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西康

消失的西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西康
  • 曆史
  • 藏區
  • 民國
  • 西南
  • 民族
  • 文化
  • 邊疆
  • 迴憶錄
  • 探險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Khams

  中英勢力角逐之地
  「大西藏」迷夢的關鍵點

  一個隻存在十六年就從地圖上消失的省份
  一部西康史,揭開近代中國最動盪的一頁

  西康與西藏接壤,其開化卻早於西藏。這片雪域高原上的土地,世世代代生活其間的土著邊民,打從明代以來的土司治理,晚清政府改土歸流的政策,便不斷承受著連綿的災難和戰爭。

  本書以西康近代史為背景,以事件為經,人物為緯,講述西康從1900年至1911年的滄桑往事。其中涉及到德格土司兄弟爭襲、巴塘事件、趙爾豐改土歸流、傅嵩炑西康建省、尹昌衡西徵、鍾穎率川軍入藏等,均是藏學愛好者及世人關注的熱點。書中亦穿插民間傳說以及藏傳佛教的相關知識和資訊,是兼具曆史傳奇故事、清末民初政治變化、人類學田野觀察、地理方誌等多種麵嚮,以「故事」筆法呈現的有趣的「西康」故事。

本書特色

  「大西藏」迷夢的關鍵點,中英勢力角逐之地--首部西康近代史,揭示雪域高原祕境裏的狼煙!
  一本兼具曆史傳奇故事、清末民初政治變化、人類學田野觀察、地理方誌等多種麵嚮的西康故事。
曆史的褶皺:一部關於民國時期西南邊疆民族社會變遷的深度考察 書籍簡介 《曆史的褶皺》並非一部簡單的史料匯編,而是一部深入考察民國時期中國西南部邊疆地區,特彆是川、滇、黔交界地帶,在國傢重塑、現代化衝擊與傳統秩序劇烈動蕩背景下的社會肌理與民族關係的復雜畫捲。本書聚焦於一個宏大而又微觀的時代斷麵——1912年至1949年,試圖剝開現代民族國傢建構的錶層,探究隱藏在官方敘事之下的地方性權力結構、社會階層流動以及不同族群間的互動模式與衝突根源。 本書的研究範疇,避開瞭對傳統上熱門的西藏、新疆邊疆研究的慣常視角,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隱蔽、更具“內陸邊緣”特質的西南山區。這裏,中央政權的有效控製呈現齣明顯的斷裂性,地方豪強、土司殘餘勢力、新興的儒士階層與世代居住的少數民族(如彝、苗、傈僳等)之間的力量博弈構成瞭日常生活的底色。 第一部分:權力真空與地方重構:從“改土歸流”的餘響到軍閥的滲透 本書的開篇,首先對辛亥革命後,清末遺留的“改土歸流”政策在西南的執行睏境進行瞭細緻的描摹。不同於傳統史學將其視為一個完成的曆史事件,作者通過對檔案、地方誌以及私人信件的梳理,揭示瞭“改流”政策如何在實際操作中異化——少數地方的精英階層藉此機會閤法化瞭對土地和人口的控製,而大多數山區社區則陷入瞭一種“半自治”的灰色地帶。 軍閥時代的“藉道”效應:民國初年,西南地區是各路軍閥勢力角逐的舞颱。本書重點分析瞭滇係軍閥唐繼堯、盧漢,以及後來的國民政府的西南地方實力派,如何利用“建設需要”、“剿匪”的名義,對邊疆地區實施經濟掠奪和政治滲透。這種滲透並非是自上而下的全麵統治,而是一種“點狀控製”:通過修建臨時性的公路、設立海關卡口、強行推行新稅製,以及扶植特定的地方武裝(如鄉勇、壯丁隊),瓦解瞭原有的宗族或部落聯盟結構。 新舊士紳的更迭:書中詳細描繪瞭在傳統儒傢教育體係衰微後,新式知識分子(如留學歸國者、北洋學堂畢業生)如何試圖進入地方權力中心。他們帶來瞭現代化的法律觀念、教育體係和對“民族”概念的新理解,但他們的資源和影響力往往受限於主要城鎮。而在廣大的山區,掌握土地和宗教話語權的舊式士紳和巫師,仍然維持著強大的社會約束力。本書特彆關注瞭這種新舊精英在爭奪對“秩序”解釋權上的微妙張力。 第二部分:社會經濟的變動:土地、債務與勞動力流動 《曆史的褶皺》摒棄瞭將西南邊疆簡單視為“落後”或“停滯”的論調,而是深入考察瞭現代化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催生的新的剝削模式。 土地製度的隱形擴張:隨著國傢財政需求的增加和沿邊商業資本的湧入,山區土地的商品化進程加速。本書通過對佃農租約、土地抵押文書的分析,揭示瞭漢族商人、地主以及部分受漢化較深的土司後代,如何利用高利貸和復雜的契約關係,逐步侵蝕瞭少數民族的傳統共有或使用權土地。這種“閤法化的蠶食”,比直接的武力占領更具長久性和破壞性。 勞動力與“流民”現象:民國時期,西南地區的自然災害頻繁,加之兵燹與賦稅加重,促成瞭大規模的勞動力外流。本書詳盡記錄瞭數以萬計的少數民族青壯年,以“契約勞工”的名義被販運至沿海的礦山、工廠,甚至被賣到更遠的南洋。這種人口的單嚮流動,不僅改變瞭原住民社區的性彆比例和生産結構,也為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埋下瞭隱患。作者著重分析瞭民間拐賣網絡、地方衙門對人口買賣的“默許”態度,以及這種經曆對底層族群身份認同的重塑。 第三部分:族群間的邊界與“他者”的構建 本書的核心貢獻之一,在於對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與地方社會如何共同“發明”和固化“少數民族”概念進行瞭批判性考察。 邊緣的命名學:作者指齣,在清代,“熟番”、“生番”的劃分更多是基於行政管理便利,而非嚴格的民族學標準。進入民國,隨著“五族共和”的國傢意識形態的推行,官方對族群的分類變得更具政治性和意識形態色彩。哪些群體被納入“國傢承認”的範圍,哪些則被歸入“未開化”或“匪患”一類,往往取決於其政治順從程度和與權力中心的距離。 文化接觸與身份的張力:書中通過對傳教士檔案、地方學堂的教學記錄,探討瞭漢文化滲透對邊疆社會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雙嚮的:一方麵,一部分邊緣精英為瞭嚮上流動而主動采納漢族習俗(如改穿漢裝、學習漢語、放棄部分宗教儀式);另一方麵,這種學習往往伴隨著對自身傳統的貶抑和對漢人“文明”的恐懼。書中對“化蠻”運動中的抵抗形式進行瞭深入分析,這些抵抗往往以宗教復興、神秘主義的興起,或局部的暴力衝突形式錶現齣來,構成瞭對既有權力秩序的無聲反抗。 地方衝突的微觀分析:本書選取瞭數個具有代錶性的邊界衝突案例——如因灌溉水權引發的漢苗械鬥、因山林資源引發的彝漢武裝衝突等——來剖析在國傢權力缺位時,不同族群如何運用傳統習慣法、宗族聯盟或臨時武力來維護生存空間。這些衝突並非簡單的“野蠻人對抗文明人”,而是復雜的資源競爭、曆史恩怨與時代壓力交織的結果。 結語:未完成的整閤與被遺忘的經驗 《曆史的褶皺》最終強調,民國時期的西南邊疆,是一個在國傢意誌、地方精英、商業資本和傳統社會之間反復拉扯的破碎地帶。現代化的嘗試帶來瞭新的不平等和新的剝削結構,而國傢層麵的統一敘事,往往掩蓋瞭底層社會中深刻的階級與族群矛盾。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種理解西南邊疆曆史的新的切入點,即:權力從未是鐵闆一塊,曆史的“褶皺”中,潛藏著被主流史學所忽略的、關於生存與抵抗的真實故事。 本書的史料來源豐富,涵蓋瞭國民政府中央及地方檔案館的未刊檔案、英美傳教士和人類學傢的田野記錄、地方紳士的私人信函、早期的商業契約文本以及地方報刊的報道,力求在宏觀曆史背景下,還原齣西南邊疆社會在特定曆史轉摺點上所經曆的痛苦、掙紮與適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永久


  中國作傢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傢協會委員。曾下鄉插隊,近年來專注於曆史題材寫作,著有《袁世凱傢族》、《民國三大文妖紀傳》、《鴛鴦蝴蝶派文人》、《晚清官場情色遊戲》。

圖書目錄

引子 一個從地圖上消失瞭的地方──西康 7

【捲一 瞻對的前世今生】
「飛地」的由來 18
演藏戲的土司府 30
縣官張繼墨絰齣山 41
章榖與硃窩 50
德格傢族的悲喜劇I  62
德格傢族的悲喜劇II  74
德格傢族的悲喜劇III  85
瞻對之役的記錄者 99
清末的鍍金時代 109

【捲二 磅礡的邊地史詩】
桑披寺,桑披寺…… 118
西部的淘金者 136
巴塘之亂I  150
巴塘之亂II  160
鹽井軼事 172
一個神秘的原始部落 188
趙爾豐與改土歸流 211
魂斷西康 230

【捲三 醉臥沙場】
《艽野塵夢》背後的故事 244
西陲告急 257
徵戰西域的日子 269
幻滅的英雄夢 279

【捲四 那些西徵的將士們】
書生將領戍邊記 294
一九一五年的冤魂 310
戰地戀麯成絕唱 323
野人山記事I  336
野人山記事II  351
餘音裊裊如泣如訴…… 366

徵引文獻 378

圖書序言

引子

一個從地圖上消失瞭的地方--西康


  有一個地方,一旦知道瞭它的名字,就會魂牽夢縈;一旦踏上瞭那片土地,就會終身牽掛和思念,至死也不會忘記。--那個地方如今已從地圖中消失瞭,曾經的地名叫做西康。

  西康有太長的曆史,太豐富的內涵,這本書講述的是近代西康往事。

  西康與西藏接壤,其開化卻早於西藏。進入晚清以來,英國人窺伺西藏,與之相連的西康更是成瞭世人關注的焦點。

  最先警惕西康問題的是晚清大臣鹿傳霖。他認為邊事危急,以藏事為最,英國控製瞭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形成瞭對西藏的包圍圈;沙俄也不甘示弱,一邊與英國在遠東地帶展開角逐,一邊窺覬西藏。同時西藏分裂勢力沉迷於「大西藏」的迷夢,以瞻對為橋頭堡,試圖嚮東部擴張。在這種背景下,西康的地理位置便顯得尤其重要瞭。

  鹿傳霖在這裏開啓瞭改革政務的改土歸流,然而卻遭遇到晚清官場同僚的排斥和抵禦,摺戟沉沙,失敗得很慘。

  接過鹿傳霖改土歸流大旗的,是晚清另外一位大臣趙爾豐。這位人稱「屠夫」的鐵腕人物,上任邊務大臣後即掀起瞭氣勢磅礡的改土歸流浪潮,試圖通過革新政務來使這塊原始蠻荒的土地煥發活力和生機。但是他的革新同樣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爆發,趙爾豐不僅未能完成其夙願,還被砍瞭頭。

  這之後是二十多年的空白。不,說空白太過於輕鬆。連綿不斷的災難和戰爭始終籠罩在這片土地上空,在西康,美麗的景色讓人心痛,悽楚的故事讓人心酸,動盪的局勢讓人心碎。直到一九三九年元旦,劉文輝在康定城的一個操場上宣佈西康省正式成立,這塊土地似乎纔從惡夢中驚醒過來。那戎裝的軍人,那戴禮帽的官員,那身穿節日服裝的百姓和喇嘛……多年以後依然曆曆在目。

  然而這個新誕生的省份隻存活瞭十六年就消失瞭。

  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撤銷西康省的決議1,西康成瞭一個消亡的名詞,成瞭人們親切而遙遠的記憶。

  其實,西康並沒有真正消失。或者換句話說,西康隻是從地圖上消失瞭,並沒有從人們的心中消失。

  許多年來,無論是生活在康區的藏漢邊民,還是外省奔赴邊地的考察者、探險傢、科考隊員、商賈以及旅人,他們提到這個地方時,總會用「西康」、「康區」、「康」等字眼來錶述,這是一種約定俗成。

  還有那麼多淒美悱惻的傳說和故事,關於戰爭,關於愛情,關於生與死……那些傳說和故事沉澱在這塊土地裏,像一粒粒恒久彌新的鑽石,在記憶深處幽幽閃爍著詭異的光芒,吸引著現代人的靈魂。

  請允許我講述兩個小故事,看看西康帶來的快樂和感動。

  I

  一九二九年初夏,一個偶然的機會,時任川康邊防總指揮部邊務處長的鬍子昂看到瞭一本新齣版的、散發著油墨香味的小冊子,書名叫《四川史地―鄉土史講義》,作者任乃強,是他讀北京高等農業學堂時的校友。

  鬍子昂大喜過望,一封急件寄往成都,要將同窗好友任乃強召到邊陲西昌來作徹夜長談。

  任乃強這年三十五歲,應鬍子昂之召喚,一襲長衫,一匹白馬,兩個隨從,就踏上瞭神秘的西康之旅。

  誰知他這一去,就終身不渝地愛上瞭西康。

  當時的西康氣候嚴酷,交通閉塞,盜匪橫行,物質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過雪山時,甚至還會齣現前用人拉、後用人推的罕見情景。那次考察曆時一年,任乃強遊遍瞭康定、丹巴、濾定、道孚、爐霍、甘孜、瞻化、理化、雅江等川邊藏地九縣,徒步韆裏,餐風臥雪,曆盡艱險,每到一地,他都不顧高山缺氧,爬到最高處考察地形,測繪地圖,探尋河流、山脈源頭和走嚮,深入民戶和寺廟調查訪問,考察史蹟掌故。在他眼中,西康的一切都有著神奇的魅力,他為西康特殊的地理、獨特的文化、純樸而又帶有野性的民風所吸引。從西康歸來時,任乃強帶迴瞭五十餘本筆記、近韆萬字的資料以及他親手繪成的西康各縣地圖。也帶迴瞭一位極富纔情的妻子―羅哲情措。

  任乃強娶西康纔女羅哲情措為妻的故事,傳說中有多種版本。最為廣泛流行的說法是他為瞭與藏人溝通。任乃強在他後來的著作《西康圖經》中,提及過這樁奇異的婚姻:羅哲情措是瞻對德雍頭人甲屋村披的女兒,土司多吉朗嘉的外甥女。生於牧場,長於土司傢,她身上既有平民精神,又浸染過貴族氣息,其性情足以代錶西康人的一般性情,任乃強常常戲稱她為「西康人的標本」。

  當時的情形是,任乃強沿著康藏綫一路西行,來到上瞻對時,住在土司多吉朗嘉傢。這位博學多纔的青年贏得瞭多吉朗嘉土司的極大好感,土司想收任乃強為婿,可惜兩個女兒已嫁人,隻好讓最小的養女羅哲情措來擔當此任。嫁人前,羅哲情措與任乃強不曾謀麵,養父土司也未同她商量,但羅哲情措齣嫁後「一切順從,縱然偶爾意見不閤,亦未嘗強爭。」
先是,有喇嘛蔔婚,說她不宜入川。跟隨任乃強到達打箭爐後,羅哲情措死活再也不肯走。但經過勸說,她便毅然決定東行。那個夏天的上午,羅哲情措抹去瞭眼角的淚水,由新郎任乃強陪同走進天主教堂,讓德國女護士給她種痘。她安靜地笑著,神情像窗外的玉蘭花一樣迷人。

  從此,羅哲情措與任乃強共涉愛河,成瞭一對學者伉儷,也成瞭藏學領域裏一個美麗的傳說。

  一九四九年,妻子病逝後,任乃強悲痛萬分,寫瞭〈悼羅哲情措〉一文。他在文章中剖白心跡,透露瞭當初的秘密:「餘娶此婦,非為色也。當時決心研究邊事,欲藉此婦力,詳知番中風俗語言,及其他一切實況。又當餘在瞻對時,曾重罰劣紳土豪數人,慮其途中報復,故結婚上瞻對土司傢,藉此自衛。」

  自一九二九年的西康之行後,任乃強無數次穿行於西康腹地,生命與那塊土地緊密相連。在藏族妻子羅哲情措的協助下,他先後完成瞭《西康圖經》之〈疆域篇〉、〈民俗篇〉、〈地文篇〉等著作,全麵係統介紹瞭西康區域的曆史沿革、自然地理、民族風貌,被學術界譽為「開康藏研究之先河」的重要作品,至今仍為康藏研究者的必讀之書。任乃強也成為中國近代藏學重要的奠基人和先驅者。

  II

  一九三一年,二十二歲的莊學本還是上海一傢保壽公司的職員。一個極偶然的機會,他和五個青年結緣組成瞭「全國步行團」,喊齣瞭鼓舞人心的口號:「憑我兩條腿,行遍全國路,百聞不如一見,前進!前進!前進!」

  那次的長途跋涉,莊學本癡迷地愛上瞭攝影。迴到上海,他離開原先的保壽公司,進瞭一傢照相館當學徒。

  一九三三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去世,國民政府組織「赴藏緻祭專使公署」的使團入藏,莊學本覺得機會來瞭,辭職後悄悄來到南京,申請自費跟隨入藏。

  可是他的夢想卻落空瞭。赴藏使團抵達成都後,專使大人黃慕鬆發話,不準記者隨行,莊學本也被認定為「身份來曆不明」,剝奪瞭他跟隨隊伍繼續西行的資格,莊學本滯留於成都,失望至極。

  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他在濛藏委員會辦理瞭一張去西康的旅行護照,證件上用瞭「開發西北協會調查西北專員」的頭銜。西康是入藏的必經之地,邊地富有神秘的想像和冒險的性質,對於一個城市青年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正如莊學本後來在日記中所說:「險地一定多奇事,有研究的價值,有一探的必要。我為瞭這樣大的使命更應該進去一探。……開發西北並不是空喊口號,要開發整個西北,必先明瞭這個關係重大的腹地。」

  從此,莊學本與西康結下瞭不解之緣。

  在那次長達半年的探險旅行中,莊學本途經理縣、瑪律康、阿壩、白衣寺、莫壩桑、清清奪寺、貢馬桑、瓦司爾、康乾、康斯爾、鬆潘、茂縣,免費為那些在地圖和曆史中已消失的土著原住民拍攝照片。每當拍攝瞭一個傢庭或一個人物,他都要在當天晚上沖洗齣來,第二天親自送到被拍攝者手中。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在那塊神秘廣袤的白地(地圖上沒有標注的地方)上,幾乎所有居民都來找莊學本拍過照。

  為瞭和當地人打成一片,莊學本特地買瞭帳篷。在藏區俄洛,土司夫人那貞汪姆專門為他搭建瞭一個紅帳篷,給他做沖洗照片的暗房,這在當時是最高待遇。每當沖洗照片時,當地原住民都前來觀看,帳篷外擠滿瞭人。在彞區昭覺城,莊學本拿齣瞭他私藏的一架留聲機,引起當地原住民極大的興趣,他在日記中寫道:「夷人初聽唱片,以為機中有鬼,因此天天有數百人進城參觀,看瞭驚奇贊嘆,我也就有充分的機會和他們照相或訪問,彼此漸漸也廝混熟瞭。」

  莊學本的攝影及考察活動,幾乎囊括瞭當時西康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從社會組織形式、生産方式、生活形態、自然生態到文化、宗教、習俗、貿易等。

  西康成瞭他的第二故鄉。這之後莊學本用瞭十年時間,拍攝瞭五韆多幅關於西康生活場景的老照片,考察瞭藏、彞、苗、羌、僳、納西等少數民族地區,並於一九四一年在成都、重慶、雅安三城市先後舉辦瞭「西康影展」,三處觀眾達二十餘萬人次。當時暢銷世界的上海名刊《良友》,也破例地為莊學本開闢專刊,取名《新西康專號》,轟動滬上,風靡一時。

  上麵的兩個小故事,隻是無數奔赴西康的行者中極尋常的兩例。

  近年來,藏學成為一門顯學。關於西藏的圖書汗牛充棟,數不勝數;而關於西康的圖書卻是鳳毛麟角,與這塊地方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成比例。

  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次次體會到:已經從地圖中消失的西康是一座含金量極高的富礦,它還有待於人們的挖掘和開發。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將西康視為心中的聖地,排除萬難韆裏迢迢來朝拜。遠的不說,進入民國以來,進入康區考察的人員就數以百計。其中有國民政府特派專使和官員,如黃慕鬆、馬鶴天、趙一清、劉曼卿、唐柯三、劉傢駒、楊仲華、陳重為、柯象峰等;有入康區求教拜佛者,如大勇法師、恒演法師、觀空法師、法尊法師等;還有民俗學者、探險傢、旅行傢、有組織的科學考察團以及相關機構人員……這些進入西康的人士,留下瞭大量文字記載,這些史料大多是私人筆記性質,細細讀之,記錄者濃鬱的感情躍然紙上,每每欲罷不能。

  行走和閱讀,是現代人精神生活領域中最有意義的兩件事。

  閱讀這些史料,猶如在故紙堆中遊曆秀美山川,常有美不勝收之感慨。

  那麼,走吧,到西康去,領略那裏神奇的一切,寺院氈房皆有生命,山水草木皆有魂魄,韆萬個誘惑在遠方召喚,你的生命將獲得洗禮和提升;如果因俗務纏身,一時去不瞭西康,就坐到書桌前,撳亮颱燈,桔黃色燈光溫暖你身心的同時,西康的陳年往事也會飄過來,環繞在你的身邊……那些筆記野史讀得多瞭,一個個人物也就活過來,像是熟悉的朋友,同你聊天拉傢常,時而快樂時而沉痛地講述著他們的故事。

  好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就是在這麼一種氛圍中度過的。

  哦,西康,有一種魔力讓人心馳神往。那雪域高原,那山野林地,那土司府,那轉經輪,那世世代代生活其間的土著邊民……為什麼總是讓無數英雄為之歌,為之泣,為之喜,為之憂,為之嘆,為之神魂顛倒,為之寢食不安!那塊混沌初開的土地,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密碼?

圖書試讀

【徵戰西域的日子】

二次革命爆發後,四川軍政府司令熊剋武響應孫中山號召,發動瞭反對袁世凱的武裝起義,並迅速攻佔瞭永川、榮昌、隆昌、內江等地,直逼濾州。消息傳到川邊康區,駐守在丹巴的西徵軍警衛團長張煦積極迴應,「攻撲觀察使署,擊斃衛兵,並傷顔譚觀察額角,公私財産,一掠無餘,文武官員,盡被脅迫」。尤為不堪忍受的是,張煦竟派兵包圍瞭尹昌衡在巴塘的住所,扣押其父母親及一妹一妾,並自封為川邊大都督,派人送來一封信,催促尹昌衡舉兵北伐。

收到張煦那封信的時候是夜晚,尹昌衡正在營帳裏,與幕僚駱成驤一邊飲酒,一邊暢談天下大事。

駱成驤,字公嘯,四川資中人,是清朝四川惟一的狀元郎。這是個有趣之人,能詩擅畫,雖說考取瞭文狀元,晚年卻熱衷於講武,尹昌衡西徵亟需人纔,將駱成驤收入囊中,做瞭他的高級顧問。

話說尹昌衡拿信後撕開一看,隻見信上寫道:「請尹公火速率川軍北伐,父母姐妹及小妾方可生聚;若西來討伐,傢眷與公皆將遭殺戮!」尹昌衡火冒三丈,當時隱忍不發,將信藏入袖中,繼續與駱狀元一起碰杯飲酒。

不一會兒,又有人送信來,這次是尹昌衡母親所寫,內容是請尹昌衡速率兵北伐,不然的話,父母及妹妹、小妾的生命均危險矣。尹昌衡仍然不動聲色,將信藏入袖中,繼續喝酒。

駱成驤在一旁觀察尹昌衡麵色有異,問道:「君有什麼急事,何必隱瞞?」

尹昌衡搖頭道:「沒有事。」

駱成驤說:「不對,君在百萬大軍麵前,常常能喜憂不形於色,今晚卻氣色慘澹,明明是有事隱瞞。」

尹昌衡長齣一口氣,道:「何必多說,喝酒吧!」

說著一仰脖子,將滿杯酒一口吞下。駱狀元也舉杯奉陪,兩人並不多說話,你一杯我一杯,醉意漸濃,尹昌衡離席,從營帳牆上取下一把劍,當庭起舞。那把劍舞著舞著,尹昌衡眼角裏滲齣瞭一滴淚珠,嘆息道:「一生忠孝,盡在於此矣!」

尹昌衡將那兩封信交給駱成驤,等駱狀元讀瞭,尹昌衡試探地問道:「請老兄幫我齣個主意?」

駱狀元擺頭說:「這個……我也想不齣好辦法。」

聽到前麵廳堂裏有哭聲,尹昌衡的夫人顔機走瞭過來,臉上寫滿瞭詫異。當她聽丈夫道齣瞭事情的原委後,不禁也跟著哭瞭起來。顔機是四川著名紳士顔楷之妹(顔楷曾任川漢鐵路股東大會總會長),傢學淵源深厚,知書達理,尹昌衡從成都齣徵前,剛剛與顔機新婚不久,就率軍西徵。她哪裏見過如此淒慘的場麵?又哪裏經曆過如此嚴峻的局勢?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所營造的那種“不確定”和“遙遠”。《消失的西康》並沒有像許多曆史題材作品那樣,提供明確的年代、人物和事件,而是通過一係列碎片化的信息,勾勒齣一個模糊的輪廓。這種處理方式,反而讓我對“西康”這個概念産生瞭更強的代入感。我開始想象,它可能位於世界的某個邊緣,可能經曆著被遺忘的變遷,可能承載著不為人知的悲歡。我被書中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詞匯、那些帶著濃重口音的對話、以及那些描繪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的片段所吸引。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真實卻又虛幻的世界,讓我既感到親切,又感到陌生。這種矛盾感,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沒有給我答案,卻給瞭我無數的問題,讓我去思考“為什麼會消失”、“如何纔能不消失”、“消失瞭的,是否還能重現”等等。我甚至開始查閱一些關於川藏地區曆史的資料,試圖找到一些能與書中描述相呼應的綫索,但往往發現,這本書所描繪的“西康”,似乎遊離於現實之外,更像是一種集體潛意識的投射。

评分

《消失的西康》是一本讓我欲罷不能的書,它的魅力在於那種“猶抱琵琶半遮麵”的敘事風格。我承認,起初我對這種非傳統的敘事方式感到有些睏惑,但很快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各種文學手法,比如象徵、暗喻、跳躍性的敘事,來構建一個神秘而引人入勝的世界。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在古老圖書館裏尋寶的探險傢,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都可能隱藏著重要的綫索。書中對“消失”的探討,並非簡單的哀嘆,而是充滿瞭對生命、對時間、對記憶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痕跡”的描繪,那些被歲月侵蝕的岩石,那些被風沙掩埋的遺跡,那些在人們心中模糊的記憶,都在訴說著“曾經存在”的故事。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存在”的意義。即使一個事物“消失”瞭,但它留下的痕跡,它對後世的影響,它在人們心中的情感連接,卻可能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存在。這種“消失”的哲學,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瞭一種更平和的態度。

评分

這本《消失的西康》讀完後,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感,又夾雜著一絲絲對未知的好奇。我原本以為會是一部詳盡的曆史記錄,描繪一個失落的地域,但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一點點拼接破碎的記憶碎片。作者並沒有直接揭示“西康”究竟是什麼,是地理上的區域,是某種文化,抑或是某個時代?這種懸念貫穿始終,讓我不斷地猜測、聯想。書中對許多細節的描繪,比如一些古老的習俗、泛黃的老照片背後的故事、以及一些隻言片語的口述曆史,都顯得尤為珍貴。它們像是一扇扇被緩緩推開的窗戶,讓我窺見那個曾經存在,卻又仿佛從未真實存在過的“西康”。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人物的塑造,盡管他們大多是模糊的剪影,但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堅持,卻能引起我深深的共鳴。這種“失落”並非全然負麵,它反而激發齣瞭一種對曆史、對故土、對身份認同更深層次的思考。我甚至開始反思,我們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是否也同樣脆弱,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變成“消失的”某些東西?這本書帶來的思考,遠比它直接講述的內容要多得多,也深刻得多。

评分

初讀《消失的西康》,我以為它會像一部偵探小說,層層剝繭,最終揭示一個驚人的秘密。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首意境悠遠的詩,或者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抽象畫。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用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方式,將讀者帶入到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我被書中那些零散的綫索、跳躍的敘事、以及時不時齣現的隱喻所吸引。有時候,我會沉浸在對某個場景的描繪中,比如在高原上彌漫的晨霧,或者古老寺廟裏悠揚的誦經聲,仿佛身臨其境。有時候,我又會為某個角色的命運而牽腸掛肚,盡管他們的故事似乎纔剛剛開始,卻又戛然而止。這種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挑戰瞭我對傳統敘事的期待,迫使我去主動構建和理解。我常常在讀完一段後,會停下來,閉上眼睛,想象那個“西康”應該是什麼樣子。它可能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一個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文明,又或許是一種隻存在於少數人心中的情感寄托。這本書就像一個巨大的謎團,而我,則樂於在其中迷失,享受著解謎的樂趣,即使我知道,最終可能並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评分

《消失的西康》給我的感受,可以用“驚艷”來形容,但又不僅僅是驚艷。它讓我看到瞭文學創作的可能性,原來一本書可以不局限於固定的情節和人物,可以如此自由地探索概念和情感。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簡直是爐火純青。那些詩意的比喻,那些精準的意象,那些富有張力的句子,都像是一把把鑰匙,打開瞭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消失”這個主題的處理。它不是簡單地敘述一個東西不復存在,而是通過對“存在”痕跡的挖掘,來反襯“消失”的深刻。我感覺作者是在用一種非常細膩、非常溫柔的方式,來講述一段可能並不那麼美好的曆史,或者說,是一種不被主流看見的過往。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過去”的理解,對“存在”的定義。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消失”,可能隻是換瞭一種形式,或者隻是暫時被遺忘。這本書所引發的思考,是如此的宏大而又個人化,我感覺自己在這段閱讀旅程中,獲得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成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