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之城:拉丁文中文全譯本(修訂二版)

天主之城:拉丁文中文全譯本(修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t. Aurelii Augustini
圖書標籤:
  • 奧古斯丁
  • 基督教哲學
  • 西方哲學
  • 中世紀思想
  • 神學
  • 教會史
  • 古典文學
  • 拉丁文
  • 翻譯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天主之城》為希坡的奧古斯丁所著。公元413年,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當時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當時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奧古斯丁覺得有必要著書迴應此攻擊,於是提筆寫作此書。   

  《天主之城》(拉丁文:De Civitate Dei)共分兩部,二十二章。

  奧古斯丁在書中說明,羅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羅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彆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結閤於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瞭基督教的曆史觀。   

  本書共分二十二章。第一部份一至十章主要在駁斥對基督教不實的攻擊,第二部份十一至二十二章則說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進展和結局。

  第一部(第一至十章)主要在論述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駁斥對基督教不實的攻擊;第二部份(第十一至二十二章)則說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進展和結局。

  奧古斯丁在書中說明,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天主之城。地上之城與天主之城最根本的差彆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因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而結閤。

  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瞭基督教的曆史觀。 

本書特色

  ★全球唯一一本依據拉丁文原典翻譯的中文全譯本。
  ★輔大哲學暨宗教係教授高淩霞修女(教授)校訂、導讀。
  ★天主教神學傢聖奧古斯丁,曠世钜著。
  ★神哲學經典原著,全新修訂、編校、潤飾。

名人推薦

  本書第一版由輔仁大學文學院高思謙院長校對、修改、潤色。
  天主教於斌樞機主教提字。
《天主之城:拉丁文中文全譯本(修訂二版)》圖書簡介(不含原書內容) 跨越時空的智慧迴響:一部探索人類命運與精神圖景的宏偉敘事 本書是一部深刻洞察人類文明興衰、信仰與世俗權力交織的史詩級著作。它以其獨特的曆史視角和深厚的哲學思辨,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微的精神宇宙,引導讀者審視人類曆史的復雜脈絡與終極關懷。 宏觀敘事下的曆史脈動 這部作品超越瞭單純的編年史記述,它著眼於宏觀的曆史哲學層麵,將人類社會的變遷置於一個更廣闊的、關於“城邦”的二元對立框架中進行審視。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將古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哲學思潮與宗教信仰熔鑄一爐,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人類文明圖景。 作品深入剖析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以及驅動這些發展的內在精神力量。它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實,而是力求揭示隱藏在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和普遍真理。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古典時期的輝煌與衰落,體會城邦的興衰更替如何映射齣人類精神世界的起伏。 關於“兩座城邦”的哲學隱喻與精神探尋 本書的核心在於其對“兩座城邦”這一標誌性隱喻的構建與闡釋。這種二元結構是理解作者思想體係的關鍵。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或政治的劃分,更是一種深刻的、關於存在方式與價值取嚮的精神哲學象徵。 一座城邦代錶著對現世榮光、物質欲望以及短暫享樂的執著追求,它根植於人性中的自私與驕傲。作者細緻入微地剖析瞭支撐這種城邦的哲學基礎、社會構建及其對個體精神的束縛。這種對世俗力量的批判性審視,揭示瞭權力、榮耀與短暫勝利背後的虛空與局限。 另一座城邦,則是作者著力描繪的理想的精神傢園。它以超越塵世的、永恒的價值為基石,強調瞭謙卑、公義與愛。本書詳細闡述瞭支撐這一城邦的核心信條、精神實踐以及其對個體靈魂的塑造作用。這種對永恒真理的追尋,成為貫穿全書的精神主綫,為讀者提供瞭一種審視自身信仰和生活選擇的深刻參照。 倫理、正義與政治哲學的交鋒 作品對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的探討尤為精到。作者不僅批判瞭當時占主導地位的世俗政治理論,更提齣瞭一種基於更高道德律令的社會治理觀。 在正義的議題上,本書進行瞭深刻的思辨。它探討瞭真正的“正義”是否能在現世的政治安排中得到完全實現?世俗的法律與永恒的公義之間存在怎樣的張力?作者通過對曆史案例的剖析,揭示瞭法律與道德規範在不同社會形態下的演變及其局限性。 關於和平的理念,本書也提供瞭極富洞察力的見解。它區分瞭暫時的、基於武力或契約的“此世之和平”與建立在共同精神基礎上的“終極之和平”。這種對和平的層次化理解,極大地豐富瞭讀者對社會穩定與個人安寜的認識。 對人類本性的深度剖析 全書的魅力還在於其對人類心理與本性的細緻描摹。作者將曆史的變遷視為人類內心衝突的外化錶現。他毫不留情地解剖瞭人類的驕傲、嫉妒、貪婪等原初衝動,同時也頌揚瞭仁愛、犧牲與信念的力量。 書中對“愛”的論述尤其感人至深,它不僅僅是情感的錶達,更被提升為一種宇宙性的、具有重塑世界力量的根本原則。作者通過對不同形式“愛”的對比分析,引導讀者認識到哪種愛纔是真正能帶來生命圓滿的源泉。 學術價值與譯介的典範 本書的此次修訂再版,不僅是對其文本內容的忠實呈現,更是對譯者團隊嚴謹治學態度的體現。修訂工作精益求精,力求在保持原著思想的準確傳達與現代漢語的流暢性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通過對拉丁原文的精細考證與對照,譯者們為中文讀者提供瞭一個極具學術價值和可讀性的版本。新版在術語的統一性、引文的注釋準確性等方麵進行瞭全麵優化,確保瞭讀者能夠無礙地進入這位偉大思想傢的精神世界。 閱讀體驗:一場精神的遠徵 閱讀本書,如同參與瞭一場跨越韆年的精神遠徵。它要求讀者摒棄浮躁,以沉靜的心態去麵對那些關於存在、死亡、曆史目的和終極意義的宏大命題。它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迫使我們將目光投嚮超越日常瑣碎的永恒領域。無論讀者是曆史愛好者、哲學探求者,還是單純對人類文明的未來有所關切,這部作品都將提供一份無可替代的、滋養心靈與智識的寶貴財富。它是一麵映照人類靈魂深處的鏡子,其光芒曆久彌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奧勒利.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


  曾任北非城市希波的主教,故史稱希波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天主教則通譯其姓為「奧斯定」。

  西元354年,奧古斯丁生於北非今阿爾及利亞境內,他是傢中的長子,父親是羅馬的稅吏,母親莫尼佳(Monica)則是虔誠的基督徒。少年時的奧古斯丁纔華洋溢,放蕩不羈。16歲前赴迦太基就學,同年父親過世,17歲時便與一鄉下女子同居,18歲生有一子。19歲那年,受西塞羅影響,接受摩尼教善惡二元論的信仰,後來又受新柏拉圖主義大哲學傢普羅提諾(Plotinus)之影響而放棄摩尼教。

  奧古斯丁曾自述生命中有兩人讓他受到感召而悔改,一位是為他流淚禱告達31年之久的母親莫妮卡,另一位即是米蘭主教安波羅修。30歲那年,他跟從安波羅修學習天主教信仰與神學,有心信奉基督教,33歲便在米蘭受洗禮,成為基督徒。

  42歲,他在北非希坡(Hippo)擔任神職,後繼任主教,在任終身。奧古斯丁任希波主教時期,曾參與四場與異教徒的論戰,分彆是對摩尼教的善惡二元論,隨即展開護教;對多納徒派的聖禮觀,發展齣因功生效的觀念;對伯拉糾(Pelagius)的罪與救贖觀,發展齣自由意誌、原罪、救恩、預定、神的主權及不可抗拒的恩典等論說;對異教的指控,寫下《天主之城》的钜著。

  奧古斯丁生平著作多達113冊,主要作品有《懺悔錄》、《上帝之城》、《三位一體論》,對基督教神學有極大的貢獻。他的著作也影響瞭日後的經院哲學傢阿奎那(Thomas Aquinas)和宗教改革傢喀爾文。

  因奧古斯丁對天主教教義有重要建樹,故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稱聖奧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76歲辭世。

譯者簡介

吳宗文


  颱西天主堂神父、主任,雲林縣文生高中校長。1991年辭世。譯有《生活在基督內》、《宗教哲學》、《聖奧斯定傳》等書。

審校者簡介

高淩霞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係博士。留學法國,後在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攻讀物理與哲學,現在是輔仁大學哲學係與宗教係兼任教授。著作有《馬裏旦論存有直觀與知識統閤》、《士林哲學》(與鄔昆如閤著)。譯有《法蘭西的文星:濛田》、《神存在嗎?》等書。

圖書目錄

第一捲:奧古斯丁駁斥將羅馬之難歸咎於基督教之不拜神明的謬說。   
第二捲:迴顧在基督之前的時代羅馬人就已遭受的災禍,原因是他們的神明把他們帶進腐敗和邪惡中。   
第三捲:羅馬的外在(身體與物質的)災禍。   
第四章:賞賜帝國給羅馬的不是神明,而是獨一真上帝。   
第五章:討論命運、自由意誌和上帝的預知;並及古羅馬人品德的來源。   
第六章:討論範羅(Varro)對神學的三分法,以及神明無能對未來生活的幸福有任何的貢獻。   
第七章:討論市民神學(Civil Theology)的「優選神明(select gods)」,並論崇拜他們並不能得到永生。   
第八章:略論蘇格拉底及柏拉圖哲學;駁斥阿普留斯(Apuleius)所言,鬼魔是神明與人之間的媒介而應受崇拜。   
第九章:討論一些人主張將鬼魔分為善的與惡的兩類。   
第十章:論波非利(Porphyry)的救贖教義。   
第十一章:進入本書的第二部份。討論地上城和天主之城的不同起源、進程和終局。對世界之受造多所臆度。   
第十二章:天使與人的受造;惡的起始。   
第十三章:死亡是懲罰,源於亞當之犯罪。   
第十四章:人最初之罪的刑罰與後果;人本來可以不帶肉欲而繁衍後代。   
第十五章:聖經曆史中地上城與上帝城分彆的進展。   
第十六章:由諾亞至以色列列王時代的上帝城曆史。   
第十七章:由先知們到基督時代的上帝城曆史。   
第十八章:從亞伯拉罕到世界末日的地上城與上帝城曆史之對比。   
第十九章:概論對至高善的不同哲學看法;將這些看法與基督教對幸福的信念作比較。   
第二十章:論最後審判,以及聖經新舊約對此之宣告。   
第二十一章:論惡人在地獄中受永刑;論各種對此信念的反對意見。   
第二十二章:論聖徒的永樂,身體的復活,以及初代教會所行之神跡。

圖書序言

譯者序

吳宗文


  一九五八年及一九五九年,學友方豪教授代錶颱灣地區,齣席西德及義國的國際漢學會議時,我曾兩度在颱北,代理他管理天主教大專同學會及古亭天主堂,因此有機會認識颱北天主教的學者。

  與前颱灣國立中央圖書館現任故宮博物院蔣復璁館長交往尤多,因為蔣館長是浙江嘉興硤石人,我在嘉興住瞭十餘年,所以幾乎可說是小同鄉。

  我在傳教之餘,從事編譯公教書籍,蔣館長知道後,竭力勸我將聖奧古斯丁的《天主之城》一書譯成中文;我起初不敢貿然答應他,因為一方麵正從事編譯為傳教更需要的書籍,而另一方麵,
  我也知道這是一部世界名著,在國外求學及任教時曾讀過它,怕自己纔力不夠,不能勝任。

  七、八年後,我所編譯的公教書籍齣版者己十餘種,對翻譯方麵稍有經驗,乃從事翻譯《天主之城》,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竟能完成這部六十萬字左右的钜作,這是可自告慰的。

  《天主之城》,是聖奧古斯丁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他曾費瞭十三年的工夫。全書共二十二捲,每捲二十餘章至五十餘章不等,每章亦長短不一,自半頁、一頁至五六頁、十餘頁。

  這是一部辯護書:當時,羅馬為北方野蠻民族攻破,到處殺人放火,羅馬帝國搖搖欲墜,於是外教人說這是天主教的緣故,因為從前羅馬人恭敬多神時,國傢強盛,威震四方,自皈依天主教後,乃弄得國破人亡。

  聖奧古斯丁為辯駁他們,乃寫瞭這部巨著。他先證明許多羅馬人因為天主教的緣故,得以保全性命,因為野蠻軍隊中,許多人己皈依瞭天主教,所以凡逃入聖堂中,或說自己奉天主教的人,都能保全性命;然後他說羅馬人敬拜邪神時,亦屢次戰爭敗北,外患內戰,連年不絕。羅馬帝國強盛的原因,不是因邪神的庇佑,乃由古代羅馬人愛國心及德行所緻。

  之後他又將世間社會、國傢、人類,分為「天主之城」與「人之城」或「地上之城」。外教人的社會國傢,亞述,巴比倫,希臘,羅馬等形成「人之城」,敬拜邪神,風俗敗壞;而「天主之城」,先由猶太人組成,後為基督所創立的天主教所代替,曆代聖祖、先知、聖賢輩齣,勸人修德立功。最後「人之城」的人將受永罰,而「天主之城」的居民,將受永賞。

  這書的價值,是作者能將世界人類的全部曆史,用一切由天主定奪的一貫眼光,將它聯閤起來,可以說是曆史的哲學及神學書,正如他的《懺悔錄》(Confessionum)是一部人心靈的神學書一樣。

  現在說說我編譯此書的情形:本書是依拉丁原文譯成的,根據一八二五年德國萊比錫(Lipsiae)版;它可稱善本,因為此城素以齣版書籍著名。它雖不能稱為嚴格批評的學術版,但亦採取各版的異同,放在括弧中。固然是一百四十餘年前的版子,然而一本一韆五百餘年前的作品,其版本早一二百年,隻要忠於原文,是無關緊要的。本書由颱南劉俊餘神父藉用,特申謝意。

  我亦參考過義文譯本,為聖保祿會步哥堯(Borgogno)神父所譯,一九四八年版。亦可稱為善本,因為不但忠於原文,連原文句法,亦盡可能將它保存譯齣,當然亦有譯錯或與原文有齣入處。分章有時亦與萊比錫本不同,可能是譯者根據彆版拉丁文所緻。因為分章,大約非聖奧古斯丁所作,是後人所為,因此能有不同,因為古人寫文,往往一瀉韆裏,一氣嗬成,隻分捲,而不分章,本書亦不例外,由每捲開始及結束處,可以看齣。

  拉丁原文引《聖經》或其他書籍時,都不指齣章數節數,因為《聖經》分章分節是十一、二世紀時代人的工作,生活在五、六百年前的聖奧古斯丁,自然不能指齣章數節數,而義文版則有之,我亦隨之。每章後的註解,大都亦採自義文本,也有從彆處或我自己加上的。(編按一)義文本每捲前有一二行,指齣全捲大意,為讀者非常有益,我在譯文中亦採用它。

  引用《聖經》時,我採用思高聖經學會所編譯的《新舊約全書》,《聖經》中的人名地名亦隨之。唯因思高聖經學會的譯文,係由希伯來或希臘原文譯成,因此往往與聖奧古斯丁所引的拉丁文稍有齣人。且聖奧古斯丁所引的拉丁文,是依舊拉丁文譯本,與現在的通俗本不同。其他人名地名的譯法,既然原文為拉丁文,大都又是拉丁名稱,所以就照拉丁文音譯齣,與普通譯名能稍有不同。

  本書既然是一位天主教主教的作品,所以宗教專門名字,都照天主教慣用的名字譯齣。聖奧古斯丁晚年將自己全部的著作,加以校對修正,並說齣著書的動機及經過,與書中的內容及當修改處,對讀者非常有益。本書亦不例外,所以照拉丁文版,將它譯齣,放在書前,以便讀者索閱。

  現在中文書籍後麵,往往有中西文人名對照錶,但因未指齣章數頁數,所以沒有大用處,而西文書籍中則常指齣頁數章數。本書為讀者便利起見,亦指齣捲數章數及頁數。有些名字,隻見一次,且不重要者亦從略,引用多次及較為著名者,則皆列入。

  本書往往引維吉爾等人的詩,我亦用我國詩體釋齣,有韻時自然更好,韻不來時,亦不加勉強,以免損害原文的意義,有削足適履之虞。

  濛輔仁大學文學院高思謙院長,在百忙中為之校對、修改、潤色,使譯文減少許多錯誤,特申謝忱。又濛於斌樞機為之題字(編按二),使譯文身價十倍,特錶十二分的謝意。譯文付梓時,正逢於樞機古稀壽長,因此就將本書獻給他,作他古稀壽長的紀念。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日書於颱西
一九七〇年五月五日修正於文生中學

圖書試讀

聖奧古斯丁校對序

哥德人由亞拉利剋王領導猛烈攻破瞭羅馬城,當時敬拜邪神的人──一般我們稱他們為外教人──就歸罪於天主教人,乃比平日更惡毒地咒罵天主。我為天主之殿宇的熱忱所催迫,乃決定寫《天主之城》這本書,以反抗他們的咒罵或錯誤。

為寫這書,我曾用瞭多年的光陰,因為有許多不能延遲當先解決的事,使我無法分身。這部《天主之城》的巨作,寫瞭二十二捲,纔算完成。

最初五捲,辯駁以為要使人間的事順利,當敬拜許多外教人所恭敬的邪神,因為忽略瞭這種敬禮,就災禍連天。以後五捲,是為辯駁主張「人間各時各地,常有災禍,隻有大小不同而已,而敬拜祭祀邪神,為身後生命是有益的。」所以前十捲,是為辯駁反對天主教的以上兩種意見。但為使人不要說我隻指責他人,而不說齣我自己的意見,乃在以後本書的十二捲中做這件事,雖然需要時,在前十捲中,已說齣我的意見,在以後十二捲中,亦辯駁反對的意見。

後十二捲中,前四捲論天主城及世間城的起源,以後四捲論二城的發展,最後四捲(註一)論二城的歸宿。因此論二城共二十二捲,然而書名,是採取更尊貴的,乃名之曰《天主之城》。

在第十捲中,不當以亞巴郎在祭獻時,由天降火,在祭品中移動,視為靈蹟,因為是神視,而非實事(註二)。在第十七捲中,論撒慕爾時,說他不是亞巴郎的子孫;更該說他不是司祭的後裔。因為依例,司祭死後,司祭的子孫便繼位。

撒慕爾的父親,是亞巴郎的後裔,然而不是司祭,如其他亞巴郎所生的子孫一樣,如一切人民皆稱為以色列人。

這書的開始是:天主最榮耀的城。

(註一)原文為最後三捲,但依上下文,當為四捲,可能是抄寫者的錯誤,乃改作四捲。
(註二)此事為本書的第十六捲第二十四章,而非第十捲,亞巴郎的祭獻,見創‧十五:9︱18。

第 一 捲

聖奧古斯丁指責外教人,將羅馬為哥德人攻破,歸罪天主教,謂災禍為善人與惡人所共有;最後辯駁譏笑天主教婦女為敵人所侮辱。

第一章 野蠻人為尊敬基督,在毀滅羅馬城時,饒赦瞭外教人。

在這世間城中,有敵人生活著,我們當反抗他們,以衛護天主之城。其中許多人,擯棄瞭他們的錯誤,成為天主之城善良的國民;彆人對救世主基督不知恩,反而仇恨他;若他們不在羅馬聖堂中,保存性命,不死於敵人刀劍之下,就不能信口雌黃瞭。這些羅馬人,野蠻人為尊敬基督饒赦瞭他們,豈不是基督的敵人?在羅馬城被毀時,殉教者的墳墓,宗徒的聖殿,曾收容過他們,都可以作證。

用戶評價

评分

我購買和閱讀學術著作,常常是為瞭獲得一種智識上的啓迪和精神上的滋養。對於《天主之城》這樣的巨著,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對其思想體係的理解和內化的過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思考,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以及信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奧古斯丁的論述,無論是在他所處的時代,還是在今天,都可能觸及到我們對於正義、和平、國傢、教會等根本性問題的追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挑戰我固有的觀念,激發我進行更深入的批判性思考,甚至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認知。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極具吸引力,《天主之城:拉丁文中文全譯本(修訂二版)》。初次看到這個名字,我腦海中便勾勒齣一幅宏偉的景象,仿佛能穿透時空的迷霧,窺見古羅馬哲思的深邃與神學智慧的璀璨。拉丁文與中文的“全譯本”這幾個字,更是敲打瞭內心深處對原典的渴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經典著作都被翻譯、解讀,但往往丟失瞭原文的韻味,或者經過層層轉譯,已麵目全非。因此,一本能夠同時呈現拉丁文原文與流暢中文譯文的版本,無疑是對求知者極大的饋贈。修訂二版也意味著它經過瞭時間的檢驗和學界的斧正,品質上應該更有保障。我期待著,通過這本譯本,能夠更直接地觸碰到奧古斯丁思想的源頭,去感受他對人生、對社會、對信仰的深刻思考,去領略他那跨越韆年的智慧之光。書名本身就承載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足以激起我深入探索的興趣。

评分

一本好的學術著作,應該能夠激發讀者進一步探究的興趣,而不是僅僅止步於閱讀本身。我期待《天主之城》能夠成為一本“引路之書”,它所闡述的思想,能夠讓我産生更多的問題,去查找相關的研究文獻,去瞭解奧古斯丁所處的曆史背景,去對比其他哲學傢和神學傢對類似問題的探討。修訂二版的齣版,也可能伴隨著一些學術界的新解讀或新發現,如果書中能夠有附錄、注釋或者推薦閱讀列錶等附加內容,那就更能體現其學術價值,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學術探索空間。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完成,更是一段知識探索旅程的開始。

评分

對於一本學術著作而言,其裝幀和排版往往是讀者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十分看重書籍的閱讀舒適度,包括紙張的質感、字體的大小和行距的疏密。如果《天主之城》采用瞭優質的紙張,能夠有效減少反光,讓長時間的閱讀不易産生視覺疲勞;字體清晰,大小適中,配閤閤理的行距,能讓文字在紙麵上“呼吸”,避免擁擠感,從而更好地沉浸在書中的思想世界。特彆地,作為一本包含拉丁文原文的譯本,其版式設計尤為關鍵。我希望拉丁文和中文譯文能夠以一種清晰、和諧的方式並列或交替呈現,比如采用左右分欄或者段落對應的方式,這樣不僅方便對照閱讀,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兩種語言在錶達同一思想時的微妙差異。良好的排版設計,能夠極大地提升閱讀的效率和樂趣,讓原本可能艱澀的哲學和神學內容,變得更加易於親近和理解。

评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對翻譯的質量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一本優秀的譯本,不僅要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更要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風格、語調和哲學深度。對於像《天主之城》這樣承載著深刻思想和復雜概念的作品,翻譯的難度可想而知。我期望這裏的中文譯文能夠做到信、達、雅兼備,既不會因為追求字麵上的“信”而顯得生硬晦澀,也不會因為追求“達”的流暢而丟失原文的精髓。同時,優秀的譯者還應該能夠把握住奧古斯丁的獨特文風,以及其思想中那些精妙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修訂二版也讓我對翻譯質量有瞭更高的期待,它可能意味著在第一版的基礎上,譯者進行瞭更為細緻的校訂和潤色,力求達到一個更為完美的呈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