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一年七月,罗森茨威格的主要着作《救赎之星》刚刚出版,但他认为,公众会发现《救赎之星》十分难读。因此,当出版商邀请他以较为通俗的方式来表述其哲学思想的时候,他愉快地接受了,也写成了此小书。本书旨在说明,经验世界消解于意识过程之中(一般观念论)、由思想和自我推演出万物(费希特)、将思维主体视为某种抽象之物(康德)、「苦恼意识」消失于理性的辩证法之中(黑格尔),这些在罗森茨威格看来不仅仅是哲学的错误,更是整个人的患病。同理,「常识」的应用并不仅仅意味着精神的矫正,而且是整个人之健康的表达。
本书同时收录一篇全面介绍罗森茨威格的生平及思想的文章,好让初次接触罗森茨威格的汉语读者,能全面认识其人其思。
作者简介
罗森茨威格(Franz Rosenzweig, 1886-1929)
德籍犹太神学家、哲学家。早年研究德国观念论,后转向犹太神学,并与着名犹太神学家布伯紧密合作,创办自由犹太学院。后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但患病期间依然坚持写作,直至离世。其代表作为《救赎之星》。
译者简介
吴树博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早期现代哲学,尤以斯宾诺莎哲学为主。着有多篇学术论文。
看到這本《患病的理智和健康的理智:羅森茨威格 救贖之星導論》,腦袋裡立刻浮現出許多過往的閱讀經驗。以前在唸哲學系的時候,雖然接觸過一些存在主義的思潮,但對於像羅森茨威格這樣比較專精的德國哲學家,總覺得隔了一層紗。這次看到有專門針對他的《救贖之星》進行導讀的書,而且還點出「患病的理智」和「健康的理智」這個對比,感覺就很有切入點。 畢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多少都會遇到「理智」受限、甚至失常的時刻,不論是個人情緒的起伏、人際關係的困境,或是更廣泛的社會現象,似乎都與「理智」這個概念息息相關。而「健康的理智」又是什麼模樣?難道只是一種不受打擾的平靜?還是說,它包含了某種主動抵抗、或是與「患病的理智」共存的能力?這本書名本身就拋出了很多讓我思考的空間。 尤其想到「救贖之星」這個詞,就讓人聯想到在黑暗中尋找希望的意象。羅森茨威格在《救贖之星》裡,究竟是如何描繪這種在看似絕望的處境中,尋求生命意義和救贖的可能性的?我很好奇,這本導論會不會用比較貼近現代人經驗的方式,去解釋那些可能比較艱澀的哲學概念。例如,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價值觀多元甚至混亂的時代,要如何去辨識、去建構屬於自己的「健康理智」?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哲學的養分,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時,不至於迷失方向? 我一直對哲學如何能實際應用到生活中感到興趣,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學術的討論。這本書的書名,恰恰觸及了我內心深處的疑問:如何理解我們自身,包括那些看似「不正常」的部分,並進一步尋找一種能夠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安然存在,甚至有所貢獻的「健康」狀態?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們在閱讀羅森茨威格的深刻思想之餘,也能照見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救贖之星」。
评分看到《患病的理智和健康的理智:羅森茨威格 救贖之星導論》這個書名,心裡湧現一股莫名的親切感,彷彿觸碰到某些深埋已久的情感。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我們從小到大,身處一個充滿變動的社會,經歷著價值觀的碰撞與重塑,對於「理智」這個概念,我們或許有著比一般人更複雜的體會。 「患病的理智」,這個詞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困境:當我們因為壓力而失眠、因為焦慮而做出不理智的決定、或者在關係中因為過度糾結而傷痕累累。這些都是「患病的理智」的縮影。而「健康的理智」,又該是怎樣的模樣?它是一種純粹的邏輯運作,還是一種能夠接納自身不完美、並在其中找到平衡的力量? 羅森茨威格的《救贖之星》我雖然還未曾深入閱讀,但一直聽聞其哲學思想的深刻與獨特。這次看到有專門的導論,而且以「理智」作為切入點,我感到非常欣喜。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羅森茨威格關於「救贖」的宏大敘事,與我們這些普通人日常經驗中的「理智」狀態進行連結的。 在台灣,我們面臨著少子化、高齡化、經濟結構轉型等諸多挑戰,這些都會深刻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我們的「理智」。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哲學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在這些外在壓力下,我們內在的「理智」是如何運作的,又該如何去培養一種能夠真正「健康」的「理智」。 我認為,任何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自身,並在困境中找到希望的書籍,都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這本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引導性,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羅森茨威格的「救贖之星」,是如何照亮我們內心深處關於「理智」的課題。
评分剛拿到這本書《患病的理智和健康的理智:羅森茨威格 救贖之星導論》,直覺就覺得,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書。書名裡的「患病的理智」和「健康的理智」,聽起來就充滿了張力,彷彿要引領讀者進入一個關於內心深處的探索旅程。 我常常在想,什麼才是真正的「理智」?在現今這個充滿壓力和不確定性的社會,我們有多少時候,是處於一種「患病的理智」狀態?或許是焦慮、或許是執著,又或許是某種我們自己也無法擺脫的思緒模式。而「健康的理智」又該是什麼樣子?是一種超然物外,還是能夠在紛擾中保持清明?更重要的是,這兩種狀態之間,是否存在著一條可以跨越的橋樑? 羅森茨威格的《救贖之星》,本身就是一部充滿哲思的作品,而這本導論,就像是為我們這些可能對原著感到有些卻步的讀者,搭建了一座易於通行的橋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讀羅森茨威格的「救贖」觀念的,尤其是在「理智」這個框架下去闡述。 在台灣,我們其實也面臨著許多社會轉型和價值觀衝擊,年輕一代在面對學業、職場、甚至情感的壓力時,都可能經歷「理智」上的掙扎。而像羅森茨威格這樣較為深刻的哲學思想,雖然有深度,但有時候對一般讀者來說,會顯得有些遙遠。我非常期待這本導論,能夠以一種更為平易近人的方式,將羅森茨威格的智慧,轉化成我們能夠理解、甚至實踐的力量。 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們釐清,在各種「患病的理智」的表現下,有哪些更深層的原因,又該如何去培養一種能夠讓我們更為從容、更具韌性的「健康理智」。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為我的心靈帶來一場深刻的洗禮。
评分這本《患病的理智和健康的理智:羅森茨威格 救贖之星導論》的書名,一開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身為一個對哲學有興趣,但又常常覺得某些理論過於艱澀難懂的讀者,我特別喜歡這種能夠將複雜概念「具象化」的書名。 「患病的理智」和「健康的理智」,這兩種對比,讓我想起自己在生活中,也曾有過一些「理智」失靈、情緒失控的時刻。那些時刻,就像是被某種不名的力量控制,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卻又身不由己。而「健康的理智」,又該是怎樣的狀態?是能夠時刻保持冷靜客觀,還是說,它包含了某種能夠包容、接納,並從中學習的能力? 羅森茨威格的《救贖之星》一直是我在哲學書單裡,有點想挑戰但又卻步的作品。他的思想體系龐大且深刻,總覺得需要一位好的嚮導才能進入。這本導論,正好扮演了這樣的角色。我特別期待作者是如何解讀羅森茨威格對「救贖」的看法,並將它與「理智」的狀態聯繫起來。 在台灣,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價值觀多元的時代,每個人都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衝擊,也常常需要在各種矛盾的觀念中做出選擇。這無疑會對我們的「理智」造成一定的考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如何去辨識、去培養屬於自己的「健康的理智」。 我尤其對「救贖之星」這個詞感到好奇,它彷彿在黑暗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透過羅森茨威格的哲學,找到在紛擾的世界中,安頓自己「理智」的方法,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顆「救贖之星」。
评分讀到《患病的理智和健康的理智:羅森茨威格 救贖之星導論》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連結到許多過去閱讀的經驗,特別是那些探討生命意義、存在困境的書籍。身為一個長期關心哲學思潮如何在台灣落地發展的讀者,我對於這本書名中的「患病」與「健康」的對比,感到特別有共鳴。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外在環境的壓力、資訊的洪流,常常讓人感到一種無所適從的「患病」感。這種「患病」可能表現在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現狀的不滿,甚至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疏離感。而「健康的理智」,又該是如何的狀態?是能夠完全擺脫這些困擾,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還是說,它是一種能夠與這些「患病」的面向共存,並且找到出路的力量? 羅森茨威格的《救贖之星》是一部相當重量級的哲學著作,要理解其中深刻的意涵,的確需要有足夠的引導。我非常好奇,這本導論是如何將羅森茨威格關於「救贖」的思考,與「理智」的狀態進行連結的。在我們這個強調效率、追求外在成功的社會氛圍下,重新思考「理智」的本質,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尋找「救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患病的理智」所帶來的影響,而是能夠主動地去理解、去轉化。台灣的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在面對多元價值的衝擊時,經常會感到迷惘。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釐清「理智」的界線,並在其中找到一種積極向上、能夠面對挑戰的「健康」力量,那就太有意義了。 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導讀,更能成為我們認識自我、理解世界的一扇窗。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夠有一本書引導我們去深入思考「理智」與「救贖」這樣深刻的議題,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收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