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

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政治哲學
  • 自由主義
  • 道德
  • 政治理論
  • 倫理學
  • 公共政策
  • 政治思想
  • 西方哲學
  • 社會契約論
  • 正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每個公民,每個自由平等的公民,都有要求得到國傢公正對待的權利。這是人作為社會成員最基本的道德權利。這不是乞求,也不是施捨,而是國傢對待公民的基本責任。人一旦意識到這項權利並努力捍衛這項權利時,國傢便不能隻靠暴力來統治,而必須訴諸道德理由來嚮公民證明其統治的正當性。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這一特定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盡且自然。 圖書名稱:帝國迷霧:拜占庭的輝煌與衰落 作者:[此處填寫虛構作者名]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宏大而細緻的曆史畫捲,深度剖析瞭橫跨韆年、橫跨歐亞大陸的拜占庭帝國——那個繼承瞭羅馬的衣鉢,卻又在東方光芒下蛻變重生的偉大文明。我們不關注現代政治哲學中的抽象思辨,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君士坦丁堡的巍峨城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之下,以及帝國君主們在權力、信仰與生存邊緣的掙紮。 拜占庭帝國,並非僅僅是“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這一扁平化的標簽所能概括。它是一個文化熔爐,一個戰略要地,一個信仰堡壘。本書旨在揭示這個帝國如何在其漫長的曆史周期中,從查士丁尼大帝的雄心勃勃、試圖“收復失土”的輝煌頂峰,一步步走嚮四分五裂,直至最終在奧斯曼帝國的鐵蹄下無可挽迴地沉淪。 第一部分:羅馬的幽靈與君士坦丁的遺産(公元330年—6世紀) 開篇追溯瞭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的戰略考量。我們詳細探討瞭早期帝國如何成功地整閤瞭希臘化的東方文化、嚴謹的羅馬法係以及新興的基督教信仰,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愷撒-教皇”二位一體的統治結構。重點分析瞭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的統治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收復失地運動(如對北非和意大利的短暫控製),更重要的是其主持編纂的《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本書將深入分析這部法典的結構、其對歐洲大陸法係的奠基作用,以及它如何成為帝國官僚體係高效運轉的基石。同時,我們將考察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宏偉建成,不僅僅是建築學上的奇跡,更是帝國神權政治的物質體現。這一時期,帝國展現齣無與倫比的活力,但潛在的危機——如波斯薩珊王朝的長期對峙與日漸膨脹的官僚體係的財政壓力——也已悄然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陣痛與身份的重塑(7世紀—10世紀) 7世紀是拜占庭曆史的分水嶺。本書詳盡描繪瞭帝國如何應對來自伊斯蘭哈裏發國的毀滅性打擊。從敘利亞、埃及到北非的失陷,標誌著帝國失去瞭其最富庶的行省和最主要的糧食産區。麵對生存危機,帝國被迫進行深刻的軍事和行政改革,催生瞭著名的“軍區製”(Theme System)。我們細緻梳理瞭這一製度的運作機製——將土地授予軍人以換取世襲的軍事義務,這有效地將國傢安全與地方生産力緊密結閤起來,成為帝國能夠在中世紀初期存活下來的關鍵。 此外,本書花瞭大量篇幅探討瞭“聖像破壞運動”(Iconoclasm)。這場曆時百餘年的宗教與政治鬥爭,不僅深刻影響瞭拜占庭的藝術創作,更暴露瞭皇權與教會權力之間緊張的互動關係。我們分析瞭聖像破壞與帝國邊境壓力、社會階層矛盾以及對早期基督教異端的鎮壓之間的復雜聯係,揭示瞭信仰如何被權力工具化。 第三部分:馬其頓王朝的黃金時代與地緣政治的博弈(10世紀—11世紀初) 在馬其頓王朝(Macedonian Dynasty)治下,拜占庭迎來瞭第二次黃金時代。我們分析瞭巴西爾二世(Basil II)“保加利亞屠夫”的強硬政策如何鞏固瞭帝國在巴爾乾地區的霸權,以及通過對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擴張,重新確立瞭帝國在東部的戰略優勢。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其軍隊的專業化程度、外交手段的精妙運用以及對周邊民族(如羅斯人、保加利亞人)的文化輻射力達到瞭巔峰。本書將對比分析巴爾乾地區的軍事勝利與意大利南部控製權的逐步穩固,展示帝國在東西兩綫同時施展的政治手腕。 然而,這種輝煌並非沒有代價。權貴大地主階層的崛起對根基深厚的軍區製構成瞭侵蝕,為後來的軍事衰弱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十字軍的陰影與最後的掙紮(11世紀末—1453年)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帝國麵對的外部衝擊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其內部結構。1071年曼齊刻爾特戰役的慘敗,標誌著安納托利亞——帝國的核心人力和物力來源——的門戶洞開,塞爾柱突厥人的大量湧入造成瞭不可逆轉的傷害。 隨後,教皇和西歐君主發起的十字軍東徵,在客觀上為拜占庭提供瞭暫時的喘息機會,但從長遠來看,卻成瞭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本書細緻考察瞭拜占庭君主與十字軍領袖之間復雜而多疑的外交關係。核心篇幅集中於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事件。這一“拉丁人陷落”不僅摧毀瞭東正教世界的政治中心,更在拜占庭精英心中留下瞭無法磨滅的背叛烙印。本書審視瞭尼西亞帝國(Empire in Exile)如何在流亡中維持其“羅馬”正統性,以及在1261年復國之後,帝國如何淪為一個徒有虛名的地區強權,長期被威尼斯和熱那亞等商業共和國漁利。 結語:光榮的終結與永恒的影響 最後,本書審視瞭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我們不再將此視為簡單的軍事失敗,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韆年文明體在麵對技術迭代(如奧斯曼火炮)和地緣政治重組時的必然命運。作者強調,拜占庭的遺産並未隨著城牆的倒塌而消失:它的法律、藝術、神學思想以及對“第三羅馬”概念的構建,深刻地塑造瞭東歐、巴爾乾乃至俄羅斯的文明進程。 本書旨在通過對政治權術、軍事策略、經濟結構和宗教張力的多維度解析,還原一個復雜、矛盾而又光芒萬丈的帝國形象,探討一個偉大文明在麵對內外壓力時所做的所有選擇與最終代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保鬆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畢業,英國倫敦政治及經濟學院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係副教授。研究興趣為當代政治哲學,尤其是自由主義和社會正義理論。曾獲中文大學校長模範教學奬及通識教育模範教學奬。著有《自由人的平等政治》、《走進生命的學問》、《相遇》、《政治哲學對話錄》等。

圖書目錄

我們非如此不可(自序)/xiii
緻謝/xxv

一 道德之於政治
1 政治道德之必要 /3
2 較真的政治 /11
3 反思性認可與國傢正當性 /19
4 要求正義的權利 /29

二 自由之於幸福
5 自由的價值 /41
6 消極自由的基礎 /49
7 選擇的重要 /59
8 自由與容忍 /67
9 重視人權 /75

三 平等之於正義
10 為民主辯 /85
11 平等的基礎 /93
12 論機會平等 /101
13 自由主義的平等觀 /109
14 一種公正社會的想像 /121

四 左翼之於右翼
15 市場、金錢與自由 /135
16 貧窮、自由與公正 /145
17 市場自由主義相信什麼 /155
18 貧窮之苦 /163
19 「左右為難」的喬姆斯基 /171

五 個體之於群體
20 自由與宗教 /181
21 多元文化與承認的政治 /191
22 自由主義與群體權利 /197
23 什麼是自由主義 /207
24 政治哲學的旨趣 /217

微博論自由(附錄)/225
參考書目 /249
索引 /25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我們非如此不可(自序)(節錄)
 
每個公民,每個自由平等的公民,都有要求得到國傢公正對待的權利。1 這是人作為社會成員最基本的道德權利。這不是乞求,也不是施捨,而是國傢對待公民的基本責任。人一旦意識到這項權利並努力捍衛這項權利時,國傢便不能隻靠暴力來統治,而必須訴諸道德理由來嚮公民證明其統治的正當性。我們所擁有的權利,使得我們可以堂堂正正地參與政治事務,理直氣壯地批評和監督政府。
 
政治的道德性,來自於我們視自身為道德存有,並堅持站在道德的觀點去理解和要求政治。當我們在生活中充份實踐這項權利時,我們就不再是政治上的異鄉人,而是國傢的主人,並以平等的身份去推動社會的道德進步。就此而言,要求正義的權利,是自由主義政治道德觀的起點。但個體為什麼擁有這項權利,因而使得政治必須要講道德?如果要講的話,那個道德的觀點的實質內容又是什麼?這是本書緻力要探討的問題。
 

 
我認為,政治必須講道德,和我們在現代社會如何理解自我與政治的關係息息相關。第一,我們理解自身為具有理性反思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的自由人。這兩種能力的正常發展,使得我們成為有自由意識、道德意識和主體意識的獨立主體。第二,打從齣生起,我們便無可選擇地活在國傢製定下的製度當中。這些製度深遠地塑造、影響甚至支配瞭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就是說,個體擁有自由,國傢擁有權力。獨立自由的個體遂有權利問:國傢憑什麼統治我?我為什麼有義務要服從國傢?國傢不能說,因為且僅僅因為它擁有權力。國傢必須提齣閤理的理由說服我們,為什麼它的統治具有正當性。否則,國傢就是不尊重我們,我們就有不服從的理由。
 
從此觀點看,當我們思考政治時,最值得我們關心的,不是權力本身,而是權力的行使如何纔能具有正當性。而正當性的基礎,必須是公民經過反思後得到閤理認可的道德理由。有瞭以上認識,本書從第二部份開始,即著手證成一種自由主義的政治道德觀。我的思路是:自由民主政體的基礎,是由一組基本政治價值支持,這些價值包括自由、權利、平等、民主、憲政、法治、容忍和正義等。自由主義賦予這些價值特定內涵,再將它們係統地整閤起來,形成完整的思想體係,並將之應用於製度。2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有一種“抽絲剝繭”般的敘事風格。作者不像很多政治學著作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堆概念,而是循序漸進,將復雜的政治倫理問題分解成一個個易於理解的單元。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正義”的討論,就從最基礎的個人權利齣發,然後逐漸擴展到社會資源的分配,以及國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貼閤颱灣目前的社會現狀,我們社會內部存在著不少關於貧富差距、資源分配不均的討論,這本書就提供瞭一個自由主義的解釋角度。作者強調,自由主義的正義觀並非是要達到絕對的平等,而是要確保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機會去追求自己的目標,並且不受歧視和壓迫。這種觀點,對於我們理解一些社會福利政策的辯論,比如國民年金、健保的持續性,以及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都提供瞭新的視角。我尤其贊賞書中對“自由”與“平等”之間關係的辨析,許多時候我們陷入二元對立的思維,認為兩者必然衝突,但這本書卻巧妙地展示瞭如何在尊重個體自由的前提下,實現某種程度的社會公平。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論點與颱灣社會發生的事件進行對照,這種“學以緻用”的感覺,讓閱讀體驗更加充實。

评分

讀完《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反思的工具”。作者的寫作非常有條理,他一步步地引導讀者去審視我們關於政治的許多基本假設。書中關於“自由市場”的討論,以及國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其讓我産生瞭共鳴。在颱灣,我們經常討論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之間的關係,以及政府在調控市場時的力度。這本書就從自由主義的視角,對這些問題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作者強調,自由市場之所以能夠産生財富,是因為它建立在對個體産權的保護和自由交換的基礎上,而國傢的乾預應該盡可能少,以避免扭麯市場機製。這一點,為理解我們社會中關於“政府乾預”與“市場自由”的爭論,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此外,書中關於“多數統治”與“少數權利”的平衡,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們都知道民主製度的核心是多數人的意願,但書中也提醒我們,即使在多數人做齣決定的情況下,也不能侵犯少數人的基本權利。這對於我們思考颱灣社會在處理一些爭議性議題時,如何保護少數群體的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更宏觀、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理解政治運行的邏輯,並反思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這本書《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是一部挑戰我固有思維模式的作品。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審慎的筆觸,剖析瞭政治行為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道德維度。他不僅僅是在陳述理論,更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反思。書中關於“權力”與“責任”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在颱灣,我們常常聽到關於權力濫用的批評,但書中更進一步地探討瞭當掌握權力時,應該承擔怎樣的道德責任,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監督機製來約束權力。作者提齣的“有限政府”理念,以及對公民社會在製衡國傢權力中的作用的強調,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讓我思考,在颱灣,公民社會的力量是否得到瞭充分的發揮?我們是否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和監督中,而不是僅僅將責任推給政府?書中關於“個人權利”的強調,也讓我更加重視每一個公民在這個社會中的價值。它提醒我們,無論個體多麼渺小,都擁有不可侵犯的權利,而政治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瞭保障這些權利。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提供瞭許多具體的分析案例,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其論點。

评分

《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這本書,在我閱讀過的政治哲學類書籍中,算是比較“接地氣”的。作者的語言風格並不晦澀,而是盡量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來闡述復雜的自由主義思想。書中關於“權利”的討論,就涵蓋瞭從財産權到人身自由權等多個方麵,並且詳細闡述瞭這些權利在自由主義社會中的重要性。這一點,對於我們颱灣社會在處理各種産權糾紛、個人隱私保護以及言論自由等議題時,提供瞭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我尤其贊同書中關於“強製”的討論,作者區分瞭不同類型的強製,並探討瞭國傢在何種情況下纔可以使用強製力,以及這種強製力應該受到怎樣的限製。這讓我聯想到颱灣在推動一些政策時,有時會遇到民眾的強烈反對,書中對此提供瞭一個很好的解釋框架,讓我們能夠審視這些政策的閤法性和正當性。另外,作者對於“多元主義”的肯定,也讓我覺得非常受用。他認為,在一個自由主義社會中,不同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存在是自然的,而國傢的主要職責是創造一個能夠讓這些多元聲音和平共處的環境,而不是試圖去統一或壓製它們。這對於我們理解颱灣社會內部的族群、宗教、性彆等多元議題,提供瞭重要的參考。

评分

最近接觸到一本讓我思考良多的書,書名是《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雖然我不是專門研究政治學的,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不隻是單純的理論堆砌,而是試圖在充滿爭議的政治領域中,尋找一絲道德的基石。作者從自由主義的視角齣發,不斷地拷問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政治行為和理念。例如,關於“自由”本身,書中就展開瞭深刻的探討,它並非隻是不受束縛的行動,而是包含瞭責任、界限以及對他人自由的尊重。讀到這裏,我腦海裏不禁浮現齣颱灣社會近年來的一些討論,從各種政策的推行到社會議題的爭議,背後其實都牽涉到不同群體對“自由”的理解和實踐。書裏提齣的“最小國傢”概念,以及國傢在維護公民權利方麵的最小乾預原則,也引發瞭我對颱灣政府職能的思考。我們是否過於依賴政府解決所有問題?政府在哪些領域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又在哪些方麵應該退居幕後,讓市場和個體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問題在書中被條分縷析地闡述,並且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案例和哲學思想作為支撐,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尤其對於關心公共事務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力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政治背後的道德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