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正义论辩

当代正义论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伦理学
  • 正义论
  • 罗尔斯
  • 当代西方哲学
  • 政治思想
  • 道德哲学
  • 社会契约论
  • 公平正义
  • 分配正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深入多项当代公共争辩,分析其中蕴含的正义议题,
  并做出带有现实关怀的学理判断。

  陈宜中《当代正义论辩》第一部分「正义与自由主义」考察当代自由主义的社会正义、市场正义与社会权论争,连同罗尔斯的政治性自由主义与义战论说。
  第二部分「公民自由与正义」以公民不服从、仇恨言论、色情管制、性交易除罚化、拒战权利为题,探索公民自由及权利的正义论辩。
  第三部分「战争与正义」从义战道德的视野,析论国际容忍、政体改造、人道干预、原爆、利比亚战争等课题。
 

知识的疆界与思辨的熔炉:一本关于现代哲学与社会批判的探微之作 书名:知识的疆界与思辨的熔炉 作者:[作者姓名,此处留空,以保持中立] --- 导言:在光谱的两端寻找共识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对单一真理的绝对阐释,而是一次对当代思想版图的深度勘探。我们置身于一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传统的话语体系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的边界不再清晰可辨,道德的罗盘时常指向模糊的南方。本书致力于搭建一座桥梁,连接那些看似互不相容的哲学流派、社会理论与批判性分析,探究在快速变化的现代性进程中,人类认知、伦理构建与社会结构所面临的核心困境与潜在出路。 我们将从后结构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开始,审视福柯、德里达等思想家如何揭示权力与知识之间密不可分的纠葛,进而分析这种解构如何渗透到文化研究、身份政治乃至日常生活的微观权力运作之中。但我们不会止步于批判,本书的核心追求在于“熔炉”的意象——如何通过对话与张力,使对立的观点相互激发,提炼出更具生命力的思辨成果。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重构——语言、主体与实在的坍塌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后期哲学转向对“主体性”和“实在论”的颠覆性挑战。 第一章:语言的迷宫与意义的漂移 语言学转向对西方哲学基础的动摇是深刻的。我们深入探讨索绪尔的符号学遗产,并追踪其在后结构主义语境下的激进发展。意义不再是稳定、透明的指称,而是在无限的能指链中不断延异(différance)。这一章节将细致剖析,当语言的确定性瓦解后,我们如何构建共识性的知识,以及日常交流的有效性如何得以维系。我们将对比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后现代对语言的解构,探讨在去中心化的语言结构中,责任和能动性如何重新定位。 第二章:主体性的消亡与身份的建构 现代哲学建立在自主、理性的主体之上,但当代思想清晰地展示了主体的破碎性。我们考察拉康的精神分析如何揭示主体被“他者”的欲望所构成的结构性缺失。随后,我们将转向女性主义哲学(如克里斯特娃)和后殖民理论,分析身份(性别、种族、阶级)如何通过社会、历史和权力的编织而被“生产”出来,而非自然存在。这一分析不仅是对本体论的挑战,更是对社会行动理论的深刻反思:在一个被建构的身份世界中,真正的解放性行动如何可能? 第三部分:知识的地理学——技术、资本与新的治理模式 本部分将视野从纯粹的认识论转向社会实践层面,分析驱动当代世界的两大核心力量:技术进步与资本逻辑。 第三章:数字时代的认知风险与信息生态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也催生了新的认知陷阱。我们探讨“过滤气泡”和“回音室效应”如何固化偏见,而非促进理解。本章重点分析媒介理论家(如麦克卢汉、鲍德里亚)的预见性洞察在当前信息饱和环境下的实现。我们还将深入探讨算法治理的伦理困境:当决策权日益委托给不可解释的黑箱系统时,透明度、公平性以及人类判断的价值将置于何种境地? 第四章:金融化社会与“无形劳动”的剥削 资本主义进入后福特时代,其剥削机制变得更为隐蔽和内在化。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意大利自主派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总体(General Intellect)”的关注,并将其应用于分析零工经济和知识工作。我们考察“情感劳动”和“注意力经济”如何成为新的价值来源,以及这种对内在生命资源的系统性榨取,如何重塑了个体的时间观和自我价值感。本章旨在揭示,在高度互联的经济体系中,谁拥有定义价值和分配剩余劳动的权力。 第三部分:伦理的困境与行动的张力 在结构松动、意义漂移的背景下,伦理学面临着如何建立新的规范性基础的挑战。 第五章:多元世界中的规范性重建 面对价值相对主义的挑战,本书探讨了当代伦理学对“普适性”的重新界定。我们对比了基于权利的自由主义(在回应其内在的普遍化危机时)与更侧重于关系和场域的伦理学路径(如列维纳斯或生成伦理学)。重点关注“他者性”的伦理召唤,分析在承认多元差异的前提下,如何避免陷入孤立的部落主义,建立起能够支撑跨文化合作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契约。 第六章:抵抗的谱系与希望的政治 最终,本书回归到行动的可能性。批判理论的价值在于揭示不公,但真正的目的在于指向变革。本章将考察当代社会运动的结构特征,分析从传统阶级斗争转向基于认同、空间和网络传播的新的抵抗形式。我们探讨了“希望”在批判性思维修炼中的地位——它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在彻底理解黑暗后仍能坚持行动的意志力。通过对积极社会案例的分析,本书试图描绘一条从理论洞察通往有效社会干预的路径。 结语:持续的追问 《知识的疆界与思辨的熔炉》试图引导读者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并非终结,而是一个充满剧烈动荡和深刻机遇的过渡阶段。知识的边界是流动的,思辨的熔炉是永不熄灭的。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最终答案,而在于培养读者在复杂、矛盾的信息洪流中,保持批判的敏锐性、对话的谦逊以及行动的勇气。我们的目的,是促使读者成为思想的建设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宜中


  1970年生,高雄人。台湾大学电机系学士,剑桥大学社会暨政治科学院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员,兼任《思想》季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正义理论、应用政治哲学、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潮,着有《中国关键七问:忧患者的访谈》。
 

图书目录

导论

正义与自由主义
第一章 社会正义与市场正义
一、当代两种正义视野之争
二、亚里斯多德论正义
三、古典自由主义与严格正义
四、社会正义与分配正义
五、海耶克论市场正义

第二章 社会权的正当性论辩
一、社会权的由来和主旨
二、社会权是积极权利
三、几项反社会权论证
四、论社会权的正当性

第三章 罗尔斯与政治性自由主义
一、政治哲学的实际任务
二、寻求稳定的正义观
三、社群层面的省思均衡
四、为了宪政政体的稳定
五、自由主义与历史主义

第四章 罗尔斯的义战论说
一、万民法及其相关争议
二、罗尔斯的义战判准
三、紧要人权与人道干预
四、人道战争的现实面
五、法外国家与政体改造

公民自由与正义
第五章 公民不服从与自由民主
一、历史上的公民不服从
二、罗尔斯论公民不服从
三、理论与现实的间隙
四、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
五、公民不服从的当代特征

第六章 仇恨言论不该管制吗?
一、仇恨言论的管制争议
二、德沃金的反管制论说
三、对德沃金论证的商榷

第七章 色情管制与言论自由
一、色情言论的管制争议
二、对一般人的冒犯性
三、色情与性犯罪
四、色情与儿少保护
五、色情与女性
六、德沃金与色情权利

第八章 性交易该除罚化吗?
一、性交易与性别平等
二、除罚化争议的几个面向
三、除罚化与弱势妇女人权
四、主罚的平等论证及其缺失

第九章 公民有拒战的权利吗?
一、拒战权及其问题意识
二、良心拒战与国家理性
三、主权国家与自我保存
四、华瑟论公民拒战权
五、华瑟拒战论说的侷限

战争与正义
第十章 从道德相对主义到国际容忍?

一、道德相对于文化?
二、战争与国际容忍伦理
三、华瑟:正义内在于文化
四、葛雷论文化特殊性
五、相对主义无法证立国际容忍

第十一章 胜利者的正义?美国对日本的政体改造
一、东京审判与政体改造
二、藤冈信胜的自由主义史观
三、迈尼尔论东京审判
四、华瑟论政体改造
五、对迈尼尔和华瑟的商榷
六、美国对日本的政体改造

第十二章 广岛和长崎原爆的义战论辩
一、重估原爆的道德争议
二、美国史学界的原爆论争
三、义战道德的几项判准
四、华瑟和罗尔斯论原爆
五、比例原则与战争手段
六、亚洲平民的道德份量

第十三章 义战道德与利比亚战争
一、利比亚战争的道德争议
二、人道干预原则及其应用
三、利比亚战争不是人道干预
四、政体改造的义战判准
五、非正义的政体改造战争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导论

  《当代正义论辩》集结了笔者的十多篇研究论文。这些文章皆曾发表于学术刊物,虽各自独立成篇,但问题意识互相关联。自2012年以来,我重新修订了此组论文,并整合为读者面前的这本专着。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正义与自由主义」收入较早写成的四篇,考察当代自由主义的正义论辩;第二部分「公民自由与正义」五篇,分别以公民不服从、仇恨言论、色情管制、性交易除罚化、拒战权利为题,探讨公民自由及权利的正义论辩;第三部分「战争与正义」四篇,聚焦于战争的正义论辩,涉及国际容忍、政体改造、人道干预、原爆、利比亚战争等议题。

  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传统的分合,是笔者早期的研究主题。在我看来,非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民主思想,大量汲取了自由主义的理论资源;而现代自由主义者尤自密尔(John Stuart Mill)以降,也吸收了社会主义的一定元素,并开展出「社会正义」的概念和论说。本书第一部分的四章,即是在此研究脉络下写成。

  在罗尔斯(John Rawls)《正义论》(1971)出版后,「社会正义」已成为当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一项核心概念。「社会权」则广见于各国宪法、国际宣言和公约,包括1966年通过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然而,出于捍卫经济自由与私产权、维护自由市场等理由,拒斥社会正义和社会权的自由主义者不在少数。此项分歧广被诠释为「社会自由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之争,而在正义课题上,又可界定为「社会正义」与「市场正义」之别。本书第一章〈社会正义与市场正义〉首先考察这两种正义视野及其思想史上的线索;第二章〈社会权的正当性论辩〉进一步分析几项主要的反社会权论证。从宏观的思想史来看,当代反社会正义和反社会权论者援用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严格正义」观点,故指称社会正义并非正当的正义概念,社会权亦非正当的权利概念,因其所蕴含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够明确。对此论说,前两章提出了多方面的商榷。

  第三章〈罗尔斯与政治性自由主义〉和第四章〈罗尔斯的义战论说〉亦是同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旨在斟酌罗氏《政治性自由主义》(1993a)与《万民法》(1999a)的若干论点。罗尔斯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正义理论家,他后期的理论发展引起学界众多争论,也带出《正义论》未能更深入阐发的基本自由、公共理由、战争正义等议题。本书第三章探究他的政治性自由主义论说,并指出他採取了历史主义式的言说进路,改从「社群当下的政治文化」去论证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正当性,但此一进路有得亦有失。

  第四章分析罗尔斯的义战论说,并以人道军事干预为例,指出现实世界中的人道干预(如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之所以引发争议,既是出于义战判准的诠释分歧,也往往涉及更复杂的动机。故而,在评估具体的人道干预行动时,仍须把意图和动机因素也纳入考量。如今回头来看,对后期罗尔斯的反思,为我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一是关于公民自由及权利的正义论辩;另一个是当代的义战道德论辩。

  在《政治性自由主义》中,罗尔斯特别阐发了政治自由的意义,并强烈反对美国政府在战时限制政治言论。由此,我愈发注意到:当代社会正义论说的对象,不仅止于贫穷、基本需要、二次分配等社经制度面,还直指宪政基本自由乃至更广义的公民自由。在宪政民主制度下,公民自由的核心范围为何?界限何在?不少人也许以为,战时政府限制政治言论,严惩反战或拒战的政治自由,实乃天经地义。但我们仍应追问:何以如此?理由何在?

  公民自由及权利的界限,时而引发激烈的公共争议。按中华民国宪法第23条:「以上各条列举之自由权利,除为防止妨碍他人自由,避免紧急危难,维持社会秩序,或增进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第22条则规定:「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权利,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宪法之保障。」然而,妨碍他人自由、紧急危难、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等,连同「所必要者」该如何界定,皆亟待深究。

  近十年来,笔者曾参与或主办多项与公民自由有关的公共论坛,如关于集会游行法、新闻自由、仇恨言论、同志权利、人工生殖法、强制按指纹、移住民的自由人权、SARS事件中的强制隔离、色情管制、性交易除罚化等。读者不难看出,本书第二部分各章的问题意识,大都源自晚近台湾的公共争议:第五章涉及集会游行与违法的非暴力抗争;第六章是关于仇恨言论;第七章和第八章触及台湾的性管制论辩;第九章则关联到东亚和两岸现实,提问公民是否有拒战的权利?

  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五章〈公民不服从与自由民主〉以罗尔斯作为参照,探讨当代公民不服从的正义论辩。由于罗氏为公民不服从所下的定义和正当性判准显得严苛,故笔者放宽了他的部分预设,进而提出一组包容度更高的判准。第六章〈仇恨言论不该管制吗?〉分析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反管制论证及其效力。德氏欲从平等尊重原则及其诠释,直接证立仇恨言论不该受到管制;但笔者认为,在这项重要论证之外,仍须辅以实质的经验判断与价值取舍,才能使不管制的主张足具说服力。第七章〈色情管制与言论自由〉从维护言论自由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视野,评估两大类管制色情的理由,并斟酌德沃金的色情权利论说。在德氏的论说基础上,此章为更广泛的色情权利做出辩护。第八章〈性交易该除罚化吗?〉考察正反方论证,特别是反对除罚化的性别平等论证。在主罚的理由中,我认为更值得重视的是性别平等的理由,而非破坏善良风俗、妨碍社会秩序等;但主罚的平等论证有所偏失,并不足以否决除罚化的选项。第九章〈公民有拒战的权利吗?〉评析华瑟(Michael Walzer)的拒战权论说,并申论其侷限:他未能深究自我保存与国家保存之间的张力,亦未充分阐发拒战权的道德涵蕴,尤其忽略了国际战争建制的变革问题。

  第二部分所参照或援用的论证资源,包括罗尔斯的平等自由原则和公民不服从理论,德沃金的平等尊重原则和色情权利论说,当代女性主义者彼此分歧的性别平等论证,以及华瑟的自我保存原则和拒战权利论说等。援引资源的主要判准有两个:切题性与重要性。我发现,若欲探索公民不服从、仇恨言论、色情言论、性交易管制、拒战权利等正义议题,几乎绕不开前述等资源。但各章所提出的论点和判断,却跟他们多有出入。

  在这些尤具争议的正义论辩中,合理的分歧或许在所难免。无论是罗尔斯的平等自由原则,德沃金的平等尊重原则,还是华瑟所引用的自我保存原则,皆属于基本正义原则的建构或提出。从基本正义原则及其演绎,他们论证出某些具政治道德重要性的公民自由。但当伸张某项基本自由(或其他公民自由)的理由,与要求对其设限的理由发生冲突时,究竟孰轻孰重?此类正义论辩正是需要充分展开的。由于支持各项自由的正义理由及其强度不同,一旦发生争议,吾人应有必要针对争议中的某项自由,深入探究正反双方的正义论证及其力道。笔者相信,这不仅适用于基本自由争议,也适用于其他的公民自由及权利争议。

  义战道德论争亦是笔者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小布希政府在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日本国家主义在小泉执政期间的复甦,连同两岸关系中的战争隐忧,都强化了我对义战论辩的研究兴趣。本书共有六章跟战争议题相关,包括第四章与第九章,以及第三部分「战争与正义」的四章。

  在义战研究领域,华瑟《正义与非正义战争》(1977)和罗尔斯《万民法》是我主要的参照对象。尽管他们的哲学取径不同,但都为战争设置了较高的正当性门槛,都反对美国政府动辄以捍卫普遍人权、伸张民主为由发动战争。对罗尔斯而言,只有遭到他国侵略时的自卫,才得构成正义的出战目的;除此之外,人道军事干预唯有在发生极严重的人道灾难时,才得成为正当的最后手段。华瑟的立场与此接近,他强烈质疑所谓的政体改造战争,并主张人道干预仅适用于例外严重的人道灾难。在当代自由主义的义战论辩中,这类「国际容忍」观点经常遭贬抑为重主权而轻人权,或对威权政体过于容忍。但我更同意罗尔斯和华瑟的前述立论及其洞见:战争在其人道代价之外,鲜少是伸张普遍人权或自由民主的有效途径。

  然而,笔者对他们的若干重要论点也有保留。华瑟系从道德相对主义为国际容忍辩护,但本书第十章〈从道德相对主义到国际容忍?〉指出:国际容忍无法建立于道德相对主义。国际容忍伦理以「反侵略」和「紧要人权」作为底线,故唯有自卫或制止极严重的人道灾难,才得构成正义的出战目的。尽管我大体赞同这些主张,但认为道德相对主义并非其适切的论说基础。

  华瑟和罗尔斯痛责美国对日本的政体改造行动,包括无条件投降政策,迫使日本投降的两颗原子弹,乃至战后的美军佔领。他们强调德日截然不同,日军不如纳粹邪恶,故本应施行差别待遇: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有理,佔领改造德国有理,但对日本则否。经过长期反覆的研究与思考,我发现我不完全同意以上观点,于是先后写成了第十一章〈胜利者的正义?美国对日本的政体改造〉和第十二章〈广岛和长崎原爆的义战论辩〉。

  笔者认为,美国对日本的政体改造战争,包括东京审判和军事佔领,的确是一种正当性短缺的「胜利者的正义」。但这既不是因为德日战争罪行的规模有根本区别,也不宜诉诸日军不如纳粹邪恶(华瑟和罗尔斯),更不是日本因「解放亚洲的义举」而无辜受害(日本右翼鹰派)。关键的是,美军行动多方面受制于美国的特殊利益,并非以「促使日本归正」作为主要动机。从这个角度,我对「应差别对待德日」进行商榷,并修正华瑟的政体改造论说。

  第十二章分析广岛和长崎原爆的义战论辩。有别于华瑟和罗尔斯,笔者指出:「不投」原子弹是值得尊敬的道德选择,但亦非道德圆满。「投」直接违逆了「不意图杀害平民」的义战义务;「不投」则相当于可预见地选择了:在日军已造成的上千万平民死难之外,至少还将有数十万亚洲平民丧生。投或不投,都须付出惨重的人道代价。故而,在投或不投的争议之上,吾人更应积极避免此类道德悲剧的重演。

  第十三章〈义战道德与利比亚战争〉以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作为实例,辨析人道干预与政体改造的义战判准。笔者申论:利比亚战争不合乎人道干预原则的基本规定,也未能满足政体改造战争的正当性要件。尽管主战方诉诸人道干预和政体改造说词,但利比亚战争并非人道干预,亦非正当的政体改造,故不具有正义的出战目的。

  《当代正义论辩》针对前述等当代公共争议,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正义议题,并做出带有现实关怀的学理判断。笔者不揣简陋,以求引起更进一步的思考,但盼为公民社会的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社会正义与市场正义

一、当代两种正义视野之争


「社会正义」一词兴起于19世纪,旨在于对主要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进行规范。

普遍选举权在二次战后的逐渐确立,广被视为社会正义的一项胜利。在基本公民权与政治权的保障外,社会正义还意味须调节社经制度,以落实社会权及其他基本的正义要求。包括马歇尔(Thomas H. Marshall)(1950)和罗尔斯(1971)等战后论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社会权与社会正义。马歇尔的公民社会权概念,和1948年联合国〈普遍人权宣言〉关于社会与经济人权的条文,广泛地肯认每位公民、每个人都应享有教育、健康、工作、经济安全、劳动保护、社会扶助等基本权利。此外,对部分社会正义论者来说,大规模的社经不平等亦须得到矫治,因其使生活机会或资源的分配失去了公平性,助长了金钱政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整合。例如,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矫治社经不平等的主要理由包括:维护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促进公平的机会平等;和伸张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Rawls, 1971)。

另一位社会正义论者华瑟则从多元平等的视角,主张建立强有力的福利国家,对政治献金设限,并矫治大规模的经济不平等,以匡限金钱对生活需要、经济安全、政治等领域之不当影响(Walzer, 1983)。

自1970年代起,社会正义的理论与实践引发新一波广泛的争议。在实践面上,随着社经环境的变迁,部分原有的政策工具遭到质疑。在思想层面上,新右派、新保守派、经济自由派、放任式自由派、新古典自由主义者等,亦对社会正义概念提出挑战,其中又以海耶克(Freidrich Hayek)(1976)最为着名。他认为社会正义、社会权、分配正义等概念站不住脚,甚至毫无意义,故主张全盘抛弃之。

在社会正义课题上,当代自由主义者不但缺乏共识,甚至严重分歧。以罗尔斯和海耶克为例。罗尔斯视正义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之德,关切社会基本结构(即主要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是否合乎正义,并主张自由主义应致力实现社会正义;这包括保障平等的基本自由,落实政治公平与机会公平,促进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等。与此大异其趣,海耶克认为自由主义应以维护市场自发秩序为己任,而不该使用社会正义、分配正义此类概念去批判或调节社经事态。这项歧异广被诠释为「社会自由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两种自由主义之争,而在正义课题上,又可界定为「社会正义」与「市场正义」两种正义视野之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拿到《当代正义论辩》的时候,就感觉到一股学术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你知道,台湾在不同时期,对于“正义”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早期的社会改造,到后来的经济发展与公平分配,再到如今对多元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关注,每一次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对正义概念的再审视。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梳理出这些思潮演变的脉络,看看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哪些关键的辩论,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正义的理解。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当下,各种观念碰撞激荡,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站稳脚跟,如何判断是非。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们辨析不同正义理论的优劣,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取向,那简直就是及时雨。我很好奇,它会不会深入探讨一些现实议题,比如世代正义、环境正义,甚至网络空间的公平性?台湾社会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挑战,如果这本书能结合我们的在地实践来展开讨论,那意义就更非凡了。我甚至希望它能引发更多公共领域的对话,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关于我们共同未来的正义讨论中来。

评分

拿到《当代正义论辩》之后,我简直迫不及待地翻开,想要看看它到底能带给我怎样的启发。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触碰到“正义”的边界。有时候是看到新闻里发生的社会不公,有时候是朋友间因为利益分配而产生的争执,亦或是自己面对选择时的内心挣扎。这些点点滴滴,都指向了我们对“什么是公平”、“如何才能更公平”的追问。而这本书,光看名字就给人一种深入肌理的期待。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指“论辩”的核心,这意味着它可能会呈现不同学者、不同学派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我很好奇,这些辩论的核心在哪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分歧,让如此多的智者绞尽脑汁?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精彩的哲学剧,让我们看到那些伟大的头脑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唇枪舌剑?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多元价值共存的台湾社会,这些“当代”的正义理论,如何与我们的在地经验产生真实的互动?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论,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现实时,不再是凭感觉,而是能更有力地去争取和捍卫属于自己的那份正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正义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被挑战、被捍卫、被重新定义的动态过程。

评分

我对《当代正义论辩》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过去在社会运动和公民参与中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每次当我们在为某个弱势群体发声,或者争取某种权利的时候,我们都在implicitly (隐性地) 运用某种正义的尺度。但往往,这些尺度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如何说服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这些问题,都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更扎实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期待已久的“工具箱”。它承诺要探讨“当代”的正义论,这让我觉得非常贴切,因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比如气候变迁下的代际公平、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正义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厘清这些新出现的正义议题,理解不同理论在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时的优势和局限。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常常在传统价值与现代观念之间摇摆,在地方利益与全球趋势之间权衡。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种跨越不同文化和政治光谱的正义视角,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某些时刻感到不公,又该如何寻找更具说服力的论据来推进社会进步,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甚至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让我不仅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主动地参与到这场关于“更好的社会”的讨论之中。

评分

《当代正义论辩》这个书名,光听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学术的庄重和思考的深度。我一直以来都对“公平”和“正义”这样的概念很感兴趣,但往往觉得这些东西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遥远,又或者说,我们只是凭着一种直觉在感受,却很难用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弥合这种差距,它是不是能够将那些高深的哲学理论,用一种相对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这些非专业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经历过经济腾飞的年代,也面对过贫富差距扩大的挑战,我们对“正义”的理解,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本书如果能够梳理出近几十年来,学界在正义问题上的主要进展和争论,比如罗尔斯之后,诺齐克、德沃金、桑德尔等等,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又如何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我特别好奇,书里会不会讨论到“分配正义”之外的其他面向,例如“程序正义”、“身份正义”甚至“环境正义”?这些议题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视野,让我们知道,当我们在谈论正义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正义”的殿堂。

评分

拿到《当代正义论辩》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这下好了,终于有一本书可以系统性地解答我长久以来的困惑了。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关于“社会不公”的声音,但“不公”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理论在支撑?又是哪些理论在反对?我一直觉得,理解这些“论辩”,比单纯地知道一个“结论”要来得重要得多。毕竟,真理往往是在辩论中被发现的。这本书的“当代”两个字,更是让我感到,它不是在回顾历史,而是在直面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比如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全球化下的移民问题、文化多元主义带来的社会张力等等,都对传统的正义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新问题”,看看不同的正义理论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在台湾,我们社会内部的讨论也是非常多元和激烈的,这本书能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理论地图,帮助我们辨识不同立场背后的逻辑,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公共讨论中来?我期待它能够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争论,是如何切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又该如何成为我们追求一个更美好社会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