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影像学

胸部影像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胸部影像学
  • 影像学
  • 医学
  • 胸部疾病
  • X线
  • CT
  • MRI
  • 超声
  • 肺部
  • 心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胸部影像学》採用七百多张图片,使用本土案例,实为一本本土的中文教科书。

  ●胸部X光检查是应用最广的临床诊断项目,可以检出身体理学检查无法发现的病灶,观察病程的进展,判断预后良恶,评估有无疗效,有时还可以展示全身性疾病的征象,可说是诊断胸腔疾病的基本工具。

  ●电脑断层摄影技术能把一般胸部X光片上看不到或不明显的病灶展示出来,也可将病灶的变化情形,更清楚的显现。

  ●此书内容丰富,展示图片精美,叙述清楚有条理,不论初学者或已从事胸腔医学的医师都很有参考价值。
脊柱外科的精要与实践 ——一本深入骨骼力学、诊断思维与微创技术的综合指南 图书导语: 在现代骨科领域,脊柱外科以其复杂性、高风险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影响,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本书《脊柱外科的精要与实践》并非对现有教材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融合了前沿生物力学研究、精准影像学解读、个体化临床决策路径以及全谱系手术技术的权威著作。它旨在为骨科住院医师、进修专科医生、乃至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专家,提供一个系统化、批判性、以证据为基础的知识框架,帮助他们在面对日益多样的脊柱退变、畸形、创伤及肿瘤时,能够做出最优化、最精准的治疗选择。 本书结构与内容概览: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共计三十章,系统地涵盖了脊柱外科从基础理论到高级临床应用的全部光谱。 --- 第一部分:脊柱生物力学基础与生物工程学前沿(Foundations in Biomechanics and Bioengineering) 本部分聚焦于脊柱力学行为的内在机制,这是所有脊柱手术的基石。我们深入探讨了椎间盘的生物化学成分、脊柱节段的运动学模型(如瞬时中轴理论),以及在不同负荷条件下椎体、小关节和韧带复合体的应力分布。 生物力学模型与有限元分析(FEA):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FEA模拟椎间融合术(TLIF, PLIF, ALIF)中植骨床的应力遮挡(Stress Shielding)现象,以及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与退出力学。 骨整合与材料科学: 重点讨论了不同融合器材料(钛合金、P.E.E.K.、生物活性陶瓷)在促进骨小梁生长的作用机制,并介绍了生长因子(如BMPs)在加速骨融合过程中的应用规范与潜在风险。 脊柱运动控制理论: 结合运动生理学,分析了核心肌群(Core Musculature)在维持脊柱动态稳定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功能性康复训练对术后稳定性的长期贡献。 --- 第二部分:诊断性影像学与神经影像解剖(Diagnostic Imaging and Neuro-Imaging Anatomy) 精准诊断是成功手术的前提。本部分摒弃了对标准影像技术的简单描述,转而强调在复杂病例中如何“读懂”影像背后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高级脊柱MRI解读: 重点剖析了T2弛豫时间在评估椎间盘水合状态和退变程度中的价值,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脊髓神经束完整性方面的最新进展,尤其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脊柱CT与3D重建: 探讨了多层螺旋CT(MSCT)在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皮质骨厚度测量,以及复杂钩扳技术中螺钉入点和出口角的精确三维定位。 神经影像的鉴别诊断: 详细列举了脊髓空洞症、脊髓栓系综合征、以及罕见脊柱肿瘤(如神经鞘瘤、脊索瘤)在不同模态影像上的特征性表现,提供了鉴别诊断流程图。 --- 第三部分:常见脊柱疾病的阶梯式管理(Staged Management of Common Spinal Pathologies) 本部分是临床实践的核心,按照疾病的常见度和复杂性,构建了从保守治疗到微创手术,再到复杂重建的外科决策树。 A. 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Conditions): 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Myelopathy): 详细比较了前路(ACDF, CORUS椎间融合器)与后路(Laminoplasty, 椎板减压融合)在不同节段病变中的优缺点。特别强调了对颈椎失衡(Sagittal Imbalance)的评估与矫正。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管狭窄(HNP & Stenosis): 深入探讨了微创技术(如PELD, MISS-TLIF)在保留节段稳定性和最小化肌肉破坏方面的优势。对需要广泛神经松解的复杂病例,提供了融合与否的决策标准。 脊柱不稳与滑脱(Spondylolisthesis): 依据Meyerding分级和动态X光片,制定了从间歇性牵引到器械内固定的个体化方案,强调了对伴随的椎间孔狭窄的同期处理。 B. 脊柱畸形(Spinal Deformities):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 详述了Lenke分类系统在规划胸椎和腰椎矫形范围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基于脊柱骨盆参数(Pelvic Tilt, SVA)的矢状面平衡目标设定,以及如何避免术后失平衡综合征。 成人退变性侧弯(ADS): 针对成人多节段、多平面畸形,详细阐述了如何平衡矢状面、冠状面和冠状面(Coronal, Sagittal, Coronal Balance)的重建策略,包括截骨技术(Smith-Petersen, PSO)的应用指征。 --- 第四部分:先进手术技术与器械操作(Advanced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Instrumentation) 本部分侧重于手术的“如何做”(How-to),重点聚焦于提高手术精度、安全性和植入物性能。 脊柱内固定技术精要: 详细图解了不同类型螺钉(标准、多轴、锚式)的置入轨迹,包括对高难度的上颈椎(C1-C2)固定术(如Magerl、Goel技术)的风险管理。 导航与机器人辅助手术: 客观分析了术中导航系统在提高螺钉置入准确率上的效能,以及机器人技术在复杂多节段融合术中提高效率的潜力,并指出了其操作局限性。 微创入路(MIS)的精细化操作: 提供了详尽的肌肉间隙显微手术步骤,包括内窥镜下椎间融合术(Endoscopic Fusion)的器械选择和视野控制技巧,特别关注对神经结构的保护。 脊柱肿瘤切除与重建: 针对恶性肿瘤(如转移瘤),阐述了“肿瘤控制”与“结构支撑”并重的策略,包括椎体置换(Vertebral Body Replacement, VBR)装置的选择和术后放疗的协同管理。 --- 第五部分:并发症管理与康复优化(Complication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ptimization) 外科手术的成功不仅在于完成操作,更在于预见和处理术后问题。 术中与术后神经损伤的应对: 提供了术中神经监测(IONM)的解读标准,以及术后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时的紧急处理流程和鉴别诊断。 植骨不愈合(Pseudoarthrosis)的诊断与二次手术策略: 基于影像学和临床症状,确定不愈合的类型(刚性/可动性),并指导翻修手术中应采取何种补充方案(如生物制剂、不同固定系统)。 疼痛管理与围手术期优化: 探讨了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中的作用,以及加速康复外科(ERAS)原则在脊柱手术中的具体实施步骤,确保患者快速回归功能性活动。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全球多位顶尖脊柱外科专家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以大量的原创手术图片、流程图和决策树为辅助,确保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位耐心的、深思熟虑的良师益友。通过深入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全面提升其脊柱外科诊断的深度、手术的精度和患者管理的广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仁智


  慈济医学中心结核病实验室 主任
  慈济大学医学系 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01
胸部影像的判读    1
正常的胸部X光片    2
正常的气道        5
正常的主动脉弓和大血管    11
正常的裂隙        14
奇裂隙        22

02
常用的征象    25
轮廓征象        26
空气-支气管图    27
空气新月征象    29
不完全边缘征象    30
树枝发芽征象    32
尾巴征象        34
光晕征象        35
鼓起裂隙征象    37

03
大叶性实质化    39
病例报告──肺结核    41

04
肺节段实质化    55
病例报告──肺结核    56
病例报告──肺癌    60
病例报告──肺梗塞    64
病例报告──肺炎    67
病例报告──吸入性肺炎    69

05
局部实质化    55
病例报告──肺结核    56
病例报告──隐球菌症    58
病例报告──肺腺癌    60
病例报告──肺梗塞    63

06
肺塌陷    85
病例报告──右上肺塌陷    87
病例报告──左上肺塌陷    92
病例报告──右中肺塌陷    100
病例报告──右(左)下肺塌陷    106
病例报告──右下肺叶和右中肺叶
双叶塌陷    112

07
单一肺部结节    121
病例报告──肺结核    122
病例报告──肺癌    124

08
多发性肺部结节    145
病例报告──肺结核    146

09
肿块病变    157
病例报告──肺结核    158
病例报告──隐球菌症    166

10
空洞性病变和囊胞病变    175
病例报告──肺结核    176
病例报告──肺癌    182
病例报告──肺气囊    190

11
弥漫性间质病变    199
病例报告──淋巴管性癌症    201
病例报告──红斑性狼疮    207
病例报告──郎格汉斯细胞增生症    211
病例报告──流行性感冒    213
病例报告──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215
病例报告──粟粒状型态    220

12
弥漫性肺泡病变    227
病例报告──肺结核    228
病例报告──克雷白肺炎桿菌的肺炎    229
病例报告──钩端螺旋体症    231
病例报告──神经性肺水肿    234
病例报告──韦格纳氏肉芽肿    236
病例报告──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238
病例报告──毛玻璃状阴影    244

13
弥漫性混合型病变    251
病例报告──肺结核    252
病例报告──淋巴管性癌症    256
病例报告──心因性肺水肿    258

14
肺部易透光    261
病例报告──神经纤维瘤症    262
病例报告──Swyer-James症候群    265
病例报告──慢性阻塞性肺病    267

15
白化现象    271
病例报告──肺结核    272

16
肋膜病变    287
病例报告──肋膜积液    288
病例报告──肋膜钙化    294
病例报告──肋膜斑块    297
病例报告──结核性脓胸    301
病例报告──脓胸    304
病例报告──肋膜肿瘤    311
病例报告──气胸    316
病例报告──两侧气胸    325

17
胸壁和横膈膜病变    331
病例报告──胸壁骨头的肿瘤    337
病例报告──胸壁脂肪瘤    341

18
纵膈腔病变    351
病例报告──前纵膈腔病变    353
病例报告──中纵膈腔病变    368
病例报告──后纵膈腔病变    376
病例报告──纵膈腔气肿    380
19
肺门病变    385
病例报告──肺结核    387
病例报告──类肉瘤    391
病例报告──肺癌    394
病例报告──缺陷瘤    398

20
气管病变    401
病例报告──气管狭窄    402
病例报告──气管狭窄    404
病例报告──支气管扩张症    406
病例报告──Kartagener症候群    411
病例报告──肺结核    413
病例报告──慢性阻塞性肺病    416

21
肺炎    421
病例报告──肺炎球菌    422
病例报告──霉浆菌感染    425
病例报告──克雷白肺炎桿菌    429
病例报告──金黄色葡萄球菌    434
病例报告──奴卡菌症    439
病例报告──放线菌症    442
病例报告──钩端螺旋体症    446
病例报告──退伍军人症    448
病例报告──病毒性肺炎    450
病例报告──耶氏肺囊虫肺炎    454


22
肺结核    457
病例报告──初次感染结核病    460
病例报告──局部实质化的肺结核    467
病例报告──结核性大叶性肺炎和
支气管肺炎    470
病例报告──空洞性结核病    478
病例报告──粟粒性结核病    482
病例报告──结核性肋膜炎    484
病例报告──纤维化钙化病灶    488
病例报告──结核病的后遗症    490
胸部电脑断层摄影
对肺结核病诊治的价值    493

23
肺癌    497
病例报告──单一肺结节的肺癌    499
病例报告──肺肿块的肺癌    502
病例报告──肺炎型态的肺癌    504
病例报告──肺门肿大的肺癌    508
病例报告──肺塌陷的肺癌    510
病例报告──肺癌併弥漫性间质病变    514
病例报告──肺癌心包膜积液    516
病例报告──肺癌的胸壁病变    519
病例报告──肺癌的纵膈腔病变    520

索引    523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李仁智医师出书「胸部影像学」,可说是台湾医界的喜讯。自从1885年Roentgen发明X光以来,放射线检查已是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项目,其中胸部X光检查是应用最广的,可以检出身体理学检查无法发现的病灶,观察病程的进展,判断预后良恶,评估有无疗效,有时还可以展示全身性疾病的征象,可说是诊断胸腔疾病的基本工具,但传统的胸部X光检查,虽然可以看出胸部有无病灶,病变的范围,但有些区域被身体其他构造遮蔽,类同的影像,可以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同样的疾病可能呈现不同的影像,另外,摄影技术,也会影响影像的展示品质,虽近年来数位化影像的发展提昇胸部X光片的品质,但要以胸部X光片来作病因诊断是非常困难的。1972年Housefield引进电脑断层摄影技术,可以将一般胸部X光片上看不到或不明显的病灶展示出来,也可将病灶的变化情形,更清楚的显现。此外,超音波诊断、磁共振技术,也有助于诊断,但仍以一般胸部X光检查及电脑断层摄影为主流,前者方便、不昂贵,难由其他检查所取代。因此,学习胸部影像学是临床医师的必修课程。

  要精通胸部影像诊断并不是那么容易,除了经验的累积以外,必得参考书籍来辅助。目前有许多有关影像诊断的书籍,有的很详细,分好几册,有的较简单,只告诉一些原则及几张典型图片,参考价值并不是很大。

  李医师早年在防痨局服务,对胸部X光诊断已有不少经验,其后赴纽约跟随Naidich教授学习胸部影像诊断,是台湾的胸腔科医师首位专程赴美进修胸部电脑断层影像诊断者,回国以后,转到花莲慈济综合医院,日常诊疗之余,勤于蒐集病例,尤其是确诊、有趣、有教学意义者,将资料整理成书,此书内容丰富,展示图片精美,叙述清楚有条理,不论初学者或已从事胸腔医学的医师都很有参考价值,谨此推荐。

  早年在台大医院,跟随杨思标教授、林吉崇教授学习胸腔X光判读时,杨教授也有意出书,但当时印刷技术不好,只好作罢。近年也从事「胸部X光判读」教学,有一些年轻医师,也曾建议出书,但迟迟不敢下笔。

  如今看到李医师出书,真的很佩服,很羡慕。

陆坤泰 谨识 2014年3月

自序

  自己的病人自己医,国人的疾病自己教!胸腔影像学的教科书很多,但是几乎都是英语撰写的教科书,案例也都是外国案例。中文撰写的教科书少之又少,曾经想过哪天自己写一本,用本土的案例,写本土的中文教科书。

  在花莲慈济医学中心渡过四分之一世纪,常常教年轻医师如何判读胸部X光片和胸部CT,加上胸腔科医师的传统和个人喜好,收集有趣的影像教学片是必须的,也是种嗜好。拜现代科技之赐,影像数位化后,图片品质进步很多,图片收集和保存也更加容易。长年下来也收集了千份以上的教学病例。

  去年年初在偶然的冲动下,开始提笔写起来,利用闲暇时间或夜半清晨时刻,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地写,一年后也颇有成果,总共写了十万多字,採用七百多张图片,排版后五百多页的教科书。很高兴地再度和台湾爱思唯尔有限公司合作,顺利地完成个人首部作品。

  个人的译作很多,从实习医师时就翻译赫里逊内科学、盖氏生理学、最新内科治疗手册…等,但写书这可是第一次!经验欠缺时错误难免会发生,我已经努力地校对数次,还请读者多所指正!也期待五年后有第二版的问世,很期望此书能够代代相传下去,后续的版本就需要年轻的台湾学者接棒下去了!

  书快写完时请恩师陆坤泰教授代为写序,因此将初稿给陆教授过目。陆教授居然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起来,这花了教授许多时间,但是使本书更臻完美无误,晚辈实在感激不尽。也感谢许多助理如珮菁、韵如、蕙玲的帮忙,最后要谢谢的当然是最重要的幕后推手──我的爱妻琼华,夜半埋头苦写时还帮忙准备宵夜呢!

李仁智 2014年5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我个人比较注重书籍的阅读体验,而这本《胸部影像学》在这方面做得可圈可点。页面设计简洁大方,字体大小适中,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穿插的大量高质量影像图片,不仅数量多,而且清晰度极高,各种细节都能够被清楚地展现出来。 我在阅读过程中,尤其对书中关于胸腔积液和气胸的影像学表现的描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比不同体位下的X线和CT图像,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常见但需要精确诊断的病变。此外,对于胸膜疾病的讲解,也涉及到了从增厚、钙化到肿瘤等不同类型的表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不算小,但内容安排得很合理,循序渐进,让人有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地穿插一些临床上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避免了“纸上谈兵”。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纵隔病变的讲解。从淋巴结肿大到囊性病变,再到恶性肿瘤,作者都给出了详实的影像学特征描述,并对比了不同疾病在CT上的表现差异。这让我对纵隔这个复杂区域的影像解剖和病变鉴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专业,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感觉。我之前一直对胸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很感兴趣,但总觉得相关的资料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晦涩。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它恰好填补了我的需求。它从最基础的胸部X线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常用体位的原理和解读要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X线片时,会附带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并且标注清晰,这让我在理解抽象概念时有了直观的参照。 不仅仅是X线,书中对CT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肺部结节的鉴别诊断部分,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不同形态、大小、密度和边缘特征的结节可能代表的病变,并结合多层螺旋CT的技术进展,讲解了如何利用更先进的影像技术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我了解到,原来一个小小的肺结节背后,可能隐藏着如此复杂的鉴别过程,这让我对放射科医生的工作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一直对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很感兴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作者在讲解肺部病变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影像学表现,还会结合病理生理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影像学特征,这有助于我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质。 书中关于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部分,对我来说尤其重要。作者详细介绍了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关键作用,包括血栓的征象、伴随征以及如何排除伪影,这让我对这个危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了更系统的了解。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胸部影像学知识了解不多,觉得这方面的书籍可能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惊喜。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大量的插图和表格,将复杂的知识点梳理得井井有条,大大降低了我的学习难度。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像学诊断部分。虽然我对这方面研究不深,但通过书中对心脏大小、形态以及肺血管纹理变化的描述,我大致了解了如何从影像上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方面的问题。这让我对胸部影像学在全身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