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清序
阿鱼回家了,文学回来了! 从颜凡《明星加工厂》到《阿鱼的乡思组曲》的两种风景
「我们珍惜来自海岛共有的情感。其间,无太多的惊奇点,却是两条可拉直的线,也是可以纳入交响的音符。逃避、退却、悲怜…它们都不应出没的。」;「你周遭的朋友指你竟日在瞎忙。忙得徒留一道空虚的影子:事业无着。怎是个而立之年的骨干?谁又能探,你寻求的是世俗外另一个清朗的空间;你以纯净之心对待自己、善待朋友。台北烽火红尘十载,足够使人的心灵扭曲、变形,你依然是不变的赤子心、文学情。都会中人迷恋于霓虹闪烁的缤纷色泽,你独大隐于市,沈浸在圆通寺的菩提香;都会人在七彩绚烂的时尚街奔跑着,你却揹着摄影机在林安泰古厝寻找老台北……。做生意,不懂投资报酬率。谈感情,不计付出回收率。人说老古牌的你,仍是旧社会的零件,赶不上新世界的产品。」
——杨树清《红烛外一程》(一九八三)
二○一四年五月十一日,是母亲节,也是竹君的文定之日。国民兄嫂在新店的豪鼎饭店,为女儿办了场精采、温馨的喜宴之后,我又受邀到台北市文山区的颜府喝茶。道别的时候,国民兄送我到万隆捷运站,此时他忽地递来置入一本书稿的牛皮纸袋,又掏出手机,说要拍张喜宴未及拍的两人合影,好不容易才看到一位脸上绽放笑容、表露善意的过路女子,「小姐,可以帮我们拍张照吗?」按下快门之后,合照与留言,PO 上脸书:「母亲节嫁女。大侠(杨树清)大驾光临,蓬荜生辉。宴罢来寒舍畅敍,并应允为拙作《阿鱼的乡思组曲》作序。特表感谢!」
母亲节的喜宴、合照、留言,让我的记忆之匣快速倒带重播,回到三十年前,一九八二年岁暮,犹在征尘途中的我,归营前赶赴板桥远东百货钻石楼,我以一篇《红烛外一程》,记载了那场风雨中的婚礼画面,以及红烛外与「颜公」相识、相知、相惜的点点滴滴:週末、元旦连续假期,风雨、车潮,堵住了新郎新娘的礼车,迟迟未能走上六点的观礼台,而我是一个再过十九天就要退伍的战士,从新竹、寿山、澎湖、桃园,再落定松山永春坡,不曾有过逾假、夜不归营的纪录,我必须在七点前赶回营区销假;包出礼金,喝不到喜酒,早在算计之中,等不着新郎、新娘,握手道声祝福,却在意料之外;「不能再等了,匆匆的将礼金交付,我多情地在礼金袋封口写了两行字:「岁颜三十风雨行,一方女子卷帘来」;招来一部计程车,要求司机抽换兀自播放、洪荣宏的《一支小雨伞》,来首齐豫的《婚礼的祝福》。
《婚礼的祝福》歌声中,车子越过华江桥,直驶向和平西路、和平东路,往松山永春坡前进。滴滴嗒嗒,落个不停的雨声,模煳了车窗,迷蒙了街景,夜台北在一把紊乱的视线里,「五年前我十七。一个青衫少年,由岛乡初履台北。台北过浓的红黄相间颜色,我心慌得不知走向哪里。何处是儿家的悲抑感在心头翻搅着。是你,是你伸出手领着我,在泰顺街租到歇脚的斗室,在吉林路的金门文艺社安排了一张桌子,到金门街的爱书人杂志拜访社长陈铭磻盼能提供一份工作,进辛亥路的耕莘文教院写作会协助我编印冬坡、旦兮快报,又跟你到所就读的文化大学城区部大众传播系旁听大众传播学,也带我到野外学摄影,熬夜在编辑台贴版面,下工厂看师傅组版……。你热络得想要给我什么,你却从不说要给我什么……。」
间隔了三十载的两场婚礼,板桥、新店,主角从颜国民到他留美归国的音乐博士颜竹君。两场婚礼,形成了时空的对照,以及记忆的读取、连结。
青色岁月,青涩文字的《红烛外一程》里,让我再次读到与颜国民始初交往的章节,接近黑白分明的画面,也似一种缓慢、深沈的记忆节奏。跳接的描述,看得出文字里借由乡情串连的两个人,有了现实的交集,有了理想的追逐,也都在寻找生命的出口。而牵系这份情感免于坠落的,是文化,更是文学。
在人生旅途上紧密缠结的两个异乡人,《红烛外一程》之后,又历经了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出版部、未来杂志的工作伙伴,以及持续三载的唐山勤写小组共同发起人,此后,一样行走在台北大城的文化江湖,却莫名地疏离,各自身陷在追赶忙碌的文化传播职场,不再把酒桑麻,也失落了煮茶论艺的时光。尽管,我们都未放下笔,也常在书市场某个角落的书架上相遇,看到的却是他的《预言家总动员》、《李登辉的身世之谜》,我的《生涯企划书》、《上班族笔记》。我们都清楚,这不是文学,不是我们写作的初衷,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写作。想起唐山勤写小组分享文学阅读、交换文学写作心得的时光,他能交出《摩托和尚》、《那栋大楼很冷》、《瓦厝巷风波》、《遗忘的记忆》等小说佳构,我也能写出《跋涉几星霜》、《燕歌行》、《心之笔记》、《花岗岩层》等纯净散文。现此时的我们,离纯粹性的文学创作越来越远了。
那位曾经被我在《红烛外一程》深情记载、深切期待的主角,乡情┼友情的组合外,吸引我的,正是他的阅读、文学状态。在家乡就读高中时,为迷罗素,课业从第一念到倒数第一;来到台湾,释放了文学能量,一九七七年起,有七、八年之久,大量发表小说作品,期间还接办了《金门文艺》革新号。一九八九年,他以颜凡之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明星加工厂》,接续,未再看到他的文学书目,反而是以《颜如蔚》、《颜兆鸿》之名,出版了不少星相、命理书籍。那位迷恋哲学、文学的男孩到那儿去了?文学的颜凡,《明星加工厂》,化作一段美好的回忆。
《明星加工厂》收录了二十六个短篇,分出《生命篇》、《两性篇》、《冲突篇》、《亲情篇》、《社会篇》等五辑,写作时间横跨了六年,聚焦的是市井人物、都会男女,作家阿盛以《笔中市井情偏多》题序,直指:「颜凡的笔法并不奇特,遣词用字平稳。也许颜凡无意『出奇』,他平平顺顺的将一些人事物道来,」又道出写作者的笔法可以见出个性:「颜凡的笔法略偏『温和』、『诚恳』,视其人个性亦如是。」并以书中《生命篇》辑中的《单行道》、《最后一件善事》、《谈判》、《陆老师的天空》、《小丑》以及《摩托和尚》等六篇作品为例,评述:「敍述小故事,没有大欢大悲,却很有人味。」
「没有大欢大悲」,阿盛直击写作者生命状态或文字情境的一个描述,直让我想起小说家黄克全的提醒:「没有大痛苦,就没有大文学」、「没有大热情,就没有大文采」;那么,「没有大欢大悲」的作者?阿盛序中的颜凡「是有能力、有潜力写出更多作品的」,惟无意「出奇」,除了少数几篇使用推理悬疑的手法较「奇」外,其余作品概皆「寻常人作寻常话」,阿盛也以「作者,多情何妨?」期许颜凡「若能扩大写作题材、持之以恆的创作,相信佳作会更多」。
「多情」而不「奇情」,是颜国民笔下展现的文字、情节特性;我看到的他,并非没有「大欢大悲」之人,他在《明星加工厂》自序《心动的频率》文中记敍了创作心路:「缘于一介凡夫的动盪生涯,让我有幸亦不幸地看尽了人世间的形形色色、大悲大乐、极尊极卑、最亮与最暗,其间不乏让我心灵触动而呑泪的旋律,亦有不少让我悲愤莫名的情节,它们都鲜明地烙印在我心田」,从人生的自我观照,「但不知是由于心性使然,还是资质鲁钝,虽然摰爱各种中外文学着作,却总持着一份不惊不惧的怠慢态度,至今仍讶异于竟然疏懒至连理出个世界文学流派或桂冠大师世系表的成就都没有,自己偏执地认为生活即是文学,创作只求适性达意,只求勤耕耐磨;也基于这种理念,曾经和杨树清共同发起『唐山勤写小组』,那一段白天忙于果腹营生,夜晚放情于写作的岁月,如今思之仍觉弥足珍贵」。
重新检索许多年以前,颜国民出版的书,阿盛的评述,作者的阐述,可以发觉看尽人间世的形形色色、大悲大乐的颜国民,早早认定了「生活即是文学」,创作只求「适性达意」。如此清楚的认知,「大痛苦,大文学」,显然不适合套在颜国民身上了,「那些触动也许描绘的技巧有待改进,但是它传达的热诚和频率却是一样的,那是小人物如我,心中急于表白的喜怒哀惧爱恶欲!」
《明星加工厂》后,再一次漫长的等待。竹君的喜宴,舞动出的第二代青春旋律,台北万隆捷运站,离去之前,自牛皮纸袋掏出的一叠书稿:《阿鱼的乡思组曲》。我急欲找回《红烛外一程》里文学路上踽踽独行的主角,也热切要读到、填补《明星加工厂》后的文学空白。那位钟爱、信仰文学的男孩,可溯及启蒙时期,初「闻」国语课本印墨油香而产生的附体快感、喜悦,升上高中,仍不能自拔于浩瀚书海中,迷上新潮文库,一度因而差点被拒于那升学窄门,滚滚红尘,几度沈寂的笔,当今的他,又交出了怎样的一张文学成绩单?
不再止于市井人物的生活悲欢、都会男女的情事纠结;这一回,颜国民化身阿鱼,带着有色彩、有亮度的一枝笔,带领我们回到他远离了二十多载未曾踏返的海岛故乡。
《红土彩绘的故乡》、《老故事》、《数罗汉与听香》、《自来水革命史》、《铁罐里的咸面》、《九猪十六羊拜月娘》……从命题到单篇文章的连缀,我望见了,一只缓缓洄游返乡的鲑鱼,在呢喃、在唱歌,也在回忆、说故事。
不同于《明星加工厂》纯一的小说情节、文学语言;《阿鱼的乡思组曲》,比较接近文史┼文学、小说┼散文、游记┼札记的混声合唱。但就其架构而言,借由一位返乡的阿鱼说书式的景点、故事串连,混声中也拉出一个单一的「乡思」节奏,时而隐身、时而投入、时而跳脱,是乡思的组曲,也是乡景、乡情的返乡进行曲。
《阿鱼的乡思组曲》,多重文字语言、文体交织下复合式的书,字里行间,读不到太重的乡情负担、乡愁重量,隐藏了个人的离愁,笔下反倒是一种明亮的色调,说是一册另类游记也无妨,因为书中的阿鱼,不似夹带乡情的返乡客,而是隐身其间、搭「观光公车」游金门的观光客,因而产生了另一种介入其中,又能游移在外的书写风景。
读罢《阿鱼的乡思组曲》,我又从书末收录的一篇《酒店关门我不走,恋恋不忘杂志情》,意外读到忙碌于生活,汲汲营营于传播职场,却仍然难以忘情「创作」的颜国民,「三十多年来,我对『杂志』和『创作』这两大领域永不退热情,它们是我生命里两颗重要的维他命;『杂志』已经退冰了,但『创作』的热情,随着马齿徒增,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再度被加温!」
《酒店关门我不走》,从《明星加工厂》到《阿鱼的乡思组曲》,我再次读到《红烛外一程》的男主角,重新点亮一盏灯。阿鱼回家了,文学回来了!
杨树清
自序
还好有乡愁 二○○八年四月四日早上,从台中港启航的返乡专船登陆料罗湾,我踏上睽违二十余年的金门故乡,记忆像抽丝剥茧,愈往里钻,愈见惊艳,自此如上了瘾,成为一只年年等待归期的候鸟,清明时节,总不缺席。
第一次搭专船返乡的见闻,写成洋洋洒洒「红土彩绘的故乡」一文,想在家乡金门日报的浯江副刊发表,正烦恼用什么笔名,三妹湘芬建议:何不直接用「阿鱼」?一语提醒梦中人。
阿鱼是我的乳名,听说婴儿时期爱哭闹,外祖父替人捡骨,身边常有一些金银铜铁的陪葬品,顺手拿了个金鱼的饰品在我眼前幌动,我就破涕为笑了,后来家人把那金鱼饰品当作吉祥物缝在帽沿戴在我头上,顺口也把「阿鱼」叫成我的绰号,只有家人和最亲暱的好友才会如此称唿,阿鱼也正是我和家乡之间最好的连结,开始做为我创作怀乡文章的笔名。
每次返乡,好友总会餽赠最新着作,也才得知金门县文化局有一个赞助地方文献出版实施计画,每年皆会拨出经费赞助描述家乡相关的作品出版,去(二○一三)年清明返乡拜访国中同窗好友洪明灿时向他探询此事,经常获赞助出版的他表示,今年他也会送审,时间快到时会通知我,果然今年三月中旬,明灿说他已经送出去了,提醒我三月底以前要送件,我去年专程做了一趟金门观光公车ABCD四条路线二日游的二万七千多字游记,投稿浯江副刊却只被刊出三、四百字的前言,十分沮丧,心想刚好可以和二○○八年的「红土彩绘的故乡」凑成单行本,再加上偶然间翻出来的三十年前描述家乡作品剪报,以及近六年来陆续在浯副发表与家乡有关的追忆性文章,做个结集纪念,赶在三月底以前,依规定装订六本送审,承蒙评审委员的不弃,侥倖过关,而明灿兄的大作也入选,两人都欢喜不已,个人尤其对明灿兄的不藏私胸襟,大感敬佩。
身在异地台湾,偶有同乡聚会;或登上返乡专车和专船,以及接连二、三天的假期,浓浓的闽南乡音弥漫,谈不完的儿时记忆,谁谁谁的共同话题,最能抚慰出外人的心灵。
什么「近乡情怯」、「无颜见父老」的理由,幸好有乡愁,转化掉一层层的鸿沟;多少恩怨情仇、功利对错,幸好有乡愁,沖刷一道道的伤口;我一生行事散漫,仅以养家煳口为念,幸好有乡愁,得以在离乡四十年后的花甲之年,还能重温年少时期的美梦。
什么是乡愁?诗人余光中在一首「乡愁」的诗里诠释得最好: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崃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比较幸运的是,我八十余岁的母亲,目前还健在;隔着一湾浅浅海崃的家乡并不是大陆,然而种种无奈的距离,仍常让我喟然兴叹,也在字里行间暗藏,不擅雕硺文采,也无追逐崇高理想的我,幸好有乡愁,才得以发发牢骚,舞文弄笔,三十年才成就这一丁点小成果,希望这只是开端,未来能投注更多的能量,彩绘我这最心爱的家乡。
乡思就像一缕衔接风筝的细线,飞得再高再远,风筝再花枝招展,那条线就是不能断。
而经由相知相惜三十余年大侠(洪建全时期大家对他的暱称)树清兄序中的剖析、点醒,我才豁然开悟,原来我的乡思和文思是无法分割的,而两人在文学领域上的无缝接轨,生命才能显出意义,我用LINE告诉他:「年过六十,是我的文学元年,今后将专此为念,不作他想。」所以去年开始办文创达人杂志,刚好也是文创元年;也因为元年,所以还有许多可以慢慢改进的空间。
感谢「人文立县」的家乡,长期贯彻这项推动金门文风的德政,更承蒙赞助地方文献出版审查委员会委员们的不弃,这本拙作才得以问世。
本书十九篇文字,有小说,有散文,有杂记,时间从民国七十一年到一○四年,万幸留下那些古早的记忆,也保存了一些即将消失的民情风俗,或许在地方文献上,略可野人献曝些棉薄力量,返金游记之深体验,也希望能深化「观光金门」的内涵,成为外来游客的另一册旅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