多经历了杀戮,却生活在遗忘中的倖存者羞愧。——2012年德国书商和平奖得主‧廖亦武
《星火燎原:二十世纪革命浪潮中的人民与思想》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 字数:约1500字 --- 书籍简介 《星火燎原:二十世纪革命浪潮中的人民与思想》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历史叙事,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席卷全球的革命运动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抉择。本书超越了单一的国家或意识形态叙事框架,聚焦于“革命”这一复杂现象的多维度展开,旨在探究人类社会在面对结构性矛盾与渴望变革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与制度重塑的艰难历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事件的微观记录,而是着眼于全球范围内,自“一战”后的民族主义觉醒,至冷战终结前后,那些驱动社会底层向上翻涌、挑战既有权威的宏大历史进程。它探讨的革命,是技术进步、全球化初期冲击、殖民体系瓦解以及工业化对传统农业社会带来的剧烈震荡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第一部分:思想的熔炉——预兆与觉醒 本部分追溯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奠定革命思潮基础的几大核心思想体系的孕育与传播。作者详尽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中被本土化和变异的过程)、无政府主义(特别是其在南欧和拉丁美洲的传播及其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以及在东方世界兴起的民族自决与反帝思潮。 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些思想传播中的作用。通过对关键思想家如葛兰西、列宁早期著作、以及东方哲学被西方理论框架重新诠释的案例研究,我们得以理解,革命的“火种”是如何在学术殿堂、地下出版物和工人夜校中被点燃,并逐渐突破精英阶层的藩篱,转化为大众的集体行动纲领。书中特别关注了非西方知识分子在吸收西方理论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继承,例如,他们如何将阶级斗争理论与本国的民族解放诉求相结合,形成具有强大本土生命力的政治口号。 第二部分:土地、工厂与旗帜——革命的社会基础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从思想理论转向社会现实,细致描绘了引发革命的社会经济土壤。作者运用大量社会统计数据和地方志资料,重构了二十世纪初至中期,全球范围内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导致的社会断裂。 这里考察了几个关键的“革命温床”: 1. 农业社会的解体: 阐述了地权不均、宗法制度瓦解以及新兴资本主义农业对传统农民的剥削,如何将数以百万计的无产者推向城市或武装反抗的边缘。对俄国、中国及墨西哥等地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土地改革在不同革命阶段所扮演的中心角色。 2. 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异化: 深入探讨了早期工厂环境下的劳动条件、工会运动的萌芽与压制。通过对特定工业城市(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区、以及新兴的亚洲工业中心)的个案研究,展示了工人阶级从“一盘散沙”如何通过共同的苦难经历,发展出集体身份认同和政治诉求。 3. 边缘群体的角色: 区别于传统仅关注工农的叙事,本书也着重分析了学生、退伍军人(尤其是一战后大量积压的“暴力专业人士”)以及城市贫民窟居民在革命爆发时所扮演的“突击队”角色。 第三部分:权力更迭与制度的重塑 历史的爆发点往往是短暂而剧烈的,但革命的真正考验在于其后权力的巩固与新制度的构建。《星火燎原》的第三部分聚焦于革命胜利后,不同政权在重建社会秩序、定义“人民”与“敌人”时所采取的路径及其代价。 作者以辩证的眼光审视了新生的革命政权在面对内外交困时,如何平衡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冲突: 国家机器的重建: 分析了如何将原有的官僚体系“清洗”或“改造”,并建立起新的动员和控制机构(如党组织、秘密警察、集体农庄管理)。 文化与教育的革命: 探讨了通过扫盲运动、历史叙事重塑和艺术宣传,来打造“新人”的尝试,以及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工程所带来的思想束缚。 内部的张力与清洗: 详细分析了革命内部不同派系(理想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军事强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为维护单一权威而进行的“自我净化”过程,这些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人道主义悲剧。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针对前革命盟友的政治审判和流放政策进行了客观的梳理。 第四部分:全球回响与长远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视野拉回全球背景,评估了二十世纪的革命浪潮对全球政治版图和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作者认为,这些革命不仅在本地重写了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后来的殖民地解放运动提供了蓝图和案例(成功的或失败的),并塑造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峙。革命遗产的复杂性在于,它既留下了打破旧枷锁的巨大历史功绩,也埋下了关于个人自由、多数人暴政以及国家权力边界的深刻隐忧。 《星火燎原》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框架,让读者得以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希望、恐惧、牺牲与最终的命运归属。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对公正与秩序的永恒追问的历史探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仁华


  历史文献学者,八九民运的参与者和见证人,1956年9月12日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长期参与海外民主运动,曾任中国民主团结联盟(中国民联)联委会委员、中国民主联合阵线(民联阵)总部理事、《中国之春》杂志社董事、中国战略研究所理事。现任中国宪政协进会秘书长。1989年参与天安门民主运动,是首次游行的组织者之一,曾任新华门绝食请愿区负责人。1989年6月3日率领特别纠察队赶赴天安门广场,经历了整个清场过程。1990年2月从珠海跳海游泳至澳门,在「黄雀行动」救援人员安排下坐渔船偷渡香港,7月5日流亡美国,定居洛杉矶。1991年5月至2005年7月,任《新闻自由导报》总编辑。2012年11月,利用美国护照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入境许可,回到阔别22年的中国大陆,低调圆亲情以后离开返美。其被国安部门告知「以后不再有入境机会」。着有《六四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等书。

图书目录

一、前言

二、六月三日下午
1) 「首都各界联席会议」最后一次会议
2) 八九民运首位殉难者诗人骆一禾
3) 当代天才型诗人海子卧轨自杀
4) 主动请缨组建特别纠察队
5) 告别红颜知己奔赴天安门广场

三、六月三日下午三时四十分许
1) 接管纪念碑底座纠察任务
2) 化装进入天安门广场的军警
3) 冤死戒严部队枪下的「公务人员」
4) 中国官方发出第一项紧急通告

四、六月三日晚上七时
1) 学生组织最后一次记者会
2) 特别纠察队员吃不上晚餐
3) 中国官方发出第二项紧急通告

五、六月三日晚上十时
1) 天安门广场民主大学开学典礼
2) 军人通风报信当晚将武力清场
3) 罗瑞卿大将女儿罗点点支持学生被捕
4) 中国官方发出第三项紧急通告

六、六月三日晚上十一时
1) 解放军戒严部队奉命开枪镇压
2) 女学生血迹斑斑赶回广场求救
3) 广场学生广播站首度公佈学生遇难

七、六月三日午夜十二时许
1) 学生领袖吾尔开希哭诉女同学被杀
2) 学生指挥部决定学生集结纪念碑抗争
3) 11 岁农村小孩目睹哥哥遭枪杀
4) 16 岁少年死于军人刺刀之下
5)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吴国锋惨死情况
6) 白衣少女带头抗议中弹
7) 天安门城楼西侧打靶式屠杀
8) 南池子南口军民对峙景况惨烈
9) 木樨地逾万民众抗争血流遍地
10) 戒严部队开枪滥射「部长楼」遭殃
11) 少女拖着伤腿紧随军车抗议
12) 戒严部队禁止民众救护受伤者
13) 坦克冲击人群施放毒瓦斯
14) 西长安街民族宫前军民激烈冲突
15) 邮电医院血迹斑斑惨不忍睹
16) 大学生施绳六部口连中两弹
17) 积水潭医院伤亡者众多
18) 9 岁孩童吕鹏复兴门中弹身亡
19) 北师大学生组队赴广场增援
20) 北大学生麻子:「我需要一支枪!」
21) 戒严部队光天化日下扫射小学生

八、六月四日凌晨零时许
1) 广场指挥部学生领袖压力巨大
2) 有人持刀枪威胁学生总指挥柴玲
3) 北京市民自动赶赴广场增援
4) 坚持和平或奋起反抗困扰广场学生

九、六月四日凌晨零时十五分
1) 首辆装甲车抵达天安门广场
2) 灵肉与钢铁的撞击震撼人心
3) 装甲车撞倒运兵车险些引发兵变
4) 003 号装甲车天安门城楼前烧毁
5) 37 名「共和国卫士」与军警死亡情况

十、六月四日凌晨零时四十分许
1) 广场上空弹道横飞宛如战场
2) 屠杀刺激部分市民学生以暴制暴
3) 清华学生段昌隆遭行刑方式射杀
4) 北洋军阀段祺瑞与「3‧18 惨案」

十一、六月四日凌晨一时十分许
1) 广场学生广播站唿吁继续和平抗争
2) 报讯者称有中国政法大学学生遇难
3) 激情学生冲击广场学生指挥部
4) 青年教师劝说广场学生保持冷静
5) 收缴纪念碑四周「武器」
6) 广场学生集体宣誓和平抗争到底

十二、六月四日凌晨一时三十分
1) 38 军部队沿西长安街杀抵广场
2) 天安门城楼附近军人大开杀戒
3) 山东大学学生潘强见证屠杀
4) 志愿救护者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
5) 戒严部队开枪扫射救护车辆
6) 39 军部队沿东长安街抵达广场
7) 中学生王楠天安门城楼旁遇难
8) 北京医学院学生组成临时救护队
9) 香港女记者张结凤金水桥上连中两弹
10) 武警痛殴英国编辑梅兆赞
11) 军官对学生纠察队长张健连开三枪
12) 38 军将西长安街杀成血路
13) 38 军军长徐勤先抗命入狱
14) 38 军三次奉命入京镇压详情

十三、六月四日凌晨一时三十分后
1) 民众冒险劝说 38 军官兵
2) 空降兵第 15 军杀抵广场南端
3) 前门一带部分遇难民众名单
4) 54 军部队抵达天安门广场南端
5) 北京农大研究生戴金平广场北端遇难
6) 天津师大学生李浩成广场东南角遇难
7) 中科院研究生周德平黄新华广场遇难
8) 香港女学生李兰菊见证两少年遇难
9) 广场临时救护站接受大量伤亡者
10) 27 军、65 军事先部署人民大会堂
11) 27 军进京执行镇压任务详情
12) 关于 27 军的三则不实传言
13) 27 军迫于压力澄清没有开枪杀人
14) 38 军要求中央军委就开枪问题表态
15) 「平暴」给戒严部队军人造成压力
16) 28 军军长、政委消极抗命
17) 39 军 116 师师长许峰抗命故事
18) 39 军 116 师遭变相押解进城
19) 两个关于军人不愿开枪的故事
20) 奉命进京的戒严部队番号及指挥官名单
21) 各部队奉命进京的进军路线
22) 各部队挺进广场路线及指挥官名单
23) 因「平暴」升官晋级的军人名单
24) 立功受奖的师旅团级部队
25) 邓小平预防政变兵变的精心安排
26) 有关进军广场和开枪命令的情况

十四、六月四日凌晨一时四十分许
1) 戒严部队早已精心做好清场准备
2) 人民大学学生程仁兴广场国旗杆下遇难
3) 中国官方发佈最后通牒式的紧急通告
4) 柴玲唿吁广场学生作最后抗争
5) 部分学生宁死不愿撤离帐篷

十五、六月四日凌晨二时
1) 学生领袖郭海峰与焚烧天安门城楼事件
2) 清场行动前后被捕学生遭遇悲惨
3) 38 军特别分队进入广场北部扫荡
4) 纪念碑工人纠察队成员伤亡殆尽
5) 一群学生坚守民主女神塑像不撤

十六、六月四日凌晨二时十分许
1) 两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中弹
2) 刘晓波等人收枪毁枪行动
3) 香港学联主席林耀强坚守广场

十七、六月四日凌晨三时
1) 绝食四君子商议广场学生撤退事宜
2) 学生领袖不愿出面与戒严部队谈判
3) 侯德健「秋后算帐」说及其戏剧性结局
4) 遭重判的「六四暴徒」群体
5) 「六四暴徒」路洪泽惨死狱中
6) 侯德健等人与戒严部队接触谈判

十八、六月四日凌晨四时
1) 凌晨 4 时广场熄灯恐怖笼罩
2) 国际歌声惊天地泣鬼神
3) 我与同事刘苏里
4) 我与学生浦志强
5) 温州摄影个体户姑娘冒险记录历史
6) 为了记录历史而遇难的英雄们
7) 人民日报记者编辑的动人表现
8) 中央电视台男女主播薛飞杜宪
9) 北京国际广播电台李丹历史性播音

十九、六月四日凌晨四时过后
1) 坦克装甲车进入广场辗倒帐篷
2) 帐篷中休息睡觉的学生数目不详
3) 清华大学几位青年教师惊险经历
4) 坦克撞倒纪念碑前铁旗杆

二十、六月四日凌晨四时三十分
1) 广场重新亮灯最后清场行动开始
2) 中国官方播放清场通告
3) 武力清场的三个阶段
4) 参加清场的戒严部队及其分工
5) 侯德健等人广播讲话唿吁学生撤退
6) 北大青年教师陈坡慷慨陈词激励学生
7) 封从德主持广播表决撤退或坚守

二十一、六月四日凌晨四时五十分
1) 27 军特遣分队冲上纪念碑底座
2) 学生指挥部和广播喇叭被乱枪击毁
3) 27 军特遣分队执行任务情况
4) 学生坚守和平原则仍遭暴力袭击
5) 侯德健带动部分学生开始撤离

二十二、六月四日凌晨五时
1) 纪念碑底座枪声响成一片
2) 学生队伍在持续暴力下开始撤离
3) 学生领袖杨朝晖撤离时险遭踩死
4) 数百名学生坚守广场誓死不撤
5) 数千民众集聚前门动情迎接撤退学生

二十三、六月四日凌晨五时三十分
1) 传来誓死坚守广场学生的噩耗
2) 台湾记者徐宗懋坚守广场中弹重伤
3) 戒严部队秘密处理遇难者遗体
4) 解放军总医院女研究生见证屠杀
5) 一位学生挥舞旗帜惨遭坦克辗死
6) 一位女医生在广场的生死见闻
7) 王楠等遇难者被埋 28 中学花坛
8) 部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遇难者名单
9) 见习女医生王卫萍舍身救人
10) 解放军总医院女研究生救人经历
11) 医务人员坚持带走受伤者被扣广场
12) 医务人员在屠杀事件中的感人表现

二十四、六月四日清晨六时
1) 四位英勇无畏的北京大姐
2) 六部口坦克追轧撤退学生队伍事件
3) 六部口坦克追杀事件部分伤亡者名单
4) 北京体院伤残学生方政的悲惨遭遇
5) 五具遇难者遗体运至中国政法大学
6) 制造六部口惨案的坦克部队

二十五、六月四日上午十时

1) 返回中国政法大学校园
2) 校园内外一片哭声

图书序言

前言

  六四血腥镇压事件已经过去十八年了。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实真相至今仍然不明不白或争议不断。对于一起曾经震惊世界和改变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而言,这是很不应该,也是令人颇为痛心的事情。

  捷克流亡诗人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人与强权的斗争,即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在一九六八年捷克「布拉格之春」血腥镇压事件之后,捷克统治者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要人民忘记这件事,而捷克独立知识分子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要人民不要忘记这件事。

  六四血腥镇压事件之后的情形也是这样。中共当局一再开动各种宣传机器,极力掩盖与廻避六四血腥镇压的事实真相。而海内外的许多有志之士,却一直致力于「毋忘六四」的工作,尽管也有些人在配合杀人者,唿吁人们忘记这件事,忘记这一天。

  本人作为六四血腥镇压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之一,尤其是作为一名在北京大学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历史文献学者,有义务和责任为该事件留下一份可靠而完整的历史纪录。为此,在一九九○年三月初一个寒冷的深夜,本人冒死游过海湾,穿过密佈中共军警的小岛,爬过齐腰深的漫长海涂,遍体鳞伤地来到自由的彼岸。尽管自由是血淋淋的,但本人依然由衷地感到庆幸,因为终于获得了自由发言的权利和机会,以履行自己作为历史见证人和历史文献学者的神圣职责。

  长期以来,本人念兹在兹,始终没有放弃努力,直至今日,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定稿工作,并将出版发行,了却了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本人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就读七年,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深受中国考据学传统的影响,崇尚实证;后来又在法律专门院校——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深知法律的尊严。在此,我谨以人格和良知起誓,本书所记叙的一切,都是历史的真实,绝无丝毫的虚妄,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愿意并完全能够承担一切责任。

  本书的写作严格遵循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传统和规范,主要记录本人的亲身经历,但由于个人的亲身经历总是有限的,不足以反映一个曾经引起世界瞩目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本书中引用了一些身分可靠的当事人的回忆和其他相关的资料,凡是引用的部份都一一註明了出处。

  本书主要记录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行动的整个过程,时间从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中午开始,到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上午十点钟结束。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份纪录,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份纪录。

  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九○年五月,字数约五万字。从一九九○年六月至今,香港《当代》杂志、美国《北京之春》月刊、美国《世界日报》主办的《世界週刊》、加拿大明镜出版社出版的《浴火重生——「天安门黑手」备忘录》一书,先后摘录发表了本书稿一万余字的内容,题为《天安门广场清场纪实》或《天安门事件的最后一幕》。这也是目前海外各中文网站有关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事件完整记录的唯一一篇文章。本书目前的字数近三十万字,内容更为丰富翔实,份量远远超过上述的这一篇文章。

  本书不仅完整地记录了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行动的整个过程,而且对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作了具体而突出的描述,例如:刘晓波、侯德健、周舵、高新「绝食四君子」于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凌晨与解放军戒严部队的接触谈判情况;柴玲、李录、封从德等保卫天安门广场学生指挥部的学生领袖从拒绝撤离天安门广场到决定撤离天安门广场的过程;六部口坦克追逐辗压学生撤离队伍事件;学生领袖郭海峰「企图烧毁天安门城楼」一案的真相;医务人员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抢救受伤者、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记录历史真相的英勇事蹟;积极抗命的解放军陆军第 38 集团军军长徐勤先和消极抗命的解放军陆军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师长许峰的故事;立功受奖、升官晋级的解放军戒严部队官兵;等等。

  本书也着重阐明了一些长期存在争议或读者感兴趣、有疑问的问题,例如:1 天安门广场有没有死人。本来解放军戒严部队在天安门广场以外杀人和在天安门广场杀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毋须特别予以讨论或说明,但由于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许多读者也心存疑问,因此本书具体叙述了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戴金平和中国人民大学双学士学生程仁兴等人在天安门广场遇难的情况。2 天安门广场清场过程中坦克是否曾经辗压帐篷,以及帐篷中当时是否有学生。3 解放军戒严部队和公安部门销尸灭迹,导致许多遇难者生不见人,死不见尸。4 各个解放军戒严部队的进军路线、承担的任务和表现,具体记录了各个解放军戒严部队在镇压过程中的情况,明确指出陆军第 38 集团军在镇压过程中杀人最多、最为卖力,其次是空降兵第15军。5 解放军戒严部队向天安门广场的进军命令和开枪命令下达的情况。

  本书在围绕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这个主题的同时,对复兴门、木樨地、西单路口、天安门城楼附近等主要开枪杀人现场的情况也有大量的叙述,期望读者因此能够对整个六四血腥镇压事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本书还用相当多的篇幅叙述了北京各界民众为了保卫天安门广场,为了保护坚守在天安门广场和平情愿的学生,奋不顾身地用血肉之躯阻挡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戒严部队的英勇事蹟。为此,北京各界民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正如本人在书中所指出的:「我由衷地敬佩北京的工人弟兄们,他们虽然文化素质不是很高,也不善于辞令,但是,他们却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惊人的英勇无私精神。实际上,在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中,最具有道德勇气,牺牲最惨重的不是学生,更不是知识界人士,而是北京市的工人弟兄和市民。为了保卫天安门广场,保护天安门广场上和平请愿的学生,他们一直在用血肉之躯阻挡着武装到牙齿的解放军戒严部队,浴血奋战,奋不顾身。他们绝大多数人手无寸铁, 少数人手中仅有的『武器』,也无非只是些砖头、石块和棍棒而已,与解放军戒严部队军人的冲锋枪、机枪以至于装甲车、坦克相比,显得多么地微不足道!」时至今日,本人仍然认为,北京各界民众视死如归、舍身取义的精神,是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留给历史和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在完成本书写作之际,本人特别要感谢的是不久前被中共当局以莫须有的间谍罪名判刑五年而入狱的香港资深记者程翔先生。一九九○年三月初,在本人流亡香港之时,得到程翔先生和他的同事刘锐绍先生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写出了关于天安门广场武力清场、字数约五万字的文章,并在他主办的《当代》杂志上首次发表。后来,洛杉矶华侨韩妈妈捐助了两千美元的印刷费,由《当代》杂志将这篇文章印成方便于送入中国大陆的小册子。

  最后,谨将本书献给所有的六四血腥镇压事件的牺牲者、受难者和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的参与者,同时也献给我的八十高龄的母亲。当年为了六四死难者,为了被捕入狱的好友同道,为了向国际社会说明真相、唿吁营救,我舍弃了个人的大好前程,在一个只有摄氏七度的风雨之夜,九死一生地游过海湾,抵达自由的彼岸。对此,我永不言悔。但是,我始终舍弃不了亲情,对守寡多年辛苦抚养五个子女成人的母亲的愧疚之情日益深重。我知道,当年自己不告而别、远走异国他乡之举,对母亲的打击和伤害有多么地大。十七年了,我不仅不能对母亲侍奉尽孝,甚至连见上一面都难以做到。我苦难深重的母亲啊,您能原谅我这个不孝的儿子吗?

图书试读

六月三日下午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中午时分,「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部份成员在北京大学第二十九号学生宿舍楼第三层某博士研究生的宿舍聚会,研讨当前的形势及任务。

与会者有王军涛(北京《经济学週报》副总编辑、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负责人)、王丹(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九八八级学生、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常务委员)、老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师、着名诗人、「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宣传部部长)、甘阳(《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主编、北京知识界自治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刘苏里(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青年教师、「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联络部部长)、邵江(北京大学数学系一九八五级学生、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常务委员)、杨涛(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九八八级学生、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常务委员)等人。

「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名义上是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期间的一个非官方最高协调机构,由民办的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负责人陈子明、王军涛等人为首发起组建,成员组织包括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简称「北高联」)、外地高校联合会(简称「外高联」)天安门广场总指挥部、北京市工人自治联合会、北京知识界自治联合会、北京市市民自治联合会、北京工人敢死队、北京市民敢死队、保卫天安门广场学生指挥部等。

我是第一次在「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的会议上露面,引起了一位与会的香港知识分子(应该是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教师邱延亮先生)的注意,他特意询问了我的个人情况,并将我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络方式等基本资料记在了笔记本上。后来我了解到,包括邱延亮先生在内的一些海外有心朋友随意记录的一九八九年民主运动中领袖人物和骨干成员的个人资料,无形中为六四血腥镇压事件后所展开的海外人道营救工作(所谓的「黄雀行动」)建立了一份最基本的档案资料。

我不是「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的成员,出席这次会议纯属偶然,因为六月二日下午临时接受了王军涛委託的一项任务,当天深夜完成任务后并没有返回天安门广场,而是随同刘苏里一起去向王军涛汇报情况,遂与刘苏里、王军涛、陈子明等人住宿在北京西郊的雅园饭店,翌日又随同刘苏里和王军涛来到北京大学。

用户评价

评分

《风雨前路:未竟的述说》是一本让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以一种非常个人的视角,讲述了某个特定群体在历史浪潮中的经历。书中的叙述充满了情感的张力,那些对过往的回忆,对失落的追溯,对未竟事业的感叹,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被其中对个体承受的压力、对牺牲的描绘所打动,也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坚韧与脆弱。作者没有回避痛苦,反而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面对,这使得整本书显得尤为真实和动人。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从那种情绪中抽离,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也有对生命力量的敬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个体生命在时代变迁中留下的印记,每一个印记都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故事。

评分

《远山的呼唤:时代的见证者》这本书,让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默默记录历史的见证者,用真挚的笔触,勾勒出那个年代的社会图景。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无华的叙述,但正是这种朴实,赋予了文字强大的生命力。我看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看到了他们的希望与失望,也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让人能够感受到那段岁月所经历的真实与沧桑。这本书仿佛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历史大事件所掩盖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理解那些为了改变而付出的努力。

评分

《镜中岁月:回望与铭记》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它试图通过一种更为审慎和客观的笔触,来记录一段重要的历史。作者在叙述中,努力展现事件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立场和角度所带来的不同解读。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考证史料、梳理脉络上的严谨态度,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具说服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陈述,更是对那个时期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个体命运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学会了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个历史事件,理解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因素。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层次的,需要我们用耐心和理性去层层剥开,去理解每一个细节所承载的意义。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深入思考的作品。

评分

《时代潮涌:变革中的思索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一种更为宏大的视角下,审视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思潮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书中对各种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剖析,尤其是对知识群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身定位,以及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与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能够感受到作者试图揭示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事件,更是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复杂逻辑。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辩论,关于变革与稳定的权衡,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期社会肌理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当时人们是如何在变革的巨浪中思索、探索、前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试图将之与当下联系起来。

评分

这本《历史的回响:二十世纪末的青年之声》读起来,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岁月。作者以一种近乎纪实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涌动与彷徨。书中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将青涩的理想主义、对自由的渴望,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其中对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交织的描绘所打动。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选择的故事,至今仍然在我脑海中回荡。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事件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关于在特定历史时期,个体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行动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那个时代无数年轻人的影子。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在这本书里被重新唤醒,带着一丝酸楚,更带着一份对真挚情感的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