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类历史上也许是最为神奇的一个历史现象,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都不合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尽管前面已经有了俄罗斯「十月革命」的成功案例,但中国革命的历程又显然与俄罗斯大不相同。
但不管怎么说,阶级这一概念的普遍适用,以及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残酷现实,还是给了那些想改变中国的「五四传人」以空前强大的理论武装。
马克思的学说到底在哪些方面暗合了中国革命的需要?就现代性这一总体背景而言,我们今天又该作何反思?
作者简介
陈家琪
出生于中国西安市,所谓的「老三届」加「新三届」:文革开始时是为高中学生,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是为武汉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68年下乡插队,后招工在某监狱充任管教干部,书写各种教案及有关公文,其间曾发表过剧本,想通过写作改变命运。1981年毕业后即在高校任教,现为中国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挂名系主任,兴趣广泛,关注问题很多,出版学术专着及论文集十本,发表论文百余篇,很想通过自己的记忆、描述、论证、想像、推测来记录自己所经历的这个时代及所想到的问题。
最近在書架上發現一本《幽靈再現:馬克思及其主義的前世今生》,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感到相當有興趣。它的「幽靈再現」四個字,彷彿在暗示著,馬克思這個名字,以及圍繞著他的思想體系,並非如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已經被歷史的洪流沖刷得消失無蹤。相反的,它可能如同一個盤旋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幽靈」,在不同的時刻,以不同的形態,重新現身,引起人們的關注與討論。而「前世今生」的標示,更是讓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來梳理馬克思思想的發展脈絡。 台灣在這幾十年來,經歷了經濟奇蹟,但也伴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勞工權益的爭議,甚至是在青年世代中蔓延的焦慮感。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人們對於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以及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自然會有更深刻的思考。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馬克思早期的思想,如何影響了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又在他過世後,他的理論是如何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被不同的政治力量所詮釋、應用,甚至是被極端化?我很想知道,作者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和爭議,以及它為何至今仍能引發如此強烈的辯論。這種「幽靈」式的存在,究竟是思想本身的韌性,還是現實社會無法迴避的矛盾所催生的?
评分對於「馬克思主義」這個詞,很多時候會讓人聯想到一些既定的框架,像是共產主義、計畫經濟,甚至是某些政治運動的符號。但《幽靈再現》這個書名,卻用「幽靈」來形容,這本身就帶著一種超脫、一種陰鬱、又帶有一絲神秘的意味。難道說,馬克思的思想,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般,有著清晰的起點與終點?而是像一個在歷史深處遊蕩的「幽靈」,時不時地現身,在不同的社會危機與思想論戰中,留下它難以磨滅的痕跡?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或許會從一個批判性的角度,去檢視馬克思主義是如何被後人闡釋、改造,甚至是被扭曲的。 尤其是在當代資本主義不斷演進,金融危機、數位科技對勞動市場的衝擊、全球化帶來的 M 型化社會等等現象,都讓許多人重新開始審視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揭示的剩餘價值理論、異化勞動等概念,是否依然具有穿透性的力量?這本書是否會嘗試去連結這些經典理論與當前的社會現象,提供一種新的解讀方式?我對於作者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的「幽靈」形象很感興趣,它究竟是指思想的生命力,還是指其難以被完全克服的影響力?這種描繪,似乎暗示著一種複雜的、非線性的歷史進程,而非單純的理論傳承。
评分拿到《幽靈再現:馬克思及其主義的前世今生》這本書,第一眼被吸引的就是它的標題。這個標題充滿了詩意,也帶有一種深刻的歷史感。「幽靈再現」幾個字,立刻勾勒出一種意象:那些看似已被時代淘汰的理論,或是在特定歷史階段被壓抑的思想,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浮現,甚至影響著當代人的思維。而「前世今生」,則明確地指出了本書的結構和主旨,它不僅要回顧馬克思思想的起源,更要追溯其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以及在當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台灣的社會,歷經了戒嚴時期對思想的嚴格管控,也見證了民主化之後,各種思潮的湧現與碰撞。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某些觀點,例如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社會不平等的揭示,其實一直都在不同層面被討論,只是有時候是被隱晦地,有時候是被直接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加學術、更加客觀的視角,去梳理馬克思思想在世界各地的傳播路徑,以及它如何被不同文化的背景所吸收、轉化,甚至是被貼上標籤。特別是,它能否幫助我們理解,為何在某些時期,某些資本主義社會,也會出現對馬克思思想的重新關注?這種「幽靈」的「再現」,究竟是源於理論本身的生命力,還是因為現實社會的某些問題,使得馬克思的診斷,再次顯得具有預見性?
评分最近看到這本《幽靈再現:馬克思及其主義的前世今生》,我對於「前世今生」這個詞,立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讓我聯想到,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馬克思的理解,可能比較片面,或許停留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是某種特定的政治宣傳。但「前世今生」的說法,暗示著一種更為宏觀的歷史視野,去追溯馬克思思想的起源,以及它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中的傳播與變異。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馬克思的哪些思想,在當時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又有哪些思想,是後人為了適應特定社會需求而建構出來的? 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於「幽靈」的描述,是怎樣的一種意涵。是指馬克思的思想,如同幽靈般,雖然被看似埋葬,卻總能在關鍵時刻「再顯」?還是指馬克思主義本身,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留下了一種難以擺脫的「陰影」,不斷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和社會行動?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前世」,也就是它在歐洲的思想土壤中的形成,以及「今生」,也就是它在不同國家,尤其是在亞洲的傳播與實踐,這兩者之間的聯繫與斷裂,我想會是相當有啟發性的。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個比較系統性的框架,幫助我們梳理這複雜的脈絡,而非僅僅停留在零散的片段?
评分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題為《幽靈再現:馬克思及其主義的前世今生》的書,光是書名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這幾年,無論是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動,或是社會上對於貧富差距、勞動剝削的討論,似乎都讓馬克思這個名字又重新浮現,彷彿他所提出的理論,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有著意想不到的「幽靈再現」。我尤其對「前世今生」這個詞感到興趣,這意味著作者不只是要介紹馬克思的生平思想,更會深入探討這些思想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演變、被解讀、被誤讀,以及在當代社會為何會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台灣這幾十年來,經歷了快速的經濟發展,也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階級意識的議題其實從來沒有真正消失。然而,許多時候,我們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可能停留在教科書式的、或是某種單一的、甚至是被簡化的印象。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它或許能提供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細膩的視角,去理解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個僵化的思想體系,而是一個不斷與現實互動、不斷被詮釋的活潑論述。我期待作者能夠細緻地梳理馬克思思想的源流,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到他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再到他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同時,我也很好奇,這些思想在傳入中國,特別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又產生了怎樣的轉化與迴響?這其中的歷史脈絡,我想會是閱讀這本書時的一大看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