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Stern
图书标签:
  • 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哲学
  • 德国哲学
  • 现象学
  • 辩证法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形而上学
  • 逻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一切起源。

-马克思

  《精神现象学》出版于一八七○年,为黑格尔代毕生表作,是黑格尔进入思想「成熟期」的着作,是所有研读当代哲学的人们都无法忽视的环节,同时也是了解黑格尔思想体系必读的一本书。但无论它的地位有多重要,对于大部份的读者而言,它也的确是一本入门门槛极高的哲学书,在没有解说、导读的情况下,要读懂书的内容往往非常困难。

  本书作者为黑格尔专家,他仔细地讨论了其思想的核心,并介绍他的生平,从客体、主体、理性、精神与宗教等几个角度,带领读者进入黑格尔的世界。

本书特色

  本书为「经典哲学名着导读」书系的第六本书

作者简介

罗伯‧史登 Robert Stern

  毕业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目前任教于薛佛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十九世纪后的哲学史、当代知识论、形上学、美学与政治哲学,但特别专注于黑格尔研究。出版过多本相关着作,包括《黑格尔、康德与物的结构》(Hegel, Kan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Object)、《黑格尔形上学》(Hegelian Metaphysics)等书。

译者简介

林静秀

  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历任国立联合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中山大学哲学所博士后研究员、中原大学宗教所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视觉艺术学系兼任助理教授与淡江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着有《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主体的被动构成:梅洛庞蒂与拉冈论身体的欲望辩证》。

周志谦

  出身底层社会,目前就读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班。主要兴趣为法国精神分析理论与德国诠释学。目前任职精神分析图书典藏计画图书助理(1/3~3/3),主要负责德文与法文的分析理论与临床书目。

《逻辑学》 作者: G.W.F.黑格尔 译者: 庞景仁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9年6月(修订版) ISBN: 978-7-101-13758-5 页码: 750页 --- 内容简介: 《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通常被视为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整个哲学体系的奠基之作与理性思想的纯粹形态,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宏大、最晦涩也最具影响力的巨著之一。这部作品并非简单地是对传统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梳理或修订,而是对“绝对精神”(Absolute Spirit)概念展开的系统性、内在性的自我运动的哲学考察,旨在揭示思维(或理念/概念)自身如何按照其固有的必然性展开、否定自身并最终达到自身同一性的全部过程。 本书结构宏大,分为三卷:主观逻辑(Subjective Logic)、客观逻辑(Objective Logic)和绝对理念(Absolute Idea)。这三卷构成了黑格尔“三大科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逻辑开端。 第一卷:主观逻辑(理念的思维) 主观逻辑是关于“理念”的开端,探讨的是概念(Begriff)在自身内部的运动和规定性。黑格尔认为,逻辑学的真正起点不是孤立的判断或推理,而是最抽象、最空泛的“有”(Being)。 A. 存在论(Being): 这一部分考察了最直接、未加规定的“有”。黑格尔论证道,当我们将“有”完全抽离一切规定性时,它便与“无”(Nothing)无法区分。因此,“有”在纯粹的抽象中必然地向“无”转化。这种相互渗透和转化,构成了“变易”(Becoming)。变易是“有”与“无”的统一,是第一个具体的、运动着的逻辑规定,标志着思辨过程的真正开始。 B. 规定性与有限性(Quality and Essence): 从变易出发,逻辑进入对“质”(Quality)的考察。质是规定性(Determinate Being),是使“有”区别于其他“有”的内在规定。然而,任何质规定都必须以其对立面为前提。这引出了黑格尔著名的“本质”(Essence)概念。本质是“有”的内在统一,是关于“有”的“反思规定”(Reflected Determination)。黑格尔细致地剖析了本质的三大范畴:同一性、差异性、对立性(即同一性、差异与矛盾)。 C. 概念(Concept): 主观逻辑的高潮是“概念”的出现。概念是统一的、内在的、自我反思的规定。它标志着思维从客观的对象性规定回到主体性本身。概念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这三个要素的统一。至此,主观逻辑完成了对纯粹思维形式的纯粹探讨,为后续的客观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卷:客观逻辑(理念的对象性) 客观逻辑是关于“对象性理念”(Idea in its Objectivity)的展开,即理念在作为外在的、独立于思维的自然界中的呈现。黑格尔在此重新考察了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的范畴,但这次它们不再是主观思维的规定,而是自然界所体现的客观规律。 A. 客观的理念(Objective Idea): 客观逻辑始于对“理念”的整体把握。理念作为对象性的存在,首先表现为“机械性”(Mechanism),这是物质相互外在关联的逻辑。其次是“化学性”(Chemism),这是物质内部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的统一。 B. 实体与现象(Substantiality and Appearance): 机械性和化学性最终导向了“目的论”(Teleology)。目的论是关于目的和手段关系的考察,是理念试图在自然界中实现自身统一的尝试。黑格尔分析了自然界中的目的性,指出自然界是理念的“异化”(Alienation),它在运动中试图克服自身的僵化和外在性,最终要回归到思维的主体性中。 第三卷:绝对理念(理念的回归与完成) 绝对理念是逻辑学的终点和黑格尔哲学的中心。它标志着理念完成了从纯粹抽象思维(主观逻辑)到外在自然存在(客观逻辑)的旅程,现在又以“自身认识”的方式回归到自身,实现了认识与存在、思维与自在之物的完全同一。 A. 理念(The Idea): 绝对理念是理念的统一体,它包含着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全部辩证运动。这一部分以辩证法自身为研究对象,探讨理念如何通过认识活动来认识自身。 B. 理念的认识(The Idea in Cognition): 绝对理念的展开涉及认识论的三个阶段: 1. 客观的认识(Objective Cognition): 理念通过直观(Intuition,即艺术、宗教的范畴)来把握自身,此时认识的对象仍然具有某种外在性。 2. 现象学(Phenomenology in Logic): 理念通过表象(Representation,即宗教的思维形式)进行反思,试图将直观的认识提升到更普遍的层面。 3. 绝对知识(Absolute Knowing): 理念最终通过概念(Concept,即哲学的纯粹思维)来把握自身。在绝对知识中,主体(认识者)与客体(被认识者)的界限完全消融,思维完全理解了自身存在的必然结构和运动规律。 《逻辑学》是理解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特别是其宏伟的《精神现象学》和《哲学全书》)的钥匙。它以一种极其严谨和动态的方式,展示了思维的“骨骼结构”,即从最简单的“有”到最复杂的“绝对知识”的必然展开序列,是人类理性试图把握自身终极实在的巅峰之作。它对概念的生成、矛盾的解决以及历史性思维的结构奠定了深远影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和谢词  
导论
缩语表

第一章 脉络中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及其时代
黑格尔生平与着作中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系统
《精神现象学》的角色
序言和导论

第二章 客体的辩证
感觉确定性
知觉
力和知性
朝向自我意识蜕变

第三章 主体的辩证
主人与奴隶
斯多亚学派、怀疑论和不快意识

第四章 理性的辩证
理性主义和观念论
观察理性
活动理性
实践理性

第五章 精神的辩证
真实的精神:伦理生活
自我异化的精神:文化
确立自身的精神:道德

第六章 宗教的辩证
自然宗教
艺术形式中的宗教
启示宗教

第七章 辩证的哲学
绝对认识
结论

进阶阅读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一个伟大的人注定是要到最后才有阐释他的必要」(NA:574),写下这句足以作为格言的声明,不知道黑格尔想的是自己还是别人:但是无疑的这句话可以适用在他身上,阐释的必要性直到现在仍然存在。黑格尔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对我们身处的时代持续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了解自身,就必须去掌握他的思想,更新对他的理解。

  本书在致力于将《精神现象学》的光照释放出来,帮助那些第一次碰触这本着作的人,可以在这个「迷宫」中找到些东西。因此我尽可能的使我的注释简单明了,尽可能的使之紧扣文本。当然如同黑格尔所预见的,围绕在《精神现象学》旁已经形成丰富的诠释传统,特别是从三○年代开始,但是我因为篇幅和可读性的缘故,不可能在细节中批判性的提及这些诠释,所以我提供註解和进阶阅读作为补充。我也预设我的读者主要会是使用英语的人,所以我提供的是标准版英译本,当然必要的时候我会尽可能的予以修正(进一步的细节详见参考书目)。

  我在这个计画上获得许多人的协助。首先我要感谢Tim Crane 和Jo Wolff邀请我参与这个计画(甚至愿意等待我有余裕)。还要特别感谢Sheffield大学的职员和研究生,他们参与《精神现象学》的读书会,阅读我的注释草稿,让我的思绪和写作可以获得澄清:Leif Wenar, Dominique Kuenzle, Mark Day, 和Kathryn Wilkinson在这方面特别帮助我许多。我也要特别感谢我那两个《精神现象学》课程的修课学生,他们成为这本书的读者接受度受试对象。还有一些人多次提供我批评和指教包括:Gary Browning, Matthew Festenstein, Terry Pinkard, Nicholas Walker, Robert Wokler, 和Heather Worden。我也要特别向草稿的读者致意:Fred Beiser, Stephen Houlgate, Ken Westphal, 和Jo Wolff,他们提供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批评,帮助改善最后的成书(当然我们之间并没有对与这里出现的诠释达到共识,因此他们无须对于本书的观点负责)。最后是Routledge出版社提供编辑方面相当大的支持,Muna Khogali 和Tony Bruce全程都非常有效率的工作给我很大的帮助。

  黑格尔可能预见他的着作具有引发阐释的驱动力量;当然他也预见当中的危险,他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曾经强调公正不阿的阐释是何其的困难:

  这个对于目的或结果的关注在于,对不同的思想家作出区别和判断,相较于它看起实际上是轻松多的工作。与其说这样的工作在涉入真正的议题,不如说这样的活动永远都会远离超出;与其说这样的工作在投入,不如说会当中失落,这种认识永远会把握到新东西;本质上会被自身所佔据,而不会被真正的议题所佔据,不会对之屈服。也就是判断事物具有实体的价值是相对容易的工作,理解它会是相对困难的工作,而在特定的描述中要融合判断与理解会是当中最困难的工作。 (PS: 3)

  作为曾经遭受过很多肤浅批判的思想家,黑格尔早已预料到人们宁愿去攻击他,而不会大费周章的去全面了解他;并且我在个人的经验中也发现到,他是对的,的确在「所有事物当中最困难的」莫过于去作这个必须要作的注释,也就是「在特定的描述中要融合判断与理解」(并且,我的例子又是在一有限的范围)。我很感谢我的家人(包括新成员在内),有他们的支持让这个艰鉅的工作变得轻松许多。

  作者和出版社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慷慨允许引用:G.W.F. Hegel,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Oxford University, 1977.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像是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披上了一层引人入胜的外衣。台湾的哲学读者群体,很多都有着对西方经典哲学系统学习的渴望,但往往受限于语言和阐释的难度。《精神现象学》更是其中的翘楚。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扮演一个“翻译者”和“向导”的角色,它不是简单地复述黑格尔的论述,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其思想的骨架和精髓。我特别期待它能展现黑格尔如何从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出发,一步步走向绝对知识的宏大叙事。这本书会不会从“现象”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精神”的内在逻辑?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有力的论据和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把握住黑格尔思想的核心,而不至于在庞杂的体系中迷失方向。

评分

初见《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这个书名,我的第一个联想便是它所承载的哲学重量。在台湾的学术界,黑格尔总是被提及,但真正能深入理解《精神现象学》的,大概还是少数。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打破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形象,让我看到黑格尔思想与我们现代人生活之间的潜在关联。是不是说,他所描绘的“精神”的运动,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经历挫折、反思、超越的过程?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扬弃”(Aufhebung)这个核心概念,它如何在历史发展和个人意识的形成中发挥作用。它会不会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甚至可能是一些来自台湾本土哲思的对照,来展现黑格尔思想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哲学并非仅仅是书斋里的思考,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处境和历史的进程。

评分

书名《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本身就带着一种神圣的重量,让我在翻开它之前,内心就充满了敬畏与好奇。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从小接触过不少哲学启蒙的读者,对于黑格尔,我一直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他的名字像一块巍峨的山峰,象征着西方哲学的宏伟与深邃;陌生,则是因为《精神现象学》那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总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明灯,试图照亮那片我一直想探索却又迷雾重重的领域。我期望它能为我揭示黑格尔思想的脉络,尤其是那部被誉为“思想的史诗”的《精神现象学》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意识、自我意识乃至于绝对知识的宏伟体系的。它会不会像导游一样,引领我穿越那些晦涩的词语和复杂的概念,让我得以窥见黑格尔思想的精髓,理解他如何看待人类精神的演进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平易近人的解读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黑格尔思想的魅力,而不是仅仅被那些艰深的术语所淹没。

评分

坦白说,《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学生时代对于哲学理论的无限遐想,也伴随着一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台湾,我们对于西方哲学大师的讨论从未停歇,但《精神现象学》总像是一本被供奉在神坛上的经典,让普通读者难以接近。这本书,我更期待它能是一座桥梁,连接起黑格尔那深邃的思想殿堂和我们日常的理解能力。它是否会从“现象”的具体表现入手,一步步揭示“精神”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黑格尔如何将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他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让我看到黑格尔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思想史,并且在今天依然具有警示或启迪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让我立刻想到了大学时代那段令人头疼的哲学启蒙。那时候,黑格尔的名字总是伴随着“绝对精神”、“辩证法”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词汇。《精神现象学》更是被视为哲学界的“珠穆朗玛峰”,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攀登。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对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概念产生了新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或许是更具启发性的解读,让我能够重新审视黑格尔的哲学。它是否会强调《精神现象学》在构建现代意识形态中的关键作用?或者,它会侧重于揭示黑格尔思想的逻辑严谨性,以及如何通过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黑格尔的哲学在后世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以及它在当代哲学思考中依然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