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道德: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

政治的道德: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 道德
  • 政治理论
  • 伦理学
  • 公共政策
  • 政治思想
  • 西方哲学
  • 社会契约论
  • 正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个公民,每个自由平等的公民,都有要求得到国家公正对待的权利。这是人作为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权利。这不是乞求,也不是施舍,而是国家对待公民的基本责任。人一旦意识到这项权利并努力捍卫这项权利时,国家便不能只靠暴力来统治,而必须诉诸道德理由来向公民证明其统治的正当性。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政治的道德: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这一特定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 图书名称:帝国迷雾:拜占庭的辉煌与衰落 作者:[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历史画卷,深度剖析了横跨千年、横跨欧亚大陆的拜占庭帝国——那个继承了罗马的衣钵,却又在东方光芒下蜕变重生的伟大文明。我们不关注现代政治哲学中的抽象思辨,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君士坦丁堡的巍峨城墙、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之下,以及帝国君主们在权力、信仰与生存边缘的挣扎。 拜占庭帝国,并非仅仅是“中世纪的东罗马帝国”这一扁平化的标签所能概括。它是一个文化熔炉,一个战略要地,一个信仰堡垒。本书旨在揭示这个帝国如何在其漫长的历史周期中,从查士丁尼大帝的雄心勃勃、试图“收复失土”的辉煌顶峰,一步步走向四分五裂,直至最终在奥斯曼帝国的铁蹄下无可挽回地沉沦。 第一部分:罗马的幽灵与君士坦丁的遗产(公元330年—6世纪) 开篇追溯了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的战略考量。我们详细探讨了早期帝国如何成功地整合了希腊化的东方文化、严谨的罗马法系以及新兴的基督教信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恺撒-教皇”二位一体的统治结构。重点分析了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的统治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收复失地运动(如对北非和意大利的短暂控制),更重要的是其主持编纂的《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本书将深入分析这部法典的结构、其对欧洲大陆法系的奠基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帝国官僚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石。同时,我们将考察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宏伟建成,不仅仅是建筑学上的奇迹,更是帝国神权政治的物质体现。这一时期,帝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活力,但潜在的危机——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长期对峙与日渐膨胀的官僚体系的财政压力——也已悄然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阵痛与身份的重塑(7世纪—10世纪) 7世纪是拜占庭历史的分水岭。本书详尽描绘了帝国如何应对来自伊斯兰哈里发国的毁灭性打击。从叙利亚、埃及到北非的失陷,标志着帝国失去了其最富庶的行省和最主要的粮食产区。面对生存危机,帝国被迫进行深刻的军事和行政改革,催生了著名的“军区制”(Theme System)。我们细致梳理了这一制度的运作机制——将土地授予军人以换取世袭的军事义务,这有效地将国家安全与地方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帝国能够在中世纪初期存活下来的关键。 此外,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这场历时百余年的宗教与政治斗争,不仅深刻影响了拜占庭的艺术创作,更暴露了皇权与教会权力之间紧张的互动关系。我们分析了圣像破坏与帝国边境压力、社会阶层矛盾以及对早期基督教异端的镇压之间的复杂联系,揭示了信仰如何被权力工具化。 第三部分:马其顿王朝的黄金时代与地缘政治的博弈(10世纪—11世纪初) 在马其顿王朝(Macedonian Dynasty)治下,拜占庭迎来了第二次黄金时代。我们分析了巴西尔二世(Basil II)“保加利亚屠夫”的强硬政策如何巩固了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霸权,以及通过对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扩张,重新确立了帝国在东部的战略优势。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其军队的专业化程度、外交手段的精妙运用以及对周边民族(如罗斯人、保加利亚人)的文化辐射力达到了巅峰。本书将对比分析巴尔干地区的军事胜利与意大利南部控制权的逐步稳固,展示帝国在东西两线同时施展的政治手腕。 然而,这种辉煌并非没有代价。权贵大地主阶层的崛起对根基深厚的军区制构成了侵蚀,为后来的军事衰弱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十字军的阴影与最后的挣扎(11世纪末—1453年)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帝国面对的外部冲击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其内部结构。1071年曼齐刻尔特战役的惨败,标志着安纳托利亚——帝国的核心人力和物力来源——的门户洞开,塞尔柱突厥人的大量涌入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随后,教皇和西欧君主发起的十字军东征,在客观上为拜占庭提供了暂时的喘息机会,但从长远来看,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书细致考察了拜占庭君主与十字军领袖之间复杂而多疑的外交关系。核心篇幅集中于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事件。这一“拉丁人陷落”不仅摧毁了东正教世界的政治中心,更在拜占庭精英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背叛烙印。本书审视了尼西亚帝国(Empire in Exile)如何在流亡中维持其“罗马”正统性,以及在1261年复国之后,帝国如何沦为一个徒有虚名的地区强权,长期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商业共和国渔利。 结语:光荣的终结与永恒的影响 最后,本书审视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我们不再将此视为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千年文明体在面对技术迭代(如奥斯曼火炮)和地缘政治重组时的必然命运。作者强调,拜占庭的遗产并未随着城墙的倒塌而消失:它的法律、艺术、神学思想以及对“第三罗马”概念的构建,深刻地塑造了东欧、巴尔干乃至俄罗斯的文明进程。 本书旨在通过对政治权术、军事策略、经济结构和宗教张力的多维度解析,还原一个复杂、矛盾而又光芒万丈的帝国形象,探讨一个伟大文明在面对内外压力时所做的所有选择与最终代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毕业,英国伦敦政治及经济学院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研究兴趣为当代政治哲学,尤其是自由主义和社会正义理论。曾获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及通识教育模范教学奖。着有《自由人的平等政治》、《走进生命的学问》、《相遇》、《政治哲学对话录》等。

图书目录

我们非如此不可(自序)/xiii
致谢/xxv

一 道德之于政治
1 政治道德之必要 /3
2 较真的政治 /11
3 反思性认可与国家正当性 /19
4 要求正义的权利 /29

二 自由之于幸福
5 自由的价值 /41
6 消极自由的基础 /49
7 选择的重要 /59
8 自由与容忍 /67
9 重视人权 /75

三 平等之于正义
10 为民主辩 /85
11 平等的基础 /93
12 论机会平等 /101
13 自由主义的平等观 /109
14 一种公正社会的想像 /121

四 左翼之于右翼
15 市场、金钱与自由 /135
16 贫穷、自由与公正 /145
17 市场自由主义相信什么 /155
18 贫穷之苦 /163
19 「左右为难」的乔姆斯基 /171

五 个体之于群体
20 自由与宗教 /181
21 多元文化与承认的政治 /191
22 自由主义与群体权利 /197
23 什么是自由主义 /207
24 政治哲学的旨趣 /217

微博论自由(附录)/225
参考书目 /249
索引 /25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我们非如此不可(自序)(节录)
 
每个公民,每个自由平等的公民,都有要求得到国家公正对待的权利。1 这是人作为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权利。这不是乞求,也不是施舍,而是国家对待公民的基本责任。人一旦意识到这项权利并努力捍卫这项权利时,国家便不能只靠暴力来统治,而必须诉诸道德理由来向公民证明其统治的正当性。我们所拥有的权利,使得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参与政治事务,理直气壮地批评和监督政府。
 
政治的道德性,来自于我们视自身为道德存有,并坚持站在道德的观点去理解和要求政治。当我们在生活中充份实践这项权利时,我们就不再是政治上的异乡人,而是国家的主人,并以平等的身份去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就此而言,要求正义的权利,是自由主义政治道德观的起点。但个体为什么拥有这项权利,因而使得政治必须要讲道德?如果要讲的话,那个道德的观点的实质内容又是什么?这是本书致力要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政治必须讲道德,和我们在现代社会如何理解自我与政治的关系息息相关。第一,我们理解自身为具有理性反思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自由人。这两种能力的正常发展,使得我们成为有自由意识、道德意识和主体意识的独立主体。第二,打从出生起,我们便无可选择地活在国家制定下的制度当中。这些制度深远地塑造、影响甚至支配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就是说,个体拥有自由,国家拥有权力。独立自由的个体遂有权利问:国家凭什么统治我?我为什么有义务要服从国家?国家不能说,因为且仅仅因为它拥有权力。国家必须提出合理的理由说服我们,为什么它的统治具有正当性。否则,国家就是不尊重我们,我们就有不服从的理由。
 
从此观点看,当我们思考政治时,最值得我们关心的,不是权力本身,而是权力的行使如何才能具有正当性。而正当性的基础,必须是公民经过反思后得到合理认可的道德理由。有了以上认识,本书从第二部份开始,即着手证成一种自由主义的政治道德观。我的思路是:自由民主政体的基础,是由一组基本政治价值支持,这些价值包括自由、权利、平等、民主、宪政、法治、容忍和正义等。自由主义赋予这些价值特定内涵,再将它们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将之应用于制度。2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政治的道德: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工具”。作者的写作非常有条理,他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审视我们关于政治的许多基本假设。书中关于“自由市场”的讨论,以及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其让我产生了共鸣。在台湾,我们经常讨论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在调控市场时的力度。这本书就从自由主义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强调,自由市场之所以能够产生财富,是因为它建立在对个体产权的保护和自由交换的基础上,而国家的干预应该尽可能少,以避免扭曲市场机制。这一点,为理解我们社会中关于“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此外,书中关于“多数统治”与“少数权利”的平衡,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都知道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多数人的意愿,但书中也提醒我们,即使在多数人做出决定的情况下,也不能侵犯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这对于我们思考台湾社会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议题时,如何保护少数群体的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理解政治运行的逻辑,并反思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最近接触到一本让我思考良多的书,书名是《政治的道德: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政治学的,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不只是单纯的理论堆砌,而是试图在充满争议的政治领域中,寻找一丝道德的基石。作者从自由主义的视角出发,不断地拷问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政治行为和理念。例如,关于“自由”本身,书中就展开了深刻的探讨,它并非只是不受束缚的行动,而是包含了责任、界限以及对他人自由的尊重。读到这里,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台湾社会近年来的一些讨论,从各种政策的推行到社会议题的争议,背后其实都牵涉到不同群体对“自由”的理解和实践。书里提出的“最小国家”概念,以及国家在维护公民权利方面的最小干预原则,也引发了我对台湾政府职能的思考。我们是否过于依赖政府解决所有问题?政府在哪些领域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又在哪些方面应该退居幕后,让市场和个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在书中被条分缕析地阐述,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哲学思想作为支撑,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尤其对于关心公共事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政治背后的道德逻辑。

评分

《政治的道德: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政治哲学类书籍中,算是比较“接地气”的。作者的语言风格并不晦涩,而是尽量用清晰易懂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自由主义思想。书中关于“权利”的讨论,就涵盖了从财产权到人身自由权等多个方面,并且详细阐述了这些权利在自由主义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我们台湾社会在处理各种产权纠纷、个人隐私保护以及言论自由等议题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尤其赞同书中关于“强制”的讨论,作者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强制,并探讨了国家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强制力,以及这种强制力应该受到怎样的限制。这让我联想到台湾在推动一些政策时,有时会遇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书中对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框架,让我们能够审视这些政策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另外,作者对于“多元主义”的肯定,也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他认为,在一个自由主义社会中,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存在是自然的,而国家的主要职责是创造一个能够让这些多元声音和平共处的环境,而不是试图去统一或压制它们。这对于我们理解台湾社会内部的族群、宗教、性别等多元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政治的道德: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是一部挑战我固有思维模式的作品。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笔触,剖析了政治行为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道德维度。他不仅仅是在陈述理论,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书中关于“权力”与“责任”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在台湾,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权力滥用的批评,但书中更进一步地探讨了当掌握权力时,应该承担怎样的道德责任,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约束权力。作者提出的“有限政府”理念,以及对公民社会在制衡国家权力中的作用的强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思考,在台湾,公民社会的力量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监督中,而不是仅仅将责任推给政府?书中关于“个人权利”的强调,也让我更加重视每一个公民在这个社会中的价值。它提醒我们,无论个体多么渺小,都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而政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分析案例,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论点。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政治的道德: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有一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风格。作者不像很多政治学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将复杂的政治伦理问题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单元。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正义”的讨论,就从最基础的个人权利出发,然后逐渐扩展到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贴合台湾目前的社会现状,我们社会内部存在着不少关于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的讨论,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自由主义的解释角度。作者强调,自由主义的正义观并非是要达到绝对的平等,而是要确保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且不受歧视和压迫。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一些社会福利政策的辩论,比如国民年金、健保的持续性,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都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自由”与“平等”之间关系的辨析,许多时候我们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认为两者必然冲突,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展示了如何在尊重个体自由的前提下,实现某种程度的社会公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论点与台湾社会发生的事件进行对照,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阅读体验更加充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