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

六四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六四事件
  • 天安門廣場
  • 政治迫害
  • 曆史
  • 迴憶錄
  • 見證
  • 中國
  • 人權
  • 民主運動
  • 清場內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與強權的鬥爭,即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米蘭‧昆德拉
  完整記錄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行動的整個過程
  謹將本書獻給所有六四血腥鎮壓事件的犧牲者、受難者,和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的參與者
  六四,永不遺忘!


  中國最長的一日

  本書主要記錄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行動的整個過程,時間從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中午開始,到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上午十點鍾結束。這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一份記錄,也可以說是唯一一份記錄。

  本書初稿完成於一九九○年五月,從一九九○年六月至今,香港《當代》雜誌、美國《北京之春》月刊、美國《世界日報》主辦的《世界周刊》、加拿大明鏡齣版社齣版的《浴火重生——「天安門黑手」備忘錄》一書,先後摘錄發錶瞭本書稿一萬餘字的內容,題爲〈天安門廣場清場紀實〉或〈天安門事件的最後一幕〉。這也是目前海外各中文網站有關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事件完整記錄的唯一一篇文章。

  本書不僅完整地記錄瞭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行動的整個過程,而且對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作瞭具體而突齣的描述,例如:劉曉波、侯德健、周舵、高新等「絕食四君子」於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淩晨與解放軍戒嚴部隊的接觸談判情況;柴玲、李錄、封從德等保衛天安門廣場學生指揮部的學生領袖從拒絕撤離天安門廣場到決定撤離天安門廣場的過程;六部口坦剋追逐輾壓學生撤退隊伍事件;學生領袖郭海峰「企圖燒毀天安門城樓」一案的真相;醫務人員在槍林彈雨中捨生忘死搶救受傷者、記者冒著生命危險記錄曆史真相的英勇事蹟;積極抗命的解放軍陸軍第38集團軍軍長徐勤先和消極抗命的解放軍陸軍第39集團軍步兵第116師師長許峰的故事;立功受奬、升官晉級的解放軍戒嚴部隊官兵……等等。

  重建曆史現場,不容青史成灰

名人推薦

  嚴傢其‧ 廖亦武‧王丹——鄭重推薦

  一百年以後,我們這些八九民運的重要參與者都會被人遺忘,但有一個人會被記住,那就是吳仁華,因爲他的研究六四的著作。——前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嚴傢其

  天安門大屠殺那一刻起,吳仁華就被培養成國傢勁敵,他的書是堪稱偉大的信史,令衆多經曆瞭殺戮,卻生活在遺忘中的倖存者羞愧。——2012年德國書商和平奬得主‧廖亦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仁華


  曆史文獻學者,八九民運的參與者和見證人,1956年9月12日齣生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長期參與海外民主運動,曾任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中國民聯)聯委會委員、中國民主聯閤陣綫(民聯陣)總部理事、《中國之春》雜誌社董事、中國戰略研究所理事。現任中國憲政協進會秘書長。1989年參與天安門民主運動,是首次遊行的組織者之一,曾任新華門絕食請願區負責人。1989年6月3日率領特彆糾察隊趕赴天安門廣場,經曆瞭整個清場過程。1990年2月從珠海跳海遊泳至澳門,在「黃雀行動」救援人員安排下坐漁船偷渡香港,7月5日流亡美國,定居洛杉磯。1991年5月至2005年7月,任《新聞自由導報》總編輯。2012年11月,利用美國護照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入境許可,迴到闊彆22年的中國大陸,低調圓親情以後離開返美。其被國安部門告知「以後不再有入境機會」。著有《六四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等書。

圖書目錄

一、前言

二、六月三日下午
1) 「首都各界聯席會議」最後一次會議
2) 八九民運首位殉難者詩人駱一禾
3) 當代天纔型詩人海子臥軌自殺
4) 主動請纓組建特彆糾察隊
5) 告彆紅顔知己奔赴天安門廣場

三、六月三日下午三時四十分許
1) 接管紀念碑底座糾察任務
2) 化裝進入天安門廣場的軍警
3) 冤死戒嚴部隊槍下的「公務人員」
4) 中國官方發齣第一項緊急通告

四、六月三日晚上七時
1) 學生組織最後一次記者會
2) 特彆糾察隊員吃不上晚餐
3) 中國官方發齣第二項緊急通告

五、六月三日晚上十時
1) 天安門廣場民主大學開學典禮
2) 軍人通風報信當晚將武力清場
3) 羅瑞卿大將女兒羅點點支持學生被捕
4) 中國官方發齣第三項緊急通告

六、六月三日晚上十一時
1) 解放軍戒嚴部隊奉命開槍鎮壓
2) 女學生血跡斑斑趕迴廣場求救
3) 廣場學生廣播站首度公佈學生遇難

七、六月三日午夜十二時許
1) 學生領袖吾爾開希哭訴女同學被殺
2) 學生指揮部決定學生集結紀念碑抗爭
3) 11 歲農村小孩目睹哥哥遭槍殺
4) 16 歲少年死於軍人刺刀之下
5)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吳國鋒慘死情況
6) 白衣少女帶頭抗議中彈
7) 天安門城樓西側打靶式屠殺
8) 南池子南口軍民對峙景況慘烈
9) 木樨地逾萬民眾抗爭血流遍地
10) 戒嚴部隊開槍濫射「部長樓」遭殃
11) 少女拖著傷腿緊隨軍車抗議
12) 戒嚴部隊禁止民眾救護受傷者
13) 坦剋衝擊人群施放毒瓦斯
14) 西長安街民族宮前軍民激烈衝突
15) 郵電醫院血跡斑斑慘不忍睹
16) 大學生施繩六部口連中兩彈
17) 積水潭醫院傷亡者眾多
18) 9 歲孩童呂鵬復興門中彈身亡
19) 北師大學生組隊赴廣場增援
20) 北大學生麻子:「我需要一支槍!」
21) 戒嚴部隊光天化日下掃射小學生

八、六月四日淩晨零時許
1) 廣場指揮部學生領袖壓力巨大
2) 有人持刀槍威脅學生總指揮柴玲
3) 北京市民自動趕赴廣場增援
4) 堅持和平或奮起反抗睏擾廣場學生

九、六月四日淩晨零時十五分
1) 首輛裝甲車抵達天安門廣場
2) 靈肉與鋼鐵的撞擊震撼人心
3) 裝甲車撞倒運兵車險些引發兵變
4) 003 號裝甲車天安門城樓前燒毀
5) 37 名「共和國衛士」與軍警死亡情況

十、六月四日淩晨零時四十分許
1) 廣場上空彈道橫飛宛如戰場
2) 屠殺刺激部分市民學生以暴製暴
3) 清華學生段昌隆遭行刑方式射殺
4) 北洋軍閥段祺瑞與「3‧18 慘案」

十一、六月四日淩晨一時十分許
1) 廣場學生廣播站呼籲繼續和平抗爭
2) 報訊者稱有中國政法大學學生遇難
3) 激情學生衝擊廣場學生指揮部
4) 青年教師勸說廣場學生保持冷靜
5) 收繳紀念碑四周「武器」
6) 廣場學生集體宣誓和平抗爭到底

十二、六月四日淩晨一時三十分
1) 38 軍部隊沿西長安街殺抵廣場
2) 天安門城樓附近軍人大開殺戒
3) 山東大學學生潘強見證屠殺
4) 誌願救護者槍林彈雨中救死扶傷
5) 戒嚴部隊開槍掃射救護車輛
6) 39 軍部隊沿東長安街抵達廣場
7) 中學生王楠天安門城樓旁遇難
8) 北京醫學院學生組成臨時救護隊
9) 香港女記者張結鳳金水橋上連中兩彈
10) 武警痛毆英國編輯梅兆贊
11) 軍官對學生糾察隊長張健連開三槍
12) 38 軍將西長安街殺成血路
13) 38 軍軍長徐勤先抗命入獄
14) 38 軍三次奉命入京鎮壓詳情

十三、六月四日淩晨一時三十分後
1) 民眾冒險勸說 38 軍官兵
2) 空降兵第 15 軍殺抵廣場南端
3) 前門一帶部分遇難民眾名單
4) 54 軍部隊抵達天安門廣場南端
5) 北京農大研究生戴金平廣場北端遇難
6) 天津師大學生李浩成廣場東南角遇難
7) 中科院研究生周德平黃新華廣場遇難
8) 香港女學生李蘭菊見證兩少年遇難
9) 廣場臨時救護站接受大量傷亡者
10) 27 軍、65 軍事先部署人民大會堂
11) 27 軍進京執行鎮壓任務詳情
12) 關於 27 軍的三則不實傳言
13) 27 軍迫於壓力澄清沒有開槍殺人
14) 38 軍要求中央軍委就開槍問題錶態
15) 「平暴」給戒嚴部隊軍人造成壓力
16) 28 軍軍長、政委消極抗命
17) 39 軍 116 師師長許峰抗命故事
18) 39 軍 116 師遭變相押解進城
19) 兩個關於軍人不願開槍的故事
20) 奉命進京的戒嚴部隊番號及指揮官名單
21) 各部隊奉命進京的進軍路綫
22) 各部隊挺進廣場路綫及指揮官名單
23) 因「平暴」升官晉級的軍人名單
24) 立功受奬的師旅團級部隊
25) 鄧小平預防政變兵變的精心安排
26) 有關進軍廣場和開槍命令的情況

十四、六月四日淩晨一時四十分許
1) 戒嚴部隊早已精心做好清場準備
2) 人民大學學生程仁興廣場國旗杆下遇難
3) 中國官方發佈最後通牒式的緊急通告
4) 柴玲呼籲廣場學生作最後抗爭
5) 部分學生寜死不願撤離帳篷

十五、六月四日淩晨二時
1) 學生領袖郭海峰與焚燒天安門城樓事件
2) 清場行動前後被捕學生遭遇悲慘
3) 38 軍特彆分隊進入廣場北部掃蕩
4) 紀念碑工人糾察隊成員傷亡殆盡
5) 一群學生堅守民主女神塑像不撤

十六、六月四日淩晨二時十分許
1) 兩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中彈
2) 劉曉波等人收槍毀槍行動
3) 香港學聯主席林耀強堅守廣場

十七、六月四日淩晨三時
1) 絕食四君子商議廣場學生撤退事宜
2) 學生領袖不願齣麵與戒嚴部隊談判
3) 侯德健「鞦後算帳」說及其戲劇性結局
4) 遭重判的「六四暴徒」群體
5) 「六四暴徒」路洪澤慘死獄中
6) 侯德健等人與戒嚴部隊接觸談判

十八、六月四日淩晨四時
1) 淩晨 4 時廣場熄燈恐怖籠罩
2) 國際歌聲驚天地泣鬼神
3) 我與同事劉蘇裏
4) 我與學生浦誌強
5) 溫州攝影個體戶姑娘冒險記錄曆史
6) 為瞭記錄曆史而遇難的英雄們
7) 人民日報記者編輯的動人錶現
8) 中央電視颱男女主播薛飛杜憲
9) 北京國際廣播電颱李丹曆史性播音

十九、六月四日淩晨四時過後
1) 坦剋裝甲車進入廣場輾倒帳篷
2) 帳篷中休息睡覺的學生數目不詳
3) 清華大學幾位青年教師驚險經曆
4) 坦剋撞倒紀念碑前鐵旗杆

二十、六月四日淩晨四時三十分
1) 廣場重新亮燈最後清場行動開始
2) 中國官方播放清場通告
3) 武力清場的三個階段
4) 參加清場的戒嚴部隊及其分工
5) 侯德健等人廣播講話呼籲學生撤退
6) 北大青年教師陳坡慷慨陳詞激勵學生
7) 封從德主持廣播錶決撤退或堅守

二十一、六月四日淩晨四時五十分
1) 27 軍特遣分隊衝上紀念碑底座
2) 學生指揮部和廣播喇叭被亂槍擊毀
3) 27 軍特遣分隊執行任務情況
4) 學生堅守和平原則仍遭暴力襲擊
5) 侯德健帶動部分學生開始撤離

二十二、六月四日淩晨五時
1) 紀念碑底座槍聲響成一片
2) 學生隊伍在持續暴力下開始撤離
3) 學生領袖楊朝暉撤離時險遭踩死
4) 數百名學生堅守廣場誓死不撤
5) 數韆民眾集聚前門動情迎接撤退學生

二十三、六月四日淩晨五時三十分
1) 傳來誓死堅守廣場學生的噩耗
2) 颱灣記者徐宗懋堅守廣場中彈重傷
3) 戒嚴部隊秘密處理遇難者遺體
4) 解放軍總醫院女研究生見證屠殺
5) 一位學生揮舞旗幟慘遭坦剋輾死
6) 一位女醫生在廣場的生死見聞
7) 王楠等遇難者被埋 28 中學花壇
8) 部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遇難者名單
9) 見習女醫生王衛萍捨身救人
10) 解放軍總醫院女研究生救人經曆
11) 醫務人員堅持帶走受傷者被扣廣場
12) 醫務人員在屠殺事件中的感人錶現

二十四、六月四日清晨六時
1) 四位英勇無畏的北京大姐
2) 六部口坦剋追軋撤退學生隊伍事件
3) 六部口坦剋追殺事件部分傷亡者名單
4) 北京體院傷殘學生方政的悲慘遭遇
5) 五具遇難者遺體運至中國政法大學
6) 製造六部口慘案的坦剋部隊

二十五、六月四日上午十時

1) 返迴中國政法大學校園
2) 校園內外一片哭聲

圖書序言

前言

  六四血腥鎮壓事件已經過去十八年瞭。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事實真相至今仍然不明不白或爭議不斷。對於一起曾經震驚世界和改變瞭世界格局的重大曆史事件而言,這是很不應該,也是令人頗為痛心的事情。

  捷剋流亡詩人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人與強權的鬥爭,即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在一九六八年捷剋「布拉格之春」血腥鎮壓事件之後,捷剋統治者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要人民忘記這件事,而捷剋獨立知識分子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要人民不要忘記這件事。

  六四血腥鎮壓事件之後的情形也是這樣。中共當局一再開動各種宣傳機器,極力掩蓋與廻避六四血腥鎮壓的事實真相。而海內外的許多有誌之士,卻一直緻力於「毋忘六四」的工作,盡管也有些人在配閤殺人者,呼籲人們忘記這件事,忘記這一天。

  本人作為六四血腥鎮壓事件的親身經曆者之一,尤其是作為一名在北京大學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曆史文獻學者,有義務和責任為該事件留下一份可靠而完整的曆史紀錄。為此,在一九九○年三月初一個寒冷的深夜,本人冒死遊過海灣,穿過密佈中共軍警的小島,爬過齊腰深的漫長海塗,遍體鱗傷地來到自由的彼岸。盡管自由是血淋淋的,但本人依然由衷地感到慶幸,因為終於獲得瞭自由發言的權利和機會,以履行自己作為曆史見證人和曆史文獻學者的神聖職責。

  長期以來,本人念茲在茲,始終沒有放棄努力,直至今日,終於完成瞭本書的定稿工作,並將齣版發行,瞭卻瞭多年來的一樁心願。

  本人曾在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就讀七年,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深受中國考據學傳統的影響,崇尚實證;後來又在法律專門院校——中國政法大學任教,深知法律的尊嚴。在此,我謹以人格和良知起誓,本書所記敘的一切,都是曆史的真實,絕無絲毫的虛妄,無論何時何地,我都願意並完全能夠承擔一切責任。

  本書的寫作嚴格遵循中國曆史文獻學的傳統和規範,主要記錄本人的親身經曆,但由於個人的親身經曆總是有限的,不足以反映一個曾經引起世界矚目的重大曆史事件,因此本書中引用瞭一些身分可靠的當事人的迴憶和其他相關的資料,凡是引用的部份都一一註明瞭齣處。

  本書主要記錄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行動的整個過程,時間從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中午開始,到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上午十點鍾結束。這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一份紀錄,也可以說是唯一一份紀錄。

  本書初稿完成於一九九○年五月,字數約五萬字。從一九九○年六月至今,香港《當代》雜誌、美國《北京之春》月刊、美國《世界日報》主辦的《世界週刊》、加拿大明鏡齣版社齣版的《浴火重生——「天安門黑手」備忘錄》一書,先後摘錄發錶瞭本書稿一萬餘字的內容,題為《天安門廣場清場紀實》或《天安門事件的最後一幕》。這也是目前海外各中文網站有關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事件完整記錄的唯一一篇文章。本書目前的字數近三十萬字,內容更為豐富翔實,份量遠遠超過上述的這一篇文章。

  本書不僅完整地記錄瞭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行動的整個過程,而且對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作瞭具體而突齣的描述,例如:劉曉波、侯德健、周舵、高新「絕食四君子」於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淩晨與解放軍戒嚴部隊的接觸談判情況;柴玲、李錄、封從德等保衛天安門廣場學生指揮部的學生領袖從拒絕撤離天安門廣場到決定撤離天安門廣場的過程;六部口坦剋追逐輾壓學生撤離隊伍事件;學生領袖郭海峰「企圖燒毀天安門城樓」一案的真相;醫務人員在槍林彈雨中捨生忘死搶救受傷者、記者冒著生命危險記錄曆史真相的英勇事蹟;積極抗命的解放軍陸軍第 38 集團軍軍長徐勤先和消極抗命的解放軍陸軍第39集團軍步兵第116師師長許峰的故事;立功受奬、升官晉級的解放軍戒嚴部隊官兵;等等。

  本書也著重闡明瞭一些長期存在爭議或讀者感興趣、有疑問的問題,例如:1 天安門廣場有沒有死人。本來解放軍戒嚴部隊在天安門廣場以外殺人和在天安門廣場殺人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彆,毋須特彆予以討論或說明,但由於在這個問題上長期爭論不休,許多讀者也心存疑問,因此本書具體敘述瞭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戴金平和中國人民大學雙學士學生程仁興等人在天安門廣場遇難的情況。2 天安門廣場清場過程中坦剋是否曾經輾壓帳篷,以及帳篷中當時是否有學生。3 解放軍戒嚴部隊和公安部門銷屍滅跡,導緻許多遇難者生不見人,死不見屍。4 各個解放軍戒嚴部隊的進軍路綫、承擔的任務和錶現,具體記錄瞭各個解放軍戒嚴部隊在鎮壓過程中的情況,明確指齣陸軍第 38 集團軍在鎮壓過程中殺人最多、最為賣力,其次是空降兵第15軍。5 解放軍戒嚴部隊嚮天安門廣場的進軍命令和開槍命令下達的情況。

  本書在圍繞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這個主題的同時,對復興門、木樨地、西單路口、天安門城樓附近等主要開槍殺人現場的情況也有大量的敘述,期望讀者因此能夠對整個六四血腥鎮壓事件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瞭解。

  本書還用相當多的篇幅敘述瞭北京各界民眾為瞭保衛天安門廣場,為瞭保護堅守在天安門廣場和平情願的學生,奮不顧身地用血肉之軀阻擋全副武裝的解放軍戒嚴部隊的英勇事蹟。為此,北京各界民眾付齣瞭慘重的代價,正如本人在書中所指齣的:「我由衷地敬佩北京的工人弟兄們,他們雖然文化素質不是很高,也不善於辭令,但是,他們卻在關鍵時刻錶現齣驚人的英勇無私精神。實際上,在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中,最具有道德勇氣,犧牲最慘重的不是學生,更不是知識界人士,而是北京市的工人弟兄和市民。為瞭保衛天安門廣場,保護天安門廣場上和平請願的學生,他們一直在用血肉之軀阻擋著武裝到牙齒的解放軍戒嚴部隊,浴血奮戰,奮不顧身。他們絕大多數人手無寸鐵, 少數人手中僅有的『武器』,也無非隻是些磚頭、石塊和棍棒而已,與解放軍戒嚴部隊軍人的衝鋒槍、機槍以至於裝甲車、坦剋相比,顯得多麼地微不足道!」時至今日,本人仍然認為,北京各界民眾視死如歸、捨身取義的精神,是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留給曆史和後人最寶貴的遺産之一。

  在完成本書寫作之際,本人特彆要感謝的是不久前被中共當局以莫須有的間諜罪名判刑五年而入獄的香港資深記者程翔先生。一九九○年三月初,在本人流亡香港之時,得到程翔先生和他的同事劉銳紹先生的熱情鼓勵和支持,寫齣瞭關於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字數約五萬字的文章,並在他主辦的《當代》雜誌上首次發錶。後來,洛杉磯華僑韓媽媽捐助瞭兩韆美元的印刷費,由《當代》雜誌將這篇文章印成方便於送入中國大陸的小冊子。

  最後,謹將本書獻給所有的六四血腥鎮壓事件的犧牲者、受難者和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的參與者,同時也獻給我的八十高齡的母親。當年為瞭六四死難者,為瞭被捕入獄的好友同道,為瞭嚮國際社會說明真相、呼籲營救,我捨棄瞭個人的大好前程,在一個隻有攝氏七度的風雨之夜,九死一生地遊過海灣,抵達自由的彼岸。對此,我永不言悔。但是,我始終捨棄不瞭親情,對守寡多年辛苦撫養五個子女成人的母親的愧疚之情日益深重。我知道,當年自己不告而彆、遠走異國他鄉之舉,對母親的打擊和傷害有多麼地大。十七年瞭,我不僅不能對母親侍奉盡孝,甚至連見上一麵都難以做到。我苦難深重的母親啊,您能原諒我這個不孝的兒子嗎?

圖書試讀

六月三日下午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中午時分,「首都各界愛國維憲聯席會議」部份成員在北京大學第二十九號學生宿捨樓第三層某博士研究生的宿捨聚會,研討當前的形勢及任務。

與會者有王軍濤(北京《經濟學週報》副總編輯、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負責人)、王丹(北京大學曆史係一九八八級學生、北京市高校學生自治聯閤會常務委員)、老木(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教師、著名詩人、「首都各界愛國維憲聯席會議」宣傳部部長)、甘陽(《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主編、北京知識界自治聯閤會負責人之一)、劉蘇裏(中國政法大學政治係青年教師、「首都各界愛國維憲聯席會議」聯絡部部長)、邵江(北京大學數學係一九八五級學生、北京市高校學生自治聯閤會常務委員)、楊濤(北京大學曆史係一九八八級學生、北京市高校學生自治聯閤會常務委員)等人。

「首都各界愛國維憲聯席會議」名義上是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期間的一個非官方最高協調機構,由民辦的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負責人陳子明、王軍濤等人為首發起組建,成員組織包括北京市高校學生自治聯閤會(簡稱「北高聯」)、外地高校聯閤會(簡稱「外高聯」)天安門廣場總指揮部、北京市工人自治聯閤會、北京知識界自治聯閤會、北京市市民自治聯閤會、北京工人敢死隊、北京市民敢死隊、保衛天安門廣場學生指揮部等。

我是第一次在「首都各界愛國維憲聯席會議」的會議上露麵,引起瞭一位與會的香港知識分子(應該是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係教師邱延亮先生)的注意,他特意詢問瞭我的個人情況,並將我的姓名、工作單位、聯絡方式等基本資料記在瞭筆記本上。後來我瞭解到,包括邱延亮先生在內的一些海外有心朋友隨意記錄的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中領袖人物和骨乾成員的個人資料,無形中為六四血腥鎮壓事件後所展開的海外人道營救工作(所謂的「黃雀行動」)建立瞭一份最基本的檔案資料。

我不是「首都各界愛國維憲聯席會議」的成員,齣席這次會議純屬偶然,因為六月二日下午臨時接受瞭王軍濤委託的一項任務,當天深夜完成任務後並沒有返迴天安門廣場,而是隨同劉蘇裏一起去嚮王軍濤匯報情況,遂與劉蘇裏、王軍濤、陳子明等人住宿在北京西郊的雅園飯店,翌日又隨同劉蘇裏和王軍濤來到北京大學。

用戶評價

评分

《時代潮湧:變革中的思索者》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一種更為宏大的視角下,審視著一個時代的變遷。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單一的事件,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社會思潮和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書中對各種思想的碰撞、觀念的演變有著深刻的剖析,尤其是對知識群體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身定位,以及他們所承擔的責任與睏境,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能夠感受到作者試圖揭示的,不僅僅是錶麵的事件,更是隱藏在事件背後的深層動因和復雜邏輯。那些關於理想與現實的辯論,關於變革與穩定的權衡,都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那個時期社會肌理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當時人們是如何在變革的巨浪中思索、探索、前行。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試圖將之與當下聯係起來。

评分

《鏡中歲月:迴望與銘記》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它試圖通過一種更為審慎和客觀的筆觸,來記錄一段重要的曆史。作者在敘述中,努力展現事件的復雜性,以及不同立場和角度所帶來的不同解讀。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考證史料、梳理脈絡上的嚴謹態度,這使得書中的內容更具說服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陳述,更是對那個時期社會結構、權力運作以及個體命運之間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閱讀過程中,我學會瞭從多個維度去理解一個曆史事件,理解其背後錯綜復雜的因素。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層次的,需要我們用耐心和理性去層層剝開,去理解每一個細節所承載的意義。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深入思考的作品。

评分

《遠山的呼喚:時代的見證者》這本書,讓我感覺作者就像一位默默記錄曆史的見證者,用真摯的筆觸,勾勒齣那個年代的社會圖景。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樸實無華的敘述,但正是這種樸實,賦予瞭文字強大的生命力。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看到瞭他們的希望與失望,也看到瞭他們在睏境中閃耀的人性光輝。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平實,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一種深沉的情感,讓人能夠感受到那段歲月所經曆的真實與滄桑。這本書仿佛是打開瞭一扇塵封的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被曆史大事件所掩蓋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們所經曆的喜怒哀樂。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理解那些為瞭改變而付齣的努力。

评分

這本《曆史的迴響:二十世紀末的青年之聲》讀起來,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段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歲月。作者以一種近乎紀實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年輕人內心深處的湧動與彷徨。書中那些細膩的心理描寫,將青澀的理想主義、對自由的渴望,以及麵對現實的無奈與掙紮,刻畫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被其中對個體命運與時代背景交織的描繪所打動。那些曾經鮮活的麵孔,那些關於青春、關於夢想、關於選擇的故事,至今仍然在我腦海中迴蕩。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事件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的書,關於在特定曆史時期,個體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行動的書。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體會到更深層次的共鳴,仿佛看到瞭自己,也看到瞭那個時代無數年輕人的影子。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在這本書裏被重新喚醒,帶著一絲酸楚,更帶著一份對真摯情感的珍視。

评分

《風雨前路:未竟的述說》是一本讓我心緒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它以一種非常個人的視角,講述瞭某個特定群體在曆史浪潮中的經曆。書中的敘述充滿瞭情感的張力,那些對過往的迴憶,對失落的追溯,對未竟事業的感嘆,都深深地觸動瞭我。我被其中對個體承受的壓力、對犧牲的描繪所打動,也從中看到瞭人性的堅韌與脆弱。作者沒有迴避痛苦,反而以一種坦誠的態度去麵對,這使得整本書顯得尤為真實和動人。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從那種情緒中抽離,心中充滿瞭復雜的情感——有對逝去時光的惋惜,也有對生命力量的敬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宏大的敘事,更是無數個體生命在時代變遷中留下的印記,每一個印記都承載著一份沉甸甸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