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慰借

宗教的慰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ain de Botto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可以选择不信仰宗教,
却没有人不需要面对生命的终极课题。
狄波顿写下第一本「宗教使用说明书」,
为世人抢救出宗教中美好、动人与充满智慧的元素。

  ★英国週日泰晤士报、亚马逊书店畅销书!欧美及亚洲各国媒体、读者佳评如潮!媒体大亨梅铎极力推荐!

  ★艾伦.狄波顿最新作品,深具争议性与实用性,探讨我们如何能够获益于宗教的智慧与力量——却不必「相信」宗教的任何内容。

  读文学作品,你可以只钻研自己喜爱的少数作家;
  接触宗教,当然也可以只取用对你有用的部分。

  狄波顿甘冒争议,对世人提出大胆的建言:
  无宗教信仰者不须自绝于宗教的一切,
  何不从中取用明智、趣味及抚慰人心的元素,
  为我们平抚生活中若干最顽强也最缺乏关注的苦楚?

  长久以来,非信徒总是必须面对严苛的选择,要不是强逼自己相信许多古怪的教条,就只能放弃各种美妙又抚慰人心的仪式与观念。现在,狄波顿向我们另一种可能:何不把宗教视为一种实用之物,看我们可以如何欣赏宗教中有价值的美好事物,并借此获得最大的益处。

  宗教善于发展组织、凝聚社群、抚慰人心;宗教有优美的音乐、艺术、建筑和仪式。身为非信徒的狄波顿主张,我们可以向宗教学习各种洞见,包括:

  .建立社群意识
  .维系人际关系
  .减轻嫉妒与不如人的感受
  .逃离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媒体世界
  .出外旅游
  .从艺术当中获得更多
  .打造更能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新式企业

  本书有别于一般的宗教信仰论战,在价值多元、信仰薄弱的年代,强调人可以不被宗教的教义与成规所束缚,只要积极汲取其中有用的洞见和慰借力量,将可为心灵找到出路与自由。

作者简介

艾伦.狄波顿 Alain de Botton

  英国最具特色的才子作家、哲学家、制作人。

  1969年生于瑞士苏黎世,在瑞士和英国两地受教育。通晓法文、德文、拉丁文及英文。现居伦敦。

  18岁入剑桥大学历史系。23岁发表处女作小说《我谈的那场恋爱》大放异彩,畅销200万册;25岁入围法国费米娜奖;27岁完成惊世之作《拥抱似水年华》;31岁出版《哲学的慰借》,以古老的欧洲智慧为现代人疗伤;33岁带着满腹诗书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开讲《旅行的艺术》;37岁用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让《幸福建筑》颠覆我们对建筑的既定看法,并提出「生活建筑」(Living Architecture)计画,邀请世界知名建筑师参与设计,为大众带来现代建筑的独特体验。2009年以其成果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任命为荣誉院士。2011年获选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

  狄波顿在作品中探讨现代生活的各种面向,并多次参与BBC等媒体的纪录片拍摄,以极富风格的精采创作,向大众指出哲学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近年更参与创办了「人生学校」(www.theschooloflife.com),实践他理想中的大学:以文化的功能协助一般人得到生活的方向感与人生智慧。

  狄波顿才气横溢,文章智趣兼备,不仅风靡英伦,全球各国更争相出版他的作品,目前已有二十多国语言的译本。书评人康纳立(Cressida Connolly)赞叹狄波顿是「英国文坛的奇葩」,葛雷兹布鲁克(Philip Glazebrook)则认为:「这种奇才作家,恐怕连扫帚的传记都写得出来,而且这柄扫帚在他笔下绝对是活灵活现的。」知名旅行作家莫里斯(Jan Morris)更说:「我真怀疑狄波顿这辈子有没有写过一句乏味的句子。」

  个人网页:www.alaindebotton.com

  狄波顿作品:《哲学的慰借》《我谈的那场恋爱》《爱上浪漫》《吻了再说》《拥抱似水年华》《旅行的艺术》《我爱身分地位》《幸福建筑》《机场里的小旅行》《工作!工作!》《宗教的慰借》。

译者简介

陈信宏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曾获全国大专翻译比赛文史组首奖、梁实秋文学奖及文建会文学翻译奖等奖项,目前为专职译者。译有《幸福建筑》《我爱身分地位》《哲学的慰借》《好思辩的印度人》《机场里的小旅行》《工作!工作!》《宗教的慰借》(先觉出版)、《幸福的历史》《101个两难的哲学问题》(究竟出版)、《最后的演讲》(方智出版)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各界佳评

一 毋需教条的智慧
二 社群意识
三 仁慈
四 教育
五 温柔抚慰
六 悲观
七 观点
八 艺术
九 建筑
十 体制

推荐序 廿一世纪,宗教哲学可以更自由自在 蔡诗萍
推荐序 宗教有大用 南方朔
推荐序 到教堂上一门人生课 褚士莹
推荐序 在生命解答的追寻中,思考宗教 谢哲青
推荐序 回归信仰的根本 索非亚

译者后记 陈信宏

图书序言

毋需教条的智慧
我成长在一个坚信无神论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是世俗犹太人,认为宗教信仰和耶诞老公公属于同一等级的童话故事。记得有一次,我爸爸为了破除我妹妹认为宇宙中可能有一位神隐遁在某个角落的信念,竟然辩驳得她哭了出来。当时她才八岁而已。我父母如果发现他们的社交圈里有人暗中抱持宗教情怀,就会开始以同情的眼光看待对方,彷彿对方罹患了某种退化性疾病,而且从此再也不认为这个人的意见有任何可取之处。

尽管我深受父母的影响,却在二十五岁前后经历了一段对于无神论的信仰危机。此一信念的动摇首先来自于聆听巴哈的清唱剧,接着又因欣赏贝里尼的圣母画作而更加强烈,最后更因接触禅宗寺院的建筑而几乎导致我的无神论信念彻底破灭。不过,我却是直到我父亲去世几年之后--他下葬于北伦敦威尔斯登的一座犹太墓园里,坟上还矗立着一块希伯来文墓碑(耐人寻味的是,他竟然没有在生前预做较为世俗的安排)--才真正开始面对内心的矛盾,认真检视我对自己从小被灌输的那些教条所抱持的疑虑。

我认定上帝并不存在的信念从来不曾动摇,我只是认为自己也许可以设法一方面与宗教来往,同时又不必对其超自然的教义内容照单全收--说得抽象一点,就是找出一种方式来思考神父,又不至于对我回忆中的父亲造成任何不敬--而且这样的想法令我深感获得解放。我明白到,虽然我对死后世界或天上神祇的理论深感抗拒,却不表示我就必须扬弃宗教的音乐、建筑、祈祷、仪式、节庆、圣殿、朝圣之旅、聚餐,以及装饰精美的经书。

说来实在不公平,有不少惯例和观念只因带有尼采所谓的「宗教的臭味」,就受到无神论者的强烈排斥,以致世俗社会因为欠缺这些事物而不免贫乏。我们都对「道德」一词深感恐惧,一听到别人讲道就恼怒不已,更坚决认为艺术不该背负道德使命或者以激励人心为务。我们不从事朝圣之旅,不兴建寺庙,也没有表达感恩的机制。对于自视甚高的人士而言,阅读励志书籍俨然是一种荒谬的行为。我们抗拒心灵的锻鍊,彼此不认识的陌生人也极少一同歌唱。我们被迫做出这种痛苦的抉择:要不就必须信奉世界上存有无形神灵的古怪观念,不然就必须彻底扬弃各种足以抚慰人心、细腻巧妙或者纯粹具有迷人色彩的宗教仪式,而且世俗社会里也很难找到足以相提并论的事物。

由于我们放弃了这么多,宗教因此得以将若干理当属于全人类所有的经验领域据为己有--而且我们也不该羞于将这些经验重新挪移到世俗范畴中。早期的基督教本身就非常善于挪用别人的良好观念,积极吸纳无数的异教仪式,结果当今的无神论者竟误以为这些仪式乃是专属基督教所有而避之唯恐不及。新兴的基督教信仰接收了隆冬的节庆,将其重新包装为耶诞节。基督教也吸收了伊比鸠鲁的哲学社群理想,将其转变为修道院的生活方式。此外,在古罗马帝国的城市废墟里,基督教更肆无忌惮地占据原本为了异教的英雄与题旨而兴建的庙宇。

无神论者面临的挑战,就是该如何翻转这种宗教殖民现象:如何将遭到宗教攫取的观念与仪式从这些宗教体制当中抽取出来。举例而言,耶诞节许多最吸引人的特色其实都与基督诞生的故事无关。耶诞节的主旨在于同胞情谊、欢乐喜庆以及大地更生,而这些精神的出现时间都远早于基督教为耶诞节所设定的情境。我们的灵魂需求随时都可以摆脱宗教为其染上的色彩--矛盾的是,我们通常必须透过研究宗教,才能重新发现及重新表达这些需求。

接下来,本书将尝试解读宗教信仰--以基督教为主,犹太教与佛教为辅--盼能借此获取少许对世俗生活有所助益的洞见,特别是在有关群体生活以及心灵和肉身苦难方面。本书的基本论点并不是说世俗主义是错的,而是我们迈向世俗化的方式经常不尽理想--我们为了摆脱不切实际的观念,却矫枉过正,而一併放弃了宗教信仰中若干最有用也最迷人的部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