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

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dward W. Said
图书标签:
  • 爱德华·萨义德
  • 后殖民主义
  • 文化研究
  • 政治理论
  • 访谈录
  • 中东研究
  • 知识分子
  • 权力关系
  • 文化批评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新增订版,增修2005年至今〈萨依德专书书目提要〉以及〈萨依德年表大事记〉。
  ◎本书荣获2006年金鼎奖一般图书最佳翻译人奖

  萨依德「在各个领域挑战并刺激我们的思考方式」。本书集结近三十年来对萨依德深入浅出的访谈,透过访者的精辟提问,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萨氏对知识分子、政治、文化与文学等议题尖锐批判态度背后的深刻思维。

  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Said)是当今国际上举足轻重的文学学者暨文化、政治批评家,也是当代西方知识界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1978年他以《东方主义》一书引起广泛瞩目,成为后殖民与后现代主义论辩先锋。萨依德一生着述不辍,焦点扩及政治观察、文化批评,甚至音乐述评等范畴。

  在本书具代表性的三十篇访谈中(遍及欧洲、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世界、以色列、美国以及附录一篇译者的访谈),萨依德讨论了欧美学术与知识界的状况,巴勒斯坦的处境、波湾战争、以色列、奥斯陆和平协定、伊斯兰和检查制度、海珊,以及国家认同的理念。

  同时也谈及批评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他如何写就《东方主义》一书,以及是什么成就了音乐表演等问题。也谈到了他对钢琴家顾尔德、哲学家维科、文学家康拉德、文学理论家阿多诺等的热情。

  在这繁浩的论述中,萨依德总是慨言知识分子的敏锐及正直。与他的学术论述相较,这本访谈集以更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了其理念的演进过程,也为他的人生成就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註脚。

  本书编者薇思瓦纳珊教授(Gauri Viswanathan)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又一杰出教授,追随萨依德多年,本身学问亦早成一家。

  中文翻译及评论由中央研究院单德兴教授执笔。单德兴教授与萨依德相互问学多年,对其立论、治学均有专精了解,本书由其迻译,堪称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艾德华.萨依德(Edward W. Said,1935-2003)

  1935年11月1日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国就学,取得哈佛大学博士,1963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萨依德着作等身,其中以《东方主义》(Orientalism, 1978)闻名遐迩,为当代举足轻重的文学学者暨文化批评家,尤其对于后殖民论述的建立与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并以知识分子的身分投入巴勒斯坦政治运动,其学术表现和政治参与都引人瞩目。本书精选萨依德近三十年接受世界各地人士访问的纪录,相较于其他论述,对其学思历程有最完整的呈现。2003年9月25日萨依德病逝于纽约,享年67岁。

译者简介

单德兴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博士(比较文学),现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暨《欧美研究》主编,曾任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理事长与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柏克莱校区)、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英国伯明罕大学访问学人及傅尔布莱特资深访问学人,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国立交通大学外文研究所兼任教授,静宜大学英文研究所兼任讲座教授,三度获得行政院国科会外文学门杰出研究奖,以及第五十四届教育部学术奖,第六届梁实秋文学奖译文组首奖,第三十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着有《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反动与重演:美国文学史与文化批评》、《越界与创新:亚美文学与文化研究》、《翻译与脉络》、《萨依德在台湾》等,译有《英美名作家访谈录》、《美国梦的挑战:在美国的华人》、《知识分子论》、《禅的智慧》、《格理弗游记》、《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等近二十种专书,并出版访谈集《对话与交流:当代中外作家、批评家访谈录》及《与智者为伍:亚美文学与文化名家访谈录》。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文学、亚美文学、翻译研究、文化研究。

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 图书简介 一、 作者与背景:思想巨匠的时代回响 《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汇集了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爱德华·W·萨依德(Edward W. Said)在不同历史时期接受的深度访谈。萨依德不仅是文学批评家,更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的思想跨越了文学、政治学、文化研究、中东研究等多个领域。本书通过访谈这一独特形式,立体地呈现了萨依德早年求学经历、思想形成的关键节点,以及他如何将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的历程。 访谈录横跨了从冷战高峰到“后9·11”时代的全球变局,记录了萨依德对西方霸权、东方主义的批判,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他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深刻反思。这些对话不仅是萨依德个人思想的梳理,更是一部观察近半个世纪全球地缘政治、文化权力结构变迁的微观史。 二、 核心主题的深度剖析 本书的访谈内容围绕萨依德理论体系的几大支柱展开,每一部分都深入挖掘了其核心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1. 东方主义的解构与批判 访谈详细阐述了萨依德的划时代著作《东方主义》的诞生背景和引发的巨大争议。他坦诚地讨论了“东方”如何在西方话语体系中被建构、被想象,以及这种文化建构如何为殖民统治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支撑。访谈者引导萨依德辨析了“东方主义”与“东方学”、“东方主义”与个人偏见之间的区别,深入剖析了东方主义的结构性特征——即通过二元对立(西方/东方、理性/感性、进步/落后)来巩固西方中心主义的权力基础。他特别强调了语言、文本和知识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知识本身即是权力运作的工具。 2. 知识分子的角色与伦理责任 萨依德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局内人中的局外人”。访谈集集中探讨了他对知识分子角色的界定。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拒绝成为权力附庸,必须敢于质疑主流叙事,敢于为被边缘化和被压迫的群体发声。他批评了那些沉溺于象牙塔、对现实政治保持沉默的“学院派”学者。萨依德认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于“对抗性”(Contestation),即在现有权力结构中制造裂痕,引导公众进行批判性思考,尤其是在涉及身份、国土和正义的议题上。 3. 文学批评与政治的交汇 访谈深入探讨了萨依德如何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来分析非文学文本,如政治宣言、历史叙事和新闻报道。他阐释了“世俗性”(Secularity)的概念,即如何将文本置于其历史、社会和政治语境中进行解读,揭示其潜在的意识形态编码。关于他对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等作家的分析,访谈追溯了他如何从看似纯粹的文学文本中,剥离出殖民心态和文化霸权的残余影响。 4. 持续的巴勒斯坦问题 萨依德的身份认同与巴勒斯坦问题密不可分。访谈集记录了他对流亡、身份认同和民族自决权的思考。他坚决主张巴勒斯坦人民拥有与其犹太邻人平等的权利,并批判了国际社会在处理该问题时的双重标准。这些对话不仅充满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体现了他作为流亡者对故土和公正的坚定承诺。他探讨了流亡状态(Exile)作为一种普遍的现代经验,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写作方式。 三、 访谈风格与文学价值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内容的深度,也在于访谈本身的质量。这些对话往往是即兴的、充满激情的,并体现了萨依德独特的辩论风格——清晰、犀利、充满古典的修辞力量。 访谈录中穿插着萨依德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的热爱,以及他对文化品味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看法。他坦言,音乐和阅读是他对抗政治压力的重要避难所,这使得访谈内容富有层次感,避免了纯粹政治论述的枯燥。 通过不同的访谈者——有的是长期合作的学者,有的是新兴媒体的记者——萨依德的观点在不同侧重点上被反复审视和深化,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这位复杂思想家思想全貌的丰富视角。 四、 历史定位与当代意义 《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是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和当代批判理论不可或缺的文献。它记录了一位学者如何以其毕生精力对抗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并为全球南方和边缘群体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在当前文化身份冲突加剧、信息茧房日益固化的背景下,萨依德对“清晰地思考,勇敢地发声”的呼吁,仍具有极其迫切的现实指导意义。本书是献给所有关注知识、权力和文化之间复杂张力的读者的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论
对话.交流.反思──萨依德谈论萨依德  单德兴
前言 萨依德
绪论 薇思瓦纳珊

第一部 表演与批评
第一篇 开始
第二篇 在西方的阴影下
第三篇 重叠的疆城:世界、文本与批评家
第四篇 处于公众生活十字路口的文学理论
第五篇 批评、文化与表演
第六篇 批评与政治的艺术
第七篇 野兰花与托洛斯基
第八篇 文化与帝国主义
第九篇 《东方主义》及之后
第十篇 萨依德:在两个文化之间
第十一篇 人民的权利与文学
第十二篇 语言、历史与知识生产
第十三篇 我总是在课堂中学习

第二部 学术与行动主义
第十四篇 巴以两国能否共存?
第十五篇 学者、媒体与中东
第十六篇 流亡者的流亡
第十七篇 美国知识分子与中东政治
第十八篇 自我评估的需要
第十九篇 如何制作更多的海珊
第二十篇 巴勒斯坦在美国的声音
第二十一篇 知识分子与战争
第二十二篇 美国人对伊斯兰的认知是愚蠢的陈腔滥调
第二十三篇 欧洲与他者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最令我惊喜的地方,是它展现了萨依德思想中那种“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他始终站在被压迫者的一边,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和不公发出质疑。这种坚定的立场,贯穿于他对于政治、文学、音乐乃至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讨论之中。他毫不讳言地批评西方中心主义,批评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也批判那些在权力面前噤声的知识分子。 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批评”的理解。他认为,批评并非是为了宣泄情绪,也不是为了故作高深,而是为了促成改变,为了追求更公正、更人道的社会。他强调批判的实践性,认为批判应该导向具体的行动,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种“入世”的批判态度,让他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学术殿堂,而是能够真正地影响和改变现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

评分

在阅读《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的是萨依德对于“文化”与“权力”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洞察。他并非将文化仅仅视为艺术、文学的范畴,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形塑我们认知、塑造社会结构的实践。他深入剖析了文化如何被权力所利用,如何成为维护既有秩序、压制异见的工具,同时,他也揭示了文化如何成为反抗和颠覆的载体。这种双重性的理解,让我看到了文化批判的深度与广度。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他认为,在经历过殖民统治之后,被殖民者的文化往往是被“他者化”和“刻板化”的,而“主体”的文化则被奉为圭臬。这种文化上的不对等,是权力不对等最直接的体现。萨依德鼓励我们,要去审视和反思那些被强加的文化标签,去重塑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者”的定义。这种关于文化自觉的论述,对于我们身处在后殖民时代、却依然受到各种外部文化影响的台湾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所呈现的萨依德思想的“动态性”和“情境性”。他并非是单向地输出理论,而是在与提问者的对话中,不断地生成和深化自己的观点。这种访谈的形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讨论,变得鲜活、生动。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流亡”和“边缘”状态的思考。他认为,作为流亡者和边缘者,反而能够获得一种独特的视角,能够跳脱出主流的思维框架,去更清晰地看到权力的运作和文化的偏见。 他用非常朴实的语言,阐述了复杂的概念,让我这样的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有所领悟。比如,他谈到语言和权力是如何相互塑造的,当我们使用某种语言,接受某种叙事时,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某种权力结构。这种对语言力量的警惕,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思考它们背后的意图和影响。这本书真的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的全新认识。

评分

萨依德的这本《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带给我的,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他拆解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意识形态壁垒,让我看到了权力是如何通过文化来运作,又如何被文化所挑战。他对于“东方主义”的批判,不仅仅是对一种学术观点的阐述,更是对西方如何建构“他者”的深刻揭露。他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接受被强加的身份,要警惕那些简化和刻板化的论述。 尤其是在讨论教育的时候,他提出的“解放性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灌输,而应该是激发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反对教育成为培养顺从的螺丝钉,而是鼓励学生质疑权威,探索真相。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对于我们当前教育体系的反思,有着极大的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萨依德的访谈,更是一场关于思想、关于自由、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对话。

评分

《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点小忐忑的。萨依德这个名字,在学界江湖里早就如雷贯耳,他的《东方学》更是我研究生时期绕不开的经典。所以,这次拿到的是访谈集,我好奇的是,在更具象、更具对话性的语境下,他的思想还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读完之后,我只能说,这真的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他对“知识分子”角色的深刻反思。萨依德在访谈中,并没有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学者地位,而是坦诚地讨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责任、困境以及批判的可能。他强调知识分子不应是象牙塔里的隐士,而应是积极介入公共领域、挑战主流叙事、为被边缘化者发声的力量。这种“对抗性”的姿态,在如今这个追求“政治正确”和“政治正确”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也更具启发性。他提到,真正的知识分子,就是要敢于说“不”,敢于质疑权力,敢于揭示隐藏在话语背后的不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